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雉鹑读音,黄喉雉鹑保护级别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30
让群众从生态保护中受益——青海囊谦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纪实

澜沧江正源干流扎曲河在青海省囊谦县境内形成网状水系,与群山、村落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动人画卷。本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 ***

囊谦县多昌村的骑行服务点。本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 ***

“从玉树巴塘机场往东南翻过几座大山就到囊谦了。”囊谦县副县长胡清强指着 *** 地图对刚下飞机的记者说。

囊谦县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是青海的“南大门”,在澜沧江正源扎曲河及其他支流的滋养下,这里原始森林茂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犹如镶嵌在三江源上的一颗明珠,是澜沧江流域的重要保护区和生态屏障,区位特殊,保护任务艰巨。

*** 的 *** 以来,以 *** *** 为核心的 ***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 *** 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 *** 用生动的比喻强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 *** 、紧迫 *** 、艰巨 *** 。在囊谦,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变成全县十几万人的生动实践。

保护观察的眼睛

驱车从县城出发,沿山路颠簸行进两个多小时,记者来到白扎林场腹地。坐落在绝壁上的尕尔寺俯瞰着巴麦村和遍布山谷的原始森林,这里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

雪豹、猴子、五彩马、格桑花……在尕尔寺希望小学六年级二班,墙上张贴的动植物手绘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藏族女孩尕吉卓玛是班里的“小画家”,在被问及见过什么野生动物时,她转身在黑板上画下了一只蹲坐着的兔子。

“为什么你画的兔子这么胖?”记者指着黑板上的兔子 *** 。

“我在山上放牧时见到的兔子就长这样,没见过瘦的。”略带羞涩的尕吉卓玛捂着嘴笑答。

“这么肥的兔子,你们会去捕捉吗?”记者开玩笑说。

“不会不会!”尕吉卓玛连忙摆手答道。

绘画的灵感源于生活,囊谦孩子的眼睛倒映出的,是身边动植物世界的斑斓色彩。

作为青藏高原向横断山区的过渡地带,囊谦拥有其特殊的生物多样 *** 。囊谦县林地面积809万亩,林地覆盖率达19.38%,占玉树全州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境内野生植物共69科,280属,800余种,其中优良牧草70余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共有15目,36科,107种,其中兽类32种,棕熊、雪豹、狼、金钱豹、猞猁、猕猴、藏狐、雪狐、石貂、马麝、白唇鹿、白马鸡、蓝马鸡、雪鸡、斑头雁等1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维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多样 *** ,就是维护当地自然环境的原真 *** 和完整 *** 。如果三江源‘水塔’的储水、配水能力退化,不能确保流出‘一江清水’,下游生态就会加剧恶化。”三江源国 *** 园管理局总工程师张德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囊谦所在三江源地区生态地位的特殊重要 *** 。

“为无害于兴兴生长的草,我和鹿儿选食磐石上的草;为不怒于潺潺流淌的河,我与百灵鸟择饮天水。”当地民谣和传说中透露出囊谦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朴素认识。

在囊谦,生态环保观念深植于藏族传统文化之中。“藏族牧民历史上有依水草而居的传统,便会对‘神山圣湖’有敬畏之情,囊谦父母也会教孩子从小敬畏自然。”囊谦县副县长美少说。

在囊谦县之一民族中学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正在用多媒体投影向同学们展示澜沧江下游的新闻 *** 。当大家看到流经自家门前的江水,到了下游部分河段,竟被白色垃圾、工业废水污染时,每个人都皱起了眉头。

“我们是三江源头的人,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到了下游,水质可能更差……”囊谦县之一民族中学副校长王亚梁话音未落,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课堂上的一幕,正是近年来囊谦人不断加强认识,标定自身所处生态区位,明确生态保护责任的缩影。

在美少看来,囊谦百姓环保意识的树立与普及,某种程度上正得益于“小手拉大手”的环保教育方式。“很多牧民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又不懂汉语,这就 *** 了他们接触环保相关信息。于是,让在校接触到环保理念的 *** 回家影响父母,从而带动全社会环保理念的进步,便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美少说。

在囊谦,从幼儿园到初中,各学龄段教学单位都会自制绘本,内容涵盖山水动物、环保故事等方面。学校也会不定期举办以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神山圣湖为主题的班会、绘画比赛、演讲比赛等。

实践是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倡导 *** 参与落实爱卫会划定的门前三包责任,做好清洁绿化。有的学校还会以季度或半年为期,组织同学们到附近草山、河道捡拾垃圾。”美少说。

扶贫必扶智,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正在融入囊谦 *** 的精神层面,浸润到牧场和田间。

保护守望的眼睛

清晨,深秋的白扎林场被一层薄雾覆盖,49岁的藏族森林管护员尕旺把糌粑和肉干包好,连同巡护日记本一同放进布袋,跨上摩托车,驶向山林,开始了当天的巡护工作,每到一处林地,他都会做好巡护记录。花费3小时、行程四五公里,对尕旺来说,这样的巡山工作每月有20多次,至今已经持续了13年。

“见到牧民砍伐灌木、到扎曲河抓鱼这样的行为,我会上前劝阻。发现捕兽夹我都会收缴,因为它们不仅伤害野生动物,也可能夹到家畜。”尕旺说。

作为一名 *** 森林管护员,尕旺与全县其他1317名专职、 *** 管护员一起,肩负着森林盗采 *** 、封育区禁牧管护、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管护等责任。他的巡护范围主要是自家承包牧场内的3600亩林地,是白扎林场7.4万公顷绿色海洋里的一泓。

很难想象,护林员尕旺曾经是伐木大军中的一员。白扎林场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 *** 始采伐,五十年代实施大规模开采,1998年以前,林场每年有一两千方的伐木指标。

“当时,一方木材大约可以卖到400元。”在可观售价的 *** 下,当地人“能伐多少就伐多少”。对于当时缺少稳定收入的尕旺一家而言,伐木售木几乎是全部收入来源。放眼整个三江源地区,由于长期的砍伐,加上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侵袭,森林面积一度损失超过三分之一。

1998年,以 *** 颁布禁伐令为标志,三江源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大幕拉开。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及时 *** ,在 *** 执法监管和下乡驻点宣传下,尕旺和村里其他牧民逐渐意识到,森林的过度开发会影响家乡和子孙后代的发展,于是纷纷收起斧锯。记者从囊谦县林业和环保局了解到,自2002年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以来,全县已退耕还林共计2.2万亩。

2003年,尕旺得知林业部门正在招募 *** 管护员,便之一时间提交了申请。但鉴于他此前的伐木经历,主管部门对他的行为和状态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察。考察期间,尕旺不仅严格遵守禁伐令,还劝导身边的牧民不要 *** 林地。两年后,尕旺终于通过了林业部门的考察,如愿成为一名森林管护员。现在通过参与公益管护,他每月可以从县林业部门领取300元补助资金。

囊谦县林业和环保局局长西尕介绍,囊谦县正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模式,深度挖掘开发生态公益岗位,目前已在全县69个贫困村1425家贫困户中,每户发展一名草原生态公益管护员,每人每月补助1800元,未来将加快实现生态公益管护岗位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为建设“绿色囊谦”“囊谦氧吧”,囊谦县造林绿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度 *** 财政下达囊谦县生态效益补偿资金4526万元,项目覆盖全县10乡(镇)生态效益林共306.29万亩。根据国土绿化三年提速计划,县财政投资180万元,完成绿化造林4500亩,一条214国道绿色景观廊道正蔚然出现在三江源腹地。

澜沧江在青海境内称扎曲,在囊谦县境内,流域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由于气候高寒,流域内生态脆弱,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来到囊谦县水务局2楼的河长办公室,县水务局副局长义西巴丁取出一本厚厚的《囊谦县河湖 *** 记录》,随手翻开,其中一页如是写道:“2018年3月22日,扎曲河河长欧格从县城出发到白扎乡潘红村沿途 *** ,发现河岸存在采砂现象,现场 *** 县水务局、国土资源局、 *** 、城建局负责人,由水务局、国土局组织人员和机械将采砂坑填严,国土执法大队做好调查及相关处置,上报有关部门。”

在囊谦,“河长制”已经成为保护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在摸清家底,制定县、乡(镇)、村 *** 河湖名录的基础上,囊谦设县级河长6名,乡镇级河(湖)长20名,村级河长138名及252名保洁员,分属14个成员单位、十个乡(镇)和69个行政村。制定规章并形成河长会议 *** 、县级责任单位联席会 *** 、考核问责 *** 等九项相关 *** 。

“我们将在‘河长制’工作框架下,推进生态和水资源综合治理,强化行政监管执法,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囊谦县委 *** 、囊谦县总河长张琨明说。

保护交流的眼睛

坎达村坐落在距县城不远的山坡上,扎曲河沿村西缓缓流过,丰美的水草养育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和 *** ,青峰碧溪间至今流传着古代囊谦王的传说。

坎达村二社队长德乔介绍,近年来,虫草收入在牧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外出打工人员增加,村子面临空心化危机。

2017年年初,坎达村一社二社响应玉树州文化局的号召,200多户村民共同出资13.6万元,成立囊谦县卡嵘峡旅游度假村。牦牛毛帐篷、马灯、火炉这些牧民最熟悉的东西都被贡献出来,一片极具牧区特色的帐篷营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度假村利用每年5月底至9月初的消夏黄金期搭棚营业,一年多来共接待游客1.8万人,除了每顶帐篷单晚100多元的房价收入,游客的涌入还带动了奶、肉等本村畜牧产品的销售。”德乔告诉记者。度假村2017年营业季总收入18万元,给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此外,度假村还从本村贫困户中招募服务员,并付给每人每天100元的劳务费。

回望囊谦历史,康巴文化孕育于此,唐蕃古道商队经行此处,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张琨明介绍,近年来,囊谦县立足生态旅游资源为主的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培育和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绿色品牌,探索实施“生态游”“探险游”和“高端游”。

目前,囊谦已完成214国道景观带及尕尔寺大峡谷景区、香达景区、达那河谷景区和苏莽景区等四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的可行 *** 调研,鼓励开办文化旅游企业、家庭宾馆、牧家乐、组建乡村土风歌舞团的奖励机制和扶持办法也在研究制定当中。

在四条自驾旅游线路基础上,囊谦县与北京自驾旅游协会签署了营地合作协议,与中国摄影师协会签署了摄影创作基地合作协议。除了香达镇坎达村,囊谦正在建设白扎乡生达村、吉尼赛乡吉赖村、娘拉乡娘买村、着晓乡茶卡村等四个自驾车营地项目,建成后将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囊谦。

借助旅游业发展的契机,节庆搭台可以连通四海宾朋。截至目前,囊谦已举办两届生态文化旅游节,生态游、 *** 会、藏家乐和歌舞文化节,让游客驻足囊谦、爱上囊谦。牧民尝到了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甜头。

2017年,囊谦举办国际自然观察节,在为期4天的比赛中,来自国内外的17支队伍在囊谦白扎乡的尕尔寺大峡谷内,共记录到了15种兽类、93种鸟类和222种植物。藏鹀、棕草鹛、黄喉雉鹑、斑尾榛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中。

“参与自然观察节的18名向导和司机全都是当地牧民兼公益管护员。”西尕告诉记者。他们凭借自己对该区域的熟悉和了解,帮助参赛者迅速发现目标物种,很好地发挥了向导的作用。同时,每名向导也可以获得2000元劳务报酬。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有规划地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让牧民从生态保护中受益,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张琨明说。

(本报记者 徐谭 万玛加 张云 冀文亚)

哈巴雪山监测到多种珍稀保护动物 生物多样 *** 保护成效明显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近日,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巡护人员在对林区 *** 相机收集整理时,发现了中华斑羚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的影像。

画面中,几只中华斑羚在林间行走,不时打量着四周。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华斑羚主要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可生活在高达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区,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春批边姆:目前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喉雉鹑、林麝、马麝、秃鹫四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毛冠鹿、小熊猫、白腹锦鸡等23种。

目前,保护区内共安装 *** 相 *** 0台,监测采集到8万多张 *** 数据,为分析野生动物的物种组成、分布、种群数量和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近年来,随着巡山护林和宣传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物种类逐渐增多,生物多样 *** 保护成效明显。

加强生物多样 *** 保护 “雪山精灵”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稳步增加

央视网消息: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专家提到没有在玉龙雪山监测到滇金丝猴,但在附近的老君山监测到了它们的踪迹。下面,我们就跟随记者的脚步去老君山探访滇金丝猴的栖息地。

丽江老君山位于丽江市西北部的玉龙县境内,属横断山脉南段的云岭主脉,有着国家地质公园、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多重身份。这里地质地貌奇峻壮丽,森林草甸蔚然相连。美丽的滇金丝猴便生活在老君山腹地海拔3200米左右、一片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左右的原始森林中。

丽江市老君山生物多样 *** 保护中心 张芳:丽江老君山主要有两个滇金丝猴种群,一个叫金丝厂种群,一个叫大坪子种群。通过我们多年的调查,金丝厂的猴群由最开始的180多只增长到了现在的280只左右,大坪子猴群可能有50只左右。

云蒸雾绕、古树参天、松萝垂地是这片森林的写照。滇金丝猴被称为“雪山精灵”,它们虽然以与人脸面孔酷似的“人脸红唇”而著称,其居住环境却大多远离人迹、高不可攀。

国家林草局林草科普首席专家 张志翔:滇金丝猴对植被的要求真的很特殊,它就是要暗针叶林,还有松萝,原始森林只有暗针叶林当中才出现大量的松萝。另外,还有高山地带的阔叶林,云雾缭绕的环境才可能出现松萝或者这种地衣,而且主要是枝状地衣。

由于仅在原始森林或者人类干扰极少的原始次生林生活,滇金丝猴被认为是森林原真 *** 的指示物种。它们选择的栖息地家园一定是保持了原始纯净而又足够丰饶的天地,众多其他物种与它们共同在这片天地中 *** 生息繁衍。

丽江市老君山生物多样 *** 保护中心 张芳:一共安装了80多台 *** 相机,监测到了滇金丝猴还有黑颈长尾雉、黄喉雉鹑、林麝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还有众多的像是黄喉貂、小熊猫,还有血雉、白腹锦鸡一些珍稀的濒危动物。

*** 加载中...

今天(22日)是世界生物多样 *** 日,今年的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四川地貌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 *** 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我省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大熊猫国 *** 园建设等工作,生物多样 *** 保护成效明显。

黄喉雉鹑读音,黄喉雉鹑保护级别-第1张图片-

本月20日,阿坝州 *** 县绵虒镇居民在古城附近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几乎同时,在甘孜州德格县和甘孜县境内,摄影爱好者也拍摄到了黄喉雉鹑、黑颈鹤两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在四川各地频频“亮相”,不仅仅是在川西高原,在横断山脉和盆地交界处,大熊猫国 *** 园绵竹管理总站的工作人员日前在整理 *** 相机时,还发现了野生大熊猫活动的踪迹。 *** 中,一只大熊猫不时四处张望,并在石头上磨蹭。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杨志松:从形态上来看的话,给人感觉是充满活力的,大小的话,大概一看应该是一个亚成体,大约就在3到4岁之间。

根据最新统计,四川拥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圈养大熊猫548只。除了大熊猫之外,四川还有川金丝猴、黑颈鹤等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近年来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 *** 保护力度,截至2021年底,四川已记录到野生鸟类759种,兽类231种,两栖类动物110种。

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站长 顾海军:生物多样 *** 的一路向好,主要得益于我们四川在八十年 *** 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 *** 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工程。

生物多样 *** 的保护,不仅仅是动物受益,四川还拥有野生植物14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达233种,在局部区域,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数量也在增长。特别是从2017年启动大熊猫国 *** 园建设试点以来,四川片区完成廊道植被恢复68平方公里,由此撑起一把“生态绿伞”,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都得到保护

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站长 顾海军:下一步依托国 *** 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我们要全面加强野外的动植物的保护,在人工辅助措施下,把这些极小种群物种的数量要增加上去。

来源:四川观察

凶狠“胖猫”出没!甘孜火龙沟拍到猞猁活动清晰影像

甘孜州白玉县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近期取回2019年10月在火龙沟保护区内 *** 相机监测数据,发现多种动物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活动清晰影像,保护地生物多样 *** 价值进一步体现。

四川火龙沟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由环保部门设立,2019年6月转交白玉县林草局管理。经该局安排,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于10月16日在保护区娘晓者地区开展 *** 并安放了10台 *** 相机,由于受到 *** 影响,近日才收回数据。

据图像初步分析显示,该地区野生动物分布密集,种类较多,除常见的林麝、马麝、岩羊、鬣羚、水鹿、豹猫、白马鸡、血雉、黄喉雉鹑、雪鹑、黄喉貂、高原兔、松鼠等品种外,金钱豹、猞猁、狼群的活动都比较频繁,据周围群众介绍还发现雪豹繁殖的窝点,生物多样 *** 保护价值极高。

画面显示,11月28日16时23分,一只猞猁进入了 *** 相机监测镜头,在山脊雪地里逗留了近半个小时,拍摄的影像只有两分钟。到画面中猞猁表情比较温顺,但实际上这种中型体型的猫科动物,在掠食兔、鼠、鸟类等小型个体动物方面却是得心应手,更是林麝、岩羊甚至白唇鹿幼崽的超级 *** , *** 凶猛、狡猾而又谨慎,天敌仅为豹和狼群。

四川火龙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1056公顷,以保护森林生态为主,生物多样 *** 动植物调查工作开展不足,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清,为加强本底调查和重点保护工作,白玉县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将加大力度开展野外监测和 *** 相机监测工作,确保保护区生态安全。

《生态秘境》:好山好水好风光里,记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 *** 保护的中国案例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如何利用自然题材纪录片讲好生物多样 *** 的中国故事,展现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国家形象,成为当下相关从业者的必答题。

近日,六集纪录片《生态秘境》将镜头对准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四川,记录和展示生活其间的多样 *** 动植物物种,收获了良好的市场收益和社会反响。

以真实著称的纪录片,自带鲜明的观察特征。《生态秘境》以自然为本,通过镜头坚守、纪实跟拍等方式,忠实记录四川自然风景转换的美妙瞬间,还原那些人们寻常难得一见的视觉奇观,将生物资源多样 *** 和生物多样 *** 的动态细节落实到环境场景中,从而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节目从更高点贡嘎雪山这一视角切入,从高到低、从西向东,分别记录和展示四川这幅“立体生态挂毯”的全貌,呈现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多样化地形地貌,细致讲解在海拔4300米高原上生存的温泉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喉雉鹑、草原守护精灵沙狐、高山野生动物食物链最顶端的“王者”雪豹、在高山流石滩上怒放的红花绿绒蒿、在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生长的水母雪兔子、曾是恐龙食物的古老孑遗植物桫椤、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的珙桐等动植物,带领观众纵览四川生物多样 *** 的独特 *** 、完整 *** ,让观众陶醉于大自然之美,感叹“四川太美了!中国太美了!”

自然题材纪录片的表现主体更多是自然界的动植物,它们没有台词,也不会进行表演。如何让自然环境和行为状态的镜头语言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呢?《生态秘境》通过拟人化的表现 *** ,以人类的视角看待动植物世界,观察动物的日常生活,感受它们的悲喜欢乐,从而让观众更具代入感和沉浸感。比如第三集《高原之肾》中展现黑颈鹤求偶时直接奔放的舞姿,配以一段轻快的背景音乐,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爱情的糖分。第四集《华西雨屏》解说提到,一只被山涧里的断木吸引注意力的小羚牛在与家人们拉开了距离后,看到家人们已走远而感到不安,家族里的家长时不时地哞叫催促大家保持队形,画面切换为小羚牛赶紧调换方向追赶家人,仿佛一个淘气的小孩贪玩挣脱妈 *** 怀抱后,又往回追赶妈妈,浑然一幅温馨的家庭画卷,展现出动物生命繁衍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就一直被人们关注和探讨。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到近代提出“人定胜天”,再到今天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出生态文明理念螺旋式嬗变的进程。《生态秘境》用国际化语言讲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 *** 保护的四川案例,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贡献中国智慧。比如第六集《未来之路》中,蜀道古柏与中国林长制的关系;古蔺盐道树立的生态保护禁令;经历多年保护的国宝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各级 *** 对泸沽湖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减少旅游业带来的影响,让波叶海菜花的生存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些故事都见证着四川生物多样 *** 保护的成就,也彰显出当地环保部门努力践行习 *** “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充分绽放 *** 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的嘱托,带领观众去深入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关系。

把镜头对准美丽中国,《生态秘境》讲述四川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 *** 方面取得的成功,揭示和阐释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中国的重要地位及其世界影响,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四川样本。

综合自纪录中国、光明网等

编辑:王彦

标签: 读音 黄喉雉 级别 保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