鸡缸杯的来历,鸡缸杯拍卖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8
成化鸡缸杯为何能创拍卖天价?看完这些赏析,才发现它极具女人味


?

成化瓷极具“女人味”,无论是青花还是斗彩单色釉瓷,不仅看起来阴柔秀雅,而且还轻盈幽婉,隐约可见万贵妃的影子,被称为“成化无大器”。成化帝经历各种宫变,打小就是这位长他17岁的万贵妃悉心照料长大,还产生了感情。这个女人影响了他的一生。为讨她的欢心,烧出各种娇小玲珑的瓷器。

?

斗彩

斗彩,又名“逗彩”,萌芽于明代宣德时期,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斗彩的“斗”,源自于景德镇地方的方言,是拼接的意思,就是在景德镇御窑烧制的雪白的瓷器胎体上,用成化时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作轮廓线,再以艳丽的红、绿、黄、紫等诸色填在釉上,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姹紫嫣红、交相辉映,其工艺难度远较青花或五彩为高。

?

来历

明代成化帝偶然看到一副宋人所绘的《子母鸡图》,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深有感触,就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表达了母鸡对小鸡的呵护之情。触发了这位成化皇帝要烧制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心愿。于是,他下诏让景德镇御器厂制瓷匠人们根据这幅图,创烧出斗彩鸡缸杯,迎合万贵妃喜好娇小玲珑的瓷器。画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成化元年 *** 年,另一个是“”和“吉祥”的“吉”谐音。

?

宋代 佚名 《子母鸡图》

名贵 ***

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鸡缸杯的名贵,引来明清后世帝王仿制不息。

?

杯形

杯子敞口微微向外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以鸡为主题纹饰,得名鸡杯,其形似缸,称鸡缸杯,杯体小巧玲珑,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显得端庄婉丽、清雅俊秀。

图案描述

杯外壁彩绘子母鸡两组,以奇石花卉间隔。一组公鸡在前,昂首护卫,母鸡在后低头觅食,三仔鸡围绕在旁,张口展翅,似为妈咪觅得食物而欢呼。另一组亦采二老三少组合,母鸡振翅低头,正奋力与猎物搏斗,前立一小鸡为母加油,并作充分准备,随时可加入战阵,也许母鸡振翅奋战,惊动了在前护卫的公鸡,蓦然回首,关爱之情不言可喻,另二仔鸡则嬉戏于花丛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红、黄、褐、绿等,浅染深描,或是二色重叠,搭配巧妙,架构了一幅活泼生动,祥和乐利的天伦图;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

?绘画技法

杯壁饰图与型体相配,疏朗而浑然有致。画面设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叶绿、水绿、鹅黄、姜黄、黑等彩,运用了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线并平染湖石,以鲜红覆花朵,水绿覆叶片,鹅黄、姜黄填涂小鸡,又以红彩点鸡冠和羽翅,绿彩染坡地。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收五代画师黄荃花鸟画的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

款识

底书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规整,隽秀之中透出一丝丝娇媚之气质。

?本文分享自东家匠人:富玉陶瓷

这只TVB剧里1毛钱1个的鸡公碗,和价值2.8亿的文物究竟有何关联?

文/薛定谔的猹

题记:

在 *** 影视剧中,绘有公鸡图案的"鸡公碗"是出镜率颇高的道具,尤其是在一向不太考据的TVB,几乎任何朝代,任何阶层身份的角色,都会使用到这只鸡公碗。

而在现实中的闽粤沿海地区,几乎每个家庭也都会必备这样一只鸡公碗,正是因为其物美价廉的特 *** ,深受市民喜爱。

直到2014年,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元天价拍得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后,大众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两种比较混淆的东西,一个 *** 缸杯,一个 *** 公碗,虽然都与两只公鸡有关,价值却相差 *** ,一个现存仅十多只,包括 *** 博物馆等博物馆珍藏的稀世珍宝,一个是街头巷尾 *** 的廉价日用品。他们的主要区别究竟在哪?

而本文,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具体分析鸡公碗和鸡缸杯的“前世今生”以及背后的文化传承。

1.从青瓷到彩瓷,中国瓷器的工艺演变催生“鸡缸杯”前身。

2.以鸡缸杯为 *** 的斗彩瓷的由来及特点

3.技术下沉,出现民间日用品“鸡公碗”

4.鸡公碗在现代流行文化影响下成为时尚icon.


一、从青瓷到彩瓷,中国瓷器的工艺演变催生“鸡缸杯"前身

周杰伦的 *** 作《青花瓷》中用“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句歌词作为点睛之笔。

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实际上,“天青色”在历史上所 *** 的并不是青花瓷,而是青瓷。

·天青色的由来

我国一直被称为“瓷器之国”,而青瓷又被被称为“瓷器之祖”。

作为历史上最早的瓷器形态,青瓷早在殷商后期到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早期的青瓷 *** 工艺还不太成熟,没有统一的青色,从黄绿、深绿、深棕色五花八门。


天青釉色是一种复合釉色,需在1300℃以上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窑变。简单来说,就是在高温下控制窑炉内一氧化碳的浓度,让一氧化碳和碳化氢等气体从铁的氧化物里抢夺氧,让釉色从呈现 *** 的三价铁变为呈现青色的二价铁。

可以说,“天青色”的出现标志着青瓷走向成熟,其中,尤以宋代的汝窑更具有 *** *** 。

·青花瓷取代青瓷成为主流

从元 *** 始,由草原游牧民族带来的审美风格以及 *** 工艺的转变,中国瓷器从以青瓷为 *** 的单色瓷逐渐过渡到了彩瓷时代。

而彩瓷中更具有 *** *** 的,便是以釉下彩为 *** 形式的釉里红和青花瓷。

首先,所谓的釉下彩,顾名思义,就是在瓷坯上用着色剂进行着色,随后再在上面施釉,最后放进窑炉里一次 *** 烧制而成。

而釉里红和青花瓷的区别,就在于着色剂的不同:釉里红通常采用能还原出红色的铜元素,而青花瓷则使用来自于 *** 等地进口的能呈现出蓝色的氧化钴原料。

釉里红

青花瓷

正如“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所形容,蓝色的钴料就相当于在纸上作画所用的墨水,而瓷坯就相当于被用来作画的宣纸。

而从明 *** 始,青花瓷正式取代青瓷,成为了中国更具 *** *** 的瓷器。

但是,此时的青花瓷虽然名为彩瓷,但多是以蓝色为主基调。而后来五颜六色的“鸡缸杯”和“鸡公碗”究竟又是怎么出现的?

接下来就要谈到“斗彩”的起源了。


二、以鸡缸杯为 *** 的斗彩瓷的由来及特点

·从釉下彩的青花瓷到釉上彩的斗彩

上文我们提到,青花瓷采用的是釉下彩工艺,是直接在瓷器素坯上施彩,然后再施釉烧制。

那么顾名思义,釉上彩的 *** 工艺,便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再入窑进行二次烧制。

而釉上施彩的发挥空间更大,能够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使得其纹饰、色彩更为复杂多变。

而这种全新瓷器品种,因把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工艺结合,形成争奇斗美之势,故名“斗彩”。

明代宣德年间,斗彩便已经出现,直到成化年间达到高峰。此时,斗彩瓷的 *** 作“鸡缸杯”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鸡缸杯成为皇家 *** 奢侈品

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提到:“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这是最早关于鸡缸杯的记载。

和后世流行于市井的鸡公碗不同,鸡缸杯刚诞生时是作为皇家 *** 酒杯来使用。其中,以宣德元年的御器厂的成立为标志事件。

而这种皇家 *** 瓷器的特点在于:

· *** 皇家,远离商业市场,不计成本的生产模式可以在工艺上精益求精。

·过度追求小巧精致的“薄胎”审美,形成了“斗彩无大器”的情况,所以促使鸡缸杯这样的小杯小具成为明代瓷器主流。

另一方面,之所以选用鸡来作为图案,据说原因有二:其一是成化元年是中国农历鸡年,而鸡发音通“吉”,有吉祥如意之意。

其二则要从明宪宗朱见深最宠爱的万贵妃说起。

相传万贵妃十分喜爱斗彩杯,尤其 *** 缸杯,于是成化帝就下令景德镇官窑烧造了一批,底部统一落款为"大明成化年制"。其实当时烧造的就不多,留到现在就更加罕有,故能拍卖出天价。

明代中后期,彩瓷工艺在斗彩的基础上又催生出了五彩、粉彩、珐琅彩等。传统青瓷、青花瓷的素雅写意风格开始演变为色彩更加繁多、纹饰更加复杂的呈现方式。

乾隆式的“农家乐”审美也引起了一定争议

而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进一步侵入,我们对于传统瓷器的审美也开始跟着西方人的需求而走,在这过程中也丢失了许多原本属于我们的传统审美精髓,直到近些年,随着《国家宝藏》等栏目的热播,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技术下沉,催生民间日用品鸡公碗

·作为鸡缸杯“低配版”的公鸡碗在民间流行

到了近代,随着工艺进步,技术下沉,原先 *** 皇家的 *** 瓷器 *** 也已不再是十分高深无法 *** 的技艺。这些瓷器也逐渐从上层阶级的奢侈品,慢慢普及到老百姓也能享用的日常用品,这其中便包括了成化鸡缸杯。

民间也有不少仿制的成化鸡缸杯被批量生产,甚至很多人特意用这种“山寨”鸡缸杯来喝酒甚至喝茶吃饭,体会“皇家气派”,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

而为了批量制造,势必会牺牲这种瓷器的质量,因此鸡公碗便应运而生了。

简单来说,鸡公碗成了鸡缸杯的“低配版”

而鸡缸杯和鸡公碗的区别其实也很好辨别:

·从外形上看,鸡缸杯敞口较小,底部更深,而鸡公碗敞口较大,底部更浅。

·从 *** 工艺来看,鸡缸杯为明成化官窑出品,烧制工序很复杂, *** 很精细,为 *** 版产品。鸡公碗为民窑口瓷器,相对 *** 粗糙,为不 *** 产品。

·从使用方式上看,鸡缸杯多是旧时贵族用来喝酒,而平民使用鸡公碗时则没那么讲究,吃饭、喝水、喝汤、喝酒各种混用。

鸡缸杯

鸡公碗


四、鸡公碗在流行文化传播下成为一种新时尚icon

而在近代,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也开始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工业技术相结合,批量制造鸡公碗。这种价廉物美的鸡公碗很快成为了普通百姓的日用品,尤其是六七十年代最为兴盛,仅需1毛钱1个,几乎家家户户必备。

鸡公碗的视觉语言 *** 则属于鸡缸杯的简化版:橘红黑尾的雄鸡寓意“功名/起家”,大朵的红花为牡丹意指“花开富贵”,青绿的芭蕉是“大业”的祝喻。寄托了贫穷百姓对于发家致富的希冀。

但到了 *** 十年代,随着生活条件的进步,更为精致复古的青瓷、青花瓷碗取代了鸡公碗,鸡公碗一度成为了要被时代抛弃的贫穷记忆象征,不再被热衷。

但到了 *** 时代,随着一股 *** 热潮兴起,人们发现小时熟悉的鸡公碗愈来愈少,对于这些人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器皿,更是承载了对旧时市井生活的回忆,对于亲人、家庭的羁绊之情....

于 *** 公碗又重新焕发生命力,成为了一种“文化icon",不但成为很多美食老字号的揽客招牌。

广东传统盛宴“九大簋”

同时,类似捧着鸡公碗喝咖啡也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吸引了更多追求复古和流行混搭元素的年轻人。

虽然相比于昂贵的文物鸡缸杯,这廉价的鸡公碗不值一提。但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碗,承载了无数老百姓的情怀和回忆,以及困难时期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也赋予了其别样的文化传承意义。

(完)


(参考资料:《瓷里 *** · 一部地缘文化史》高宇 高静著)

马未都怼国产影视剧:这么好的故事没人拍,净搞胡编瞎造的

从一个只上过四年书的下乡知青,到写作小说被特招进“中青报”当编辑,发掘了莫言、王朔、苏童等大批国内顶尖作家,办影视公司打造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风靡一时的佳作,业余疯狂爱好收藏,又成为一代名家,马未都的人生比绝大多数人要传奇得多。

因为学养深厚、经历丰富,善于侃侃而谈的马未都,从《百家讲坛》开始,他参与的或者主持的节目,就深受观众们喜爱,比如说他主持的文化脱口秀节目《观复嘟嘟》。

《观复嘟嘟》是一档与收藏文化相关的节目,每期讲述一件文物以及与文物相关的故事和知识,节目形式新颖、节目内容丰富,再加上马未都天马行空、有声有色的表达,这也是许多像楚sir这样的观众每期必追的节目之一。

虽然是一档文化类节目,但马未都在节目中非常有梗,经常能够由此及彼讲到了一些令人称快的事儿上。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马未都讲的是近期拍出了2.8亿港元天价的“鸡缸杯”,讲述这件文物必然要聊到“鸡缸杯”的来历掌故,马未都就聊到了明朝成化帝与万贵妃的故事。

据马未都说,明朝成化帝一出生抱着他的 *** ,一点一滴把他带大,到成化帝17岁登基为帝时,居然就把 *** 纳为了妃子,而这两人间相差19岁。这段爱情故事非常奇特,历史少见,两人不仅年龄差距大,而且缘分奇特,谁能想到一出生的抱着他的 *** 之后居然成了皇帝的 *** ,而成化帝在四十岁,万贵妃去世后成化帝也因悲伤过度随之而去,堪称是难得一见的爱情故事了。

在聊到这个故事时,马未都也忍不住感叹,顺嘴就吐槽了一下国产影视剧,“我们这么好的一个现场故事,怎么就没人把它写成好的电视剧呢,就天天去搞那些个胡编乱造的”。不得不说马未都厉害啊,顺嘴一句吐槽,就说出了无数人对于国产影视剧的心声。

在如今的国产影视剧中,尤其是历史剧中,各种胡编乱造、篡改历史的作品充斥荧幕,反而对于一些真正的好故事视而不见,按理说中国是世界上故事素材最丰富的国度,然而大量的影视公司要么是直接买买买,到处购买别国所谓IP,要么是瞎改瞎写,搞出一大堆狗血剧,实在令人惋惜又喟叹!

马未都顺嘴的一句吐槽,楚sir觉得非常在理,你们觉得呢?

景德镇寻瓷:手工体系里的瓷器史

任何一件历史上有名的瓷器,在景德镇都能看得到,摸得着,做得出,几乎难辨古今。自宋代在此兴盛的手工制瓷体系,也在不断地 *** 历史中延续下来,堪称一个活的博物馆。

主笔/贾冬婷 摄影/蔡小川

“瞎哥”罗国新在阳台上挑拣碎瓷片(蔡小川 摄)

碎瓷片上的城市

周一早上7点刚过,我们赶到了古玩市场。这里从凌晨4点多就开市了,是景德镇有名的“ *** 市”。看着已经大亮的天色,摆得密不透风的摊位,心下也明白,这时候已经碰不到“ *** ”,也捡不到什么“漏”了。带我们来的罗国新倒是不以为然:“这两年流出来的官窑瓷器越来越少了。即便有,也不会摆在明面上。”

摊位之间以垫布来划分,大部分是一块红布,或织锦或丝绒,试图给上面摆放的器物衬托出仪式感,但在满坑满谷的瓷器堆里又有些力不从心。这些器物乍看起来都大有来历,青花大罐,粉彩小碗,还有火热一时的“ *** 瓷”,让人挪不动步子。让罗国新来看,他甩出一句“新做的”,就径直去里面的碎瓷片区了。在这片区域,罗国新像是国王出巡自己的领地,所到之处,小贩们纷纷迎上来招呼。罗国新戴一副厚厚的 *** ,人称“瞎哥”,但他的眼力非但不瞎,而且因为在瓷片堆里历练日深,难得有赝品逃过。不时有人拉住他,郑重地拿出件宝贝请他鉴定。据说凡是经他鉴定为真品的,一旦日后被确认不对,都由他来买单,几乎像是个人“特技秀”。也有摊主专等他来,打开后面的蛇皮袋“献宝”……他今天收了一块乾隆仿秦汉时期的瓦当残片,并不贵,700块钱,但正好和他现有的几块对得上,差不多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了。

碎瓷片里有什么奥妙?这些瓷片按照大小、年代、颜色分门别类摆放着,青瓷、黑釉、红釉、青花等,很多还带着泥,或者破损得辨认不出原属器物。在我们外行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一个仿制精美的完整器 *** 。这里面最“完整”的,是一个个打磨光滑的圆片,上面画着各种青花纹饰:鱼、龙、牡丹、草叶在疾风中飘荡、两个童子在玩闹……这些都是瓷碗的圈足,听报价也平易,“2毛”,就是20块钱,大一些有龙纹的也不过50块钱。但在罗国新看来,碎瓷片的价值不在完整和好看,而是每一个残片中携带的历史信息。或许足底的几个汉字会告诉你这件器物的时间,而那些纹饰的画法或许又会揭开什么历史谜团。罗国新赞美这些捡瓷片的摊贩:“他们是默默无闻的考古工作者。”

“以前我都是提个篮子来,碎瓷片论篮买。”罗国新告诉我们,现在古瓷片少了,他也淘得比较精了,来“ *** 市”只为查缺补漏。他在 *** 桥出生长大,那里曾经是元青花官窑窑址所在地。小时候走路不老实,常常一踢就能踢出一块瓷片来。80年代时,他做瓷器生意,卖“超万件”,一种直径有2米的大缸,编一个窑工呕心沥血造缸的故事,一个缸能卖100万,他卖出去了12个,大赚了一笔。后来转做出口,去广州、深圳、北京,渐渐地生意没那么好做了,他又想起了家乡景德镇。自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起,多少景德镇的好东西在中国消失了、湮灭了。他在10年前回到景德镇,一头扎进碎瓷片的世界。

跟着罗国新来到他家,像是掉进了兔子洞,几乎被碎瓷片给淹没了。一楼是拼接好的碎瓷片龙缸为招牌的瓷器店,二楼则完全是碎瓷片仓库,他工作的书桌、睡觉的床都在这里,拉开床头的柜子和抽屉,里面也都是瓷片。最夸张的是阳台,堆放着若干塑料大筐,里面是分门别类的瓷片。他常在这里挑拣,挑出那些隐藏历史信息的,或者有可能和别的瓷片拼接在一起的,拿到书桌研究,就像是玩拼图游戏。这绝对是一个需要巨大耐心的游戏,常常为了凑出一个完整器,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他拼出过两个明代“更大器”龙缸,那种画了青花龙纹的大缸,直径达70厘米,在当年烧造极为困难,甚至引发了窑工童宾不堪忍受跳进窑缸,后被奉为“窑神”的故事。只是找齐碎片就花了四五年时间,把它们拼在一起又花了三个月,如今较好的那一个给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展示。他给我们看刚拼好的一个青花杯,成化年间的,大概碎成了七八块,他前后花了几万块钱凑齐这些碎片,再用金箔镶上,拼好后能卖十几万元,而这样一件完整器的市场价是500万元。

每周一的“ *** 市”凌晨就开市了,很多人来这里“捡漏”(蔡小川 摄)

某种意义上,如今的景德镇,就是一个建立在碎瓷片上的城市。“瞎哥”说,景德镇更好的东西是官窑,这些东西大多直接运去了北京、进了皇宫,留在景德镇的,都是不合格的次品,而且大多按 *** 就地砸碎 *** ,碎片留在了窑厂遗址中。以前,浮梁古县衙周围一带的田地里,昌江河边,到处都散落着各朝各代的古瓷片。前些年的城市改造中,也经常能发现一些碎瓷的填埋坑,还有很多盗挖,经过一道又一道地转手,很多官窑碎片流到民间。这两年,对窑址的保护愈加严格,市面上的碎瓷片才渐渐少了。

在景德镇御窑厂的修复与研究中心,对碎瓷片的拼接就是日常工作。这里也是故宫与景德镇合作的“故宫学院”所在地。现场所见,几个年轻人正在拼接手中的残片,周围的游人来来往往,他们却如入无人之境。从完成的器物来看,碎片共有两类,一类是青花瓷枕,一类是青釉刻花高足碗。景德镇考古所的李军强告诉我们,这些是2014年在龙珠阁北麓抢救 *** 发掘出来的,大部分是“空白期”——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碎瓷片修复前,要先分釉色,再分器型。目前修复的这两类,青花瓷枕相对容易拼,毕竟纹饰可以对接,器型也特殊。青釉刻花高足碗就难了,碎片与碎片之间太相似,难以分辨。李军强说,像这样的一个遗址发掘出的1000多件器物,要想全部修复完成,快则两三年,慢则七八年。而从上世纪70年代御窑厂考古开始算起,存留下来的碎瓷片已经几十吨,今后修复工作会比发掘更艰巨。

碎瓷片的价值,还在于对历史信息的补足和确认上。这段时间,故宫博物院正在进行嘉靖、隆庆、万历瓷器对比展,所谓“对比展”,是指故宫博物院传世的完整瓷器与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碎片复原瓷器的对比展示。景德镇考古所所长江建新告诉我,这已经是明代御窑瓷器对比展的第六次,也是收官的一次。对比展的一大意义在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瓷器大多是流传有序的,部分器物可能难以断代,而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遗物因为有绝对地层可考,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都比较明确,可以提供一个标尺。“比如现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里的一件宣德斗彩 *** 莲池纹盘,是中国最早的斗彩瓷器。上世纪80年代在 *** 萨迦寺发现过一个斗彩碗,发现者怀疑是宣德时期的,但当时人们认识还不到位,断代为成化器物。1988年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了两片与这个碗纹饰一模一样的瓷片,带有‘宣德年制’的款,且位于宣德时期的地层,这就证实了萨迦寺那个碗其实是宣德时期的,说明中国的斗彩瓷器从宣德时便开始烧制了。可以说,这是一件改写中国陶瓷史的器物。”

修补后的明宣德刻花莲瓣滤壶(蔡小川 摄)

御窑的遗产

站在御窑厂制高点龙珠阁上,依稀能够看见西侧的昌江河。它穿城而过,自北向南流向长江。古时景德镇名为昌南镇,就是因为地处昌江之南。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指出,这条大河意义非凡:瓷土、烧窑的木柴、烧成的瓷器,要靠河道的运输;水流又为窑业的生产提供诸多免费动力,如捣碎瓷石,用的就是水车。而周围几座高高的山峦,曾盛产制瓷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高岭土。

尽管“水土宜陶”,但景德镇“瓷都”地位的确立也是一波三折。宋代时,这里以“青白瓷”闻名,白里泛青,青中透白。涂睿明说,青白瓷其实是白瓷的一种,在白色胎体表面,附上了一层略带青色的透明釉。这种青白瓷的色泽和质感,看上去仿若玉的质感,于是以“假玉器”闻名。古时这里地属饶州府,于是所产瓷又被称为“饶玉”。而瓷器在中国的源远流长,一直被认为与自古以来的“尚玉文化”息息相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宋真宗在收到此地进贡的瓷器之后,把年号“景德”赐给了这个小镇。但是即便如此,景德镇在宋代仍面临众多窑口的竞争,特别是号称“五大名窑”的汝、哥、官、定、钧,而且还面临当时的单一制瓷材料——瓷土资源的枯竭。到了元代,景德镇幸运地发现了一种新的黏土材料——之后被德国地理学家 *** 霍芬命名为“高岭土”,改变了景德镇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陶瓷史。人们发现,将高岭土与原来的瓷石混合,可以大大提高瓷器的硬度和白度。这曾是欧洲人历经几百年才 *** 的制瓷“二元配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岭土是骨,瓷石是肉”,骨肉均匀,瓷器才能变得致密无孔。

如今,景德镇高岭土矿已经封闭,靠周边类似资源替代,而瓷石依然在城市周边开采着。其中一个产瓷石的山谷是三宝,始烧于五代时的湖田窑和杨梅亭窑所在地。打造了三宝蓬艺术聚落的肖学峰带我们深入山谷,走了没多久,就看到一条倾泻而下的溪流,溪流旁的棚屋里,水碓仍在不停歇地捣碎瓷石。溪流引过来的水流入水车里,水车为几根碓棒提供动力,这种看似原始的技术几百年来未曾改变,肖学峰说,这比机器粉碎得更细致,因此一些做 *** 瓷器的作坊依然有需求。粉碎后,再后经过淘洗、风干、晾晒,劈成砖块,就变成一块块码放整齐的“白墩子”——制瓷标准化工序的一部分。

因为元青花在景德镇的成功烧制,其他窑口相继衰落,景德镇开始独领 *** 。这里渐渐成了一座制造之城,手艺之城,窑火终日不断。1712年,据在景德镇考察瓷业的法国神父殷弘绪估算,这里有一万八千五百户人家,可能有10万人靠瓷器为生。陶瓷文化专家 *** 告诉我们,以前立坯工只收12岁以下的孩子,因为手还没有定型,有可塑 *** ,而很多盲人和残疾人,干不了别的,就来研磨颜料……可谓人尽其用。明代文学家王世懋曾任江西参议,他描述了初来这里的情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到了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开启了对官窑的一级管理。明代,正式的官窑管理 *** 开始建立,景德镇更在宣德初年建立了御窑厂,虽然时断时续,依然延续了数百年,跨越了明清两代。涂睿明认为,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三股力量的交织碰撞: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皇帝的关注。其中,帝王的审美趣味,就要通过官窑来实现。

没去御窑厂时,我对明清两代御窑 *** 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产品稍有瑕疵,就会被就地砸碎 *** ,似乎标准极为严苛。实地参观发现,这一 *** 也是分阶段的,从不同时期窑址考古所见也可以证明。考古所李军强告诉我,永乐到宣德时期,是把残次品集中砸碎,然后上面覆土,再成坑或成堆地 *** 在御窑厂内,严防技术和产品外流。成化到正德时期,则随窑业垃圾一起成片倾倒,不再集中 *** 。隆庆五年到清朝初年,已经不再砸碎,大量堆积在库房内。从雍正七年开始,对落选瓷器开始加以利用,甚至就地变卖。明中期之后,官窑放开的原因,部分是成本考量,更重要的则是民窑的冲击。自明嘉靖开始,“官搭民烧”已是常态,将部分官方订单放在民窑里烧制。而且,由于景德镇当时在瓷器行业绝对的垄断地位,各个民窑要面对的不仅是宫廷,更有整个国内市场和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

窑神庙前,修补龙缸的人(蔡小川 摄)

伴随着产业规模化而来的,是分工的扩大。清代蓝浦所著《陶录》里分门别类地说明了 *** 瓷器的23个 *** 工种:6种彩绘工,3种装窑工,3种烧窑工,模具 *** 者、 *** 板条箱的木工编篮工、烧窑后打扫残留的清洁工、配制瓷泥的人、研磨颜料的人、把瓷器放入匣钵的人、把匣钵装入瓷窑的人、把排放着杯盘的木板扛在肩上搬运的人,此外还有督陶官、经销商、会计、看门人等等。明末《天工开物》中更有言:“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意思是一件瓷器 *** 完成,要经过72人之手,后来被引申为72道工序。23、72或许都是虚数,实际中的制瓷工序还会超过这些数字,景德镇无疑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甚至被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德国学者雷德侯在其著作《万物》中指出,瓷器 *** 是中国艺术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典型 *** ,这一高度发达的工艺体系对欧洲瓷器18世纪末走上工业化的影响,远远超过想象。只是,东西方在那一时间节点上分野,景德镇并未及时跨进工业化的门槛,此后几经起落,带着保留至今的手工艺体系跨入后工业时代。

有历代官窑遗存,还有手工艺体系, *** 历史——混杂着仿品和赝品——就成了景德镇最简便的选择。某种意义上,历史是优势,也是桎梏。在景德镇御窑厂工艺博物馆出口处,列出“中国官窑瓷器十大拍卖纪录”。排位最靠前的两个,一是2017年 *** 苏富比拍出的“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成交价2.29亿港元,另一个是2014年 *** 苏富比拍出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2.81亿港元。这是财富神话,也是市场风向标。

郎窑红釉出窑(蔡小川 摄)

再现元青花

马未都曾评价:“元青花一诞生就是个巨人。”在此之前,陶瓷上大都没有鲜艳的色彩、繁复的纹饰,直到元青花突然闯入视野。以堪称华丽的蓝色在白底上绘画,还是陶瓷历史上的之一次。

从唐到元,青花烧造经过六七百年时间才成熟。其技术难度,是需要解决三个环节的配合:白胎、透明釉、青花发色。景德镇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青白瓷本身就是白色胎体和透明釉的结合,这为青花的清晰呈现提供了可能。更好的蓝色钴料苏麻离青源自波斯,此时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商船辗转来到景德镇。再加上高岭土的发现,可谓万事俱备,景德镇从此将其他窑口甩在身后。

但是,元青花出现在陶瓷史上短短100年之后,一度绝迹。重新被发现,是在数百年之后。20世纪20年代,时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人的霍布逊,注意到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青花象耳大瓶。这对瓶造型挺拔,青花明艳,由上至下满绘九层不同的纹饰,龙凤、海水、蕉叶、缠枝、云纹等,20世纪初期从北京智化寺流出。不过,霍布逊注意到瓶颈处的文字,其中有时间记录“至正十一年”,这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青花瓷诞生在明代。霍布逊在震惊之余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明代之前就有了青花瓶?直到1952年美国学者波普经过对 *** 及土耳其两国所藏的古代青花瓷与这对象耳瓶比对研究后,得出“14世纪青花瓷器”结论,元青花才被确认。这对象耳瓶,也成为元青花断代的标准器,从此被称为“大维德瓶”。

70年代元青花渐渐被重视,但市场上并没有多少传世精品,直到2005年“ *** 谷子下山大罐”的惊艳面世。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这件元青花大罐以156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的拍卖新纪录。如今在景德镇,谁还能做得出元青花呢?“去找‘饶青花’吧。”众口一词推荐的是70多岁的饶克勤,他几乎做了一辈子青花瓷,“饶青花”之称可见他的业界地位。据说,“ *** 谷子下山”罐创造天价纪录的第二年,马未都就来景德镇请他精心 *** 了24只 *** 品,当时售价每只10万元。

元青花修复师饶克勤正在绘制纹饰(蔡小川 摄)

饶克勤的家同时也是作坊,几道主要工序都由自家人各司其职:他和老伴淘泥、踩泥,儿子饶志阳做坯,女儿饶明媛画青花,他烧窑。家中还辟出一个小展厅,是他各时期的 *** 作,多为元明两代青花标志器:大维德瓶、 *** 谷子下山大罐、青花鱼藻纹大碗……那些在博物馆或拍卖场上闪耀的身影都赫然在列。

上世纪70年代元青花在西方学术界被认定时,饶克勤还刚刚进入瓷厂,对元明青花的区别没什么概念。他告诉我们,元青花的真正启蒙源自几年后日本人送给景德镇陶瓷馆的一套“陶瓷大系”丛书,其中有一册元青花专辑,明确将元代青花和明代青花区分开来。他当时因为喜爱摄影被借调在陶瓷馆,一下被倾倒了,将画册保留至今:“元青花有画意,又有装饰 *** 。明青花的线条与之相比,太规整、太刻板了。”

此后不久,他与一件传世元青花的相遇更是奇妙。饶克勤老家在隔壁的丰城县,70年代末,陶瓷所领导去他家考察政审,正赶上丰城县在办文物展。顺便去看,发现一个青花牡丹纹梅瓶:腹部主题纹饰为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标记为明代,据说是一个挑担老农13块钱卖给文物商店的。景德镇陶瓷所领导越看越觉得这个梅瓶像是元代的,于是回来后,不动声色地向丰城县文管所提出用五件明清瓷器换这一个梅瓶,结果对方提出要卖,开价1000块钱,这个梅瓶就到了景德镇陶瓷所。一度没地方存放,就放在了陶瓷所仓库暗房里,饶克勤洗照片时常拿出来揣摩,感受它的分量、手感、纹路。不久后,江西高安县出土了多达19件元青花实物,轰动了文物界,饶克勤和同事们也赶去看,之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如此大量而完整的元青花实物。他印象最深的是6个梅瓶,瓶身青花呈现出极浓艳的颜色,绘画纹饰奔放活泼,愈发显出龙的凶悍。这批文物被确认后,之前从丰城县买来的那个牡丹纹梅瓶也很快被鉴定为元青花,丰城县得知后悔之不及,眼睁睁看着它成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此后, *** 元青花的念头不断在饶克勤的脑海中发酵,但真要实现起来没那么容易。陶瓷馆的陈孟龙和李会中两位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更先开始试验,与东风瓷厂合作建立了完整的试验基地,饶克勤是其中画坯的主力。90年 *** 始,他出来单干,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太深。“元青花的 *** 是一个 *** 工程。”饶克勤说,从选料、拉坯、绘制到烧窑,每一步都要从零星残片上的痕迹中,倒推出器物在元代是如何一步步制造出来的。比如制坯,元青花的残片痕迹摸上去的手感凹凸不平,有一圈圈的手工痕迹,而用拉坯成型出来的就太过精致了。后来他开始尝试印坯拼接,果真烧出来的效果更接近元代器物。

“元华堂”吹釉的工人(蔡小川 摄)

饶克勤在胎体上绘制纹饰,我们才发现,青花并不是直接用蓝色颜料画在白色上。其实钴料线条最初是淡黑色的,画在米白色胎体上,然后等施加釉料后,这些花纹就不见了,经火煅烧后才会呈现出夺目的蓝色,仿若蝴蝶破茧而出。而怎么描绘出元青花的“画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元代的图样虽然看上去工艺比较粗犷,但画意最明显,主次、搭配、层次都精心布局设计,特别有韵味。现在很多仿制都不加研究,比如‘ *** 谷子下山’,这些年随处可见,画得千奇百怪,成了‘动画 *** 谷’。”饶克勤给我们看他 *** 的一件元青花鱼藻纹大罐,笔意明快,率真有力,极具韵律。很多人认为,2017年 *** 苏富比以2.29亿港元拍出的“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其荷塘鱼藻纹的灵感来源就是这件元青花鱼藻纹大罐。

鸡缸杯生意

在景德镇要找更好的 *** 明清瓷器,绕不开向元华。他的“元华堂”,几乎可以囊括明清御窑整个谱系的标志 *** 物。“瞎哥”罗国新带我们去元华堂,特地抱了个锦盒,说要给大家看看他刚修补好的两个碗。

盒子打开,原来是两个青花宫碗。两个碗的大小、器型、纹饰相仿,看上去像是一对。看底款,一个宣德年间,一个成化年间。众人围上来,细细端详:“还是成化的釉质好呀,莹润。”“这纹饰不是秋葵,那个时候秋葵还没传过来。”“宣德碗口就缺那一块没补上了吧?”

仔细比较,早期的宣德碗青花发色更深,描绘较粗糙,成化碗明显更玲珑清雅。据说,宫碗在成化时期青花器物中达到顶峰, *** 苏富比在2013年以1.41亿港元成交了一个成化秋葵碗之后,成化宫碗更是一碗难求。向元华放一个勺子进去。“宫碗实用 *** 很强。碗内的圆弧像 *** *** ,而且不深不浅,正好让汤勺侧进去一点就舀出来了。但这种成化宫碗的工艺,慢慢给做丢了。”

青花之后,是更加绚丽缤纷的彩瓷的天下。曾任中国嘉德瓷器部总经理的瓷器专家刘越告诉我,以元青花为转折点,奠定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一个巨大白瓷生产基地。在这个细腻洁白的瓷胎基础之上,其后又诞生了斗彩、粉彩、珐琅彩、颜色釉等各种瓷系,才有了明清中国瓷器的发展巅峰。

元华堂展厅里各种彩瓷争奇斗艳,而占据中心位置的,是一只小巧的斗彩鸡缸杯。如今,鸡缸杯几乎变成了景德镇的新标志。2014年,一件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81亿港元,刷新了当年的瓷器拍卖世界纪录,买主是商人刘益谦。没多久,刘益谦来景德镇找到向元华,向他订购了6000多件仿品,作为礼品二次售卖。鸡缸杯费功夫,分批次交货,不断涨价,从一开始的6800元一个,已经涨到了9800元。

“元华堂”彩绘车间(蔡小川 摄)

向元华对鸡缸杯的惊人拍卖价并不意外。“当年我们几个朋友还打赌,以3亿为分界,大部分都赌3亿以上。”他说,凡是贵的文物,背后包含的文化信息一定特别多。所谓“成化无大器”,成化末年,集 *** 现了鸡缸杯一类独辟蹊径的小巧瓷器,多认为是成化皇帝为博取万贵妃欢心所制。万贵妃膝下无子,鸡缸杯的主题蕴 *** 多子多孙的愿望。“总共十只鸡,十全十美。单面看是五只,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带着三只小鸡。周围的三石 *** *** ,棕榈树 *** *** 永固。都用的是小写意的表现手法,简练,但有神韵。小鸡发现猎物,想过来自己啄。母鸡发现了,抢先一步,连飞带奔过来,翅膀和脚还没收起来,嘴已经把猎物啄到了。小鸡要紧急停下来,但身子还在往前冲。闹出这么大动静,大公鸡回眸去看。公鸡一定意义上 *** 成化皇帝,翅膀像将军铠甲,尾部像 *** ,趾高气扬的。”向元华说,鸡缸杯在当时就是“十大名杯”之首,《神宗实录》中有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说明成化过后仅仅百年的万历时期,鸡缸杯就已经价值十万一对了。

明成化时期是成熟掌握斗彩的之一个朝代。所谓“斗彩”,是先用青花勾勒出图案轮廓,上透明釉,然后进炉之一次烧造,出炉 *** 之后在青花的轮廓间再填上彩釉,然后进炉二次烧造,环节繁复,其间废品无数。在这么小巧的器物上展现如此丰富的色彩和画面,而透过博物馆展柜厚厚的光线看,鸡缸杯是“莹如玉、薄如纸”的,可以想象烧造难度。

想要在今天 *** 这样的器物,难度不仅在于技术,而是整个 *** 都变了。“以前是皇帝下订单,指定御窑来 *** ,举全国之力来完成,现在只能尽力 *** 材料、工艺、工匠。”元华堂就是这么一个 *** 了所有工序的流水线制瓷工厂,只不过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我们去寻找斗彩鸡缸杯的烧造流程,发现它分散在不同的作坊里:利坯作坊做素坯,青花彩绘作坊来勾线,上釉作坊来上釉,烧窑作坊之一次烧制,釉上彩作坊来填彩,再回到烧窑作坊二次烧制。据说,古时的分工更细,不只是青花、五彩、粉彩是完全不同的工种,就说青花绘制,勾线和分水也截然分开,勾线又按山水、人物、花鸟和纹样再细分,一个青花瓷瓶可能需要好几个画师来完成。

如此 *** 的元华堂鸡缸杯几乎可以乱真,如何让人辨明身份呢?向元华说,他们在杯子里面有落款,但是一种暗款,像是人民币防 *** 印一样,特殊仪器下才能看出来。“不落款看不出是我们做的,但如果一眼就能看出落款的话,又会把器物的美感 *** 了。”据说,刘益谦的夫人曾带着之一批鸡缸杯 *** 品出国,在机场海关就扣下了,因为都知道鸡缸杯是他们买的,海关也辨别不出这里面是否夹带了真品,而文物是不能出境的。于是,元华堂后来的批次都加了暗款。

一个小小的鸡缸杯,延伸出一笔大生意,这只是景德镇仿古市场的一个缩影。罗国新告诉我,元华堂是做得更好的,下面还有各种档次的仿品,从9800元到98元的都能找到。当然还有更隐秘的赝品市场,掌握着更核心的技术,那就是冰山之下的部分了。“一个鸡缸杯拍卖出2.8亿港元,而它给景德镇带来的收益,100个2.8亿都不止。”

手工的可能 ***

景德镇“十大瓷厂”中更大的宇宙瓷厂,如今已经变身为陶溪川创意园区。商店、饭店、酒店、周末市集……陶瓷作为一个 *** 引子,这座曾经的生产型城市正悄然向消费型城市转变。静谧的午后,几个工人站在厂房坡屋顶上打扫落叶,还依稀可见这个大工厂的旧影。

工厂时代只是景德镇历史上的短短一段。参与了陶溪川策划的章武说,乾隆年间,景德镇有25万产业工人,巅峰产能达到年产8亿件,供应给全世界,是之一个全球化商品。但从清朝末年开始,景德镇外销瓷断崖式下跌。1930年,中国陶瓷进口额首次超过出口额。1949年到1996年,景德镇构建了陶瓷工业体系,巅峰年产能3.2亿件,还不及乾隆时期的一半。尽管历史上景德镇曾以专业化分工站在世界制瓷业顶端,但规模化的现代陶瓷工业对景德镇来说并不是原生产物。“每一门手艺都在。但是,相当于什么呢,108颗珠子全在,线没有了。”

我们去拜访了雕塑瓷厂的老厂长刘远长,他是景德镇德高望重的人物。上世纪90年代初外销市场中断之后,“十大瓷厂” *** 之间几乎要全部砍掉,刘远长坚持保留了厂房和生产线,让工人自愿承包。刘远长告诉我,雕塑瓷厂规模小,雕塑瓷 *** 以手工为主,原本就有分工细致的工艺和工匠。只要这条生产线不断,这些工匠就可以生存下来。1990年,他任厂长的第二年,就从澳大利亚引进了一条气窑生产线,当时天然气还是特批的。很快,整个景德镇都开始煤窑改气窑了,工业化是大势所趋。他认为,工业化和手工可以是并行的。“比如粉古彩雕塑是景德镇特色,东南亚市场上特别认。1981年 *** 女儿结婚,请我们做了一个送子观音做礼物,20万港币。景德镇有那么厚重的制瓷历史,御窑传统,不能走一路,丢一路。”刘远长说,景德镇不能跟潮州、德化比产量,特色就是手工制瓷,就像跳芭蕾舞的,不能让他去举重。如今,年近80岁的他还在雕塑瓷厂有一个工作室,地上堆积着未完成的作品,包括他的 *** 作哈哈罗汉。市场上有很多仿品,甚至有人总结出鉴别 *** ,“比如,没牙的罗汉才是真的”。

日本陶艺家安田猛是景德镇十几年的见证者(蔡小川 摄)

15年前,日本陶艺家安田猛从英国来到景德镇,一是想来青白瓷的发源地看看,二是受当时刚创立的乐天陶舍的邀请,帮忙搭建一个给年轻陶艺家的创作平台和创意市集。没想到就一直待下来了,成了这里的一个独特见证者。在安田猛看来,景德镇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也很独特的城市,靠单一产业延续了上 ***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制瓷中心,工业化之后,只有龙泉和景德镇存活了下来。龙泉在宋代比景德镇重要,明以后衰落了,近些年才复兴,不是一个连续的历史。景德镇一直延续不断,因为景德镇有随历史而改变的能力。”

安田猛告诉我,景德镇让他想起年轻时学习陶瓷的益子。益子是个小地方,但位置好,距离东京只有100公里,上世纪70年代正值日本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开始需要不一样的东西,益子也因此很快发展起来。他说,他刚来景德镇时模糊感觉到类似的变化,现在则越来越清晰了。“十几年前,没有人愿意来这个小城市做生意,因为做了也没人买。渐渐地,景德镇变成吸引年轻人的地方,有人卖,也有人来买。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雕塑瓷厂老厂长刘远长(蔡小川 摄)

安田猛的工作室“红房子”在陶溪川里,原来是宇宙瓷厂的一个彩绘车间。他选了远离街道的位置,尽量保留安静的创作空间。“红房子”合伙人熊白煦说,安田猛在生活中事无巨细,什么事都自己动手,创作时也是一样,所以整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小型工厂,全部工序一应俱全。采访时,摄影师想要他摆出一个拉坯的姿势拍张照片,他很困惑,干脆拿起手边的瓷泥开始工作。熊白煦说,对他来说,要拍摄拉坯就得真的去做,无法摆样子。拉坯一做就是半个小时:他不时拿起手中自制的切割线切掉一片,有意打破瓷碗在人们通常印象中的光洁和规整。而且,几个瓷碗各不相同,都是在拉坯时即兴而成。

后工业时代的需求转向,景德镇有自身优势。熊白煦说,在规模化大工业中,如唐山、淄博、佛山,为了控制成本,如果不能一次 *** 做3万个杯子,根本就不可能生产。大工厂制造是千篇一律的,3万件统统一样,是为了基础生活需求而制造的。但当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方式,不要3万件一样的东西了,景德镇就有优势了。这里有作坊,互相之间有协作能力,可以不要全产业链。这也是为什么这十几年间,景德镇能够在其他市场倒闭之后,又 *** 满血的一个原因。

无论是仿古作坊里一个斗彩鸡缸杯的 *** ,还是艺术家工作室中的当代瓷器创作,背后都是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体系。工业制品 *** 美观、精确、可重复 *** 。手工制品则意味着不规则、装饰 *** 和独一无二,带着人所赋予的温度和态度,这也是我们今天仍能从景德镇瓷器中感受得到的价值。

(参考资料:《捡来的瓷器史》,涂睿明著,湖南人民出版社;《瓷上中国》, *** 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实习记者郑岑、阚纯裕、谢小丹对本文亦有贡献)

小小的鸡缸杯:为何那么贵 到底贵在哪



(作者:马未都)十几年前我去日本,朋友知我喜收藏,遂安排我去一日本陶瓷收藏家府上做客。老人道骨仙风,风范无边。我作为后辈,战战兢兢,手足多少有些无措。

我们的话题显然是陶瓷。尽管有语言障碍,但有专业沟通,我们还是谈得兴致勃勃。

可能老人见我不属滥竽充数之辈,心血来潮,从内室沏茶一杯,端放在我桌前。

我只瞥一眼,便惊呆了。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高3.4cm,口径8.3cm,足径4.3cm


黑漆描金托盘上,一只彩瓷小杯静卧,杯小不盈握,薄如蛋壳,上绘数只小鸡,古拙可爱。老人示意我用茶。

我如果有所不知,恐无本文。

可我知此杯为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旧时曾为彩瓷之冠。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之敬仰,有多少富商巨贾因之倾家。

这只斗彩鸡缸杯为老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500多万港币在 *** 拍卖会上竞得,这平时只能在博物馆隔玻璃相望的国宝,却平静地在我的面前,茶汤微黄飘香,清烟袅袅上升。

自打我知道成化斗彩鸡缸杯时,就对前人的成就心存敬意,可从未想过拿此杯饮茶,连上手看看都已是天大的享受。

屋静如无人。

我右手轻轻拈起小杯,左手托稳,一口饮尽清茶,然后向老人行礼道谢。我说:这是我这一生喝的最昂贵的茶了。

老人说:茶不以杯贵。却以人贵。你是贵客。知音。

我真高兴啊!


斗彩灵云纹杯

明成化

高4.4cm,口径7.5cm,足径3.5cm


我之一次在书上看到斗彩一词时,在读音上颇费踌躇。

“斗”字两音。一为去声,比如争斗、斗嘴;一为上声,比如斗笠、烟斗。不了解斗彩本义,就无法读出准确之音。

斗彩原意为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争奇斗艳,亦有文献写成逗彩、豆彩等等。并不是因鸡缸杯形状如圆斗,就叫斗(抖)彩。

我听过无数人把斗彩叫做斗(抖)彩,一出声就外行了。

鸡缸杯的来历并不复杂。明成化皇帝贪吃好玩,追求美器。明朝刚 *** 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史称黑暗期,百废待兴。成化帝政事不谙,却熟悉各类小技。

斗彩在成化诞生并发展不属偶然。青花勾线,填以彩色,柔和淡雅,一出世则万人喜爱,明朝后来的皇帝们在斗彩追求上都逊成化不止一筹。

鸡缸杯顾名思义,造型如缸,绘雄雌雏鸡等,流行成化一朝。在古玩界风靡至今。谁拥有成化鸡缸杯,仅一件就可以 *** 同侪。

今人恐不明白这小若鸡卵的小杯,何以如此有魅力?


斗彩婴戏图杯

明成化

高4.8cm,口径6cm,足径2.7cm


*** 也不算难。

一是成化鸡缸杯小而薄,易碎,五百多年来,稍有不慎即成千古恨,故至今世界上存世者寥寥,物以稀为贵是 *** 不破的法则;

二是这小杯在明朝一出生就是皇家血统,从未沦落百姓家。历代皇帝都推崇备至,据《神宗实录》记载:万历皇帝极喜爱鸡缸杯,身边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

这是当时的价钱,距今已逾百年。《神宗实录》就是万历皇帝起居的生活档案,想必准确无误。


斗彩三秋杯

明成化

高3.9cm,口径6.9cm,足径2.6cm


由于成化斗彩鸡缸杯名气太大,明清两代仿品极多。尤其雍正乾隆时期,仿品比比皆是,有的妙肖之极,有的却离题 *** 。

不管如何,成化鸡缸杯身价与名气已坐定 *** 之一把交椅,曾领导彩瓷数百年。可惜的是明朝自成化之后,斗彩并无发展,后来的七八朝皇帝并无超越之意,浑浑噩噩,躺在前辈身上享福,一代不如一代,最终将大明 *** 断送给李自成。

不能超越自己,最终总会被别人超越。一只小小的鸡缸杯,也在诉说一个简单的道理。


斗彩折枝花纹浅杯

明成化

高3.4cm,口径7.4cm,足径4.8cm



藏家都知道“玫茵堂”,"玫茵堂”主人到底是何许 *** ?

两兄弟从20世纪50年 *** 始购买中国艺术品,兄弟商定,他们的收藏不能互相重复,于是按照年代将各自的兴趣进行了划分:哥哥吉尔伯特专注于 *** 到宋代之间的陶器、瓷器; *** 则将精力倾注于元明清三代的瓷器。按照年代,哥哥挑重担负责6000多年;弟弟负责700年,各自一片天地,是真正意义上的“ *** 亲兄弟”。

许多收藏家,对于“玫茵堂”的普遍印象是“玫茵堂收藏等级高,收藏的中国瓷器,尤为精美”。而玫茵堂一直非常低调,直至几年前,即便拍卖公司本身,也对玫茵堂主人的身份三缄其口,尊称他们为“玫茵堂主人”。

“玫茵堂主人”坐拥 *** 藏品和迷雾层层的身世,光环笼罩,神秘低调。玫茵堂的2000多件藏品鲜有现身,仅有少部分藏品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在大英博物馆及蒙特卡洛(Monte Carlo)展出过。

收藏涉浅者随波逐流,附庸风雅,欲利欲雅,莫是一衷;履深者,执偏数品,沉吟高雅,唯痴唯念,自成一格。其中有孤芳自赏,有束之高阁,有交流互通,有谋求暴利等等。故察其个人的收藏,也可知道这个人的品德,研谈切磋,利雅高精,人焉可藏。

东汉许慎有云:“收者,心欲而纳于己也;藏者,私握而隐于己也”。收藏一事是长期以来人类无间断的心灵活动,有人快乐似仙,有人终生执物所困。“物因人贵,人因物雅”,如果没有正确的收藏观念与学术涵养,也就只是一个货物集散场罢了,在货物进出、得失之间,几番不舍,多少惆怅,岂是痴迷两个字可以调适,而为外人所道焉?孰知,玩物之人的一念之所动,宇宙为所用,方可为“古今玩人”也,所以窃看孩童玩耍,能晓真情之意、爱物之心。

玫茵堂收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非常 *** 的经纪人和古董商多年的支持。最著名的是老一辈传奇古董商仇焱之(Edward T.Chow),以及著名古董经纪人埃斯卡纳齐(Eskenazi)。伦敦老行家Priestley & Ferraro,著名纽约艺术品经纪人JJ.Lally也都曾服务过玫茵堂主人。

▲ Giuseppe Eskenazi

▲ James Lally

这件玫茵堂收藏的清宫旧藏汝窑,便是1990年JJ.Lally展览的第35号展品,由Eskenazi购入后再进入玫茵堂收藏的。

玫茵堂主人从20世纪50年 *** 始通过 Helen Ling(新加坡美籍合伙人)购买中国艺术品。Helen Ling当时在上海经营中国瓷器,正是她将 Edward T. Chow (仇焱之)介绍给玫茵堂,而仇焱之也不负使命,对日后玫茵堂的收藏方向给予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指导。

仇焱之(1910 - 1980),江苏太仓人,是战后最显赫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和经纪人,上世纪50年代在 *** ,仇焱之曾经用1000元港币,买下了后来震惊拍坛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仇焱之藏鸡缸杯,1980年在苏富比拍卖转手时 *** 为528万港币,被誉为收藏界"拣漏"的典范。

仇焱之早年发迹于上海,中年打拼于 *** ,晚年则选择了瑞士日内瓦作为最后退休和生活的驻地。他是Eskenazi、坂本五郎、安宅英一等 *** 艺术经纪人、藏家的精神导师。正是他用犀利的眼光、知识以及超前的收藏理念,为玫茵堂主人展示了中国艺术的神圣与根源,通过慷慨无私的循循善诱,使得玫茵堂主人逐渐发展自己的审美,建立对中国艺术品的热爱和敬畏

▲ Sakamoto Goro (left) / Edward T. Chow (right)

玫茵堂总是寻求最专业的艺术品经纪人,20世纪70年代之后,埃斯卡纳齐(Eskenzai)和吉尔伯特·裕利兄弟二人(玫茵堂主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他们经常光顾伦敦的画廊,但他们从不一起出现。他们对中国艺术的热情始终如一,总共在公司购买了逾三百件藏品。

后来在埃斯卡纳齐(Eskenazi)的推荐下,著名学者康蕊君(Regina Krahl)开始为玫茵堂不断增加的收藏撰写图录,2010年,她完成了六卷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且印刷精美的 *** 版图录 - “康蕊君著1994-2010年《玫茵堂藏 *** 陶瓷》”。同年另有现芝加哥艺术馆中国部负责人汪涛著《玫茵堂藏 *** 铜器》一册,共七册。2013年,戴克成(Christian Dey *** r)又编著了《玫茵堂藏 *** 銅器》两册。一共9册的玫茵堂收藏出版,构成了现代收藏家及艺术品爱好者必看且绕不过去的收藏图录圣经



▲ Tao Wang - Art Institute Chicago

收藏就是基于人 *** “物欲占有”使然,从而推动收藏的意念,然收藏的标的、收藏的对象和意义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可分以下几种:

“精艺收藏”,被称为传世, *** 类生活的艺术瑰宝,诸如当代 *** 精品、艺术象征、难得佳作、绝无仅有的 *** *** 艺术 *** 大作;

“文物收藏”,被称为情感, *** 类意识的时代象征,诸如时代更替、文化分水、 *** 传承、历史演进的 *** *** 文物;

“古董收藏”,被称为时钥, *** 类已失去的明证,诸如历朝历代的典章 *** 、帝王封赐、结盟友好、功德表彰的古董;

“风雅收藏”,被称为体心,诸如文房四宝、橱柜摆饰、名士真迹、种种玲珑巧饰的雅品。虽然各为时间的表征,也为空间的表象,其中把玩乐趣互不相同,然讨好对象则同而为一已。

清雍正珐琅彩粉彩“平安春信”图碗

玫茵堂旧藏

“玫茵堂”之一次出现在中国瓷器收藏界的视野,还是2014年2.8亿港元成交的那只成化鸡缸杯。此后“玫茵堂”开始被国人广为关注,现在提起“玫茵堂”三个字对于瓷器收藏界已并不陌生,其藏品一出现,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玫茵堂旧藏

“玫茵堂”这个在中国瓷器收藏界如雷贯耳的堂号已成为“中国古瓷精品”的代名词。那么“玫茵堂”到底是什么来头?其背后的神秘藏家到底是谁?他是怎样与中国瓷器结缘的?“玫茵堂”的瓷器藏品到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今天观瓷君带大家走近这个海外中国瓷器收藏大户,分享“玫茵堂”的收藏故事。

左:清雍正 粉彩福寿双全纹碗

中:清乾隆 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

右:清雍正 粉彩过枝益寿延龄图盌一对

玫茵堂旧藏

“玫茵堂”坐落在瑞士苏黎世东南部一处名叫Meienberg的地方, 从其谐音故叫“玫茵堂”。玫茵堂的英文译名是The hall among rose beds,取意玫瑰如茵、花开遍地之意,意为“玫瑰花丛中的殿堂”。它的主人是祖辈便居住于此的裕利和吉尔伯特兄弟。

清乾隆珐琅彩雉鸡诗文瓶

玫茵堂旧藏

裕利兄弟出生于菲律宾,大约60年前,他们一起经营 *** 留在马尼拉的一间小型贸易公司,如今裕利集团已发展成为 *** 经营保健服务和医 *** 用品首屈一指的供销商,也是亚太地区更大的农业综合企业。他们打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成就了“玫茵堂”的收藏传奇。2009年弟弟吉尔伯特去世,现今年近百岁的裕利把自家长长的地下画廊作为展厅,陈列他的各色珍藏。

雍正天蓝釉 *** 镂空足瓶

玫茵堂旧藏

裕利兄弟将自己的收藏定名为“玫茵堂”,也与他们的收藏经历有关,一次偶然的机缘,兄弟二人为生意上的事,去西班牙拜访一位客户,看到那客户家满院玫瑰重重叠叠,像花的海洋,而更让两人感到震惊的是屋中的中国古陶瓷。屋主人是位华裔,屋正中厅堂悬挂一块清乾隆帝御书的匾额“双圆堂”,据主人介绍,该堂号已传承三百多年,祖上是雍乾时著名的收藏世家,清末后代避乱赴海外,但不忘祖训,倾全力收购圆明园流失海外的珍宝。就此裕利兄弟暗暗发誓:也要收藏精、尖、稀的官窑佳器,并依样择取一个堂号。于是为了纪念那片动人的玫瑰花海,便将堂号定为“玫茵堂”。

清雍正青花花鸟纹如意耳扁瓶

玫茵堂旧藏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裕利兄弟就开始把他们创造的财富用于购买中国的艺术品。但裕利兄弟初入收藏时并不是行家,于是他们选择当时更优秀的专业古董商合作。其中伦敦古董商普里斯特利与费拉罗,主要帮助他们购买高古藏品;艾斯肯纳兹主要帮助他们购买晚期艺术品。但是对裕利兄弟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中国古董商人仇炎之。

仇炎之

裕利兄弟通过一位合伙人的美籍妻子Helen Ling购买中国艺术品,后来通过Helen Ling介绍,裕利兄弟有机会结识了二战后 *** 最著名的古董商仇炎之先生。仇炎之激发了二人对中国艺术品的热爱和敬畏,也为他们的收藏指明了方向。有关仇炎之先生的收藏故事很多,是中国古瓷器收藏界的传奇人物,他也被誉为全球五大中国古陶瓷收藏家之一。仇炎之告诉裕利兄弟收藏有三大原则,即“珍奇稀有、品质上乘、品相完美。”同时,还要用心收藏,用爱收藏。


清雍正粉彩过枝花卉盘(一对)

玫茵堂旧藏

仇炎之先生后来移居瑞士,与裕利兄弟过从甚密。在他的协助下,裕利兄弟从最初的面面俱到,见什么买什么,发展到后来的明确分工,协调合作。弟弟吉尔伯特专注收藏 *** 到唐宋时期的陶瓷,哥哥裕利专注于收藏元明清的瓷器和古代青铜器。更为重要的是,仇炎之引导裕利两兄弟开始正确认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价值。

清康熙 暗刻绿彩龙纹梅瓶

玫茵堂旧藏

仇式家族与“玫茵堂”有着不解之缘,现任苏富比 *** 区副 *** 及中国瓷器及工艺部国际主管的仇国仕正是仇炎之之孙,也正是他,将“玫茵堂”收藏的中国古瓷藏品推上了国际拍卖市场。

仇国仕

在仇炎之先生的指导下,“玫茵堂” 收藏的每一件作品都堪称精品。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界,玫茵堂藏瓷是西方私人收藏中国瓷器的巨擘,不仅在欧洲可与阿尔弗雷德·克拉克及大维德的藏品比肩,其中一些珍稀上品足可与北京及台北两大故宫的国宝级藏品遥相辉映,因此一直有媒体称其为“玫茵堂奇迹”。

明永乐青花松竹梅盘

玫茵堂旧藏

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玫茵堂凭借收藏艺臻技绝的御制瓷器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上最精炼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

明永乐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

玫茵堂旧藏

“玫茵堂主人”行事十分低调,虽然藏品已极富盛名,但是其2000件藏品几乎没有全部展出过,仅在私人场合露过面。少部分藏品曾于1994年在大英博物馆展出,2年后又在蒙特卡洛展出过。与此同时,德国学者康蕊君女士编纂的《玫茵堂藏中国瓷器》图录首两册出版,至此这批收藏才之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康蕊君女士编纂的《玫茵堂藏中国瓷器》

从2010年开始,在仇炎之的孙子仇国仕的努力下,玫茵堂的藏品开始在苏富比 *** 拍卖。“玫茵堂”收藏也是近30年来苏富比所拍最重要的私人瓷器收藏。从2011年到2014年,苏富比连续推出六个“玫茵堂”藏瓷专场,都引起了市场的巨大轰动。在苏富 *** 玫茵堂专场中,有多件精品以过亿成交,几千万的拍品,亦不在少数。今年保利春秋两季拍卖推出的“玫茵堂”专场,都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拍卖佳绩,玫茵堂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明成化青花西瓜纹宫碗

玫茵堂旧藏

玫茵堂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瓷器收藏体系,这在于其华丽的整体阵容,几乎每一件玫茵堂藏器都称得上是百里挑一的精品,这才是收藏的高级境界。用仇国仕的话来说,“玫茵堂”珍藏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刷新中国拍卖纪录,而是能对近年来涌入艺术品市场的新买家起到样板作用,可以让他们从来自欧洲的“老收藏”中,体验什么是 *** 的中国瓷器珍藏。

元青花荷塘 *** 纹菱口盘

直径29.2cm

成交价2,360,000港元



盘心所绘之莲池 *** 图属“莲池小景”题材中的一种,乃元青花瓷器常见纹样。现存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小型器多而大器稀少,得见如此大盘出现实属罕有。

明早期15世纪白釉爵杯

高8.8cm

成交价767,000港元



永乐一朝传世爵杯鲜有,青花瓷品种也不多见,甜白釉作品则更加少之又少。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大碗

直径21cm

成交价3,363,000港元

鸡缸杯的来历,鸡缸杯拍卖-第1张图片-


洪武釉里红,相较明初各类瓷器,罕存于世。釉里红在元代已经正式烧制,洪武年间的流行应与开朝皇帝朱元璋的喜爱和需求有关。朱即为红,又是汉族崇尚的尊贵喜庆之色。但明洪武以后,“釉里红实难烧制,故用矾红彩替烧”。因明初 *** 对外贸易,进口钴青料愈发难得,遂用国产铜红料作为其替代品得以更广应用,此亦为明初瓷器一特征。

明宣德白釉暗花莲子碗

直径20.8cm

成交价3,127,000港元



明初,甜白瓷器专门为永乐皇帝特制,上面或暗刻、或模印, *** 费用极为高昂,而于宣德初年因宣德皇帝旨意,才停止烧造,故传世无多。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碗

高9.4直径19.5cm

成交价826,000港元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莲瓣纹卧足碗

高6.1直径15.6cm

成交价2,006,000港元

宣德时期与西亚贸易往来频繁,期间纹饰受到西亚风格影响,此碗正是一例。

明永乐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瓶

高26cm

成交价10,030,000港元

此扁瓶器形,造型仿自西亚 *** 铜器,又称为“抱月瓶”,流行于永宣时期,为二朝独有。此瓶为明初永乐制品,青花采用上等苏麻离青料。本品腹两面所绘轮花纹,采几何构图,其形式化及抽象 *** 于中国之图像意义中较为罕见,皆富中东色彩。

明永乐白釉暗刻莲花盖罐

高46cm

成交价767,000港元

本罐造型规整,罐外壁纹饰以暗刻之法雕于器身,器身划缠枝莲纹,上下辅饰俯仰莲瓣纹。整器纹饰隐现于润洁的白釉之下,影影绰绰,颇富诗意。

明弘治白釉绿彩云龙纹盘

直径19.8cm

成交价1,357,000港元

白釉绿彩瓷器始见于明成化之御器,造型仅见盘碗二类。弘治、正德、嘉靖时均沿袭烧制。其具体制法为:在成型的白坯上锥刻云龙纹,然后将花纹以外的地子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露胎的花纹处填涂绿彩,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工艺复杂,颇见匠心。

明正德白釉露胎划刻云龙纹盘

直径21.1cm

成交价849,600港元

此类龙盘始自成化,正德最兴,嘉靖之后则不复见矣。有白地绿彩者,亦有如本品之白地露胎火石红样式。两种盘式大小纹样相同,区别仅在暗刻纹饰上是否施以绿彩。

明正德黄釉盘

直径17.5cm

成交价885,000港元

明代全黄瓷器仅限 *** ,正德黄釉器传世较弘治者比之尤少,更为罕珍。

明嘉靖黄釉涩胎填绿彩龙纹碗

直径17.1cm

成交价1,416,000港元

此品为明代嘉靖御窑的典型器物,低温黄地绿彩瓷。其 *** 工艺先在坯胎上刻画纹样,纹饰上填低温铅绿釉,隙地填低温黄釉。低温黄地绿彩瓷始创于明代永乐时期,宣德、弘治、正德、嘉靖朝均有烧造。但存世所见其品种之岁寒三友、或可见缠枝莲纹者居多,龙纹作品甚为罕有。偶见有龙纹之作,近足处多装饰海浪,而非本品之仰莲。

明嘉靖霁蓝釉盘

直径17.3cm

成交价413,000港元


Utterson家族等旧藏。本品以宣德霁蓝官样为范本烧制。霁蓝碗为明皇室典型祭祀用瓷,蓝釉瓷器习称“霁蓝”,使用为一种富含石灰碱的宝石质釉料,故而明代有“宝石蓝”之称,又因为蓝色是皇室规定的祭祀用色,自宣德起,“霁蓝”又有“祭蓝”一说。传世所见嘉靖一朝御窑颜色釉中,蓝釉为最罕。

清康熙豇豆红镗锣洗

直径12cm

成交价885,000港元

此发色为少见之大红袍品相,十分少见。康熙朝豇豆红制器,常为八件一套,为皇帝御制文房用品。若色美者成套陈设,颇感震憾,其地位之高不亚于同时期诞生的珐琅彩器。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高8.8cm

成交价2,029,600港元


清康熙天蓝釉镗锣洗

直径12cm

成交价684,400港元

本品之天蓝釉作品传世极为鲜有,天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属于蓝釉的一种,因其钴含量低于1%,所以釉色浅淡,呈现天空之色。

清雍正霁红釉卧足碗

直径14.8cm

成交价826,000港元

本品近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现白色胎骨,以下渐形肥润,至足端截然而止,颇具康熙郎窑红釉特征,乃景德镇御窑厂刻意为之,传世极为少见,应为雍正时期仿制永宣宝石红釉器之品。卧足之形,盛兴于永乐、宣德二朝,造型创作源于古波斯簪花银制卧足碗,至雍乾时期,精致已达极轨。

清雍正鳝鱼黄釉双如意耳尊

高23cm

成交价4,248,000港元

茶叶末釉是在督陶官唐英的督理下,于雍正时期仿制成功,时人视之为“秘釉”。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载:“一仿油绿釉,系内发‘窑变’旧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驳古雅”,即指该类釉色。

清雍正窑变釉四方水仙盆

长19.5cm

成交价2,242,000港元

雍正时期官窑窑变釉瓷多藏于各大博物馆,可流通的雍正窑变釉佳器极少,而雍正窑变釉花器则更加稀少,且遍阅公私收藏,本品仅此一例,疑为孤品。

清雍正釉里红三多碗一对

直径12.2、12.1cm

成交价1,085,600港元

外壁饰釉里红石榴、寿桃、柿子组成之三果纹饰。三果纹亦载承“多子、多福、多寿”之吉祥寓意,故这类作品素为明代官窑之名贵品种,后世亦争相仿之。据唐英在雍正十三年撰写的《陶成纪事碑》记载,雍正御窑品种有“一仿宣窑宝烧,有三鱼、三果、三芝、五蝠四种”。

其实收藏的潜在意义不外乎是凸显自我的独特与非凡,别于流俗,个人的收藏品均在显示其人的尊荣与华贵,或喜好或满足,是可以极度丰富藏家个人精神世界的。然而许多牵强附会、不求实是之人,只知从中获取贪利而已,当然此类人与商人自不在“收藏家”之列,岂不知收藏的更高境界就是自我人文情怀陶冶的升华,以及对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犹如恭逢盛时亲眼所睹之势。

另外收藏的四项基本原则为“真”、“精”、“稀”、“绝”,真品具有时代佐证意义的真实感;精品具备艺术价值,富有取悦之情;稀品具备收藏者个人特质的凸显;绝品具备绝无仅有,且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和天下惟我独尊之气势。收藏的开始过程以起步最为重要,犹如射箭的扼要,初弓不正,焉得末箭之神准,所以收藏之前要先确定主题,订定标的,然后拟定范围与策略,如此的收藏过程定会有美好的故事与收获。

收藏界的 *** 传奇之成化斗彩鸡缸杯


01

京城大收藏家阳老先生收藏有两件成化斗彩鸡缸杯,海内外知名。据说 *** 和东南亚的巨富出价数千万元港币欲购买单件,均被阳老先生拒绝,并毅然地说:“这两件东西不属任何个人,我会立一个 *** , 等我死后,我会让儿女捐献给国家。“

阳老先生这两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在海内外久享盛名,对其来历,人们有多种猜测和说法,坊间流行着不同的故事版本。有人说是他 *** 购得的,他 *** 当年曾是旧上海滩十里洋场呼风唤雨的人物,家资巨富。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一个潦倒的老 *** 被他家收留并照顾多年,老 *** 临终前取出两只小杯相赠,说是被赶出宫时顺手捎上的宫内之物,让阳家好生留存保管。

对于坊间的不同传说,根据《古玩随笔》一书的作者刘鸿伏先生所述,阳老先生曾亲口对他说:那些都是别人瞎编的。我从来没跟人家说过,今天就把这个秘密告诉你。


02

上世纪 *** *** 前,阳老先生刚离了婚, 但正处壮年,英俊潇洒, *** 倜傥,没事就爱逛逛琉璃厂或文物商店,结识了不少京城大玩家,眼界洞开。一日从街办陶瓷厂加班回来,路过一条小巷,看到一家小杂院的门敞开着,院里有位年轻漂亮的 *** 正弯着腰在喂小鸡。阳先生的浪漫劲上来了,就下了自行车,在院子外喊了一嗓子:“大妹子,讨口水喝,方不方便呀?”

漂亮 *** 见有人喊,忙抬起头来,随后冲着阳先生微笑道:“挺方便的,家里没他人,请进来吧。”

阳先生细细瞧去,见 *** 美艳不可方物,又会来事儿,立马就进了院子,来到 *** 面前, 目不转睛看着 *** ,很有气质地笑着:“多谢大妹子,我口渴极了。”

女人很懂风情,脸上桃花半绽,转身进屋泡茶去了。

*** 喂食的五六只小鸡儿正叽叽喳喳嬉戏,阳先生随意扫了一眼,最后盯在地上给小鸡盛水的那两只小瓷杯上,眼里猛然幻出一道七色彩虹:这不正是世人梦寐以求、价值连城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吗?!

阳先生这一惊非同小可,他抑制住激烈的心跳,从地上拿起其中的一个小杯,对着阳光审视: 斗彩绘出的鸡纹,生动传神, 色彩艳丽幽雅;杯身小巧,胎质坚密,胎薄釉润,底足双圈内很规整地用楷书写着“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这正是“宁存成窑,不苟富贵”的成化御窑斗彩鸡缸杯了!

正在阳先生端详小杯的时候,漂亮的 *** 托了茶壶和茶盏从屋内款款走出,很妩媚地笑了:“喂鸡儿的东西,别脏了手,快来喝茶吧。”

阳先生仿佛从梦中惊醒,脑子在一瞬间快速地转了几个弯,立刻就有了主意,心里说:大妹子,老哥可要对不住你了。

阳先生同 *** 坐在石几上,一边喝茶一边聊侃起来,很是投机。 *** 告诉他, 老人都分开住了,家里平时只有她和爱人,爱人现在外地工作,一时半会儿不回来,所以日子过得挺寂寞。

阳先生什么不懂,便说自己是离了婚的人, 忙于工作,一直未再娶亲:“现在的姑娘谁瞧得上我呢。”说这話时,眼睛很有力度地看着她。

*** 知趣,一时连脖子都红了,幽幽地望着阳先生说:“不嫌弃呢,就常来坐坐,也顺道儿。”

到了该走的时候,阳先生装作很随意地说了一句:“大妹儿,哥喜欢你这两只小瓷杯儿,明天我给你的小鸡换一只玻璃小盆喂水,小瓷杯我拿到厂里去做样品儿。我们厂里烧的彩瓷正缺参照物呢。

*** 咯咯地笑了:“这破杯儿还可以做参考吗?你只管拿去就是。”

阳先生从地上拿起两只小杯,装进衣兜里,致了谢,匆匆离了有些依依不舍的 *** ,做梦一样回到自己的家。彻夜未眠。第二天黑着眼圈去小院送玻璃小盆,告诉 *** :昨天见了你,弄得一个晚上都丢了魂魄,你是一个祸首呢!

半年之后, *** 与外地工作的丈夫离了婚,与阳先生结了婚。两人相互恩爱,将一对做媒的斗彩鸡缸杯当作命一样爱护珍藏数十年,阳夫人还经常拿阳先生巧骗杯儿的事调侃他,每每逗得两口子乐不可支。二十年后,夫人去世,阳先生悲痛不可名状,从此再不言嫁娶。


03

2014年4月苏富比春拍中,一只最初为世界四大粮商法国 *** 达孚家族(Louis Dreyfus)收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经过八口竞价后以2.8124亿港元由上海藏家刘益谦购得。打破元青花- *** 谷下山青花大罐 2.3亿的世界拍卖纪录,成为了中国拍卖史上最贵的高古瓷。

据当时拍卖的苏富比公司介绍,现存的鸡缸杯已不足十只,基本在各大博物馆的珍品柜中保存,如: *** 博物院、大英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剑桥费兹威廉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内瓦鲍尔博物馆曾保存一只鸡缸杯在1995借给日本大阪展出时遭遇7.3级大 *** 后损毁。事后,日本主管这次展览的人为此引咎辞职,但是损毁的鸡缸杯再也无法复原。初此之外,市面流通的私人收藏一共只有四只。除刘益谦先生拍的这只,另外三只在私人藏家手中,很久没有在 *** 露面,所以无法判断另外三只的状态。

考证其它资料,亦有说现存世16件,但无论如何,阳老先生的这2只肯定榜上有名吧。

收藏是讲门槛和眼界的。但最有钱的人未必是更大的收藏家,而最懂的行家也未必是最有钱的。

(本文摘选并编辑自《古玩随笔》,作者刘鸿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延展资料阅读:

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原始功能是成化皇帝与妃子的 *** 酒杯,而并非茶具。

先看一下鸡缸杯的注释:鸡缸杯,酒器,直径8.5厘米,环绘公鸡偕母鸡领幼雏觅食。子母鸡图,最早兴于宋朝,成化开始画烧瓷上。采用的“斗彩”,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融合。在景德镇御窑烧制的雪白的瓷器胎体上,用成化时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做轮廓线,再以艳丽的红、绿、黄、紫等诸色填在釉上,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姹紫嫣红,交相辉映。有史书上说,成化皇帝热衷书画,有一次他欣赏宋代人画的《子母鸡图》,看到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非常有感触,就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表达了母鸡对小鸡的呵护之情。也有说法是成化元年 *** 年,加上“鸡”和“吉”谐音。

成化斗彩鸡缸杯与其他名品瓷器不同,是一个“图腾 *** ”的品种,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皇家血统,仅限皇帝与为数不多的妃子 *** 。哪个普通人家中藏匿成化斗彩鸡缸杯,那绝对是要掉脑袋的。也因如此,鸡缸杯历来深受历代皇帝钟爱珍藏。在 *** 之前,几乎没有流出宫廷的可能,所以也没有存世量。而且成化一朝,所作瓷器精益求精,大多质佳量少,。因为皇帝对质量要求非常高,稍有瑕疵就要砸碎并 *** ,所以几乎烧制100只杯子才能有一只被送进宫廷。还有一个原因使鸡缸杯之所以价值连城,一是成化鸡缸杯小而薄,易碎,五百多年来,稍有不慎即成千古恨,故至今世界上存世者寥寥。全球存世的鸡缸杯仅16件,这之中只有四件藏于民间。而这四件中,只有三件是无瑕的。

杯子的历史

杯子,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在古代喝茶的杯子被称为盖碗。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见于 *** 。无论是在 仰韶文化 、 龙山文化 还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见有陶制杯的存在,这一时期杯型最为奇特多样:带耳的有单耳或 双耳 杯、带足的多为锥形、三足杯、 觚形 杯、高 柄 杯 等 等,根据 *** 材料 不同, 可以 分为 玻璃杯 、 塑料杯 、 陶瓷 杯、木杯等。

“杯”字起源于“抔”,双手合捧之意。最早的杯是椭圆形的,两侧有耳,又名耳杯,要双手持耳捧起来,喝酒。商周时饮酒的青铜觚,有一些是带把手的,汉代的漆耳杯有耳,也相当于把的功能。

耳杯装上酒,还能漂在水上,陶瓷不行,青铜不行,要用木胎漆器,所以“杯”字从“木”。

汉唐时,漆器被瓷器取代,瓷杯不再做成耳杯的椭圆形,而是圆的。这是因为瓷器是在轮车上拉制成形,做成圆的方便。茶始于汉,盛于唐,天下饮茶多用瓷杯,从此茶与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唐代时白瓷兴盛起来,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但白瓷并不被上层社会接纳,进入朝廷是元代的事了。

↑这是存世的唐代邢窑茶碗,那时的茶碗直接径在十厘米左右,比今天的茶杯大多了。

唐代的另一种茶杯是托盏,为了防烫手,在茶杯下加了个托盘,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盖碗。

奇怪的是,中国的瓷杯一直没有把。不是瓷工不能做把手,估计是没想起来,有把的马克杯是晚清才传入中国的。唐代倒是有一种把盏,把底足做得很高,起到了把手的功能,又名高足杯。

唐人吃茶用煎茶法,把茶饼碾成粉末,放葱姜盐在 沸水中煮,好像现在人喝汤。宋朝流行点茶,把茶末碾碎,调成膏状,放入茶盏,沸水冲注,再以茶筅搅出白沫。

茶饼

碾茶工具

为啥一定要茶沫呢?当时有一种风靡全国的游戏,斗茶,几个人聚在一起点茶,比谁杯中的白沫多,持续时间长。白色茶沫,当然是黑色茶杯衬托得最清楚,所以宋朝流行黑色茶杯。

原本青瓷白瓷争锋的格局,不成想被黑瓷占了先机,徽宗还特地写了篇《大观茶论》,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有的朋友说到宋代,必称汝窑,仿佛每个宋朝人都拿着汝窑杯,非也。宋人用的瓷器可谓五光十色,汝窑只是象牙塔里的东西,并不能 *** 当时主流审美趣向。

汝窑天青釉碗,宋

宋代称茶杯为盏,多是阔口、狭足,直壁,倒着看像一个草帽,故名斗笠盏,或者笠式盏。还有一种漏斗形的茶盏,比斗笠盏高一些。这时的茶杯种类还是相对单调,到了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

器物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依附于习俗,随习俗而变。明代改用泡茶法,最适合品鉴汤色的是白瓷,所以明初定窑白瓷盏最受推崇。

但那时定窑已经停烧了,就以景德镇窑的茶杯代替。明代景德镇窑白釉水准超过了定窑,润如凝脂,被后人称为甜白釉。上图中的宣德杯是半圆形,如同鸡心的下部,故名鸡心杯。

明代之前,酒杯茶杯和饭碗大小相似,明朝时分开了,杯开始比碗小。

杯变小是受到酒的影响,过去酒的度数低,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武松喝了十八碗还能 *** ,要是换成二锅头,他店都出不去。

明代普及了蒸馏酒,酒精度上去了,再用过去口径十几厘米的杯,一个人可能都喝不掉,所以开始把酒杯做小,这种小号的酒杯又影响到了茶杯。

马蹄杯 清代

战汉时期

战国至汉代出现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汉代的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的杯更具 *** *** 。隋代杯多是直口、饼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纹胎陶杯最有特色,当时还流行盘与数只小杯组合成套的饮具。宋元时期的杯多直口、浅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为喇叭状。宋杯多以釉色取胜,如龙泉窑及官、哥、汝、均各窑。其中磁州窑釉下黑彩装饰颇为鲜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内心常印有小花草为饰,明清时其制杯最为精致,其胎轻薄,其釉温润,其彩艳丽,其型多样。明代有著名的永乐压手杯、成化斗彩高足杯、鸡缸杯等,中早期多见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无把,还有带盖或无盖的分别,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

瓷盏,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 *** ,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唐时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

宋代时期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因便于观察茶沫白色的缘故,所以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连宋徽宗赵佶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有玉毫条的盏即是人们常说的兔毫盏,产自福建建阳窑。宋时盏型大致有两种:一为小浅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种为撇口,如喇叭,小浅圈足,腹壁斜直。有的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字样。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

元代时期

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元代茶盏多直口、胎体较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盏 *** 最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盏次之。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装饰上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清代茶盏的器形、装饰手法、 *** 工艺均胜过前朝,其粉彩和珐琅彩绘画装饰的小盏更是精美绝伦。基本器形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

杯盏的发展史上,两者相较,杯的产生在先,盏在后,杯多用以饮酒,盏多用以饮茶,杯的器形较小,盏的器形较大,杯多高脚,盏多圈足,杯的纹饰简约,盏的纹饰繁杂。透过杯盏演变,可窥悟中华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丐帮帮主”2.8亿买鸡缸杯喝茶,大佬的传奇

收藏圈也有一位大佬,自曝一张颓废照,蓬头垢面,胡子拉碴。被人调侃“丐帮帮主”。如果单看这一张照片,和一个街头流浪汉无异,谁会将他与一个用2.8亿买鸡缸杯喝茶的大佬,联想在一起?

看来,上海长达一个多月的封控,确实让不少人外在形象全无,不管你是普通人,还是富豪。

这位大佬便是刘益谦,3.48亿买唐卡,用2.8亿的成化鸡缸杯喝茶的刘益谦。

“鸡缸杯”是明朝成华皇帝为夺得万贵妃欢心烧制的

这只“公鸡”是成化斗彩鸡缸杯,是一个小酒杯,而这个小酒杯的背后还有着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明朝的成华皇帝与陪伴他长大的一个大他19岁的宫女在长期相处下产生了情愫,且他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浓厚,成华皇帝14岁后更是将她纳为自己的妃子,也就是万贵妃,他们非常恩爱。

到了14 *** 年,也就是成华皇帝登基后,他想让万贵妃做自己的皇后,但是由于朝廷重臣和后宫的不认可就不了了之了,不过虽然没有得偿所愿,成华皇帝对万贵妃的爱意却丝毫没有减少,他知道万贵妃对瓷器颇为喜爱,所以为了夺得她的欢心专门为她烧制了很多精美瓷器,成化斗彩鸡缸杯也从而得来。

“鸡缸杯”图案的由来

这么多动物为何要选择鸡?据相关资料记载,成华皇帝是看到了宋代的画作《母鸡图》得来的灵感,这幅画的内容是母鸡的身边跟着几只小鸡,它们在欢快地觅食,成华皇帝看到后觉得颇有感触,让他想到了万贵妃也是像母鸡一样,一直陪伴照顾着稚嫩的他,所以他就决定以此为参照,结合自己的创作,烧制成化斗彩鸡缸杯,以寄托自己的情感。烧制出来的鸡缸杯后来成了成华皇帝的 *** 酒具。

即便不是古玩藏家,想必也听说过“鸡缸杯”的大名。2014年 *** 苏富比春拍上,一款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2.8124亿港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而刘益谦也因为这样的豪气举动,而被许多的人熟悉和关注,究竟这位财大气粗的股市大亨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963年,刘益谦出生于上海,由于当时的家庭条件十分的艰苦,刘益谦在读完初中以后就没有继续读书了。

刘益谦开始走入社会,很快父母安排刘益谦跟随舅舅一起做起了皮包的生意。

在当时,刘益谦首先跟随舅舅学会了如何 *** 手工皮包,年幼的刘益谦很擅长学习,几个星期之后他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熟练的做出一只皮包,生意越做越大,在富民街做了6年,刘益谦联合舅舅,在城隍庙盘下一个老店,刘益谦又做了两年打工仔。


不过在经营百货商店的过程中,刘益谦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每次进货他都需要打出租车,而每次在出租车上的花费甚至都和他的进货成本差不多,看到了如此暴利的利润空间之后,刘益谦寻思,如果开车这么赚钱的话,为什么不自己去开车,刘益谦花了6000元考 *** 、学开车,学成就可以上路接客。

两三个月,刘益谦就赚回了本钱,当老司机两年多,刘益谦赚了8万。

那时,国债发行困难, *** 们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他们不敢入手,流通率特别低,即使将利率降至10%,也没人问津。

无奈之下,银行只能打起促销活动,打七折优惠。

也就是说,100元面值的国债,算上折扣就涨至140元,收益猛增40%。

刘益谦算了一笔账,觉得这买卖可行,立马买入大量的国库券。

七八万本金,几番折腾后翻了一番,仅一年时间,刘益谦就赚了近20万。1990年刘益谦却另辟蹊径,看上了“股票认购证”。


买股票前要先买认购证,每次上市发行股票,上交所都会先发放200多万张认购证。

然后,股民通过抽签,决定认购证花落谁家。

凭运气的事不好说,但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一批黄牛 *** 冒出来。

他们靠倒买 *** 认购证,赚取中间差价,赚得盆满钵满。

曾经,一张30元的认购证被炒到6000元,翻了整整200倍。

刘益谦的算盘又打起来了,假如一张认购证30元,100张一共3000元。

保守估计,一般更高炒到2万多,翻了近9倍。

但如果花20万买1000张认购证,一张200元,这样就可以中100张,而一张更低也炒到3万元,一共300万。

这样一算,靠着倒买 *** ,刘益谦可以稳赚280万。

他从黄牛 *** 那里收购认购证,然后自己再转卖出去。

仅一年多时间,28岁的刘益谦赚了8000多万,跃身“千万元户”。19 *** 年,刘益谦手上的豫园商城竟一路狂涨,每股涨至1万元。两年时间就赚了一百倍,刘益谦本决定全面专注炒股,一位老股民劝他三思,哪有只涨不跌的股市。物极必反,刘益谦觉得有道理,立马见好就收,卖掉了豫园商城的股票,赚了100万。之后,刘益谦又跟局,带着5000万身家,杀入国债期货市场。3年间,刘益谦净赚了1000多万。

1999年,国家开始着手解决国有股流通的难题,允许公司非流通股, *** 给其它公司法人,其实就是法人股。

当时,市场一片肃静,没人知道法人股何时才能 *** 贸易,谁都不敢出手。

但刘益谦没想那么多,他有一套简单粗暴的逻辑思维:

“法人股迟早都要流通,早晚都要解决。”

当然,法人股无法短期获利,很少人能沉得住气。

而刘益谦知道,这不仅是一场 *** 游戏,还是比耐心、比胆略的比赛。

于是,他果断涉足一级市场,成立了公司,专注于公司职工股、配股的交易。

刘益谦采用纯天然 *** ,守株待兔,在各上市公司门口蹲点守候,举着一块牌子“收法人股、转股喽!”

很快,刘益谦斥巨资6亿,收购了十几家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

这时,别人才幡然醒悟,一窝蜂涌入法人股。

然而,刘益谦已经不屑于与他们同个 *** ,调头转向下一个黄金地带。

2009年,货币政策宽松,新一轮通胀预期到来。

刘益谦大胆预测,中国房地产行业将迎来市场井喷。于是,他豪掷61亿,参与十多家地产金融公司的定向增发股,被人捧为“定增王”。最后刘益谦的融资比例超过80%,这看似是好事,但也暗藏危机。2010年,国家干预调控房地产业,两个月内刘益谦的公司浮亏超过40%,亏了7亿左右。

这时,刘益谦已经47岁。

走投无路之下,刘益谦只能拆东墙补西壁,弥补亏损。

多年来,除了专注生意场,刘益谦还对艺术品收藏情有独钟。

刘益谦曾以7075万拍下了皇家乾隆龙椅,以1.34亿拍下明代画家吴彬的作品。

除此之外,刘益谦还收藏了各种古代瓷器、名画等,总市值超过50亿。

为了挽救危机,刘益谦只好忍痛割爱,将所有的藏品抵押给一个国际机构,拿到了10亿。

靠着抵押艺术品、 *** ,刘益谦才解除了公司危机,资金链不至于断裂。2010年6月10日,京东方A37.5亿定向增发股上市流通,一解禁,刘益谦立马减持。

早在前一天,刘益谦持有的京东方7亿股解除质押,解禁当天刘益谦立即 *** 2.62亿股。

之后,其他增发股陆续解禁,刘益谦才松了口气。

2012年,刘益谦以150亿财富,跻身内地富豪榜第30位。2019年8月,刘益谦将持有的安盛天平的股权 *** 给安盛集团,放弃“一财一寿”的资本布局,主攻寿险。2022年的刘益谦,经历旗下亨迪 *** 业上市,个人财富暴涨,也经历了亨迪 *** 业股价快速下跌,其他持仓公司市值缩水。刘益谦胡子拉碴可以收拾,跌下去的股价如何收拾呢?

过去几十年,刘益谦获封“法人股大王”、“定增大王”,2022年,他还能给股民惊喜吗?

一文解读:天价鸡缸杯和廉价鸡公碗的前世今生及其背后的文化传承

文/薛定谔的猹

题记:

在 *** 影视剧中,绘有公鸡图案的"鸡公碗"是出镜率颇高的道具,尤其是在一向不太考据的TVB,几乎任何朝代,任何阶层身份的角色,都会使用到这只鸡公碗。

而在现实中的闽粤沿海地区,几乎每个家庭也都会必备这样一只鸡公碗,正是因为其物美价廉的特 *** ,深受市民喜爱。

直到2014年,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元天价拍得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后,大众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两种比较混淆的东西,一个 *** 缸杯,一个 *** 公碗,虽然都与两只公鸡有关,价值却相差 *** ,一个现存仅十多只,包括 *** 博物馆等博物馆珍藏的稀世珍宝,一个是街头巷尾 *** 的廉价日用品。他们的主要区别究竟在哪?

而本文,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具体分析鸡公碗和鸡缸杯的“前世今生”以及背后的文化传承。

1.从青瓷到彩瓷,中国瓷器的工艺演变催生“鸡缸杯”前身。

2.以鸡缸杯为 *** 的斗彩瓷的由来及特点

3.技术下沉,出现民间日用品“鸡公碗”

4.鸡公碗在现代流行文化影响下成为时尚icon.


一、从青瓷到彩瓷,中国瓷器的工艺演变催生“鸡缸杯"前身

周杰伦的 *** 作《青花瓷》中用“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句歌词作为点睛之笔。

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实际上,“天青色”在历史上所 *** 的并不是青花瓷,而是青瓷。

·天青色的由来

我国一直被称为“瓷器之国”,而青瓷又被被称为“瓷器之祖”。

作为历史上最早的瓷器形态,青瓷早在殷商后期到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早期的青瓷 *** 工艺还不太成熟,没有统一的青色,从黄绿、深绿、深棕色五花八门。


天青釉色是一种复合釉色,需在1300℃以上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窑变。简单来说,就是在高温下控制窑炉内一氧化碳的浓度,让一氧化碳和碳化氢等气体从铁的氧化物里抢夺氧,让釉色从呈现 *** 的三价铁变为呈现青色的二价铁。

可以说,“天青色”的出现标志着青瓷走向成熟,其中,尤以宋代的汝窑更具有 *** *** 。

·青花瓷取代青瓷成为主流

从元 *** 始,由草原游牧民族带来的审美风格以及 *** 工艺的转变,中国瓷器从以青瓷为 *** 的单色瓷逐渐过渡到了彩瓷时代。

而彩瓷中更具有 *** *** 的,便是以釉下彩为 *** 形式的釉里红和青花瓷。

首先,所谓的釉下彩,顾名思义,就是在瓷坯上用着色剂进行着色,随后再在上面施釉,最后放进窑炉里一次 *** 烧制而成。

而釉里红和青花瓷的区别,就在于着色剂的不同:釉里红通常采用能还原出红色的铜元素,而青花瓷则使用来自于 *** 等地进口的能呈现出蓝色的氧化钴原料。

釉里红

青花瓷

正如“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所形容,蓝色的钴料就相当于在纸上作画所用的墨水,而瓷坯就相当于被用来作画的宣纸。

而从明 *** 始,青花瓷正式取代青瓷,成为了中国更具 *** *** 的瓷器。

但是,此时的青花瓷虽然名为彩瓷,但多是以蓝色为主基调。而后来五颜六色的“鸡缸杯”和“鸡公碗”究竟又是怎么出现的?

接下来就要谈到“斗彩”的起源了。


二、以鸡缸杯为 *** 的斗彩瓷的由来及特点

·从釉下彩的青花瓷到釉上彩的斗彩

上文我们提到,青花瓷采用的是釉下彩工艺,是直接在瓷器素坯上施彩,然后再施釉烧制。

那么顾名思义,釉上彩的 *** 工艺,便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再入窑进行二次烧制。

而釉上施彩的发挥空间更大,能够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使得其纹饰、色彩更为复杂多变。

而这种全新瓷器品种,因把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工艺结合,形成争奇斗美之势,故名“斗彩”。

明代宣德年间,斗彩便已经出现,直到成化年间达到高峰。此时,斗彩瓷的 *** 作“鸡缸杯”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鸡缸杯成为皇家 *** 奢侈品

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提到:“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这是最早关于鸡缸杯的记载。

和后世流行于市井的鸡公碗不同,鸡缸杯刚诞生时是作为皇家 *** 酒杯来使用。其中,以宣德元年的御器厂的成立为标志事件。

而这种皇家 *** 瓷器的特点在于:

· *** 皇家,远离商业市场,不计成本的生产模式可以在工艺上精益求精。

·过度追求小巧精致的“薄胎”审美,形成了“斗彩无大器”的情况,所以促使鸡缸杯这样的小杯小具成为明代瓷器主流。

另一方面,之所以选用鸡来作为图案,据说原因有二:其一是成化元年是中国农历鸡年,而鸡发音通“吉”,有吉祥如意之意。

其二则要从明宪宗朱见深最宠爱的万贵妃说起。

相传万贵妃十分喜爱斗彩杯,尤其 *** 缸杯,于是成化帝就下令景德镇官窑烧造了一批,底部统一落款为"大明成化年制"。其实当时烧造的就不多,留到现在就更加罕有,故能拍卖出天价。

明代中后期,彩瓷工艺在斗彩的基础上又催生出了五彩、粉彩、珐琅彩等。传统青瓷、青花瓷的素雅写意风格开始演变为色彩更加繁多、纹饰更加复杂的呈现方式。

乾隆式的“农家乐”审美也引起了一定争议

而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进一步侵入,我们对于传统瓷器的审美也开始跟着西方人的需求而走,在这过程中也丢失了许多原本属于我们的传统审美精髓,直到近些年,随着《国家宝藏》等栏目的热播,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技术下沉,催生民间日用品鸡公碗

·作为鸡缸杯“低配版”的公鸡碗在民间流行

到了近代,随着工艺进步,技术下沉,原先 *** 皇家的 *** 瓷器 *** 也已不再是十分高深无法 *** 的技艺。这些瓷器也逐渐从上层阶级的奢侈品,慢慢普及到老百姓也能享用的日常用品,这其中便包括了成化鸡缸杯。

民间也有不少仿制的成化鸡缸杯被批量生产,甚至很多人特意用这种“山寨”鸡缸杯来喝酒甚至喝茶吃饭,体会“皇家气派”,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

而为了批量制造,势必会牺牲这种瓷器的质量,因此鸡公碗便应运而生了。

简单来说,鸡公碗成了鸡缸杯的“低配版”

而鸡缸杯和鸡公碗的区别其实也很好辨别:

·从外形上看,鸡缸杯敞口较小,底部更深,而鸡公碗敞口较大,底部更浅。

·从 *** 工艺来看,鸡缸杯为明成化官窑出品,烧制工序很复杂, *** 很精细,为 *** 版产品。鸡公碗为民窑口瓷器,相对 *** 粗糙,为不 *** 产品。

·从使用方式上看,鸡缸杯多是旧时贵族用来喝酒,而平民使用鸡公碗时则没那么讲究,吃饭、喝水、喝汤、喝酒各种混用。

鸡缸杯

鸡公碗


四、鸡公碗在流行文化传播下成为一种新时尚icon

而在近代,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也开始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工业技术相结合,批量制造鸡公碗。这种价廉物美的鸡公碗很快成为了普通百姓的日用品,尤其是六七十年代最为兴盛,仅需1毛钱1个,几乎家家户户必备。

鸡公碗的视觉语言 *** 则属于鸡缸杯的简化版:橘红黑尾的雄鸡寓意“功名/起家”,大朵的红花为牡丹意指“花开富贵”,青绿的芭蕉是“大业”的祝喻。寄托了贫穷百姓对于发家致富的希冀。

但到了 *** 十年代,随着生活条件的进步,更为精致复古的青瓷、青花瓷碗取代了鸡公碗,鸡公碗一度成为了要被时代抛弃的贫穷记忆象征,不再被热衷。

但到了 *** 时代,随着一股 *** 热潮兴起,人们发现小时熟悉的鸡公碗愈来愈少,对于这些人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器皿,更是承载了对旧时市井生活的回忆,对于亲人、家庭的羁绊之情....

于 *** 公碗又重新焕发生命力,成为了一种“文化icon",不但成为很多美食老字号的揽客招牌。

广东传统盛宴“九大簋”

同时,类似捧着鸡公碗喝咖啡也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吸引了更多追求复古和流行混搭元素的年轻人。

虽然相比于昂贵的文物鸡缸杯,这廉价的鸡公碗不值一提。但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碗,承载了无数老百姓的情怀和回忆,以及困难时期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也赋予了其别样的文化传承意义。

(完)


(参考资料:《瓷里 *** · 一部地缘文化史》高宇 高静著)

标签: 来历 拍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