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蕈读音, *** ***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21
关于茄子(周勇)


早起的时候,发现茄子又结出一大茬。妻子告诉我,种茄子没什么技术含量,它需要的是补肥追肥。妻子让我把肥料加一点,我问她用什么肥。她说是有机肥。

茄子是需肥作物。在茄子秧苗期以农家肥为主,开花期以氮肥为主,膨大期以氮肥钾肥为主。肥料及时,则发育好,如果营养跟不上,就会出现长势不佳,个子不饱满,味道苦涩的毛病。

还有就是修剪。修剪要保留老枝,剪去旁逸枝条,有利于茄子长势均衡。前一阵子茄子突然不开花不结嫩果,应该是没有修剪,致使营养跟不上,肥料供应不足,影响了茄子生长的缘故。

由此,我对这隔一段时间又结的茄子多了一分了解的意愿。

栽培的茄子起源于野生茄。早在《山海经》中就提到“茄子浦”,说明在我国的自然环境下,茄子的分布甚广。

据考察,我国西南山区,包括金沙江河谷如甘孜、川滇交界的渡口一带,野生茄分布很广,西双版纳有可食的多年生茄树。早在晋代,《南方草木状》对茄树已有记载,书中说:“……种茄宿根有三五年者,渐长,树干乃成大树,夏秋成熟,则梯树采之。”野生茄属植物尚有紫花茄、水茹、蔓生的藤茄等。分布在岭南热带地区。我国栽培茄子的历史非常悠久,并形成许多品种,其中也有从邻国传入的,如印度茄种约在5世纪前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又据宋《本草衍义》记载:“新罗国(今 *** )出一种茄,形如鸡,淡光微紫色,蒂长味甘,今中国已遍有之。”外来茄种的引入更增添了我国茄的品种、果形、果色的变异。

了解茄子种植的历史后,我更想知道茄子与生活的关联。比如,茄子为什么是紫色的,有点像凝结的血。

据说,在明万历年间,高州西岸人太仆正卿李邦直告老还乡,携回珍品缅茄两颗。随种一颗,不能发芽生长。剩下一颗则系以金银线给娇儿佩带,以祈长命富贵。未几失落,寻觅无踪,竟诬丫鬟梁凤薇 *** ,在卧房对她严刑拷打,鲜血流得遍地都是。无辜弱女,含冤而死。不久,李儿的床底竟然长出一颗茄幼苗,自此冤情大白,后人又叫它“含冤树”,是用鲜血浇灌出来的。

原来,这茄子竟是藏着冤情啊!我们今天吃着烤茄子,蒸茄子,鱼香肉丝茄子,在回味甘醇之余,还要厘清一些东西,生活原本也是如茄子般甘中藏着苦涩的。

宋朝诗人郑安晓写有一首《咏茄子》诗:“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原来总一般。”我们读到他对茄子的味道总是有点挑剔的,其实,个人吃茄子的经验告诉我,白茄子的味道较浓较糯。白茄子也由新罗( *** )传入,茄子的食味有了改观,烧制也比较多样了。丝瓜茄子可以红烧,放点豆瓣酱,也可以隔水蒸,吃起来更清淡。圆茄子和椭圆形大茄子,市场上用来烧烤,味道比较糯软酥脆。

古代的人吃茄子也是很讲究的。用骨刀竹刀切,颜色不至于马上氧化发黑。

其次是烧制特别。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还记载煲茄子的 *** 是“用子未成者以竹刀骨刀四破之,汤炸去腥气。细切葱白,熬油令香。豆酱油,擘葱白与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姜末。”细思起来,这烧法与现行制茄子竟有几分相似的。

还有一钟烧法。清代文学经典《红楼梦》中也记载了切成片状腌腊过的“茄鲞”,做法极为繁复,要把“才下来的茄子皮剥了,只要净肉,切成碎块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合香蕈、新笋、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拿鸡汤煨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罐子里封严。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过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哎呦喂,这一整套程序炮制下来,恐怕连谢霆锋那个美食节目也没有多少花头看了!

民以食为天,茄子既然是家常菜,我更喜欢母亲的烧法,大茄子切块,慢慢油煎软,功蒜丁,拌以青红辣椒。父母还专门将茄子把夹给我们说“鸡 *** ”!我们便争来抢去,欢快追逐在堂前屋后。贫穷的日子里,因为有“茄子腿”而满足欢喜!

如今,人们喜欢拍照时喊一句“茄子”,大家尽欢而散,我在想,除了做剪刀手,是不是也有讨彩头的成分呢?

后来一查,原来老外是说“Cheese”(奶酪),因为发音时脸上的表情像在微笑,后来被中国人引用这个习惯就变成了“茄子”!

看来咱们中国人还是蛮会来事情的。我说过是为了讨彩头、沾喜气嘛!

2021.9.25

有趣的汉字“读音相同,含义相通”(之二)


有趣的汉字“读音相同,含义相通"现象(之二)

2017-02-16阅读 266

昨天,我谈了“定"字同音字之间音同义通的有趣现象,引起不少汉字爱好者的关注认同和肯定。今天,我接着谈迅速的“迅”字:迅速,迅捷,迅即,迅急。《玉篇》亦做(迅去掉走之。‘我 *** 字库收进汉字少,不支持,好多字在 *** 上写不出是个遗憾)。《说文》:疾飞也,从飞而羽不见。

迅的同音字“训”:教导,训诫。教训,训练。为什么念训呢?因为教导有不同的方式和 *** 。训话,训导,就是教导解说使学习人迅速知晓。而有别于依次渐进、和风细雨,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日常养成教育。

迅的另一同音字“殉”:殉难,殉国,以身殉职,殉节。殉葬,旧时强迫着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随同埋葬。殉的意思:迅速死去。而不是缓慢的自然的寿终正寝。

另一同音字“蕈”:高等菌类。成长极为迅速。如香蕈,松蕈。

再就是“讯”:讯问,审讯案件。审问犯人叫讯,必须迅速地叫他招供,以免拖延时间长了编造伪供和狡辩。

同音字“汛”:桃花汛,伏汛,秋汛,凌汛,防汛。汛,江河之水涨势迅速。

又(打不出来这个字)旬字加上走之,也含迅音。意为:争先为首,勉力先往。迅速向前。

“巽”:八卦、六十四卦之一,巽为风,风行迅速(风驰电掣)。

“逊”:一是逃遁,迅速逃去。二是行动迅速不怠慢。

“徇”:同殉。

“潠”:《说文》:含水喷也。《韵会》:本做僎,喷水也。后汉栾巴传注《神仙传》曰:“巴为尚书正朝大会巴独后到,饮酒面南潠之。”潠,水或酒等液体含在口中又突然喷出(因为呛着气管迅速喷出)。

另(又打不出来字)口字旁加上巽字,意同潠。

以上十几个“迅"音的同音字,虽然字形不同,但音同义近、义通,都包含明显或不甚明显的、需经剖析揭示才显露出的迅速之意。这绝不是杜撰,也不是牵强附会和什么巧合。在以后的趣谈同音字中,对此我将继续以趣谈的形式,尽量说大白话,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地对汉字音同义通做进一步的揭示和展现,以回应汉字和中华文化关心爱好者的关注。

还是那句话,学识所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指正,一同探讨。为振兴汉字文化,使它真正进一步成为世界 *** 文字摇旗呐喊。

???

分享到

鸿鹄错念鸿浩,中 *** 名里里的易错字,你读对了吗?

小编导读

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北大校长在讲话中将“鸿鹄”的“鹄”念成“hao”,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繁多的中 *** 品种里,有些中 *** 由于用字比较特殊,或者系多音字而易被念错,作为中医 *** 人,让我们一起来避雷吧!


  • 学无止境

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北大校长在讲话中将“鸿鹄”的“鹄”念成“hao”,引起了广泛关注。

那么,有哪些中 *** 名字容易念错呢?

比如,黄柏的“柏”不念“松柏”的“柏”,应该念bò;阿胶不念“a胶”,应念“ē胶”;荠菜不念“齐菜”得念“ jì 菜”;川芎得念“川xiōng”……等等。

不少人以为念错 *** 名不会发生什么问题,其实不然,这样不仅可能引起误会,有时还会误事,甚至导致差错和事故,切勿等闲视之。

兹将容易念错的 50 味中 *** 的正确读音及容易错念的例子简述如下,为的是让我们能够准确称呼 *** 名,这就有利于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而避免耽误病情。

  • 细心的人们都在看

(1)白术——正确读音为 “白zhú”,易误读为 “白数”;苍术、莪术亦易误读为苍数、莪数,而“莪”不念“我”,而应念“ é”。

(2)黄柏(檗)——正读为“黄bò”,易误读为“黄白”。

(3)阿胶——正读为“ē 胶”(“阿”为山东东阿县的“阿” ),易误为“a 胶”。

(4)厚朴——正读为“hòu pò”,易误为“厚普”。

(5)枸杞子——正读为“gǒu qǐ zǐ”,易误为“句己子”。

(6)川芎——正读为“川 xiōng,川芎易误为“川弓”。

(7)羌活——正读为“qiāng 活”,易误为“姜活”。

(8)秦艽——正读为“秦 jiāo”,易误为“秦九”。

(9)诃子——正读为“hē 子”,易误为“柯子”。

(10)枳实——正读为“zhǐ 实”,易误为“积实”。

(11)楮实——正读为“chǔ 实”,易误为“赭实”。

(12)菝葜——正读为“bá qiā”,易误为“拔契”。

(13)连翘——正读为“lián qiáo”,易误为“连跷”。

(14)青蒿——正读为“青hāo”,易误为“青高”。

(15)香薷——正读为“xiāng rú”,易误为“香需”。

(16)酢浆草——正读为“cù jiāng 草”,易误为“作浆草”。

(17)莎草——正读为“suō cǎo”,易误为“沙草”。

(18)桔梗——正读为“jié gěng”,易误为“橘梗”。

(19)枸橼——正读为“jǔ yuán”,易误为“狗缘”。

(20)薤白——正读为“xiè bái”,易误为“韭白”。

(21)山莨菪——正读为“山 làng dàng”,易误为“山良宕”。

(22)柘木——正读为“zhè 木”,易误为“拓木”。

(23)缬草——正读为“xié 草”,易误为“结草”。

(24)羊角拗——正读为“羊角niù”,易误为“羊角袄”。

(25)荠菜——正读为“jì 菜”,易误为“齐菜”。

(26)荠苨——正读为“qí nǐ”,易误为“齐尼”。

(27)柽柳——正读为“chēng 柳”,易误为“圣柳”。

(28)蛏肉——正读为“chēng 肉”,易误为“圣肉”。

(29)毛稔——正读为“毛 rěn”,易误为“毛 *** ”。

(30)毛茛——正读为“毛 gèn”,易误为“毛良”。

(31)胡荽——正读为“胡 suī”,易误为“胡妥”。

(32)紫菀——正读为“紫 wǎn”,易误为“紫苑”。

(33)萆薢——正读为“bì xiè”,易误为“啤解”。

(34)蒟酱—— 读为“jǔ jiàng”,易误为“句酱”。

(35)马齿苋—— 正读为“ 马齿xiàn” , 易误为“ 马齿见”。

(36)没 *** —— 正读为“ mò yào”,易误为“玫 *** ”(即没有得的“没”)。

(37)石斛——正读为“石 hú”,易误为“石解”。

(38)槲寄生—— 正读为“ hú寄生” , 易误为“ 蟹寄生”。

(39)牛蒡子—— 正读为“ 牛bàng子” , 易误为“ 牛旁子”。

(40)香蕈——正读为“香xùn”,易误为“香覃”。

(41)蓍实—— 正读为“ shī shí” , 易误为“ 其实” 。

(42)老鹳草—— 正读为“ lǎo guàn cǎo” , 易误为“ 老欢草”。

(43)三棱——正读为“三 léng”,易误为“三凌”。

(44)蓝靛——正读为“蓝 diàn”,易误为“蓝定”。

(45)伽蓝菜—— 正读为“ qié 蓝菜” , 易误为“ 加蓝菜”。

(46)山蒟——正读为“山 jǔ”,易误为“山句”。

(47)粳米——正读为“jīng 米”,易误为“梗米”。

(48)硇砂——正读为“náo shā” , 易误为“ 囟砂”

(49)蛤蚧——正读为“gé jiè”,易误为“哈介”。

(50)腽肭脐( 海狗肾)——正读为“wà nà qí”,易误为“温内脐”。

互动:你遇到哪些容易读错的中 *** 名呢?写在留言中与小编互动吧!

好 · 书 · 推 · 荐

《300味常见中 *** 辨识与应用彩 *** 谱》

本书以本科规划教材《中 *** 学》为基础,收载300味常见中草 *** ,力求突出实用 *** 。该书依据中 *** 功效进行分类,每个品种提供 *** 材或饮片照片,文字部分除介绍每个品种的基原、 *** 味功效、功用特点等内容外,还配有原植物、动物、矿物及饮片彩色照片,以增强其实用 *** 。为便于不同读者查询方便,后设中草 *** 汉语拼音索引。(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微信公众号“中华中医 *** 学会”,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清·马益著《庄农日用杂字》五言体农村启蒙读物

作者:马益著

马益著(1722——1807年),字锡朋,一字梅溪,山东临朐胡梅涧村人,主要生活在清康熙-乾隆年间,除著有《庄农日用杂字》外,还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水灾传》、《佐酒谐谈》等十几种,皆曾行抄于世,可惜后来多已散。

《杂字》共474句2370字,这篇五言体《杂字》为农村启蒙读物,全部用临朐方言写成,内容贴合实际,语言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农村孩子颂读,因而流传甚广。

他长期生长在农村,熟悉鲁中一些农村生活,了解农村风情。经过多年的观察体验,写成了这篇实用 *** 很强的农村启蒙读物。这篇五言体《杂字》,乡土气息浓厚,朴实生动,易读易记,用474句2370个字,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事一桩桩连接起来组字成句,每句都有较为完整的意思,中间写了饮食起居、男女婚嫁,有的还写了事情的简单情节,每件事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上句与下句连接紧密,琅琅上口,确实是鲁中农村当年不可多得的好启蒙教材。

《庄农日用杂字》全文

(清)马益著

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

你若待知道,听我诌一篇。开冻先出粪,制下镢和锨。

扁担槐木解,牛筐草绳拴。抬在南场里,捣碎使车搬。

粪篓太也大,春天地又暄。只得把牛套,拉绳丈二三。

肚带省背鞅,搭腰四指宽。二人齐上绊,推了十数天。

一个撒着粪,一个就扬鞭。撇绳皮抓口,笼嘴荆条编。

拖车载犁耙,铲头犁子按。耢条湿的好,索头连横杆。

蓑衣防备雨,苇笠钉上圈。驴将辔头带,牛把缰绳栓。

领墒黑罩角,先去耕河滩。耩子拾掇就,种金尖又尖。

耧斗锤拴好,楼仓板休偏。下首种秫秫,早谷省得翻。

黍子共参稻,打砘不怕干。棉花严搪耢,芝麻种须搀。

行说立了夏,家家把苗剜。带着打桑斧,梯杌抗在肩。

捎桑把蚕喂,省把工夫耽。枝子具绳捆,叶子钐刀删。

蚕盛多打箔,苇席须要宽。老眠要做茧,簇了用密苫。

盐须早驼下,入瓮把茧淹。丝还没暇拐,麦子黄了尖。

场院结实压,苫子秆草编。市上领短工,连割带着担。

铡开麦个子,勤使蜡叉翻。下晌垛了穗,早晨再另摊。

明日把场打,麸料 *** 餐。套上骡和马,不禁碌 *** 颠。

耙先起了略,刮板聚堆尖。扫帚扫净粒,伺候好上锨。

迎风摔簸箕,扬的蛾眉弯。若遇风不顺,再加扇车煽。

布袋往家抗,傍里记着签。晒晒才入囤,省得招虫眼。

一时贪麦忙,地荒草似毡。快着寻工夫,市价百二三。

晴天上崖做,阴雨锄河滩。急赶到北岭,棉花白泛泛。

豆角正该摘,豇豆角子干。割谷耪查子,秫秫又中砍。

黍子凿苕苗,绿豆紧用搬。黄黑豆铺子,好上尽心看。

惟有荞麦晚,打来折子圈。苘麻才杀来,还没把头删。

好麻几捆子,也得下水淹。待去摘冬瓜,月工来要烟。

来家取火纸,又到晌午天。饭锅才烧滚,鏊子支上砖。

和面速赶饼,菜蔬盛几盘。盆碗刷洗净,磁罐将绳拴。

筐里放勺子,拿过担杖担。忘了拾上筷,梃子使不堪。

看坡领着狗,黑夜省胡窜。一时贪秋忙,没到菜园边。

葱蒜芥末韭,卷心白都干,秦椒茄子瓠,王瓜老了酸。

生菜曲曲芽,君当不稀罕,萝卜栽畦脊,茼蒿最怕干。

芹菜得早种,辣菜喜晚天。菠菜共芫荽,窖着过年餐。

扁豆爬薄幛,草麻在园边。金针续根菜,椿芽年年扳。

蔓菁秋肯长,苔菜春里鲜。园边栽些菊,黄白不一般。

挪在盆子里,开来 *** 鲜。摆列条几上,屋里也壮观。

贪讲园中话,月工来要烟。谢犋就种麦,那得一日闲。

行说寒风至,身上一挂单。夏货全无用,换些夹的穿。

棉花纺成线,速叫机匠牵。巴结织成布,不要疼染钱。

染青做外套,蓝的做袍穿。 *** 俱棉厚,大鞋底用毡。

羊皮暖帽子,那怕大雪天。闲在家里坐,小袄套布衫。

袍子套大袄,绉子靴卷尖。观音兜一个,蒙头并护肩。

有这几件子,冷点不相干。少小在须里,穿得怕单寒。

押风套着袄,暖袖冻不番。棉鞋满洲袜,脑袋遮了肩。

烘子盛炭火,念书也心安。煤渣炉虽好,生火大冒烟。

小妮在怀里,抱着还叫唤。单布围裙子,尿下晒肯干。

花布盐旮旯,袄是蚂蜡鞍。缎子 *** 帽,狗皮做袜穿。

支盘火龙炕,面子铺方砖。去了藤縻枕,凉席卷一边。

头枕印花布,被子褥子毡。冷热都不怕,实在是好山。

若不好上过,如何能这般。生财由大道,勤人不肯闲。

山茧买下些,蛾口练成棉。棉花轧去种,速叫大弓弹。

男女齐下手,不要坐着玩。织成绸子布, *** 兑成钱。

先要把粮纳,余钱把身翻。买上群廓落,冬天好踹栏。

待买百麻山,十月才省钱。养猪图攒粪,挣钱是枉然。

达张铁粪叉,买个荆条篮。早起拾大粪,春季种庄田。

牛棚早挡了,秫秸排个严。不漏雨和雪,可以避风寒。

草根堆成块,预备好垫栏。谷穰和谷糠,喂牛不甚甜。

夹皮搀麦糠,吃个肚儿圆。得空拾柴火,早起磨下镰。

觅汉领几个,车运似旱船。不管干和湿,一总往家搬。

制下好几垛,尽供灶底烟。黏粥小豆腐,煎饼随时摊。

蒸些荞 *** ,蘸着蒜泥餐。烧汤泡干饭,糊饼也休嫌。

面饼大犒赏,豆腐小解馋。说的咱家话,财主却不然。

弱人服参汤,肚壮吃黄连。清晨用点心,晚晌吃糖圆。

夏天鸡如面,鸡蛋和肉丸。麻汁调凉粉,各样材料全。

冬天肥羊肉,烧黄酒数坛。狗肉常常用,牛肉蘸醋盐。

血肠脏腥气,肝肺买一连。芥末调肚子,蛋是淹半咸。

南湖金色鲤,鳞刀爱尝鲜。对虾并蟹子,买些不疼钱。

围心肉一块,鹅鸭鸡相连。金华腿好吃,肘蹄烂才黏。

奶猪奶羊羔,烧煮盛大盘。解手刀子片,蘸着酱油餐。

鹿筋沙鱼翅,参鲍肉丝鲜,驼蹄与熊掌,猴头燕窝全。

那怕天鹅肉,说要也不难。 *** 兔子蒸,拿着不稀罕。

烹茶须叶好,之一数六安。松萝和武彝,假的不值钱。

南果为茶佐,橘饼共香橼。瓜钱麦门冬,荔枝和福圆。

青梅南葡萄,闽姜辣又甜。榧子长生果,糖饯佛手柑。

山楂桃杏李,红黑枣二般。石榴霜柿饼,榛栗核桃圆。

白果名银杏,壮丽天下传。油果千张饼,满洲馍似拳。

糖培芙蓉枣,薄脆月饼圆。酥锭梅云桂,碎果有长团。

样数多不过,一霎难说完。明日去赶会,件件置办全。

簸椤院子有,笊篱桑条编。酒篓分大小,筛子不一般。

刖刀铁匠打,泥板把儿弯。窑匠买了去,挣钱赚粮餐。

锛凿锯斧锉,木匠有往还。锄杠和锄刃,酌量锄钩按。

熨斗大的好,烙铁不用宽。剪子京式样,广针鼻头尖。

有这几件子,省把裁缝搬。头绳称几两,家下整容颜。

木梳忌按齿,篦子仔细参。贪买零碎物,无剩盘费钱。

来到木货市,牙床列两边。门窗随人意,梁檩分直弯。

*** 香几样,箱子喜鳔粘。板凳满洲杌,椅子柳木圈。

大的是帑柜,小匣称火烟。食盒许多用,佃户要赏钱。

案板买一页,树根也休嫌。矮桌交叉子,家常日用间。

捎着俩格子,家去把机牵。这件寻常事,嫁娶两周全。

娶亲赁花轿,五彩 *** 鲜。轿夫穿皂衣,个个正当年。

宫灯与高照,挑在半空悬。旗锣头里走,伞扇在后边。

轿夫用一对,吹手雇两班。管家十数个,撒袋弓上弦。

几个把刀勒,标子用长班。看马被鞍笼,盖路夹红毡。

前拥后护的,像个八品官。新郎穿细缎,靴帽好新鲜。

宫花头上戴,身披红盖蓝。媳妇看绫锦,浮衣呢子毡。

头戴珍珠翠,狄髻妙常冠。围花金银打,箍子鸾凤悬。

响铃云肩上,飘带是 *** 。挑牌索子系,钗环风头簪。

不论贫和富,难以凑办全。首饰无多用,假的就省钱。

男婚小登科,不是瞎弄暄。冠婚安八品,原是理当然。

新人坐芦帐,官客到席间。方才让了坐,管家装上烟。

茶罢换上酒,蔬菜往上传。鲜菜之一品,一连四大盘。

大小十二碗,饭须两三餐。席终官客散,嫁娶两周全。

人生喜幸事,这是之一番。贪讲人家话,大事上心间。

早晨二十二,辞灶在眼前。糖光称几钱,黄面烙几盘。

烧香贡神马,迭镙化银钱。奠酒辞了灶,拾掇置办年。

蒸糕用黄米,加枣助味甜。发面蒸馍馍,多多揣几拳。

诸般供养菜,少嗄把集赶。量上些粮食,粜来好使钱。

花椒茴香有,就是少粉团。海蛰麒麟菜,虾米大的甜。

香蕈与竹笋,鲁耳称几钱。想着请门神,画子捎几联。

先买对子纸,丹红砂绿全。花笺共黄表,锡箔不用言。

蜡烛称几斤,爆竹买两盘。茂陵盅一块,碟子要花蓝。

汤匙不要紧,壶要扎里全。硝黄砂捎点,好对花 *** 玩。

将把新年过,衣服要周全。嘱咐截紫绉,要把靴口沿。

手帕乌绫好,膝裤宝石蓝。带子红绦纲,官粉四五钱。

梭布七八寸,铜扣买连环。妮要坠子带,小要核桃玩。

一阵胡吵闹,令人不耐烦。好歹溷混罢,那的乜斜钱。

总有几千吊,也是买不全。几句俗言语,休当戏言观。

专心记此字,落笔不犯难。

图文摘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文解字》第77课:童话故事里的小红蘑菇很可爱,它能吃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77课,仍然是讲“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图:

(今天所要讲的六个汉字)

1、薖。读作kē。《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也”给的信息太少,我们无法分析出来它准确是指哪一种草,查资料也只是“古书上说的一种草”,我们只好暂时存疑。

另外,这个字还有第二个意思,指“宽大貌。”《诗.卫风.考槃》里说:“考槃在阿,硕人之薖”。毛传说“薖,宽大貌。”陆德明释文说“薖,《韩诗》作<左人右過>……美貌”。可见作这个意义讲时它已经不是名词,而是指宽大、美好、舒服“这样的意思,比如宋代苏辙的《陪杜充张恕鸿庆宫避暑》诗里有”饭细经脣滑,茶新到腹薖“用的就是这个意义。

薖的小篆写法如图:

(薖的小篆写法)

2、菌。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jùn,给的解释是“地蕈也”。《尔雅.释草》“中馗,菌”郭璞作注说:“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名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像把小伞,江东人称为土菌,也叫馗厨,可以吃,这不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土蘑菇吗。《庄子. *** 》里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陆德明释为:“大芝也,天阴生粪上,见日则死,一名日及,故不知月之终始也。”显然,古人对于菌类的划分不如现代人细致,给菌一类的植物起名都叫菌。比如唐诗张藉的诗《送韦评事归华阴》里说:“扫窗秋菌落,开箧夜蛾飞”指的都是这种菌类。上一种菌类的图:

(菌类的一种)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菌类都可以吃,有很多样子很好看的菌类是有毒的。

再有,读这个音时,还指“郁结貌”,《太玄.?》:黄菌不誔俟于庆云“范望作注说:”菌,不申之貌“马融的《长笛赋》里有:”充屈郁律,瞋菌碨抰“李善作注说:皆众声郁积竞出之貌”

另外,菌还是一个姓氏,《姓苑》中有记载。

(2)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jūn。指低等植物其中的一大类,不开花,没有茎和叶子,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过寄生生活,种类繁多。比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种类也极多,只举真菌的一种如图:

(真菌)

需要稍稍说两句,菌类的生存方式很特别,它的生长方式类似植物,营养摄取方式则类似动物,通过将有机物分解成植物可以利用吸收的简单物质,以摄取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像蘑菇一样的真菌和让我们得脚气病的真菌都是真菌,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寄生环境不一样,像蘑菇类真菌在生态学上叫腐生真菌,一般生存在枯枝烂叶及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而 *** 的真菌可以称之为寄生,主要指寄生在 *** 上的真菌。这属于生物学领域的知识,这里不再多说。

菌的小篆写法如图:

(菌的小篆写法)

3、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xùn。给的解释是:“桑?”。《玉篇.艸部》给的解释是“蕈,地菌也”。显然,所谓的桑?,指的还是伞菌一类的植物。上个菌字已约略说过。再补充点文字,蕈,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地下部分叫菌丝,地上部分由菌盖和菌柄构成,菌盖能产生孢子,是繁殖 *** 。种类很多,有的可以吃,比如香蕈(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香茹)松蕈,有的有毒,比如毒蝇蕈。上一张毒蝇蕈的 *** ,这种经常出现在童话故事里的小红蘑菇,它看上去可爱,却是有毒的,不能吃。如图:

(毒蝇蕈)

一般情况下,基本上色彩鲜艳的蕈类都是有毒植物。这部分内容可与上面的“菌”字内容互补。

(2)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tán。在这个读音下,它是一种草,但不知准确为何种草。《集韵.覃韵》里说:“蕈,艸名,生淮南平泽,可作盐”《淮南子.诠言》说:“席之先雚蕈。”高诱作注说:“席之先所丛生,出于雚与蕈苇也。”

在这个读音下还有第二个意义,指的是蔓延,延及,同“覃”字义出自《诗经.周南.葛覃序》,唐陆德明作释说:“覃,本亦作蕈。延也。”

蕈的小篆写法如图:

(蕈的小篆写法)

4、?。读作ruǎn。《说文角字》给的解释是:“木耳也。从艸耎聲,一曰萮茈。”木耳好理解,现在我们也这么叫。木耳是木耳科孢子植物。子实体略呈耳形,生枯树干上,一般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生长于栎树、杨树、榕树、槐树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单生或群生。现在也有大量人工培植,新鲜的木耳呈胶质片状,半透明,侧生在树木上,耳片直径5-10厘米,有弹 *** ,腹面平滑下凹,边缘略上卷,背面凸起,并生有有极细的绒毛,呈黑褐色或茶褐色。样子如图:

(野木耳)

?字读作ruǎn,这个读音也好记,鲜活的木耳可不就是“软”的吗。?的小篆写法如图:

(?字的小篆写法)

5、葚。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shèn。给的解释是:“桑实也。”《小尔雅.广物》里说:“桑之实谓之葚”《诗经.卫风.氓》里有用到这个字:“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陆德明作释说:“葚,本又作椹,桑实也。”很清楚,所谓的葚,就是指桑树的果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桑葚。样子如图:

(桑葚)

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是rèn,所指还是桑葚,不过只用于口语,我们平常叫“桑葚儿”,就读这个音,不能读错了。

葚的小篆写法如图:

(葚的小篆写法)

6、蒟。读作jǔ。《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蒟,果也”什么果呢,许慎没说。《史记.西南夷列传》里有“南越食蒙蜀枸酱”南朝宋裴駰集解作注说:“枸,一作蒟。”司马贞索隐引用刘德的说法:“蒟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味酢;取其实以为酱,美”。说到这里,我们基本就知道它是什么了,其实就是蒌叶,胡椒科,藤本,果实叫“蒟子”,可以作酱,所以也叫“蒟酱”,也作“枸”。样子如图:

(蒟酱)

《华阳国志.巴志》里说“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能与荔枝相提并论,可见蒟酱是一种上佳的果实。《本草纲目.草部.蒟酱》里有:“时珍曰:蒟酱,今两广、 *** 及川南、渝、泸、威、茂、施诸州皆有之。其苗谓之蒌叶。蔓生依树,根大如著。彼人食槟榔者,以此叶及蚌灰少许同嚼食之,云辟瘴疠,去胸中恶气。故谚曰:‘槟榔浮留,可以忘忧’其花实即蒟子也。”我们总见古书中说南方是“瘴疠横行”,南方人“辟瘴疠”的 *** 是吃槟榔加上蒌叶,还要加上蚌灰等物,植物世界太神奇了。

蒟的小篆写法如图:

(蒟的小篆写法)

神奇而博大的植物界,人们在接触这些植物时创造了神奇而博大的汉字,学习这些汉字,其实也是在认识博大丰富的植物世界。

(【说文解字】之77,部分 *** 源自 *** )

2018年,杭州一11岁小 *** 指出 *** 记漏洞,专家:这不怪吴承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传,在文学领域中从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至明清小说,一脉相承。而四大名著可谓是明清小说中巅峰之作,这四部著作的每一部都改编成了许多戏曲及影视作品,书中的很多情节内容,很多国人都耳熟能详。


四大名著中《 *** 记》无疑是受众最多的一位,即使没有看过原著,相信大家也一定看过86版的 *** 记,每年一放暑假, *** 就要开始播放此剧,吃着西瓜看着孙悟 *** 妖除魔,这一场景也成了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

*** 记原著

而今天的主人公马思齐,也是一位《 *** 记》的小剧迷,她不仅喜欢看电视剧,对于《 *** 记》原著同样也很感兴趣。她总是热衷于拿着原著比照着电视剧里面的剧情,寻找影视作品和原著在情节上的差异。

聪明伶俐的马思齐,在翻看了很多遍《 *** 记》原著后,意外地发现了书中的一个纰漏,马思齐就写了一篇作文,对吴承恩《 *** 记》中的纰漏进行了分析,老师看后就给她发到了网上。

年仅11岁的马思齐怎么也想不到,她的这篇作文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 *** 。2018年12月5日,一条名为“小 *** 发现 *** 记漏洞”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有的网友说作者马思齐是一个“小杠精”,有的网友却认为马思齐质疑权威的精神值得肯定,双方也是吵得不可开交。

马思齐

那么,11岁的马思齐在那一篇作文中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引得网友们议论纷纷?她在书中找到的吴承恩笔下的漏洞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回溯这件事情。

与众不同的是马思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名言,指的是人们如果完全相信书本中的内容,还不如没有读这本书。孟子用这句话,以此来告诫后人不要盲从书本,要有自己的思想。

可是,孟老夫子的这句话,我们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当我们去践行这句话时,就会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诸位在读书时,又有几人能去怀疑那些权威著作中的内容?

在常人的意识中,那些历史名人说的话就是真理,而他们的著作就是一部真理之书,毕竟能多年流传下来,看过的人多了去了,别人都没能发现问题,说明根本就没有可以质疑之处嘛。

而天才之所以区别于普通人,有一个方面就在于做常人所不能。在打破思维定式、勇于质疑权威方面,11岁的马思齐无疑走出了常人的范围,做到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发表对于 *** 记漏洞的那篇作文时,马思齐还只是就读于杭州市九莲小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小 *** 。据马思齐的父母说,她从小就和别的小朋友不大一样,当邻居家孩子哭闹着要求家长买玩具时,思齐则是安静地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翻看着妈妈给她买的那本拼音版《 *** 丁神灯》,不时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疑问。

到了稍大一点后,马思齐开始看一些内容深奥的书籍,她尤其喜欢看吴承恩所著的《 *** 记》。书中孙悟空的英勇, *** 的深思熟虑,猪八戒的 *** 贪吃,沙和尚的圆滑世故,以及那个妖魔乱舞的 *** 深深吸引着她。

并且她还非常喜欢拿原著中的情节比照86版 *** 记中的剧情,每当发现不同之处,她都会对编剧做出的改变点评一番,有的她认为是神来之笔,有的却觉得不太理想。当同龄人还在为一个玩具一包零食争吵时,马思齐却已经开始品评著作。

发现纰漏,小 *** 质疑吴承恩。

一天晚上,电视上央视六套正在播放着86版 *** 记,剧情是小雷音寺那一节,马思齐边看边结合着自己在书中看的内容,在心里暗暗做着比较。

“思齐,把电视关了,吃饭了。”妈妈端着菜从厨房走出来。

“哦”,马思齐乖巧地关上电视,走到餐桌前。“咦?妈妈,咱们中午不是刚吃的排骨吗?”看着餐桌上的一盘红烧排骨,马思齐好奇地 *** 。

“你呀,真是个小书呆子,光知道看书了,咱们中午不是没吃完吗,也不能倒了,那多浪费呀!”妈妈笑着数落着马思齐,接着又说道:“可别像 *** 一样了,整天就知道看书看报,都快读傻了。”说完瞥了一眼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爸爸。

马爸无奈地合上报纸,辩解道:“多看点东西有啥坏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行了,行了,赶快吃饭吧,我可是说不过你这个大文化人。”不等马爸说完,妈妈便打断了马爸那滔滔不绝的辩解。

此时,马思齐倒没有注意爸爸妈妈之间的对话,妈妈说完关于吃饭的那句话后,她就陷入了沉思,想着刚才电视中猪八戒刚刚化斋回来的镜头。

突然,她脑中灵光一闪,赶忙跑回自己的卧室。妈妈见马思齐不知怎么回事一溜烟就跑了, *** :“吃饭了,思齐,你干什么去?”

“妈妈,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一会儿再吃饭。”“不行,先吃完再说。”说着妈妈便将马思齐从卧室拽了出来。

这顿饭马思齐吃得很快,因为此刻她脑海里一直有一个想法,鼓动她赶紧翻开《 *** 记》去求证。接下来的一天,马思齐废寝忘食,逐字逐句地又看了一遍《 *** 记》,不时在书上做出一些标记。

原来,善于思考的马思齐经过妈妈无意间一句话的点拨,发现了《 *** 记》中的一个奇怪之处—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吃的饭好像就那几样啊。接着,她将《 *** 记》又重新仔细翻看了一遍,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她发现, *** 师徒四人无论是在大唐所在的南赡部洲,还是天竺所在的西牛贺洲,他们的饭食翻来覆去就是那老几样,即豆腐、芋头、萝卜、木耳等。

一般人这时大概会想:这有什么奇怪的?四人都是佛家 *** ,僧人吃斋不是常识吗?可是,细心的马思齐却发现了这背后的反常之处。

尽管小思齐还未到上中学的年纪,还没有接触到专门的地理知识,但她平时读得书可是不少,知识面是很广的。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几千公里之遥,在这片地域中,气候、地形、土壤、作物都是各有差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东边省份的人吃馒头、饼,到了新疆的主食则是馕。

而在 *** 记中的世界,“东土大唐”就是中国古代的唐王朝, *** 一行取经的目的地“西天”天竺,大约就是在今印度、 *** 所在的南亚地区。从今天西安一路西行,经中亚,绕过青藏高原到达印度,这一路的行程何止 *** 之遥。

但就是这么远的路程,师徒四人一路吃得竟然一直是馒头、豆腐、萝卜等,这合理吗?在西域的乌鸡国,猪八戒在一身胡人装束的当地百姓那里,化缘得来了一碗青菜炖豆腐。想到这个画面,小思齐心中顿时感到一种违和感,又离谱又好笑。

在普通百姓那里化缘的食物是这个样子,那么在有钱人那里吃的是什么样的呢? *** 是,并没有太多差别,只是丰富了一些。要知道, ***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携带着唐朝的国书和通关文牒,他的身份可不是普通的行脚商人,是有官方背景的。 *** 师徒到达一个国家后,这个国家的国王、贵族一般都会设宴款待。

例如,第五十四回女儿国国王宴请 *** 的菜有蒸饼、糖糕、玉屑米饭、香蕈、蘑菇、木耳、黄花菜、石花菜、芋头、紫菜、黄精、蔓菁、萝菔(卜)、山 *** 等。

其中芋头是明朝时从南美传入我国的,而《 *** 记》的作者吴承恩正是明朝人,经过了解吴承恩的背景,马思齐发现吴承恩是明朝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一说安徽桐城)。

这个地区的菜品以淮扬菜为主,于是马思齐又查阅了关于淮扬菜的资料,随即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吴承恩将部分江淮地区的食物,带入了《 *** 记》中。

马思齐得到这个结论后也是很惊奇,她搜索了很多文章,发现并没有人谈及到这个问题。于是,她把这个吴承恩笔下的漏洞写在了自己的作文中,并交给了语文老师。

马思齐却不知这份作文会让她成为当时的 *** 热点之一,她收获了“天才”之名,也受到了质疑和非议。

引爆 *** ,各方评论

马思齐的这份作文,引起了老师的好奇,当老师看完之后也被马思齐的论断震惊了,一个几百年来没有被任何人发现的漏洞,就这么让一个11岁的小姑娘找到了!

关键的是,马思齐在文章中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找到了很多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得文章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马思齐还在作文中大胆地提出了吴承恩多次科举落榜,晚年生活困苦,由于买不起肉,所以才在《 *** 记》中多次见到豆腐、馒头、萝卜这些食物。而吴承恩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淮安地区,基本没有游历的经历,所见识的菜品自然也是有限的。

吴承恩画像

马思齐的老师的老师左看右看也是挑不出毛病,他想看看网上的人对此是如何评价,于是便将马思齐的这篇作文发到了网上。

可想而知,网友们被作文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诧异于自己从小看到大的《 *** 记》中竟还有这么一个纰漏,而且,当网友们得知作者竟然只是一个11岁的小 *** 时,网上的评论更是炸了锅,感慨自己连个小 *** 都不如。

专家看了竟也无法反驳,他们不得不承认:《 *** 记》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面世400年来,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们的喜爱,研究它的人数不胜数,但并没有人发现这个漏洞。

网上绝大多数的评论,表达了对马思齐的钦佩和赞赏。“吴承恩写成《 *** 记》也都400年了,古往今来这么多文人学者竟然都没有发现孙悟空几人吃得一直是淮扬菜,哈哈哈。”“越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们就越要多问几个问什么,这是11岁的小 *** 交给我们的。”“不迷信权威经典,敢于提出质疑,好样的马思齐小朋友!”

这些评论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小小年纪却能拥有读书好问、质疑权威的精神的肯定。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知在家里听爸爸妈 *** 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老师教导我们学习知识,我们大都是“拿来主义”,能应付 *** 就行,很少问一下为什么是这样。

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们的批判 *** 思维慢慢丧失,我们心中好奇的棱角被这些“理所应当”的知识慢慢磨平。待到别人 *** 一些我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事情时,我们除了会惊叹外,可能也会遗憾自己经常接触的东西,原来怎么就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呢。

而网上的另外一些评论持截然相反的态度。

“这还真 *** 蛋里面挑骨头!”“她这叫钻牛角尖。古人说:黄金无假戏无真,看戏就是开心、消度时间。没必要这么较真。”“发现的 *** 不少,只是人家不说罢了,真是个小杠精!”

这还是一些比较文明的,还有一些更加不堪入目的评论施加在这个11岁的小姑娘身上。其实仔细体会他们这些人的评论,我们抛开他们文字中透露出来的酸气,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只是一群由情绪引导的键盘侠罢了。

客观看待

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夹杂在这些赞赏与批判的言论中,有一些难能可贵的客观中立的评论。

一位浙江大学的文学教授在阅览了马思齐的文章后,点评道:“马思齐小朋友的态度非常值得肯定,他的观点大致是合理的,但很难说《 *** 记》中的这些菜是江淮地区所独有的。”

教授还对马思齐分享了两个问题:一是,吴承恩是否为《 *** 记》的作者,还存在争议。二是吴承恩有过游历经历,曾在浙江当过官。

而一位网友在罗列了很多《 *** 记》原文中的素食后,总结道:“以上诸种素食大致包含主食(面食、米饭)、豆制品、水果(干果与鲜果)、蔬菜(绿叶菜、菌类菜、海菜)和假荤菜。应当说,文中的素筵可谓是素食集大成者,种类丰富,琳琅满目,不可能全是淮扬菜系。”

由此,我们对于马思齐小朋友及其作文应该客观看待,不可过分吹捧,那样说不定会留下“伤仲永”的结局,更不可恶意中伤,不如想想自己这个年纪在干什么,又何来勇气说出那般话。

令人欣慰的是,马思齐小朋友当年置身 *** 旋涡,却能坚守本心,踏实做自己的事。在小编收集她的资料时,欣喜地看到她又有了新的成绩。

马思齐小朋友于2019年在第六届新少年全国中小 *** 作文大赛上,凭借一篇生动的《体育课——内脏故事》获得了特等奖。在通读了这篇文章后,不得不感叹这是一篇文采飞扬的好文,鞭辟入里,循序渐进。更是感到马思齐小朋友文笔的愈发老练,可见他一年来并没有松懈,坚持读书与思考,让自己的天分得到充分发挥。

结语

马思齐从一篇引爆全网的作文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到收获无数赞扬以及非议,但她仍旧不忘初心,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上坚定前行,不为外界所干扰,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她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孩子们的求知欲总是特别强烈,他们就像一 *** 开始绘制图画的白纸,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总是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因为他们看到的还太少,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

也正是因为他们知道的东西相比我们成年人少,所以他们的思想包袱也不像成年人那么多,也因此往往就能突破思维局限,跳出固定模式,突发一些奇思妙想。

因此,我们平时就应当鼓励孩子们多思考问题,哪怕问题是多么的简单甚至荒谬,不要用自身的局限和无知, *** 了孩子们的无限可能。有些话,我们可能不愿承认,相比于你眼中幼稚的孩童,有时候幼稚的那个反而是我们自己!

易念错字的中 *** 名

容易念错字闹笑话的五十味中 *** 名

?(1)白术——正确读音为“白竹”,易误读为“白shu”;苍术(苍竹)、莪术(莪竹)亦易误读为苍shu、莪shu,而“莪”不念“我”,而应念“俄”。#中医#

??(2)黄柏(檗)——正读为“黄簸”,易误读为“黄白”。#中 *** # #中 *** 治疗#

??(3)阿胶——正读为“婀胶”(“阿”为山东东阿县的“阿”),易误为“a胶”。

?(4)厚朴——正读为“厚破”,易误为“厚普”。

?(5)枸杞子——正读为“狗起子”,易误为“句己子”。

?(6)川芎——正读为“川兄”,易误为“川弓”。

?(7)羌活——正读为“枪活”,易误为“姜活”。

?(8)秦艽——正读为“秦蕉”,易误为“秦九”。

?(9)诃子——正读为“喝子”,易误为“柯子”。

?(10)枳实——正读为“只实”,易误为“积实”。

?(11)楮实——正读为“储实”,易误为“赭实”。

?(12)菝葜——正读为“拔掐”,易误为“拔契”。

?(13)连翘——正读为“连桥”,易误为“连跷”。

?(14)青蒿——正读为“青薅”(薅草的“薅”),易误为“青高”。

?(15)香薷——正读为“香茹”,易误为“香需”。

?(16)酢浆草——正读为“醋浆草”,易误为“作浆草”。

?(17)莎草——正读为“梭草”,易误为“沙草”。

?(18)桔梗——正读为“洁梗”,易误为“橘梗”。

?(19)枸橼——正读为“举缘”,易误为“句缘”。

香蕈读音,香港疫情-第1张图片-

?(20)薤白——正读为“泻白”,易误为“韭白”。

?(21)山莨菪——正读为“山狼荡”,易误为“山良宕”。

?(22)柘木——正读为“浙木”,易误为“拓木”。

?(23)缬草——正读为“鞋草”,易误为“结草”。

?(24)羊角拗——正读为“羊角扭”,易误为“羊角袄”。

?(25)荠菜——正读为“济菜”,易误为“齐菜”。

?(26)荠苨——正读为“济尼”,易误为“齐尼”。

?(27)柽柳——正读为“称柳”,易误为“圣柳”。

?(28)蛏肉——正读为“称肉”,易误为“圣肉”。

?(29)毛稔——正读为“毛忍”,易误为“毛 *** ”。

?(30)毛茛——正读为“毛亘”,易误为“毛良”。

?(31)胡荽——正读为“胡虽”,易误为“胡妥”。

?(32)紫菀——正读为“紫宛”,易误为“紫苑”。

?(33)萆薢——正读为“婢蟹”,易误为“啤解”。

?(34)蒟酱——读为“举酱”,易误为“句酱”。

?(35)马齿苋——正读为“马齿线”,易误为“马齿见”。

?(36)没 *** ——正读为“末 *** ”(“没”应念沉没的“没”),易误为“玫 *** ”(即没有得的“没”)。

?(37)石斛——正读为“石胡”,易误为“石解”。

?(38)槲寄生——正读为“胡寄生”,易误为“蟹寄生”。

?(39)牛蒡子——正读为“牛棒子”,易误为“牛旁子”。

?(40)香蕈——正读为“香逊”,易误为“香覃”。

?(41)蓍实——正读为“师实”,易误为“其实”,(“蓍”字貌似黄耆的“耆”)。

?(42)老鹳草——正读为“老观草”,易误为“老欢草”。

?(43)三棱——正读为“三楞”,易误为“三凌”。

?(44)蓝靛——正读为“蓝电”,易误为“蓝定”。

?(45)伽蓝菜——正读为“茄蓝菜”,易误为“加蓝菜”。

?(46)山蒟——正读为“山举”,易误为“山句”。

?(47)粳米——正读为“精米”,易误为“梗米”。

?(48)硇砂——正读为“挠砂”,易误为“囟砂”(“囟门”的“囟”念作“信”)。

?(49)蛤蚧——正读为“革介”,易误为“哈介”。

?(50)腽肭脐(海狗肾)——正读为“瓦纳脐”,易误为“温内脐”。

水族有鳞单(边鱼)篇

边鱼活者,加酒、秋油蒸之。玉色为度。一作呆白天色,则肉老而味变矣。并须盖好,不可受锅盖上之水气。临起加香蕈、笋尖。或用酒煎亦佳;用酒不用水,号“假鲥鱼”。
随园食单中记载,有“假鲥鱼”之称的边鱼,如此美味食材如何使用,又有何来历,下面跟着小编进入本期的学舌探究之旅吧!

边鱼,读音biān yú,汉语词语,意思为鳊鱼。说鳊鱼大家可能还不是特别熟悉,但提起武昌鱼的大名相信大家就无人不知了吧! *** 一首《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伴随着诗词的流传,让武昌鱼的大名也走进千家万户。在东北鱼类有三花五罗十八子之称,而鳊鱼更是位列三花之一 。其分布之广,味道鲜美由此可见一斑。 好了边鱼是什么鱼类我们清楚了,根据南北方的差异具体的吃法再做进一步了解吧!

*** 来源:百度百科

北方篇

鳊鱼-鳊花即长春鳊是黑龙江、松花江名产因环境不同相较长江鳊鱼有所区别,吃起来,肥而不腻。虽脂肪含量高,却未长满肥油,脂肪含在肌肉中。因此肉嫩味鲜。东北烹饪技法多以炖煮为多,清炖、红烧、干烧配上那东北特有的大酱总能给人一种满足感。

*** 来源:百度 ***

南方篇

鳊鱼-团头鲂即武昌鱼随园食谱里记载的边鱼,古时南方多墨客对于武昌鱼更是喜爱。清蒸作为南方鱼类最质朴的烹饪方式,能更大程度的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而清蒸武昌鱼也是出现了多种做法,有辅以五花肉增强肉质香味的、有辅以葱丝 红椒与鱼相互融合的、还有辅以鲜香菇 冬笋 火腿平淡中更添加几分浓厚的。单单清蒸武昌鱼一菜便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 来源:百度百科

欢迎各位读者下方留言

国家蘑菇地理:中国哪里的蘑菇更好吃?


蘑菇,在汉语里有两种释意。

狭义的蘑菇,指生物学概念上的双孢菇,中国人又把它称为“白蘑”“口蘑”。作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大宗贸易品,很早以前,蘑菇就被打上了“张家口”这样的地域标签。

广义的蘑菇,是中国人对所有食用真菌的统称。无论是东北的榛蘑、华北的平菇、江浙的香菇、岭南的草菇、滇黔的鸡枞、西域的羊肚菌……它们都能用蘑菇,这个万能的名词来概括。

作为一种食材,蘑菇清晰地指出了中华文明的来处,也见证了这个国家开疆拓土、民族融合的大历史。它是中国人 *** 里的儒释道、诗词中的风雅颂、餐桌上的家春秋。



No:1 壹


解构蘑菇的底色,要从“菇”的由来说起。

在农耕文明眼里,大型真菌是一种笼罩着神秘面纱的食材。它不像瓜果粮食,依靠 *** 繁衍;也不像蔬菜草木,依靠阳光生长。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没办法种植真菌,也不清楚它们的繁殖生长条件。只有在野外采集中,才能偶尔获得这种饱含氨基酸的鲜美。

浪漫的中国人认为真菌无根无蒂、无体无形,是采纳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而生。顺理成章地,真菌也登上了中国菜里最上品食材的殿堂。《吕氏春秋》里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先秦时代长江以南的百越之地农业开发程度很低,从那里获取野生真菌,并被千里迢迢送往中原诸侯的餐桌上,可见中国人对真菌的珍视。



这种珍视,也反映在汉字造字中——为了准确描述各类真菌的特点,中国人发明了很多专用字,比如柔软片状的耳类称为“?”、长在硬木上的称为“蕈”、长在田里的称为“菌”、带有香味的称为“芝”

到今天,“?”和“蕈”依然在山西的晋语和江浙的吴语里有广泛的应用;“菌“在西学东渐之后,被扩展成了一大类生物的统称,包括霉菌、细菌、黏菌等等,但中国人依然为它的本意保留了一个专属的读音:jùn(俊);“芝”成为一个形容词,广泛地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女子貌美叫“芝颜”,品行高洁叫“芝桂”,气度轩昂叫“芝宇”,行从銮驾华丽叫“芝盖”,而从西域传入的有奇特香味的植物,则被命名为“芝麻”。

以小见大、会类 *** 汉字,反映了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和食用真菌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菇”,是它们中最特殊的一个。

汉以前,中国人的主食除了小麦、稻米、黄米、粟米等之外,还有一种名叫“菰米”的水生粮食。

这种植物容易被菰黑粉菌寄生,不再抽穗开花结籽,所以产量一直不能提升。但中国人发现,得病的菰茎会长得肥大而细嫩。人们把它称为“茭郁”,也就是后来的茭白。

《尔雅》记载:“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尔雅》成书于秦汉间,可见当时除了用菰籽作为粮食外,已用茭白为菜。



因为茭白的质地颜色与许多真菌类似,汉 *** 始,中国人开始用“菰”指代一部分真菌,并还创造了与之同音、形似的“菇”字。在《玉篇》、《唐韵》等古籍中,多次出现了菰、菇混用的情况。在茭白种植面积广泛的长江中下游,“菇”字的使用尤为普遍。在隋代描述温州永嘉风物的《山蔬谱》中,已经有了“香菌,百姓俗称香菇,有冬春二种,冬菇尤佳”的句子。

而“菇”真正战胜?、蕈、菌、芝,成为食用真菌的统称,则来自长城以北的另一段传奇。



No:2 贰


公元前234年,北方草原上的挛鞮部落,降生了一个男婴。

三十年后,长大的男孩带着他的部众们,灭东胡、逐月氏、吞楼烦,甚至南下夺取了肥沃的河套平原,逼迫刚刚从秦末战争泥潭中走出来的汉朝和亲,最终建立了草原上之一个统一帝国:强大的匈奴。

汉代的史书里,把他称为“冒顿单于”。


虽然古匈奴语已经散佚湮灭,“冒顿”具体的意思无从知晓,但这位横扫 *** 的草原君主,确实对后世的游牧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今天,他名字的词根(mo),在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里,依然有“耳熟能详、人尽皆知”的意思。

比如,在蒙古语里,人们把草原上随处可见,牧民都喜欢吃的真菌称为(moog)。

南宋末年,蒙元入主中原,虽然很多汉学家为南宋的覆灭扼腕叹息,但从更大的历史脉络来看,它只是这个国家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无数次此消彼长、文化融合的片段。大量蒙文化、蒙语被带进了内地,交织、嬗变,最终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或许是为了尊重南宋故地江浙地区的文化传统,又或许是为了翻译得信达雅,蒙语中的moog,被关联到了汉语的“菇”字。还为它专门创造了一个新的汉字“蘑”。

融合了游牧语言和农耕文字的“蘑菇”,从此成为了中国人眼中所有食用真菌的统称,它折 *** 中国二元文明的基本面,也证明了中国人的包容、聪慧和与时俱进。



巧合的是,这次文化大合流,与另一件农业史上的大事发生时间线上的重叠——真菌栽培技术的成熟

事实上,早在初唐时期,就已有南方人“以霉月断树,置深林中,密斫之,蒸成菌”的记载。但季节的限定和杂菌的寄生, *** 了人工栽培的进一步发展。

南宋年间,丽水庆元县农民吴煜,根据前朝砍树出菇的经验,总结了原木砍花法——以刀痕深浅、大小、位置、方向的不同,控制真菌生长的密度数量,辅以合乎科学的人工管理和加工工序,种出了世界上之一批人工培植的食用真菌。



在西方还在通过驯养猪狗,依靠动物嗅觉寻找野生食用真菌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完成了蘑菇的批量生产,比法国人发现真菌孢子并应用于农业足足早了400年。

无疑,这是超越时代的技术进步。更让人惊叹的是,浙南山区百姓种植香菇,至今依然在沿用当时的技术。

来自蒙语的“蘑菇”,作为通用名词的大范围流行,与宋元交替时代中国食用菌产量爆发,有着很深的关系。



No:3 叁


元以后,随着改土归流的持续推进、满清的入关、对准噶尔战争的胜利等一系列大事件,包括东北、西北、西南在内的 *** 土地被纳入中华版图,越来越多的“蘑菇”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与经济发达地区依靠栽培获得蘑菇不同,农业基础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会更倾向于采集各种野生蘑菇。在开疆拓土之后的融合过程中,边远地区的各类野生蘑菇,源源不断地作为商品输送到内地,丰富了士子百姓的餐桌,也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在清初的《闲情偶记》中,出现了蘑菇羹、蘑菇面、蘑菇汤;而稍晚的《随园食单》里,蕈、菇两字出现的频率更是多达53次。作为中餐重要的食材,各种各样的蘑菇在清中叶时,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汤菜、炒菜、煨菜和点心的 *** 中。

虽然有误食中毒的风险,但野生菌繁多的种类,提供了多元且复合的滋味,这是人工栽培的蘑菇无法替代的鲜美。即便到了今天,全世界有食用价值的500多种蘑菇里,真正能被人工栽培的,依然不超过50种。



中国的蘑菇文化,不仅仅根植于本土,它还对我们的邻国——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16 *** 年,宋人发明的原木砍花法传到日本,在九州岛东北部,当地人通过原木培植,收获了17公斤干香菇。这是日本最早关于人工栽培食用真菌的记载。对于当时还处在禁肉令时代的日本人来说,食用真菌不是偶尔品尝的鲜美,而是人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从此以后,日本在蘑菇的人工培植上渐行渐远,走出了一条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


*** 2年,植物学家田中长岭出版《参河香蕈培养图解》,首次阐明了香菇孢子繁殖的原理; *** 8年,兴农园开始 *** 香菇菌种,这是 *** 地区之一个将真菌孢子商品化的现代化农场;1904年, 三寸种三郎开始“嵌木法”和“菇木汁法”栽培试验,并于十年后普及“嵌木法”种植,这是南宋之后, *** 地区人工栽培真菌的更大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日本还在人工培植蘑菇多样化方面颇有建树,包括猴头菇、金针菇、杏鲍菇在内的,从前并不常见的那些蘑菇,都是由日本率先发明人工培植技术后,才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是的,在中国人拼命发掘野生蘑菇美味的数百年里,日本已经在人工种植上迎头赶超。1970年,日本干菇年产量达到4000吨,一跃成为全球食用菌之一大国。



而当时的中国,蘑菇栽培业不仅落后,而且品种单一。从宋朝的苏轼、高似孙,一直到现当代的王世襄、汪曾祺,中国文人们都以野生蘑菇为尊,对人工栽培的品种,既看不上眼,也不屑于吃。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对蘑菇栽培业的态度。

1966年,浙江省给丽水市布置任务,搜集 *** 想吃的新鲜香菇,龙泉泗源乡发动民兵上山寻找,100 多人一天才找到20朵鲜香菇;1979年, *** 羽毛球赛举行,日本运动员要求以香菇为必备食品,作为全国香菇主产地的丽水庆元,倾全县之力也只能提供10公斤。

数百年积贫积弱,由此可见一斑。


但耐人寻味的是,随着 *** *** ,市场经济的大门被打开,中国蘑菇,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从1978年全国产量不足10万吨,仅占全球总产的5.7%,到2013年已增长到3170万吨,占全球70%。其中,干香菇更成为之一种不经 *** 政策协调,完全抛弃统购统销,融入市场经济的农产品。



只用了三十多年时间,中国蘑菇全面超越日本,重新登上全球食用菌产量之一大国的宝座。

一朵小小菌伞里的 *** 跌宕与蝶变,折 *** 中国餐桌对蘑菇始终如一的青睐,又或许隐喻了这个国家愈挫愈勇、风吹又生的民族品质,与我们重塑唐宋、再造盛世的信念。


| 黑龙江:滑炒元蘑 |


元蘑又叫“侧耳”,是东北兴安岭深处所产的片状蘑菇,兼有菇的鲜美和耳的爽滑。


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不少黑龙江人用的就是元蘑。相比于榛蘑、口蘑,元蘑炖的鸡肉更嫩滑、富含更多胶质,可以说各有擅场。

但元蘑最地道的吃法应该是滑炒。搭配快刀抹的鸡脯肉薄片,用蛋清、淀粉抓匀上浆,再与元蘑片一起在旺火热油里熟。元蘑爽滑、鸡脯肉嫩滑,二者相得益彰,这是东三省少见的清淡优美、锐利明快的滋味。

吃滑炒元蘑更好搭配一壶土气逼人的玉米烧酒,窗外能看见大兴安岭的莽莽森林。这才是原汁原味的东北味道。



| 吉林:红蘑土豆 |


红蘑在吉林又被称为“松树伞”,是产在长白山松树林地中的暗红色小型蘑菇。与元蘑相似,它也是小鸡炖蘑菇的重要选择之一。不少吉林人都觉得,所有不用松树伞的小鸡炖蘑菇,都是“ *** ”,由此可见红蘑滋味之“正”。



更具吉林本地风味的做法是红蘑土豆片。作为新 *** 传入的植物,土豆早在明末期就已传入东北,在冬季漫长苦寒的长白山区,环境适应 *** 超强的土豆一举改变了当地的农耕环境,填饱了无数闯关东的百姓的肚子。

红蘑鲜美的风味,则是土豆更好的搭配和奖赏。红蘑土豆片要用春夏之际收获的红蘑晒干,浓缩凝固季节限定的风味。储藏到秋天土豆收获的时候,再泡发来炒。配菜不宜多,胡萝卜、尖椒、蒜瓣,简简单单清炒后,下水略炖,红蘑的滋味,就会渗入每一片土豆之中。


| 辽宁:榛蘑炖鸡 |


榛蘑在生物学里被称为“蜜环菌”,顾名思义,就是兼有坚果的香气和微甜的滋味。这种在东北菜里最常被用于炖鸡的蘑菇绝非偶然,它的味道与肉类有天然的契合。当江浙人炖鸡需要加红枣、酱油、糖、味精的时候,辽宁人丢进鸡汤锅里的几枚榛蘑,就能覆盖所有的调味料。


这是东北人外粗内细的生动诠释。


榛蘑炖鸡的配菜和调味料丰简由人,土豆宽粉、葱姜、桂皮香叶,全看心情。最重要的一点是炖煮的时间一定要够久,否则榛蘑的鲜甜就不能彻底析出,并与鸡肉的鲜美融为一体。更好炖到油水分离,浅 *** 的鸡汤上已经漂出一层油花,鸡肉吸收了蘑菇的山野清气,蘑菇饱饮了鸡汤的浓香厚味。二者相遇,天造地设的美味。



| *** :小黄蘑炒肉 |


因为“蘑”来自蒙古语,这个字还影响了内蒙周围的东三省和大北京地区,出产于此的大部分食用真菌都有个“蘑”为结尾的名字。


*** 最耳熟能详的特产当然是草原上的口蘑,但事实上,产自大兴安岭西南山麓阿尔山的小黄蘑,才是被内蒙人交口称颂的至鲜之物。

这种产自松林里的小巧蘑菇,带有天然的 *** 素,每年夏秋之交,就会大量生长。鲜黄蘑最适宜炒肉片,旺火快炒,飞速出锅,保留原汁,香嫩爽滑。但因为赏味期限短,牧民山民常常将它晒储存;干黄蘑的味道更加浓缩,适宜炖煮菌汤,加在鸡汤里,鲜上加鲜,能得到更丰沛的滋味。


| 新疆:爆炒巴楚菇 |


巴楚菇的本名叫胡杨菇,因为生长在新疆叶尔羌河流域的巴楚县而得名。每年 *** 的降雨后,伊犁河水泛滥,在当地的胡 *** 区,巴楚菇就会从潮湿的树叶中破土而出。


这种伞盖像木耳、伞柄像羊肚菌的蘑菇,肉质非常紧实,当地人常常用羊肉类比它的滋味。

巴楚菇最简单的 *** 是爆炒,按照 *** 喜爱的香辣口味,搭配小米椒、肉丝、洋葱丝一起炒,有天然的烟熏味,极鲜。



| *** :工布松茸汤 |


被誉为菌中之王的松茸,对生长环境有着近乎苛刻的挑剔,至今仍然无法人工培植。原生态森林、零污染土壤、充沛雨量、强烈光源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中国中西部的松茸产地很多,但要论最得天独厚的,无疑是 *** 林芝。虽然地处雪域高原,但林芝地区却因为雅鲁藏布江的冲刷和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的褶皱,成为海拔不高的谷地。湿润的环境和充足的日照,让这里草木葳蕤,是藏区的“江南”。

因此,林芝的松茸也被很多人誉为全世界更优质的松茸,尤以巴松措所在的工布江达县所产著名。

工布松茸的味道非常好,有特别的浓香,口感如 *** ,生吃极其润滑爽口。但最 *** 的 *** 是用竹刀把松茸切成薄片,与草鸡同炖。藏区海拔高,要彻底炖熟需要更长的烹饪时间,无形中完成了西餐中“低温慢煮”的工序,让松茸和鸡肉更加水 *** 融。



| 四川:杏鲍菇辣酱 |


其实杏鲍菇引入中国的时间很短,2010年前后才在四川培植成功。但四川盆地氤氲潮湿的空气条件,让杏鲍菇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到今天,四川已经成为国内杏鲍菇产量更高的省份之一。


杏鲍菇肉质肥厚,质地脆嫩,虽然没有松茸那样的奇鲜,但特别容易吸味。恰好,川菜又是四大菜系里最擅长调味的,由此衍生出的水煮杏鲍菇、麻婆杏鲍菇、宫保杏鲍菇、回锅杏鲍菇、红油菇丁,都是地地道道的川味——可以说,没有肉的时候,几棵杏鲍菇,足以撑起半桌川菜。

但杏鲍菇最川式的做法是加入辣酱中,香辣的豆瓣、入味的杏鲍菇、张扬的小米辣、浓香的菜籽油,共同构成了川式菌菇酱的迷人风味。


| 河北:口蘑打卤面 |


虽然口蘑不是张家口产的,但张家口为 *** 的河北中北部、大北京地区饮食中,却绝对不能缺了口蘑。比如在人人爱吃的打卤面里,口蘑的重要 *** ,超过了其他一切辅料。


打卤面的卤子讲究荤素搭配,五花肉煸出油、木耳撕小块、青蒜切碎、蛋液打匀,一起翻炒后加水吊出浓汤,但最最关键的是丢入一些口蘑。它的作用相当于天然味精,能让卤子更浓、更鲜美。最后拌入白水面条充分搅拌,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对张家口人而言,口蘑并不单纯指野生白蘑菇,事实上,作为草原贸易品集散地,来自蒙古草原的青腿蘑、马莲杆、杏香,都是口蘑家族的成员。所以判断一碗打卤面够不够档次,口蘑种类的丰富与否,是重要的标准。


| 河南:香菇饺子 |


香菇古代是浙江中部山区的特产,但今天,国内更大的香菇产地却是在河南西峡县。作为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地,这里是暖温带与北 *** 带分界线,气候温和,特别适宜食用菌生长。

1994年,国家提出“南菇北移”战略,缓解南方真菌培植资源枯竭的问题。西峡由此成为 *** 国最重要的香菇产地。

大量香菇的出产,除了做成香菇干四处行销和出口之外,河南人还发明了新吃法——香菇猪肉饺子。


这种耳熟能详的食物,其实历史并不长。香菇作为典型的南方食物,饺子作为典型的北方食物,交集的空间不大。早三十年前,它的名声远不如白菜猪肉饺、三鲜饺、海肠韭菜饺。但“南菇北移”后,香菇来到了速冻水饺产量占全国70%以上的河南。也许是为了合理高效利用本地特产,香菇自然而然被包进饺子里。它为猪肉解腻去腥,提鲜增味的效果很快被人认同,短短几十年后,香菇猪肉,俨然已经成为能与白菜猪肉分庭抗礼的经典饺子口味。


| 山东:软炸鲜蘑 |


鲁菜是各大菜系中最讲究火候的,简单的油炸,就分出清炸、干炸、软炸、酥炸种种不同的 *** 来。

清炸是不裹面衣直接下锅炸;干炸是拍干粉后入油锅炸到脱水;软炸是打发面糊再裹面衣,炸制后面糊里的空气膨胀,松软可口;酥炸则是在干炸的基础上重新下锅复炸,获得更酥脆掉渣的口感。


对很多南方人来说,平菇是一种几乎没有味道的真菌,只是火锅店菌菇拼盘里凑数的东西,但聪明的鲁菜厨师拿它做软炸鲜蘑和干炸鲜蘑,前者能吃出弹牙,后者能尝到松化。山东和深受鲁菜影响的东北馆子里,都常常拿它作为招牌菜、必点菜 *** ,这是人人都爱吃的欲罢不能的口味。


| 江苏:蕈油面 |


蕈油面是苏式汤面里的一种素面,最早流传于常熟地区的寺庙食谱。江南地区寺庙多种松树,雨后的老松上常常长出一些真菌,被人们称为“松树蕈”,滋味鲜美,但保鲜期很短。

寺庙里的僧人惜物,采来的松树蕈吃不完舍不得丢弃,就用烧热的菜籽油把松树蕈熬透,可以在阴凉的地方保存一个月以上。



吃的时候就简单了,一箸细面,半碗高汤,连油带蕈浇上去,菜油、酱油、盐、糖包裹着蕈中的精气,既有烈火油烹般的热烈,又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妥帖。如果说大油、重色是富庶江南的一种格调,那么素食素面,是人的一种与世无争。


| 福建:花菇佛跳墙 |


佛跳墙被誉为闽菜之魁。看起来各种食物的大乱炖,但滋味却出人意料的和谐统一。

打开造型精致的盅盖,琥珀色的的汤液清澈透明、挂碗不粘。一勺汤入口,一场海陆的盛会就在口中绽放。动物脂肪的甜首当其冲,随后海产的鲜如浪潮席卷而来。 *** 的弹牙、鱼翅的Q脆、鸽蛋的香浓……调和这一切的,就是花菇的味道。


花菇其实就是香菇,人工栽培的香菇在南方湿润的冬天长得最快,肉质厚,黑色的顶面会爆开白色的花纹,因此得名。晒干的花菇在水发慢炖之下容易吸味,也会释放极有包容 *** 的鲜美。它将佛跳墙里的各色山海珍味联为一体,怪不得能引得禅心乱动,跳墙来食。


| 江西:茶树菇煸腊肉 |


茶树菇,顾名思义,是生长在油茶树枯干上的蘑菇。在油茶生长广泛的浙江南部、江西、福建都有产出。其中,尤以江西广昌县和福建古田县出产的质量更佳。

茶树菇和大部分蘑菇都不同,它肉质单薄,并不肥美。但却具有蘑菇很少见的韧嘴耐嚼的质地,是很好的下酒菜。尤其是干煸之后,还能获得爽脆的口感。

恰好,江西的腊肉产量也大,且滋味独特。二者结合,把腊肉切成连肥带瘦的小丁,干锅煸出油脂,再用腊肉油煸炒小米辣椒和茶树菇。烟熏味、菇鲜味、辣椒的 *** 味,混合在一起,这是南方潮湿的日子里,拿来配烧酒,是莫大的享受。

| 广东:咖喱草菇 |


草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清前期就已有人工栽培的文献记载。这种菌柄被包裹在菌伞中的外形奇特的蘑菇,是岭南地区最常见的食用真菌。除了炒菜、煲汤、焗烤之外,广东人甚至还拿它参与酱油的 *** 过程。“草菇老抽”,让豆类发酵的鲜味和草菇的鲜味、焦糖的甜味融为一体,鲜上加鲜,是几乎所有广东人都喜爱的调味料。


*** 时期,下南洋广东华侨把草菇带到东南亚,继而传播全球,让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食用菌。有意思的是,下南洋的过程中,广东华侨还带回了另一些海外的东西,比如咖喱。

这种味道浓烈的酱汁,具有很好的包容 *** ,各种蔬菜、肉类都能与之搭配而不突兀。鲜美而略显单薄的草菇,也许就是咖喱的绝配。咖喱粉、水淀勾芡,把整朵的草菇煮熟,最后加入多多的椰汁、多多的淡奶、多多的黄油。味道汹涌,却保存了草菇本来的鲜美。这是广东人传统、又外向的生动体现。


| 广西:竹荪酿肉 |


竹荪其实在西南的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各省都有出产,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在竹林中的枯死竹根上,很容易长出竹荪。长长的网状菌裙是它更具辨识度的特点,也正是依靠菌裙,竹荪晒干后就变成了多孔、易于吸取汤汁的蜂窝状结构,煲汤最益。



恰好,广西南部沿海地区,与 *** 红河三角洲、广东珠江三角洲同属粤文化圈区域,都有煲汤的传统。来自广西北部十万大山的竹荪,源源不断地被送往南部,成为竹荪丸子汤、竹荪花胶汤、竹荪干贝汤、竹荪莲藕汤、竹荪排骨汤。

但生活在两广地区的客家人,还为竹荪想出了另一种吃法:酿肉。猪肉混入马蹄、葱白,酿进中空的竹荪里,再煎到两面金黄。相比于酿苦瓜、酿青椒、酿茄子等传统客家酿菜,竹荪酿肉,更彰显了客家人因地制宜,又不忘传统的风气


| 贵州:辣炒牛肝菌 |


虽然云贵高原在蘑菇菌子的出产上类似,但两个省的味道却有很大区别,贵州自古缺盐,有着以辣、酸等 *** *** “大味”代替盐的传统。云南人习惯于焖饭、煲汤的牛肝菌,到了贵州,不是用辣椒爆炒,就不算正宗的本地滋味。


牛肝菌改刀成片、小米辣和葱姜切末,郫县豆瓣炒出红油后一股脑丢进锅大火爆炒。最后再加生抽、白糖、盐调味,要有烟熏火燎的镬气,才能体现贵州人粗犷耿直的脾气。

相比于丰腴绵软的牛肝菌汤,爆炒出来的牛肝菌是脆韧的,特别能下酒。


| 云南:凉拌鸡枞 |


云南的野生蘑菇是全国最著名、产量更大、种类最多的,原因无它:气候适宜、生物 *** 繁多完善。

如果非要拿一种蘑菇 *** 云南,那么非鸡枞莫属。老饕张大千在自己的蘑菇画作上题诗:“南诏鸡嵏北口蘑,三川平把许同科”,南诏就是云南的古称,而嵏是枞的通假字。


鸡枞是少有的集肉质细腻、香味高雅、鲜味浓烈为一体的真菌。而且因为它的生长离不开白蚁巢,长期以来人工培植非常困难,比之松茸,也毫不逊色。

云南人吃鸡枞的 *** 很多,红烧、生煎、油炸、炖汤,闭着眼睛烧都好吃。但更具本地特色的应该是凉拌鸡枞:煮到断生的鸡枞,和大蒜末、花生碎、花椒油、芥末油、糖醋盐、香菜拌在一起,爽脆、清新、滋味丰沛。这是来自彩云之南的,最不容错过的美好。


-END-


在西方世界,蘑菇也有广大的市场,是人们日常食谱中的必备元素。但论及吃法,不外乎焗烤、烩浓汤和磨碎了调味。

没有一个国家,能如中国这样,把小小蘑菇,演绎成精巧而又恢弘的餐桌谱系。

从生物学上来看,不从事光合作用的真菌,是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但擅长化整为零的特 *** ,又能把它归到食物链的更底端。《庄子》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既是中国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也归纳了蘑菇中所包含的,物极必反、九九归一的中国哲学。


纠错:最易读错的30味中 *** 名,你读对了几个?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很多中 *** 名为生僻字、多音字,导致很多 *** 经常读错。读错中 *** 名不仅引起误会,还容易导致治疗出现失误,切勿等闲视之。这些易读错的中 *** 名,看看你读对了吗?

1. 白术、苍术、莪术- 术,正确读音zhú,易误读为shu。

2.黄柏- 柏,正确读音,易误读为bai。

3.阿胶- 阿,正确读音ē,易误读为a。

4.厚朴- 朴,正确读音,易误读为pu。

5.枸杞子- 枸,正确读音gǒu,易误读为ju;杞,正确读音qi,易误读为ji。

6.枸橼- 枸,正确读音ju,易误读为gou。

7.川芎- 芎,正确读音xiōng,易误读为gong。

8.羌活- 羌,正确读音qiāng,易误读为jian。

9.秦艽- 艽,正确读音jiāo,易误读为jiu。

10.诃子- 诃,正确读音,易误读为ke。

11.枳实- 枳,正确读音zhǐ,易误读为ji。

12.楮实- 楮,正确读音chǔ,易误读为zhe。

13.菝葜- 葜,正确读音qiā,易误读为qi。

14.青蒿- 蒿,正确读音hao,易误读为gao。

15.香薷- 薷,正确读音,易误读为xu。

16.莎草- 莎,正确读音suo,易误读为sha。

17.桔梗- 桔,正确读音jie,易误读为ji。

18.薤白- 薤,正确读音xiè,易误读为jiu。

19.缬草- 缬,正确读音xié,易误读为jie。

20.荠菜- 荠,正确读音ji,易误读为qi。

21. 胡荽- 荽,正确读音sui,易误读为tuo。

22. 紫菀- 菀,正确读音wǎn,易误读为yuan。

23. 萆薢- 薢,正确读音xie,易误读为jie。

24. 马齿苋- 苋,正确读音xiàn,易误读为jian。

25. 没 *** - 没,正确读音,易误读为mei。

26. 槲寄生- 槲,正确读音,易误读为xie。

27. 牛蒡子- 蒡,正确读音bàng,易误读为pang。

28. 香蕈- 蕈,正确读音xùn,易误读为tan。

29. 老鹳草- 鹳,正确读音guàn,易误读为he。

30. 蛤蚧- 蛤,正确读音ge,易误读为ha。

标签: 香蕈 读音 ***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