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自豪的一份子,我们从小成长在国旗下,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城市—北京。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今天也是中华人民 *** 国的 *** 和文化中心。而北京的美食一样是令人回味无穷,其中就有驴打滚这一北京传统风味小吃。
驴打滚这道美味小吃其实在东北地区、老北京、天津卫等地是由来已久的。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我们现在吃到的驴打滚一般情况下都会是红、黄、白三色组成,且色泽鲜艳分明。让人一眼望去就很有食欲。更让这道美食加分的是,在进行 *** 完成前的收尾工序时,会撒上一层金黄的黄豆面。也是因为这一层黄豆面的缘故,使得这道小吃在外观上看起来使人想到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也因此得以命名为“驴打滚”。
对于“驴打滚”的名字来由,清人雪印轩主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疑问:“红糖水馅巧安排,黄米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这也体现出当时对于驴打滚不熟悉的人的困惑。的确如此,在驴打滚的 *** 原料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中,没有一样和驴肉有关的,是一道彻头彻尾的素菜小吃。
正宗的驴打滚,它的外皮上会沾满一层 *** 食欲的金 *** 豆面,里面的豆馅也是香甜可口,入口即化。就算是将一整块驴打滚吞入口中,也会明显的尝到豆面、豆馅层次分明的美味口感。不得不说,驴打滚以其别具风味的特点, *** 了老少食客。
对于驴打滚的做法,我们一样可以从《燕都小食品杂咏》一书中得知,“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起源,驴打滚也不例外。从已有的资料来看,驴打滚最早出现在东北地区,一开始被人们叫做豆面卷子。在北京被称为驴打滚的食物,在早期是东北、铁岭等地的满洲人为了解决饥饿而 *** 的一种古老面食。早年的驴打滚 *** 粗糙,人们只是将黄米面蒸熟, *** 过程中为了使口感更软和,会多加些水。
在清军入关后,由于清八旗子弟对于驴打滚这一类粘食情有独钟,驴打滚也随之传入北京,并很快在接受粘食的京城盛行。而粘食的起源则与地域因素有着密切联系。自古以来承德地区就盛产一种黍米,而驴打滚的主要材料—黄米面中的黄米就是这种米。根据《热河志·物产》的记载:“黍,土人称为黄米”。
因为清朝的 *** 者实际上就是满族人,在他们取得 *** 前,过着早出晚归的游猎生活。粘食耐饿的特 *** 使得满族人有着吃粘食的习 *** 。到了现在,驴打滚已经是一种特别的大众化小吃了,人们在 *** 的程序中也大多选择用江米面来替代黄米面,但其外层滚上的黄豆粉面使其色泽依旧呈金 *** 。许多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着驴打滚供应。
其实驴打滚的 *** 起来并不是十分困难,相反还特别简单。对于 *** 驴打滚,最重要的是掌握好面团的柔和度。当然,在和面的时候,水要一点点的倒入,倒的水太多的话会使面团太软,影响口感。
北京人从什么时候与满族人一般喜爱吃驴打滚这一点,在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具体考证,只能得知他们对于豆面糕的喜爱由来已久了。在张江载先生写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杆》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驴打滚,乃用黄米粘面蒸熟,裹以红糖水为馅,滚于炒豆面中,使成球形。燕市各大庙会集市时,多有售此者。兼亦有沿街叫卖,近年则少见矣。”由此可见,在老北京的市集、庙会等活动中,驴打滚已经非常普遍了。
关于豆面卷子到驴打滚这一名称的由来,相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清朝的乾隆皇帝非常疼爱一个 *** 尔族的妃子,她就是香妃。香妃在到北京后,出于对心上人和家乡的思念,从而茶饭不思。有一天,香妃曾经的爱人偷偷潜入皇宫的御膳房,这时的乾隆皇帝正让御膳房的众人想让香妃吃饭的 *** 。香妃的爱人就乘机做了一道祖传的江米团子希望与香妃取得联系。后来, *** 在报菜名的时候,观其像野外的驴子打滚而扬起灰尘似的,就念到了驴打滚这一菜名。香妃在得知爱人的消息后,就吃下了饭菜,驴打滚也因此出名,并很快传到来皇宫外的北京民间。
驴打滚的名字和来源确实十分有趣,驴打滚更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中最出名之一。
参考文献:
《燕京民间食货史料杆》张江载
《燕都小食品杂咏》 雪印轩主
《热河志·物产》 库提要
驴打滚(豆面糕) 中国知网
驴打滚是什么?驴打滚是一种起源于北方的传统小吃,有人认为驴打滚最早是由东北地区传入到北京的,但也有人认为驴打滚是起源于宫廷的一种美食。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驴打滚不仅是我的家乡美食,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小点心。
今天,晓饭桌就为大家讲一下驴打滚的历史由来以及驴打滚的 *** *** ,这么做的驴打滚不仅简单好吃,比外面买的还实惠。
一、驴打滚的历史由来
要说道驴打滚的历史由来,其实在民间有很多版本,但目前最靠谱的一种解释是和慈禧太后有关。
据说,因为慈禧太后在当时已经吃腻了宫里的所有美食,所以御膳房的大厨才突发奇想,打算用江米(糯米)和红豆为慈禧太后做一道新菜,用来讨慈禧太后欢心。
但在大厨刚把这道新菜做好,甚至还没来得及给这道菜起名时,就被一名叫小驴儿的小 *** 打翻了。
由于重新再做时间来不及,所以大厨只好怀着忐忑的心情给慈禧端过去,后来慈禧问大厨这道菜叫什么,大厨心想,既然这是小驴儿闯的祸,那么就叫驴打滚吧,这就是驴打滚的历史由来。
二、驴打滚的 *** ***
自制驴打滚需要准备的材料有:
糯米粉(80g)
温水(80g)
熟黄豆粉(20g)
红豆沙(60g)
如果你不想自制黄豆粉和红豆沙,也可以直接去超市买现成的, *** 很便宜,一共大概10多元左右。
如果你不嫌麻烦,打算自己动手做黄豆粉和红豆沙,那么需要先用破壁机把黄豆彻底打成粉状,然后再用小火炒熟。
红豆需提前用凉水泡 *** ,然后用高压锅压15分钟,之后再碾成泥就变成了我们需要的红豆沙。
1、在糯米粉中加入提前准备好的温水 *** ,直到揉成团状为止。
2、把糯米粉 *** 成这个状态就可以啦。
3、把揉好的糯米团放到盘中并封好保鲜膜,然后在保鲜膜上用 *** 扎几个小洞,这么做是为了蒸的时候透气。
然后要做的就是把水烧开,一般水开后上锅蒸20分钟即可取出(取出时注意不要烫到手)。
4、在案板或揉面垫上均匀的撒上一层黄豆粉,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防止糯米团粘黏。
5、把蒸好的糯米团从盘子中取出,然后放到案板上。
6、用擀面杖把糯米团擀成长方形。
7、在擀好的糯米面上均匀的涂抹一层红豆沙,如果用手抹不匀,也可以像我一样用个小铲子或勺子代替。
8、把抹好红豆沙的糯米面沿着边缘卷在一起,直到卷成圆柱形为止。
9、卷成这个样子基本就算大功告成啦。
10、您需要做的最后一步就是用刀把驴打滚切开,这样就得到了一份自制驴打滚。至此,驴打滚就算做好啦。
按照这个 *** 做出的驴打滚不仅好吃不腻,还非常软糯。
当然,如果一次吃完,晓饭桌建议您可以把剩下的驴打滚包好保鲜膜放到冰箱中储存。
等要吃的时候再拿出来放进微波炉里微30秒左右,这样的驴打滚不仅不影响口感,也不会发硬。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驴打滚:黄米粘面,红豆为馅“驴打滚,乃用黄米粘面蒸熟,裹以红糖水为馅,滚于炒豆面中,使成球形。”驴打滚又叫豆面糕、豆面卷子,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
相传,东汉初年,光武帝驾前大将马武屯兵于京北上口村一带,生活条件艰苦。有一天,马武不经意间看到驮运粮草的毛驴在地上打滚儿,浑身沾满黄土,便让伙夫在黄米面里卷入红豆馅,再将外表滚上黄豆粉,小吃“驴打滚儿”由此得名。
驴打滚。 糖小院供图。
过年想吃驴打滚?掌握好食材和步骤在家也能做。据面点 *** 、糖小院创意总监张丽华介绍, *** 驴打滚前需准备 *** 克糯米粉、260克清水、豆沙馅、黄豆面等食材。将清水倒入糯米粉中和成面糊,装入托盘后上锅蒸20分钟。在案板上均匀撒上黄豆面备用,将蒸好的糯米粉团放在黄豆面上,再在糯米粉团表面撒一层黄豆面,以防止面皮粘连。把撒满黄豆面的糯米面团擀成长方形薄饼,在擀好的面饼上方涂抹好豆沙馅,然后从面饼较宽的一侧起卷,逐渐卷成层次分明的圆条,卷好后再撒上一层豆面,然后切块装盘即可。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柳宝庆
老北京小吃“驴打滚”的由来{"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2r5un3k35td2n855ad0","d *** ation":110. *** 5,"width":854,"height":480,"file_size":9963600,"thumb":{"web_ *** i":"tos-cn-p-0000/f22f86274c6e4c05b500af93e436f3fe","width": *** 0,"height":360,"i *** 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 *** 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 *** l":{"d *** ation":110. *** 5,"file_size":7011705,"w": *** 0,"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dd385817f0d3461e251a2cc0ac8ba3ca","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老字号春分菜上市,护国寺小吃起源店推新品“春分彩虹驴打滚”新京报讯(记者王萍)一阵春雨过后,春分也将到来。3月21日的春分是春天的第4个节气,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多家知名老字号了解到,为了满足消费者“吃春菜”的食俗,春笋、荠菜、豆尖等“春意浓浓”的菜品纷纷登上新菜菜单。而且,老北京有着“春分吃豆面糕(驴打滚),避邪祈福”的说法,京味儿小吃“驴打滚”也将迎来热销,护国寺小吃起源店的新品“春分彩虹驴打滚”已开启每日 *** 销售。
“作为春分的民俗食品,‘驴打滚’象征的就是驴儿撒欢般的春意盎然。”护国寺小吃起源店经理张猛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除了传统做法,我们还从色彩上重新设计,从食材、味道上都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推出了‘春分彩虹驴打滚’。”据介绍,这款新品原料包括了绿豆沙、豆面、紫薯、牛油果、山楂糕等,不但从外观上与五彩缤纷的春天十分搭配,而且在口味上除了传统的豆面和豆馅的味道,还包含了果香和芝士香气。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春分彩虹驴打滚”已开启 *** 销售,每日 *** 供应1000枚。
护国寺小吃起源店将传统北京小吃“驴打滚”改良创新,推出春分节气的“彩虹版驴打滚”。受访者供图
除了春分的民俗小吃,现在也正是各种春菜上市的季节,多家老字号餐饮也在这个时节推出时令菜。烤肉季的草头春笋、鲜虾丝瓜煲、荠菜糊塌子,烤肉宛的甜豆炒鸡枞、拍蒜豆豉芥兰苔,峨嵋酒家的豆皮豆尖,砂锅居的春蔬芝麻肉、河鲜烩春蔬,鸿宾楼的鸡汤煨龙须笋、菌黄炒春笋等,都是最近点单率较高的春季春鲜。
编辑 郑明珠
校对 赵琳
简单几步,就能学会老北京小吃驴打滚的做法,软糯香甜,太好吃驴打滚,是老北京以及河北天津一带的传统小吃。若是没吃过也没听说过驴打滚,乍一听上去,不会把它与美食挂钩。关于驴打滚这个名称的由来,众说纷云,有很多种版本,但更形象的说法,是因为在驴打滚 *** 的最后工序中是撒上炒熟的黄豆面,犹如驴子打滚时扬起的黄土,所以才得名“驴打滚”。
驴打滚的主要原料有江米面、黄豆面以及红豆沙,口感绵软,糯 *** 十足,豆香浓郁,香甜适口,是老少皆宜的风味小吃。北方很多城市中都能买到驴打滚,或是生活小区附近有专门的小店售卖,或是摆放于大型超市的主食区,只要想吃,随时就能吃到。
我是从小吃着驴打滚长大的,因为喜欢一切糯米制品,喜欢甜食,所以对驴打滚一直是情有独,“吃”心不改。如今,我的孩子也爱吃驴打滚,偶尔会买来吃,但更多的是自己做。自制驴打滚,现吃现做更好吃,放时间长了会变硬回生,而且它的 *** *** 简单至极,分分钟就能吃到。喜欢糯口食物的朋友不妨跟我做起来,它既可以当作孩子的小点心,也能当作孩子的小零食,更可以当下午茶,是非常讨喜的小甜食。详细做法分享给大家,自此后,想吃了自己做,不用再买着吃。
【自制驴打滚】
【食材】:水磨糯米粉100克、清水110克、黄豆面30克左右、豆沙馅儿170克左右。
【具体做法】:
1、首先要把黄豆面小火炒熟,生的黄豆面是金 *** 的,炒熟的黄豆面颜色发深,豆香味儿扑鼻,炒熟后过一下筛,豆面会更细腻。黄豆面是做驴打滚的必备原料,无可替代。
2、我做驴打滚,都是用水磨糯米粉,它比做年糕用的江米面更加细腻,适合做驴打滚这样的小甜点。大型生活超市一般都能买到,实在没有可以 *** 。把清水加到糯米粉中,搅拌均匀。有人做驴打滚时会再加些粘米粉(大米粉),说只用糯米粉不好 *** 作,其实是误解。
3、把糯米粉调成可以半流动的液体状。水加的多,做出来的驴打滚就越软糯。总体而言,水量宜在100克-110克之间,自己掌握。
4、取一个深口盘,刷上一层薄油,然后把调匀的糯米粉糊倒进去,我们用蒸锅把它蒸熟。
5、蒸锅上汽后有15分钟左右就可以关火了,然后取出盘子,晾至糯米团不烫手的温热状态再进行下一步的 *** 作。
6、案板上撒上炒熟的黄豆面,把糯米团从盘子中取出,放黄豆面上防粘。
7、在上面再撒上些黄豆面,然后用擀面杖擀开成长方形的面片。可厚可薄,看自己喜好。
8、然后铺上豆沙馅儿。铺豆沙馅儿是个细致和耐心活,用一把勺子顺着一个方向轻轻地刮会比较容易 *** 作。
9、然后顺着长边卷起来,收口压在下面,再切开成大小均匀的段就可以了。
10、码在盘子里,可以再筛上一层厚厚的黄豆面,筛与不筛,看自己喜好。驴打滚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赶紧大快朵颐吧!
【成诗有话说】:
1、驴打滚是北方的传统小吃,它的主要原料跟南方的传统小吃糍粑相似,但两者无论是做法还是口感都有区别。糍粑较之于驴打滚,口感会更筋道。
2、黄豆面在驴打滚的 *** 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食材,无可替代。若是买不到黄豆面,就把黄豆炒熟后打成粉备用。
3、驴打滚要现做现吃,不要久放,更不要过夜,做法如此简单,想吃了随时能做。100克的糯米粉做出来的驴打滚,一家三口食用,分量足够。#吃在中国#
各种小吃介绍之——驴打滚,老少皆宜的北京传统美食我是静默成诗,美食领域原创作者,一直致力于把最普通的食材做出更好的味道,让大家的一日三餐更加美味。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同时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并留下您宝贵的评论,感谢!另外,此图文作品系静默成诗原创,严禁 *** 自媒体搬运及盗图,作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驴打滚,一提这名字,即使许多人没吃过也肯定听说过,老北京的名小吃,传统美食,是中国久富盛名的各种小吃之一;当然如果是初次听说这个名字的人,十之 *** 不会将它当做一种糕点,估计会想像成一种道含有驴肉的食品,不得不说驴打滚这个名字 *** 了以往各种小吃取名的规则,给人一种粗俗的印象,但事实上却是,这个小吃名字虽然粗俗,长像却很端庄,黄、红、白三色层叠,整体晶莹剔透,非常好看,通俗地说就是,卖像还是不错的。
驴打滚的名字由来传说很多,许多还跟宫廷扯上关系,若是从传说中追溯的话,该小吃最可能是从清朝传下来的,关于其名字比较中肯的一种说法是,因其外表颜色像野驴打滚时扬起的黄土而得来,不管其来历如何,其能从各种小吃中脱颖而出,且传承至今,除了名字比较特异而吸引人外,其口感方面肯定是有其足以自立的本钱。
驴打滚的做法有许多种,因而其主要食材也不一而足,但常用的主要有糯米粉、炒熟的黄豆面、豆沙,辅料有:白糖、桂花,瓜仁、食用油等,做法不同选用的辅料也不禁相同,根据习惯或喜好,可增减。但不管哪种做法,做出的驴打滚均是软糯香甜的,非常适合喜甜食的人的口味。
在小吃林立的中国,驴打滚能从各种小吃的重重包围中冲出且扬名,本身就说明它能迎合大部分人的口味,是一种比较被大众认可的美食。
闯关东与东北区域文化的变迁作者:谭玉秀、范立君(均系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关内(主要是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俗称“闯关东”。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更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堪称世界 *** 史上的奇迹,美国学者谓之“全部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东方 *** 》1 *** 8年第25卷第24号,第49页)。作为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现象,闯关东 *** 的大批进入,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促使东北区域文化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吸收,最终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
一
一个“闯”字,形象地表明这种迁徙在当时多数情况下是私下进行的,是越轨犯禁的行为。清初,关内人口到东北是 *** 的,并不需要“闯”。顺治元年(1 *** 4年),清廷 *** 北京,约有90万人“从龙入关”,辽沈地区一时野无农夫,路无商贾,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为恢复和巩固东北后方,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向全国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奖励的方式,吸引关内人口到东北屯垦。这项政策的 *** ,拉开了清代关内人口 *** 东北的序幕。在招垦政策鼓励下,大量 *** 迁入辽沈地区。遗憾的是,这一政策仅实行了15年,康熙七年(1668年),清朝 *** 《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对招募 *** 的官员不再嘉奖,同时开始 *** *** 迁往东北,但此时并未完全禁止 *** 进入。至乾隆五年(1740年),清朝才正式封禁东北。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继续实行封禁政策,直到咸丰末年,清朝在内忧外患逼迫下,才陆续在东北地区解禁,至20世纪初完全开禁,大量 *** 如潮水般涌入。
然而,即便是在封禁时期,完全的封禁也从来没有实现过。迫于生计的关内农民,铤而走险,冲破封禁,进入东北地区。每遇大灾大荒之年, *** 者更是采取默许态度,主动对灾民放行。康熙末年,东北地区已有十几万山东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 人数超过了百万。这些 *** 基本上都是在封禁时期,通过各种途径非法进入东北的,故称“闯关东”,以后一直为世人所沿用。那么,终清一代,究竟有多少关内人口进入东北地区?当时没有调查统计,只能通过对东北地区人口的增长来推算 *** 数量。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地区总人口为1841万,其中,关内 *** 至少有1000万。清朝灭亡后, *** *** 继续实施 *** 实边政策, *** 数量持续增加,整个 *** 时期东北地区的 *** 总数为1983万人,其中在东北定居的910万。由此可见,清代至 *** ,闯关东 *** 约有3000万人,其中约2000万在东北定居。
闯关东 *** 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其中以山东人最多,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来东北的关内 *** 大都是在家乡无法生存,“ *** 梁山下关东”的灾民、难民及赤贫者,因此,早期 *** 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后来逐渐扩大到劳务、 *** 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 *** 被工厂、矿山、码头、铁路沿线吸收成为劳工,为东北工矿业的兴起、铁路建设等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此外,还有一小部分 *** 在东北经营商业。近代东北地区的商人主要来自关内,逐渐形成了山东帮、河北帮、山西帮等行帮势力,在东北一带实力很强,“汉民至江省贸易,以山西为最早,市肆有逾百年者,本巨而利亦厚”(徐宗亮:光绪《黑龙江述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 年间,关内商人经营范围遍及钱庄、粮栈、货栈、当铺等行业,促进了近代东北商业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二
人是文化的载体,人口在空间的位移实际上是人口所负载的文化的流动,因此, *** 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迁移。人口迁移不仅造成了各种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也必然导致 *** 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结果是新文化的出现。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之一,闯关东在文化上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汉族 *** 的进入导致东北区域文化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满族为主体的区域文化逐渐被汉族文化同化;二是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也产生重要影响,汉族传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清代至 *** ,随着关内 *** 大批进入东北地区,汉族逐渐成为东北人口的主体,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以满族为主体的土著民族“起居、饮食、衣服、言语,均与 *** 同化”(伯勤:《黑龙江沿岸一瞥》,《中东经济月刊》1931年第7卷第4、5合号,第199页),山东人“移风易俗,使东北完全汉化,厥功尤伟”(黄泽苍编:《山东》,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12页)。
清入关前,作为官方通用语言的满语处于兴盛期,从 *** 阶层到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能讲满语。 *** 官吏不通满语,则无法参与政事。入关后,随着关内 *** 的大量进入,汉族人口超过了满族人口,满语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汉语取代。尽管从乾隆时期开始,清朝 *** 者相继采取多种措施来维护“国语骑射”,并对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但这些并没有阻挡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族 *** 长期在东北生产生活,与当地满族交往频繁,逐步改变了满语的语言环境,使用满语的人逐渐减少。东北地区满语的衰落与 *** 的脚步是一致的,奉天最早,吉林次之,黑龙江最晚。同治年间还是满汉文并用,到20世纪初东北完全解禁之时,东北地区的通用语言已由满语转变成汉语。
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靠采集渔猎为生,为了适应高寒地带的气候需要,多以动物皮毛作为衣服的主要原料。如索伦、达呼尔“以狍头为帽,双耳挺然,如人生角,又反披狍服,黄毳蒙茸,少见多怪者,鲜不望望然去之,然亦穷苦者装饰如此”。在汉族 *** 影响下,满族等少数民族学会了用布帛制衣,“土人以褡裢布制袍,或用茧绸,色尚蓝灰,酱次之,皆缺襟。亦有服绸缎者,十仅二三,则其得之不易可知”(西清撰:嘉庆《黑龙江外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63页)。这表明东北满族服饰在清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接受了汉族服饰。如坎肩,本是 *** 衣着,清入关后,满族也将坎肩作为本民族的服式。至 *** 年间,满汉在服饰上已基本趋同。
随着 *** 的到来,关内饮食也传入东北。满族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得到改变,也开始食用黍、玉米、大麦、小麦等粮食作物,并掌握了烧、烤、炖、煮、炒等各种烹调 *** ,一些特色美食逐渐成为具有东北地方风味的饮食。光绪二十年( *** 4年),河北滦县李连贵来到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在这里开了一家肉铺,加入中 *** 等原料 *** 熏肉。后人保留了这种 *** 工艺,做出风味独特的熏肉大饼,即风靡全国的李连贵熏肉大饼。汉族过节的传统食品,如上元汤圆、端阳角黍、中秋月饼等也为满族人所接受喜爱。
满族等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的居住方式,是马架、窝棚之类的简易住所,一般用桦皮、草来建造。清代以来受汉族影响,渐有所改变。随着满汉交流的不断深入,其房屋建筑风格也有所改变,汉族一些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影响了东北房屋的设计和建造。如四合院,是人们熟知的古代建筑形式。清中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四合院成为主要房屋建筑。与此同时,各地 *** 亦将建房习俗带到东北。汉族人对建房十分重视,一般要请阴阳先生来看风水,按阴阳八卦等确定方位,选择良辰吉日上梁,上梁时还要放鞭炮,亲朋好友过来欢聚、道贺。在此影响下,满族在房屋上梁时,也喜欢放鞭炮庆祝,还要唱祭天祭神的歌谣。
由上,东北文化从语言文字到衣食住行,都被深深刻上了 *** 的烙印,各个方面均表现出汉化的倾向。
三
在汉族 *** 文化同化土著文化的同时,不可能不受到当地原有文化的影响,当时就有人感叹,来东北之 *** ,“再世以后,与满洲人同化矣”(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黻等纂: *** 《奉天通志》,沈阳古旧书店1983年影印版,第2280页)。在汉语逐渐成为东北地区主导语言的同时,满语文化并没有消亡,至今在东北方言、地名、山脉、河流名称中仍然保留了大量满语文化遗存。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满族创造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满语词汇,名词类如“黏饽饽”“靰鞡”“嘎拉哈”,动词类如“稀罕”“扎孤”,形容词类如“邋遢”“特勒”“喇忽”等;“长白山”“兴安岭”“完达山”“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等都是满语山脉、河流名字。伴随满汉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汉语大量吸收并保留了一部分满语词语,成为现今东北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词语。
旗袍是满族人的发明,满族入关后,汉族 *** 喜欢上了旗袍。清初,满族男女老少四季都穿旗袍,圆领、箭袖、 *** 襟、宽腰,结构简单,但不同层次的人所穿旗袍各不一致。旗袍以四开襟袍服为尊,普通民服左右侧开襟,也有不开衩的袍,俗称“一裹圆”。腰间系有束带,上面悬挂腰刀、火镰、匙箸、荷包等小杂物。清朝中后期,满汉长期混居,相互影响,满族旗袍审美开始发生变化。袍子开襟,由长变短,窄袖口变肥,原来在腰带上佩戴的腰刀等物品,因不再适应日常的生产生活,逐渐被烟荷包和香料袋所取代。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民众不再受清 *** 服饰 *** 的束缚,无论满汉,女子皆爱穿旗袍,旗袍样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女 *** 旗袍下摆开始绣有花卉图案,出现直领,袖子也由宽变窄,有长短袖之分。并由直筒式变为紧身贴腰式,成了中国女 *** 的 *** 服饰。
满族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其饮食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满族入关前,饮食以肉类为主。后来,坛焖肉、白肉血肠、猪肉炖酸菜,玻璃叶饼、苏叶饽饽、驴打滚等特色饮食,逐渐被汉族所喜爱,成为东北城乡乃至全国各地普遍流行的美食佳肴。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当地少数民族普遍使用火炕。这一习俗由来已久,金代女真人就有用火炕的习惯。火炕既住人,又能取暖。作为“东北三大怪”之一的“窗户纸糊在外”,是满族房屋的又一特色。满族人过去用的烟囱也十分特别,是单 *** 在墙外的。史载宁古塔“屋皆东南向,立破木为墙,覆以苫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檐际若斩,绹大索牵其上。更压以木,蔽风雨,出瓦上。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作灶。上下男女,各据炕一面,夜卧南为尊,西次之,北为卑。晓起则叠被褥置一隅,覆以毡或青布。客至共坐其中,不相避。西南窗皆如炕大,糊 *** 纸,寒闭暑开。两厢为碾房,为仓房,为楼房。四面立木若城,以栅为门,或编桦枝,或以横木”(杨宾撰:《柳边纪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这里所记载的是三百多年前满族的居住习俗,在今天东北农村依然随处可见,这说明满族的居住特色早已被汉族所接受,满汉共同创造出适合东北气候特点的居住文化。
可见,在各民族长期文化交流中,既有同化,又有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北地区在保留原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入汉族文化,使得一种新型的带有 *** 特色的文化形态在东北逐渐形成。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种新型 *** 文化具有开拓 *** 、 *** *** 、兼容 *** 等特征,是东北各民族之间长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在闯关东历程中,无数 *** 携妻带子举家迁往东北各地,他们冲破重重阻力,越长城、渡渤海,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东北后,要在天寒地冻、杳无人烟的新土地上建立崭新的家园,没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和品质是无法战胜恶劣环境的。随着 *** 的到来,关内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东北传播开来,在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接触和融合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 文化,呈现出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反映了东北 *** 文化的 *** *** 。这种 *** *** 的特质表现为豁达、豪放、质朴、宽厚、极少排他等地域特征。东北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农耕、渔猎、游牧等多种生产方式并存,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彼此相互影响,使得东北 *** 文化具有了很强的兼容 *** 。
在三百年波澜壮阔的闯关东浪潮中也孕育了“闯关东”精神,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携手并进的合作精神,它是东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见证了无数 *** 务农务工、伐木筑路、开发边疆的历程,也见证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以来东北 *** 史资料整理与研究〔1 *** 4—1945〕”〔17ZDA193〕阶段 *** 成果
《 *** 》( 2021年01月11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 *** 》
“驴打滚”命名由来和“驴”有关吗?揭秘北京小吃背后的故事北京的小吃文化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各类特色小吃也有其独特的名称,什么驴打滚、卤煮、养眼包子....虽然听起来稀奇古怪,但大多也能让人过“耳”不忘,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这些小吃背后的故事吗?
驴打滚
最初听到“驴打滚“这个名字的时候,很多人是拒绝品尝的,因为想到驴打滚过的食物,这可怎么吃啊?
话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
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 *** 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给慈禧太后的面前。
谁知慈禧太后一吃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啊?”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 *** 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
其实,“驴打滚”真正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加上最后 *** 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尘土,因此而得名。
卤煮
提到卤煮,北京人总是想起南城南横街的那家小肠陈,甚至有人认为,小肠陈是北京卤煮的起源地。
真正的卤煮起源,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 *** 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深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 *** 、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乾隆吃了大喜,命名这道肉菜为“苏造肉”。
后来这道菜慢慢传到民间,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 *** 贵,老百姓吃不起,于是就用猪头肉代替五花肉,同时加入更便宜的猪下水煮制。没想到歪打正着,一发不可收拾地创出了传世美味,这就是咱们日后熟悉的卤煮了。
羊眼包子
北京的包子有一种极其有名,那就是羊眼包子。
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曾乔装打扮到前门外,走进羊肉包子铺,殷勤的 *** 掌柜用小托盘送来了两杯盖碗茶。向康熙皇帝问安后,陪着笑脸说:“不怕爷恼,爷在宫廷里边什么山珍海味没尝过,还屈驾来尝羊眼儿包子,小的实在不敢孝敬。”
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识破,还是佯装要吃包子。掌柜的无奈,只好端来了热腾腾的小包子。康熙用筷子挟一个放在碟子里,细心地观察。只觉阵阵香味扑鼻,放到嘴里一尝,果然味道鲜美,质地不一般。
但是,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见“羊眼儿”,便问掌柜的:“为什么看不见羊眼儿?”掌柜忙回答说:“回爷的话,馅肉没有羊眼儿,只是做的精细些,包的个头小一点,像羊眼儿,就给起了个‘羊眼儿包子’的名字。”康熙尝了两个,觉得非常可口好吃,便传旨:“朕觉得羊眼儿包子很好,可经常送到宫中,找内务府开银。”
从此,羊眼儿包子名声大噪,誉满北京城。于是,四城各处的 *** 都做起羊眼儿包子,遂成了 *** 喜食美味。
艾窝窝
明时皇宫里的皇后和妃子,天天吃山珍海味,不免厌倦。
有一天,在“储秀宫”做饭的 *** 厨师,从家里带了些经常食用的 *** 食品“艾窝窝”,正在厨房里吃的时候,被一位宫女看见了。
她一尝很好吃,就给皇后带了点,皇后一尝,也觉得非常好吃。于是就让这位 *** 厨师,为皇后和妃子们做“艾窝窝”吃。
面茶
面茶作为老北京人早餐的一种,喝起来也有讲究:不用筷子不用勺。一手拿碗,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喝。
面茶的起源时期,可以追溯到清代。据清代《随缘食单》记载:熬粗茶叶汁,炒面兑之,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
***
老北京的 *** 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大 *** ,用猪肥肠做的;另一种叫做小 *** ,是用淀粉加红曲水和 *** 调成稠糊炸的。现在我们吃的一般都是小 *** 。
北京最早的 *** 铺是后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清光绪年间开业,掌柜的姓普,人称“ *** 普”。他家以真正的猪肥肠灌上碎肉、淀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软不硬,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浇上盐水、蒜汁儿,吃起来别有风味。
据说慈禧太后在 *** 门火神庙进香之余,曾到这里品尝,并大加赞赏。由此,福兴居的 *** 成为定期向清廷奉献的贡品。
等到能出门撒欢儿了,一定要约上好友,一起回味自己心心念念的美食~
互动话题:你最喜欢北京的哪一种小吃?
老北京小吃“驴打滚”,做法如此简单,不烤不油炸,在家里就能做提起豆面糕点,估计都不认识,如果说起它的民间小吃名字,大家就熟悉了,那就是“驴打滚”,在北京、天津那是无人不知,地道的特色小吃,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
撒黄豆面的步骤,犹如野驴在地上打滚时的黄土,因此而得名,老 *** 很有想象力,如此简单一道小吃,却跟驴子挂上了钩, *** 工艺分为胚、馅、成型,入口绵软,豆香馅甜,黄豆面入嘴后,不用嚼,慢慢品味,老少皆宜。
下面是具体做法:参考一下
1、准备300克糯米粉,100克黄豆面,适量红豆沙,适量奶粉。
2、糯米粉倒入和面盆中,加入奶粉,倒入温水,边倒边用筷子搅拌,等糯米粉均匀吸收,在揉成光滑的面团,加入10克食用油,增加光滑度。
3、铺平在盘子中,轻轻压平,上蒸锅25分钟,蒸好以后,盖一层保鲜膜,防止表面变干,等待自然放温。
4、把黄豆面放入不粘锅中,无需水无需油,直接干炒,全过程开小火,用木铲轻轻翻炒,等闻到豆香味即可,黄豆面的颜色慢慢变成浅褐色,停火就可以。
5、等黄豆面变的不那么热,过一遍筛子,只保留筛出来的黄豆面。
6、先把黄豆面撒在案板上,铺上温热的糯米团,在撒一层黄豆面,用擀面杖轻轻地,擀成0.5毫米厚度,形状为长方形。
7、挤出红豆沙馅,放在碗中。
8、把红豆沙均匀的涂抹在糯米面皮上。
9、从一边小心翼翼的卷起来,卷的时候,稍微用点力,一定要紧,避免中间留空隙。
10、刀要快一些的,切成大小均匀的小段,在撒一层黄豆面。
11、大功告成
12、装盘成品,现做现吃
看着挺麻烦,其实挺简单,好吃也觉得值了,糖可以不加,或者少加点,口感更好。
注意小贴士
1、切成品的时候,更好用快刀,避免粘连,切出的样子难看。
2、蒸好的糯米团,擀的时候稍微用点力,要有耐心,就当健身了。
3、黄豆面买来之后,切不可直接用,不粘锅无油无水,炒出豆香味。
4、做“驴打滚”一定要用红豆沙,如果在家自制就更好了,又甜又沙。
5、100克黄豆面其实用不了那么多,剩下的别浪费,也可以冲水喝。
俗语说,人饿了,石头蘸盐也是好吃,中国的菜系发达,做法多种多样,只要有耐心,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传说“驴打滚”名字的由来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御膳大厨们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 红豆沙 做一道新菜。
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 *** 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 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 *** 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
我是食味菜谱,1000道家常菜每天更新,喜欢记得关注一下,原创图文,禁止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