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梨帐中香的功效,鹅梨帐中香线香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1
《甄嬛传》里的鹅梨帐中香是什么?历史上真实存在,发明人是皇上

大家在看《甄嬛传》的时候,都会被里面跌宕起伏的剧情所吸引,剧情里面宫斗你来我往,十分耗费脑细胞,如果稍微有一丝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就会看不懂接下来的剧情进展了。

大家都知道,在电视剧里面,安陵容的人设是一个调香高手,她的调香技术不仅为她本人加分,而且也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她不仅会用调香来争宠,还会用调香来谋害他人。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在电视剧情出场的几种香料中,有一种叫做“鹅梨帐中香”的香料,因为它奇特的名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那么这个鹅梨帐中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首先我们要将它分为两部分来理解,之一部分为“帐中香。”要说古代的讲究人,会在卧室门里挂上一层纱幔,然后呢,在这帐中点的香,就叫帐中香。点上香料陶冶情 *** ,增加一些生活情趣,活的精致一些。

那个时候香料的原理和用途与我们现在使用的香薰差不多,都是为了去除异味或者提升生活品质。但是古代的香料都是使用天然的材料 *** 而成的,并不像我们如今的香薰一样,会加入一些化学 *** 剂,虽然在化学成分的驱使下,出现了很多种类不同的气味,但是相比起来也少了很多自然的风味。

那么最初发明“鹅梨帐中香”的人是谁呢?相信大家都对这个人有所耳闻,他就是皇帝中的“文艺青年”:南唐后主李煜,他制成的鹅梨帐中香也被人称为“江南后主帐中香”。

这个人十分传奇,做的所有工作中,除了皇帝没当好,在其他领域都得心应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样的人和宋徽宗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相传李煜制香的契机是因为他和他的夫人周娥皇,夫妻恩爱,比翼双飞,所以希望制香来增加一些生活趣味。不过有人说是鹅梨帐中香是大周后周娥皇所作,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说是小周后周女英所作,直到现在,到底“香出谁手”已经无从考证了。

为了增加生活中精致的小细节,他们便希望可以改良原先使用的帐中香,曾经他们使用的香料气味甜腻,在宴会或者平日工作使用还好,可是若是放在卧室中,便有些太过香甜,有点齁嗓子,让人无法入睡,于是他们便希望可以制造一款香味清新淡雅的香料,以便入眠,于是夫妻两人便放弃了传统使用的香料,转而把目光投在了梨的身上。

梨这种水果对人可算是好处多多,在古籍中曾经评价梨为“百果之宗”,相信大家在平常也喝过父母煮的梨汤,味道清甜淡雅,正符合他们苦苦寻找的“淡雅之香”,于是夫妻两人一合计,开整!李煜此人将梨的顶部削掉,然后中心的核挖空,把梨做成一个小小的容器,然后将沉香粉、檀香粉按比例加入,再盖上顶部。

放在一起加热,然后在阴凉处放干,如此反复几次,等到重复到第三次的时候,李煜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样就是鹅梨帐中香的大概做法。

目前流传在现代的鹅梨帐中香的配方有很多种,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将沉香和鹅梨放在火上一起加热,让鹅梨清甜的汁水浸入香料中,这样就会改善原有沉香或者麝香的味道,收获与传统香料不一样的独特香气。

后来鹅梨这种原料还在香料 *** 中被经常使用,比如香类书籍中记载的小龙涎香等,就使用了鹅梨,在《甄嬛传》中也提到了这种龙涎香。而且鹅梨用途广泛,还有一定的 *** 用价值,所以在 *** 物中也有所使用。在苏轼的《与欧阳知晦四首》中就提到了用鹅梨入 *** :

“合 *** 须鹅梨,岭外固无有,但得凡梨梢佳者,亦可用”。

人们都对没接触过的奇特事物带着向往与好奇。越是记载的神乎其神,就越可以吸引人的好奇心。经过了这么多的渲染,相信有很多人已经跃跃欲试,希望可以还原这种神奇的香料。 *** 所需要的普通常用的沉香和檀香我们都可以依靠万能的 *** ,但是这种鹅梨到底在 *** 到呢?梨的选择是这种香料的灵魂,但是就算是现在常见的梨,又如何能保证可以和 *** 以前梨树的品种和味道相同呢?李煜在 *** 的过程中使用的梨又是什么品种的梨呢?

根据考证,古时候的鹅梨为榅桲,即新疆木梨。大家都知道新疆是个好地方,因为昼夜温差大,所以水果的糖分比其他地方高,味道也格外甜美,所以木梨的味道也十分香甜。明代古籍《普济方》曾记载:

“以榅桲实初熟时,置衣笥中,其气芬馥。”

意思就是在这种新疆木梨刚刚成熟的时候,放在衣服中,它的气味十分芬芳。这种新疆木梨不仅香气很浓郁,而且因为它的糖分高,所以果肉的粘度也很高,不需要粘粉就可以直接用手搓成香丸。就算不加以特殊加工,在平常随手搓两颗“香丸”装在衣服里,也可以使用。

李煜 *** 的 *** 并未遗失,流传至今。现在所流传的 *** 香方仍然有很多,其中比较具体的是如下内容,拿出小笔头准备记重点了:沉香末一两,檀香末一钱,鹅梨十枚,将鹅梨刻去穰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盖,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久窨可爇。

所记载 *** 的 *** 和步骤与我们上文介绍的大致相同,同时对沉香和檀香的分量规定了具体剂量。 *** 鹅梨帐中香的原料需求也并非太过苛刻,如果有心灵手巧的人,可以购买一些原材料 *** 试试,看看是否真的像传闻中说的那样:暗香浮动,万般 *** 。但是如果对自己的技术没自信的人,还是选择去购买一些现成的产品吧,虽然没有自己亲手制成的那种自豪感,但是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值得一试。

传统手工制香技艺:氤氲一缕暖入心

?一缕温烟,袅袅升起,闻之清润甘香、温舒绵长。虽轻烟如纱,无意打扰,却“叩”人心扉,久久萦绕……

走进位于运河区悦民家园的传统手工制香技艺非遗工坊,一袭中式棉麻服装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香技艺传承人董连福,正在袅袅轻烟中,忙着用沉香泥料 *** 线香。

对于痴 *** 道文化、又有着祖传手艺的董连福来说,这就是他的正常工作和日常所爱。十多年来,他与香为伴,沉浸其中,也乐在其中。

董连福正在晾香

“香”脉延绵两 ***

非遗工坊内布置的古色古香,展架上摆放着各类香条、香粉、倒流香及香文创品,落地窗处摆满了装着刚捏好的倒流香晾香盘。

整个工作室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看得出这些都是董连福的“宝贝”。董连福说:“每一支香都是自己亲手做出来的,特别有感情。”

说话的间隙,董连福在造型如山石的崖柏上,点燃了一枚倒流香。缕缕烟雾沿着纹路飘落,形成瀑布般上清下明的美妙景致。一股淡淡的自然香韵飘散开来,直达人的肺腑。温文尔雅的董连福谈起制香的历史。

传统制香技艺项目传承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期,汉武帝之前,熏香文化就已流行起来,张骞出使西域,使横跨 *** 腹地的“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开启,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香学文化起于先秦,兴于两汉,盛于唐宋,炉中香火绵延至今。

“中国人很早就把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一炷香、两盏茶,朋友聚会时闻香、品茗、弹琴、作画,案前要焚香助兴,衣服、被褥要熏香,甚至连洗澡时也有沐香的习俗。”董连福说,“到了唐代,香道已经很盛行。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到明朝时,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 *** 技术。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熏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 *** 香、樟木并烧烟熏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 *** 香、 *** 、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董连福正在压香

竹签香

“香”当讲究选好材

董连福所制的香,原料都是纯天然的。除了常用的沉香粉、檀香粉和柏木粉外,他也会用到藿香、陈皮、川芎、当归、甘草等中草 *** 材,以及各种花和水果。这些原料大多有安神、养生、祛病等功效。

“春天的凤梨、夏天的花、秋天的鸭梨,都是制香的原料。一缕龙涎香,清灵幽深;二苏旧局,香气清明;沉檀凝香,温馨满室;鹅梨帐中香,沁心入脑……”董连福说,“爱香人士对香的使用十分讲究。”

“选料、清洗、炮制、研磨、配伍、调制、压香、理香、阴干……一套古法制香工序下来,少说也要45天。”董连福说,“这还不算完,制成的香还得存放一年以上,只有香味稳定了才算合格。”

在一张老木桌前,董连福取出一块和好的沉香泥料,熟练地 *** 起线香来。

他说:“传统制香技艺的产品有香丸、香饼、香膏、香珠、线香、盘香、末香等。 *** 技艺最关键的就是调香和制香两个部分,有着一套严谨完整的体系。无论是香料的认识、香材属 *** 的了解、香方的确认、香料的配伍及炮制 *** ,其过程极为繁复且慎重仔细,必须查阅大量古籍、反复试验、不断调整配方。”

其实,制香人复原古香和研制新香的过程都不算短。有一次,为了研制一款香,董连福用了3年多时间。

“小时候,经常看奶奶在家做香,就特别感兴趣。”董连福说,“真正学这门手艺,是16年前从岳父郭沧生那, *** 掌握了制香技艺。”

据了解,南皮郭家自清中期以来,一直以制做祭祀用的草香为生。这种香味道呛、烟雾大,但优点是成本低、受众广、容易售卖。也正因如此,这门手艺在家族中从清朝中期一直传承至今。

这项技艺传到董连福,已经是 *** 了。

搓制倒流香

“香”法传承有魅力

在董连福的制香非遗工坊内,几名女工正在手工搓制着状如小窝头的倒流香。受机器大批量生产的影响,如今传承手工制香的人越来越少, *** 的技艺也濒临失传,很多制香工具已经看不到。但是真正懂香之人,还是会四处寻找手工香。

“一款香从 *** 到陈放,都是快不来的。一步步的老法制香,香料的炮制、储存,从味道到展示香文化的历程,都是机器所代替不了的。”董连福边 *** 作边介绍着。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香的需求量增大,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化学合成的香,特别是沉香、檀香等较容易被仿制的味道,已经让许多香客望而却步。这样的香不仅不能起到舒缓心情,调理身体的作用,反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香的 *** ,也从侧面反映出制香人的 *** 和品行。董连福平和地说:“ *** 纯手工香的人,心里是有一杆秤的。这杆称既称重香料的配料配伍,也用来称自己的良心。好的香料是有益人们身体健康的关键。”

十余年来,董连福沉浸在香山云海中不能自拔。他精心研究各种原材料,制出的香也从过去单一的草香,发展到现在数十个香种和品类。此外,他还利用天然制香原材料,研制了多款香气醇正、气息淳厚的香水、香膏和香文创品。

近年来,为了助力周边妇女就业,董连福陆续开展了多期香文化和技能培训,给一些不能离家工作的妇女,发放香泥半成品,让她们回去捏制倒流香等适宜家庭 *** 作的香品。

文化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品香论道不能脱离香文化。董连福认为,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最精彩的一个篇章,因此无论是品香还是藏香,都必须与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香,推动香文化的发展。

为此,董连福多年来积极向外人展示制香流程,让人们来体验,并在线上推广手工制香。“传承制香技艺,是向普通人推广香文化的养生之道、怡情之法。作为新时代的手工艺人,我坚守做好每一根香,并赋予每根香醇正的气味。现在,我加大了线上推广力度,希望自己成为香文化传播者,坚守和传承香文化的魅力。”环视着满屋亲手制的香,董连福无限深情地说。????

终于找到了《甄嬛传》里的“鹅梨帐中香”

人一天要呼吸2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1万多升气体,其中大约有一半是在家里完成的,如何让在家这1万次的呼吸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呢?

快节奏的生活里,精神和身体上的疲惫已经是习以为常。香薰蜡烛有时候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不仅给居室添香,而且还帮助我们放松身心

伴随着烛火而弥漫开的芳香,来缓释生活的紧张和忙碌。

玺棠手作香薰蜡烛

现在市面上大多流行的是从欧美“舶来”的香薰产品,而实际上中国才有着世界上对植物认识最深入,实践经验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体系。

香薰是古代宫廷的日常用品,不仅能够显示出尊贵的地位,还能通过不同的香料起到舒缓疲劳、静心凝神之功效。香在中国帝王宫廷和富贵人家的起居生活中,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玺棠2018年创立至今,就是为了做出我们中国人喜欢的气味。今年,玺棠从明代香学文化 *** 周嘉胄所著的《香乘》中提取三款香型

以多汁鹅梨为基调的「鹅梨香」、古方里为数不多的主打复合花香调的「逗情香」、以及宋代书法 *** 黄庭坚更爱的木质调「婴香」。以这三款合香为原型,玺棠 *** 内 *** 的调香师团队,用蜡烛这个更加贴近城市生活的产品形态,进行临摹、改良。

婴香

麝香、沉香、檀香

读书、瑜伽、 ***

婴香是宋代官方名香之一,后被北宋文人书法家“香癖”气味 *** 黄庭坚继续发扬。

黄庭坚《制婴香方贴》

婴香由麝香、沉香、檀香组成,香气醇厚内敛,层次丰富。几种香材的完美糅合,更让香气清远深长。点燃之后,香气飘来,顿时犹如入禅境般的清净。

鹅梨香

沉香、果香

安神、助眠

看过《甄嬛传》的应该都有印象,香薰在这部电视剧中常常被提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安陵容迎接甄嬛回宫时奉上的“鹅梨帐中香”。这种香的成份是嫔妃们不能拿到的,只能由皇后提供,可见原料有多名贵。

鹅梨香是南唐后主李煜专为小周后调制的“凝神香”。

古籍记载,李煜将沉香粉末倒在鹅梨腹中,小火慢蒸。木质沉香,混合了鹅梨的果香,味道沁人心脾。小周后赐名为“鹅梨帐中香”

鹅梨帐中香示意图

这款香的气味酸甜淡雅,果香似甜非甜。鹅梨香具有安神功效,适合休息、 *** 时使用,能给人一种安详、幸福感

逗情香雅致花香

恋爱般的感觉

逗情香放弃了沉香、檀香等木质香料,用花卉作为主香调。按照《香乘》记载,采用“牡丹、玫瑰、茉莉、莲花、辛夷、桂花、梅花、兰花”等十余种花作为原料,调配而成。

园林花卉作为主调香型,调配精致。在小小的空间里点燃,立刻就会感受到恋爱般的气息。

纯植物大豆蜡

玺棠手作香薰蜡烛选用植物大豆蜡作为蜡基,质地如玉似脂,具有更长燃烧时间。陶瓷器皿为微喇叭开口。为了保证蜡烛燃烧到每个深度,扩香的稳定 *** ,蜡烛分成5次手工浇灌,使得燃烧过程中输出的香气更加稳定

蜡烛重量为270g,可燃烧约80个小时。

不仅香气令人愉悦玺棠蜡烛还有着艺术品般的包装外形3款蜡烛,3种腰封

包装腰封由多内新锐 *** 画师,用0.1mm笔触,一笔笔画出。历经3个月的提案、斟酌、尝试、反复修改后,才定版。用红黑色传递正统和传承,线稿表达又生动有趣。

逗情香

鹅梨香

婴香

包装简洁,由内盒和腰封组成。拆开时又多了一份仪式感,像精致的伴手礼,送人和自用都是不错的选择。

玺棠手作香薰蜡烛

复原中国古典香气

凝神静气

愉悦心情

呼吸间的仪式感

商务合作

微信ID:TrendsZaijia006

微信ID:TrendsZaijia010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焚香一炉,心顿觉开

明人高濂说:『嗜香者,不可一日去香』。香是书斋的标配,明人把香作为文人书斋清供之一。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书室清供》中列有:

道服、书、砚、墨、琴、香、香奁、隔火、炉灰、炭、宿火、榻、禅椅、 隐几、蒲墩、 *** 、滚凳等。

?

文人一天的书斋生活,也是从一炉香开始的。毛元淳在《寻乐编》中说:早晨焚香一炷,清烟飘翻,顿令尘心散去,灵心熏开,书斋中不可无此意味。

?
毛元淳将焚香视为书斋品味、乐趣来源之一。香的清芬可驱除书斋秽气,增添书斋环境的清芬气息。另外,香还具有醒神之功效,有利于读书著作。

?

焚香伴读作文,是古代文人的共同追求。而用香一事,甚至发展成为一门学问,是名仕生活的重要标志。

?
书斋用香以古朴、清雅的香为主,明代《晦斋香谱》序中言:『琴台书几最宜柏子沉檀』,柏子与名贵的沉、檀相比,属于『廉价』的香品,但却最受文人所喜。

?

邹登龙《幽事》中写道:『烧柏子香读周易,滴荷花露写唐诗』。 陆游《幽居述事》:『细烧柏子供清坐,明点松肪读道书。』柏子气味清香,有安神清心之功效,很适合读书时使用。

?
古人常焚的柏子香, *** *** 很简单,就是把柏树籽进行简单加工,即可成香:采『带青色、未开破』的新鲜柏子随意采集多少,用沸水焯一下,然后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阴凉处慢慢晾干,即成柏子香。

?

以柏实为香,这种清雅恬淡的自然用香方式,源于五代时期法号为『知足』的高僧,陶谷《清异录》记载,释知足尝曰:吾身炉也,吾心火也,五戒十善香也,安用沉、檀、笺、乳作梦中戏人强之?但摘窗前柏子,焚爇和口者,指为省便珠。

?
僧人知足认为不必用世俗所尚之沉、檀、笺、乳等高贵香材,仅需摘下窗前的柏树果实并加热取其清香亲已相当足够。

?

此观点影响了许多宋代文人的用香习惯,比如诗人陆游,陆游在《焚香赋》中描写了自己用柏实制香: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

?
陆游和合的香方,舍弃了名贵的沉、麝等香材,选料都是荔枝壳、兰、菊、柏实等植物的花朵、果实。

?

陆游对焚香一事十分看重,在生活维艰困厄,酒钱都『凑不齐』的情况下,也要有一缕清香伴读书。他的《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描写了当时的生活处境:

?
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

焚香伴读书,最浪漫美好的场景,当属『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 才子在秉烛夜读时,有一位女子陪伴左右负责焚香一事,烧炭、埋炭、理灰、添香......

?
在古代,许多女子都精通用香一事。焚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清晨起床梳洗打扮好后,要先在闺房中焚上一炉香。梁清标《春闺》词:奁镜初开,流苏乍暖,启窗犹寒。引螺黛、巧画双眉,宝鸭频添,香篆袅袅轻烟。

?

诗词描写了,早春时节,一位芳龄女子晨起对镜画眉妆扮,并在宝鸭香炉中添加香篆, *** 袅袅中,芳年无限美好。

梁清标《春闺》词中,女子用香方式是『焚香篆法』,香篆,又称印香、篆香,用镂空的山梨或楠樟木制成的模具,将香粉 *** 成连笔的图案,即成篆香。宋人释居简有《香篆》一诗:

明明印板脱将来,簇巧攒花引麝煤。

不向死灰然活火,此中一线若为开。

焚篆香法,需静心、慢弄,因为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末香,要用模具造成绵延不断的图形,提取模子时很容易碰坏图形。所用打香篆也是一个『技术活』。

在宋代就有以『打香篆』谋生的人,宋人笔记《梦梁录》中记载,临安城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

在古香方中有许多用来打香篆的印香方,像『龙麝印香』、『乳檀印香』、『百刻印香』、『木犀印香』等。

木犀印香:木犀(不以多少研一次晒干为末,每用五两)、檀香二两、赤苍脑末四钱、金颜香三钱、麝香一钱半,右为末,和匀作印香烧。

?

用来焚香的『宝鸭』是鸭子造型的香炉,这类香炉是女子闺房中比较常见的陈设。焚香时,青烟在水鸭嘴中吐出,甚是可爱

『香鸭』除了让闺房内浓郁芬芳外,也为闺房中增添了几分柔情。司空图的《乐府》诗曰:

五更窗下簇妆台,已怕堂前阿母催。

满鸭香薰鹦鹉睡,隔帘灯照牡丹开。

诗中描写一位妙龄少女,晚起急忙梳妆的画面,昨夜香鸭炉中的香气还缭绕于闺房中。

用香讲究的古人,夜里会 *** *** 夜晚使用的『夜香』。李商隐诗《促漏》中就有描写替换夜香的情景:

『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

李商隐所说的『夕薰』就是 *** 夜晚使用的帐中香,看过电视剧《甄嬛传》的朋友应该记得剧中的『鹅梨帐中香』。

?

此香是南唐李后主宫中所用的帐中香。是用鹅梨与沉香一起蒸制,让清甜的梨汁浸到沉香中。

李后主的帐中香有果香型和花香型,李后主最喜欢的是蔷薇水与沉香调制的帐中香,《香乘》『江南李主帐中香』之一:

沉香一两(剉如灯芯大)、苏合油(以不津磁器盛),右以香投油,封浸百日爇之,入蔷薇水更佳。

不同的生活场景,焚用不同的香,是古人用香的标准。选择符合当时美感的香品理念,在《香乘?晦斋香谱》『五方真气香』中有所体现:东阁藏春香,主春季,宜华筵焚之。南极庆寿香,主夏季,宜寿筵焚之。西斋雅意香,香主秋季,宜书斋经阁内焚之。

北苑名芳香,主冬季,宜围炉赏雪焚之。四时清味香,主四季月,画堂书馆、酒榭花亭皆可焚之。

如今,我们总说把生活过的精致一点,何为精致生活?古人对用香一事的讲究,应该是对精致生活更好的诠释了。把生活过得精致,不妨从焚一炉香开始吧。

抗流“神 *** ”不是唯一选择 专家:流感来袭不妨来点“香”

*** 网讯(通讯员 李珊 孙霁 记者 于倩 实习生 周才芸)入冬以来,流感来势汹汹,很多人相继“中招,出现了头痛、嗓子痛、咳嗽、发烧的症状。全国各地儿童医院门诊爆满,抗流感神 *** “奥司他韦”似乎也无法安抚大家对流感的恐慌。中医专家提醒,流感自古就有,古人称为瘟疫,需辨证施治,调整情绪。另外,除了中医辨证吃 *** 之外,可以通过焚香进行空气消毒,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流感的蔓延。

抗流“神 *** ”不是治疗的唯一选择

入冬以来,流感让达菲(奥司他韦) *** 之间成为众多临床医生推荐的“神 *** ”。官方资料显示,奥司他韦是世界范围内被批准的之一款抗流感 *** 的 *** 物,可用于重症流感患者,但大多数的流感患者并不需要要抗 *** *** 物治疗。其主要功能只有两种——用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的治疗而且需要在症状出现的48小时之内服用,才可以缩短病程。如果已经超过48小时,一般作用也不大。事实上2017年6月世卫组织已将奥司他韦由核心用 *** 降为辅助用 *** 。

其次奥司他韦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大概在15%左右。在儿童中呕吐发生率更高,通常是偶尔一次发生呕吐,或服 *** 的前几个剂量容易发生,一般1-2天后这种呕吐的情况会缓解。

南京市中医院急诊科张宾副主任医师提醒,奥司他韦是处方 *** ,不建议市民自行购买服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适得其反。

目前针对此次流感,国家卫生 *** 办公厅发布了2018年版的《流行 *** 冒治疗方案》,对于流感的不同症型给出了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例如针对轻症流感风热犯卫症型的银翘散合桑菊饮;针对重症毒热壅肺的宣白承气汤;针对恢复期的沙参麦门冬汤。

中医“气味疗法”改善传播渠道有消毒功效

南京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金小晶表示,流感最主要的传播是通过空气传播,如果能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那么就可以切断流感的传播渠道,遏制流感的蔓延。

在我国,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熏疗、艾蒸的记载,至周代就有佩戴香囊的习俗。在先秦文献中《山海经》记载熏草“佩之可以已疠”。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里提到了利用芳香 *** 物预防外感温热病的方子。金主任表示,我国自古就有“焚香避瘟”的习俗,从中医 *** 学的角度来说,焚香属于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制香所使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 *** 物,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以起到杀菌消毒、润肺宁心的作用。

相比于常见的紫外线杀毒,只能用于在无人状态下进行室内消毒,消毒时要关闭门窗。焚香消毒的方式,并不需要隔离人群,同时“香”具有弥散 *** ,消毒抑菌的范围更具广泛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香的种类繁多,可依据个人喜好挑选香料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35种香木,56种芳草,可见香料的种类繁多,例如我国的香文化可谓由来已久,屈原《离 *** 》中就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出现众多香物和香料。前几年大火的宫斗剧《甄嬛传》里也出现了众多香料,如百合香、欢宜香、麝香、鹅梨帐中香、凝露香等,可见后宫妃嫔对香料的钟爱。在家用习俗方面,古 *** 会根据时节特点,从大自然中寻找消杀灭毒的“良 *** ”,正如“清明 *** 柳,端午 *** 艾”。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普通百姓家都会采摘艾草放置家中,来驱虫杀菌。

我们可能不再吃榲桲,但还是馋它身子

梁实秋先生有一篇写吃的文章,叫《馋》。里面写了他一位亲戚,老头是汉军旗人,又穷又馋。一日偶得四梨,竟冒大风雪出去半个时辰,就为吃一口“榲桲拌梨丝”。

小时候我看到这里就想,这榲桲是啥啊,这得是多好吃的东西啊!可惜,余生也晚,我虽然从小听家中长辈提到过榲桲(北京话念“温普儿”或者“温bou”),却从未见过实物,也不知是肉是菜还是什么调料,连父辈都几十年没见过,记忆模糊了。

近年,也不知是哪位美食达人想起了梁先生这篇文章,在北京的各个所谓京味菜馆中都“恢复”了这个菜,所用的“榲桲”就是山楂糕。

What?!费那么大劲就是山楂糕?

我有点不信。

黄果熬出一丈红

好在我后来学了植物学,我知道了榲桲是蔷薇科榲桲属的一种水果,长的疙疙瘩瘩还经常有毛儿,其貌不扬,跟山楂糕是两回事。

榲桲

先说说这俩字,榲桲读wēnbo,第二个字是轻声。榲桲原产地中海、 *** 附近,在我国西部、北部甚至北京都有零星分布,最主要是在新疆,新疆同胞叫它木梨或者木瓜,用维语读出来类似“毕业”。

如果你有博士生朋友,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让他 *** 些榲桲,保佑一下。

别看在咱们这名气不大,榲桲在欧洲可要知名的多,一提它的英文名quince,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老年人——都会跟你说,哦,不就是一种果酱嘛!

榲桲这种果实很少有人生吃。首先是硬,遇到刚熟的果子,刀都不好切,动辄得用到锯子,要么就砸开。其次是味道比较淡,还有点酸。

*** 来自: ***

但是,一旦加糖煮熟,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原本 *** 的榲桲会越煮越红,直至鲜血色泽,酸甜香喷,亮眼开胃,是欧洲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果酱。

网上有好多自制榲桲酱的 *** ,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搜看。

榲桲酱

看到这张图,你也许就明白为什么京味菜馆的“榲桲”都是山楂糕了。所以是今人不懂植物学,搞混了榲桲酱和山楂糕咯?

别急,还真不是。

康熙老师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几暇格物编》,里面有一条:“满洲呼山楂曰榅桲”。哦!这才水落石出,看来北京地区所谓的“榲桲”一直就是山楂。至于是满语原本就这么念,还是清初的满人搞混了榲桲酱和山楂糕,还是康熙老师道听途说记录有误,恐怕就没人知道了。反正皇上老爷子说是山楂了,汉八旗的馋嘴老爷子也不敢说个不字,错也得错吃到底。

闻香也能识榲桲

既然榲桲又酸又硬,一点不好吃,怎么还能成为欧洲著名的水果呢?因为它虽不好吃,但是特好闻。

有一类水果,富含挥发 *** 的风味物质,一直以来被人当做熏香来用,我国古籍中称其为“闻果”。比如佛手、香橼、香杏、柚子,吃起来大都酸涩,但闻起来就香甜极了。

讲究不过帝王家,清宫档案记载:

*** 7年,慈禧和光绪帝、隆裕皇后共消耗苹果158320个、秋梨111750个、棠梨77300个、红肖梨53295个、柿子2275个、文官果2400个、石榴310个、甜桃4344.5筐、酸桃302.5筐、樱桃429筐、李子 *** 0筐、杏694筐、沙果491筐、槟子770筐、葡萄16385斤、鲜山楂16663斤,核桃、栗子、红枣、黑枣、白果、榛子、晒山梨、英俄瓣共计2356石7斗7升5合7勺。

清宫里水果的正确用法

好家伙,仨人能吃掉这么多水果吗?怕是三辈子也吃不完。这些水果绝大多数根本就不吃,那是放在大缸里给太后闻味儿的,过个两三天果子一陈就换一缸,这一年下来可不得上万斤嘛!

也许你发现了,这些水果中并没有榲桲的身影。为啥这个闻香名果没被太后看中呢?主要是路远难运,太后的果单主要还是华北地区就有的,像荔枝、柚子这种都不在其列,比杨贵妃可低调多了。

掺有果酱的粗面包,是欧洲的传统美食,不过看着并不太好吃的样子

*** 到宋朝,榲桲的地位就高多了。在《东京梦华录》里,京中市集名品有“沙苑榲桲”一项。沙苑是陕西的地名,离当时的首都汴梁不远,占了地利。

榲桲到底有多香呢?

宋张世南在书里记载,四川人把榲桲挖去芯子,填上麝香、檀香、沉香,上锅蒸烂,取出拌上些冰片之类,和匀捏成小饼用来焚香,“香味不减龙涎”。能和这几种名香并驾齐驱,榲桲的香也可见一斑了。

不知道赢不赢得了鹅梨帐中香?

化作春泥更护花

虽然网上有几家卖榲桲鲜果的店家,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没见过它的,更别说吃过。

即使是欧洲人,也不过是在果酱里才见到榲桲。

新疆烤榲桲,吃过吗?

然而,不要觉得榲桲就要被现代生活淘汰了。相反,在今天的水果产业中,榲桲的作用愈发重要,我们吃到的很多其他水果也都有榲桲的功劳。

如果你去过果园,你就会发现,那些苹果树啊,桃树啊,个子都很矮小,与野生的大树完全不同。这一方面是品种选育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人为做的矮化。果树矮化了之后,占地面积小、省肥水、结果周期短、而且特别好管理,打个 *** 摘个果伸手就够得着。如果没有矮化技术,很多水果我们是吃不上的,或者吃不起。

榲桲花

榲桲就是人工矮化当中非常优秀的砧木之一。榅桲属离同是蔷薇科的苹果属、梨属、木瓜属的关系都不远,嫁接之后血脉相通,容易成活。

尤其是西洋梨这个大分支,和榲桲最亲和。几乎所有的现代西洋梨都有榲桲一半“血统”(其实基因是不会互通的啦,砧木相当于养父)。

我国著名的烟台梨就是西洋梨的后代

我国很多品种的水果也直接间接的和榲桲嫁接实现矮化,你吃过的梨和苹果很有可能就是榲桲参与生产的。

或者说,我们可能不再需要榲桲的果子,但是真的馋它的身子。

撰文 | 信浮沉

部分 *** 来自 | 123rf *** ***

微信编辑 | 高兴

香文化:鹅梨调香分外馨,古人用香梨调制的名香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内丘梨园》诗曰:

汗后鹅梨爽似冰,花身耐久老犹荣。

园翁指似还三笑,曾共翁身见太平。

鹅梨,也叫鸭梨,在古代中国人们的生活中很受重视。例如,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是这样评价鸭梨的“上可供于岁贡,下可奉于盘珍”,鸭梨被称为“百果之宗”。鸭梨,在古代中国不仅是美味的水果,还是古代医家合 *** 的 *** 材,而且,合香家们还把鸭梨当做制香的香料。

关于鸭梨合 ***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与欧阳知晦四首》中是这样描写的:“合 *** 须鹅梨,岭外固无有,但得凡梨梢佳者,亦可用”。中医学者更认为:鸭梨 *** 凉,味甘,具有清肺化痰、生津止渴之功效。所以,鸭梨是古代合 *** 的佳果。

用鸭梨调制熏香始于南唐时代,将鹅梨与沉香、檀香配伍 *** 而成的帐中香是南唐皇宫中的名香,五代十国的《宫词》中就有描写用鸭梨 *** 帐中香的句子:

照夜珠悬直宿深,风帘不卷海棠阴。

法香方子新搜得,试取鹅梨注水沉。

五代十国《宫词》中所写的“试取鹅梨注水沉”,说的就是用鹅梨汁浸润沉香,然后隔水蒸制,或将沉香粉末放入掏去梨核的鹅梨中蒸制帐中香。

具有鹅梨香味的帐中香,是南唐宫中新创作出来的香方,南唐元宗时期,皇宫中就非常流行焚香,这在《宫词》中也能找到证据:

小殿 *** 向晓张,鹅梨帐底散芬芳。

搜奇更薄江南产,昨日深宫宴内香。

《宫词》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南唐元宗李璟构建的小殿中的鹅梨香四溢飘散的情景,后两句则是描写宫中举办的“品香雅集”的盛况,在《十国春秋·南唐元宗纪》中就详细记载了这次品香雅集活动的盛况:

保大七年,召大臣、宗室赴内香宴。凡中国、外域名香以至,和合煎饮。佩戴粉囊共九十二种,皆江南所无也。

鹅梨帐中香因为深受南唐李主喜欢而出名,后世文人便将南唐李主喜欢的这款鹅梨帐中香命名为“江南李主帐中香”,被收入在各朝代的香学书籍中,例如,明代周嘉冑编撰的《香乘》中就收录了四首“江南李主帐中香”的香方,其中两首香方均是以鹅梨与沉香、檀香蒸制而成:

沉香末一两、檀香末一钱、梨十枚,右以鹅梨刻去穰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益,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久窨可爇。

以上的香方中,详细记录了帐中香的 *** 过程,把鹅梨挖去内核,当做盛放香料的容器,然后加入沉香粉末、檀香粉末,密封,隔水蒸到软,再将香梨去皮,搅拌均匀,可以 *** 成香饼、香丸,或者阴干后做印香使用。

鹅梨是一种香味芬芳的梨,宋代诗人刘子翚在《食鹅梨》一诗中就有“北果初来珍重意,层层般纸透清香”的描写,说明用鹅梨蒸制沉香、檀香,为所 *** 的合香增添一丝果香,使制成的香品整体香韵更加幽远清新。沉香、檀香中的挥发 *** 芳香成分均有安神解郁的功效,非常适合参禅、休憩时焚用含有沉香和檀香的帐中香。

在中国古代的香方中,还有一首“江南李主煎沉香”的方子,以沉香、苏合油、鹅梨 *** 而成,煎沉香的制香 *** 与帐中香的制香 *** 大同小异:

沉香?咀( 捣碎或锉末 )、苏合香油各不拘多少,右每以沉香一两,用鹅梨十枚,细研取汁,银石器盛之入甑蒸数次,以稀为度。或削沉香作屑,长半寸许,锐其一端,丛刺梨中,炊一饭时,梨熟乃出之。

江南李主煎沉香,不论从 *** *** 还是从用料都可以归入帐中香的 *** 中,将鹅梨汁清而甜的香芬浸到沉香中,点燃后能使产生的混合香型徘徊在夜帐之中,令人眷顾留恋。正如《宫词》所描写的一样:

帐中别有留眷法,爇取鹅梨一穗斜。

用“睡鸭”香炉熏焚帐中香,是古代流行的做法。黄庭坚在《有惠江南帐中香戏答六言》中说:“欲雨鸣鸠日永,下帷睡鸭春闲”;明代的杂剧作家朱有燉则在《元宫词》中说:“金鸭烧残午夜香,内家初试越罗裳”,以上这两句所描写的金鸭和睡鸭,指的就是鸭子造型的香炉。鸭形香炉憨态可掬,能够让焚香增添几分柔情,非常适合在居室、帐帏中使用。

南唐皇宫中的帐中香传入民间后,在宋代非常流行,宋代文人雅士们经常依照南唐的香方调制“李主帐中香”送人。南唐李主帐中香的 *** *** 也影响了宋代人们的合香 *** ,致使宋人在合香时,常用鹅梨汁蒸制诸香,或者以鹅梨汁为剂调和诸香 *** 香饼、香丸。例如,模拟兰花香味的“兰蕊香”,就是把鹅梨汁当做赋形剂调和而成:

栈香三钱、檀香三钱、乳香二钱、 *** 三十枚、麝香五分,右为末,以蒸鹅梨汁和作饼子,窨干,烧如常法。

宋代还有模拟桂花香味的“木犀香”,用鹅梨汁炮制降真香,即以鹅梨汁浸润降真香:

降真一两、檀香一钱(另为末作缠),腊茶半胯(碎),右以纱囊盛降真香置磁器内,用新净器盛鹅梨汁浸二宿,及茶浸,候软透去茶不用,拌檀窨烧。

宋代模拟花香的香方中,使用鹅梨可增添香的清甜之气,这样调制出来的熏香,更接近花香的清幽之韵。除了鹅梨常用于调香之外,梨中的沙梨、雪梨也有被用来调香的记载,比如,明代周嘉冑的《香乘》中就有庐陵香“用沙梨十枚切片研绞取汁,浸润紫檀香”的记载,说明庐陵香就是用沙梨浸润檀香调制而成。而内府龙涎香的香方子,描写的则是使用雪梨膏为塑形剂调和诸香 *** 香饼子配方和 *** :

沉香、檀香、乳香、 *** 、甘松、零陵香、 *** 皮、白芷各等分,龙脑、麝香各少许,右为细末,热汤化雪梨膏,和作小饼脱花,烧如常法。

古人在日常熏焚沉香、檀香的时候,如果没时间合制,就直接把沉香、檀香、降真香剉如豆大,以花露浸透或用梨汁、榠楂汁浸蒸,让酷烈的香气变得柔和温雅。入炉小爇,清润可喜。

古人除了取梨汁来蒸外,梨滓、梨皮也是制香的材料,北宋陈敬所撰的《陈氏香谱》的“四和香”条中就有“香橙皮、荔枝壳、榠揸核、梨滓或甘蔗滓,等分为末,名小四和”的记载,元人《墨娥小录》中也有类似香方“四叶饼子香”的记载,以梨皮与荔枝壳、松子壳等材料 *** 四叶饼子香:

荔枝壳、松子壳、梨皮、甘蔗楂,右各等分,为细末,梨汁和,丸小鸡头大, *** 作饼子,或搓如粗灯草大,阴干,烧,妙。加降真屑、檀末同碾,尤佳。

这种以果皮、果核为材料 *** 而成的香,也叫“穷四和”,或者叫“山林四和”。陆游在《闲中颇自适戏书示客》的“烹野八珍邀父老,烧穷四和伴儿童”中所描写的“穷四和”就是这种以果皮、果核为原料制而成的熏香。

山林四和香所用的材料虽然不起眼,但文人对款香的评价却很高,比如,宋代陈郁在《藏一话腴》中说:“香有富贵四和,不若台阁四和,台阁四和不若山林四和”,明代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的“焚香法”条中有诗言:

穷六和香宜土屋,瓦炉茶饼昼夜足。

木根野火曝三伏,山人不羡龙涎福。

诗中所描写的穷六和香,与山林四和香属于同类型的香,在山林四和香的基础上增添两味材料就是穷六和香:

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黄连和焚,又加松球、枣核、梨核皆妙。

诗中所说的“山人不羡龙涎福”,充分说明了热爱大自然的文人雅士们,对造价昂贵的高档龙涎香并不是十分认同,文人们认为穷六和香具有自然的山林气息,与心怀山林之志的文人心 *** 相合,也最能彰显自然之美。

文章素材源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方合香|鹅梨帐中香

/ 张元举惠江南李王帐中香-王灼

甄嬛闻到宫内香味后,便与皇上说:“此香的香气竟这般香甜”。皇上则回答道:“不错,这就是鹅梨帐中香的味道。”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为大众完美地呈现了鹅梨帐中香的身形。剧中还说此香还是南唐国国后周娥皇所制,配了数百种香料才配得此古方。

其实事实却并非如此,“鹅梨帐中香”为凝和香的一种。其首创之人并非绝代佳 *** 周后(即周娥皇),而是南唐后主李煜亲自为小周后(周娥皇之妹)研制的,又名“江南李主帐中香”。是用鹅梨与沉香一起在火上蒸,让梨汁之甜香,浸润沉香料而得。

/ 鹅梨帐中香图

何为凝和香?在古时,龙涎香、降真香、笃耨香等为古代宫廷或贵族使用的珍贵品种,民间不易获得。因而民间常以合和诸香的方式来模拟珍贵的龙涎香、笃耨香的合香,称之为凝和香。

北宋洪刍《香谱》中有“江南李王帐中香”一方,与《陈氏香谱》中记载“江南李主帐中香”四方比较。其中第二个香方与洪氏《香谱》中的“江南李王帐中香”基本相同,仅鹅梨数量不同。那么如此相似之方为何会有一字之差呢?

据《香乘》卷七“宫掖诸香”中记载:“江南李后主帐中香法以鹅梨蒸沉香,用之号鹅梨香。”可见“李王”与“李主”应为字误,都指五代时期江南南唐小朝廷的李后主。

/ 南唐后主李煜画像

《陈氏香谱》收录的帐中香方中“江南李主帐中香”方四和“苏州王氏帏中香”香方的组方和制法类似普通凝和香方。而“江南李主帐中香”其余三个香方的组方和制法不同于普通香方,较为特别。特殊之处一是合香的香料品种较少,一般多以沉香为主,仅两到三味 *** ;二是制法特别,采用油浸法或用鹅梨汁蒸;最奇的是方三直接用鹅梨作为容器来蒸香。

“沉香一两,剉(cuo,四声,通锉,指用锉刀削)细如炷大。苏合香,以不津瓷器盛。右以香投油,封浸百曰。爇之。入蔷薇水更佳。”即采用以苏合香油浸沉香的 *** ,仅两味 *** , *** 简单,将沉香末投入苏合香油中,封浸百日即可。最后一句提到用蔷薇水浸沉香效果更好。

“沉香一两,剉如炷。鹅梨十枚,切研取汁。右用银器盛,蒸三次,梨汁千即可爇。”即将鹅梨取汁,放在银器中蒸煮沉香至梨汁干。

“沉香一两。檀香末一钱。鹅梨十枚。右以鹅梨刻去穰,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益,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勾,久窨可爇。”此法将鹅梨挖去穰,内部像翁的形状,填入沉香、檀香二味香料,再将鹅梨顶用竹签固定好,直接用鹅梨作为容器蒸煮。

鹅梨帐中香作为广为流传的经典香方,其配料安全无 *** , *** *** 简便。它能起到安神助眠、舒缓心情、放松神志的作用。其所散发的香味同时能够起到祛病养生防瘟疫等“治未病”的效果。

说到治未病,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香 *** 同源’的说法。即利用芳香 *** 物通经走络、开穹透骨的作用,通过口鼻吸入和皮肤、经络穴位吸收,疏通脏腑经络体系、调节气机,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增强 *** 免疫能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功效。

除了鹅梨帐中香治未病外,最后再推荐一款避瘟香囊方:公 *** 、苍术、细辛、藿香、艾叶各等份,磨碎入布囊,随身佩戴。方中公 *** 温辛,温胃散寒,驱虫杀菌;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细辛宣通肺窍;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艾叶散寒祛湿,诸 *** 合用增强芳香辟疫之功能。

沉香静卧鹅梨身,其效亦可治未病。帐中香,床榻香,落入身心睡也香。

在家就能体验甄嬛同款?这位手艺人有点“料”

你知道《甄嬛传》中制香高手安嫔

为甄嬛调制的

“鹅梨帐中香”是什么味道吗?

这款让主角甄嬛心有戚戚焉的香品

实际来自历史上一张经典香方

“江南李主帐中香”。

如今

这款古香

被虹口的一位制香高手

高晴进行了原方复原

现代版“鹅梨帐中香”不仅气味香甜,

还具有安神、助眠的功效。

高晴是虹口区非遗“传统香道 *** 技艺” *** *** 传承人,近年来,她通过古方复原,“在地 *** ”地研发香品,让传统香文化重显生命力。

在刚落幕的“国潮四季”虹口区非遗文化主题活动中,她所调制的“岁时香语”四季香,发布首日便销售一空。

从少林走出的手艺人

高晴出生于河南,就学期间,她曾进入少林 *** 局学习香 *** 知识,跟随师父辨识香材、研究古方,学习传统手工制香技艺,习得了一手关于传统香道的本事。

成年后,高晴来到上海发展,她一边在艺术机构工作,普及传统香文化;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撰写香道科普知识,结识香友,每日与香为伴。

为什么如此热爱传统香道?高晴表示,在少林 *** 局的时候,师父教导大家用德修、功修、食修、书修、花修、乐修、香修“七修法”修行。

自己长期与这些古朴、纯粹的事物相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贴近自然、回归传统的乐趣。“就像听音乐让人心情变好一样,闻香会让人快乐。”

千次尝试复原“皇家香”

高晴介绍,传统香道的要点包含对香材的溯本清源;在炮制、窖藏等工艺中使用纯物理 *** 的手法;在成品上恢复线香、香粉、香丸、香牌、塔香等传统熏香的表现形式。

但相较复刻古香 *** 的形式,

高晴更注重对内容的传承。

高晴和团队多年前

开始尝试复原古方。

“鹅梨帐中香”便是她测试了半年

才得以定型的一款香方。

“鹅梨帐中香”最早记载于宋代成书《陈氏香谱》中,由鹅梨与沉香一起在火上蒸,让梨汁之甜香浸润沉香料而得。因为相传为南唐后主李煜为周后研制,因此又名“江南李主帐中香”。

鹅梨帐中香的功效,鹅梨帐中香线香-第1张图片-

该香的主要香材有沉香、檀香、鹅梨,但据高晴和团队了解下来,“鹅梨”是中原地区一种古老的梨树品种,如今已经难觅踪影。究竟什么梨才能替代它,带来馥郁的甜香呢?

高晴将所能买到的各种梨试了个遍,并不断调整香料的配比,但效果都不如人意。现代的梨香过于寡淡,无法呈现古籍中所描述的甜香。

虽然屡屡受挫,但高晴没有放弃,她不断寻觅,整整尝试了半年才找到了满意的替代品——来自新疆地区独有的一种水果榅桲,研配出了现代版的“鹅梨帐中香”。

守正创新研发“四季香”

如今,高晴和她的团队已经收集了100多种熏香原材料,复原了30余款香方。二苏旧局、雪中春信、荀令十里香,这些古籍上的墨字穿越 *** ,在高晴的手上化作触手可及的袅袅香气。

高晴带领团队一方面考古香方,一方面守正创新,开发更符合现代人生活和需求的新香品。

如这次“国潮四季”主题活动中

她带来的“花影”“南风”

“山月”“新雪”四季香,

便是结合古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的四季概念研发而成

四款香品味道分明,消减了传统香料带有的“ *** 味”,做成了更为现代人喜爱的花香、木香气。

她还特地在冬季主题香“新雪”融入了梅花的香气,与虹口区内的 *** 公园梅园遥相呼应,通过这样“在地 *** ”创新,让人感受到非遗传承的生命力。

这些年,除了做研发工作,在区文旅部门支持下,高晴还不断走进社区、楼宇、园区等地,用 *** 香牌、香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中国香文化。

高晴强调:“草本快乐”。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在传统香道中感受到自然之物所带来的妙趣。

记者:何娉

来源:上海虹口

一期一会 | 二十四节气 · 霜降茶会 报名开始啦

10.24 霜降茶会

司茶人:李星谊

主 持:余芳

花 道:李星谊 余芳

香 道:蔡欣

茶 食:李柯尔

协 助: ***

价 格:128元/人 限6人


在秋的尽头回望

那些天朗气清的夜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月凉如水,霜叶冷艳

以一杯茶,一首诗为由

霜降,诗意的茶约

邀约您共享金秋


这次茶会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管理科学院香文化高级行香师

也是我们的老朋友,蔡欣老师

与我们共同给大家带来更好的体验,共享霜降茶会。

  • 蔡 欣 /本次茶会特邀香道老师

· 中国管理科学院香文化高级行香师

· 日本香道泉山御流传授

· 国家级高级茶艺师

· 师从中国茶修之一人王琼,从事茶行业6 年

· 梵香堂创始人

霜降习香,使用“补而不峻、防燥不郁”的平补之香,

注重调摄精神,收神敛气,帮助我们以平静祥和之心,远离悲秋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通过平补香品的使用,还能达到驱邪扶正,外御寒、内清热,暖胃散寒,保健腰腿之功效。

本次茶会为大家呈现【鹅梨帐中香

香韵功效:

甜蜜温暖,镇定安神,

芳香幽远,沁人心脾,

可解心中郁闷烦躁缓解心情,

增阳气润肺去湿气、养胃。


  • 李星谊 / 本次茶会司茶人

· 小原流花道四级家元教授、国家一级茶艺师、美学讲师

· 师承全日本华人花艺协会会长、世界华人花艺协会副会长、广州小原流花道支部,支部长杨玲先生

· 东方生活美学的实践与倡导者,多年研习花道茶道

· 广州小原流花道学会会员,曾赴日本东京进行小原流花道的学习进修,曾向日本著名餐桌及餐桌花设计 *** 滨裕子老师、德国现代自然 *** 艺 *** 大友洋老师学习各种风格的设计

· 星谊·小原流花道课室创办人、酒泉拾问培训学校校长、酒泉十境空间东方美学馆创始主理人、甘肃省率先引入小原流花道 *** 课程的机构创办人

茶会茶品

  • 之一款:十境·小野花

有幸福感的小野花红茶

来自云南保山市昌宁县的野生茶树林。

香气:有强烈的野果子香,玫瑰香,杏脯香,荔枝干香。

滋味:风格独特,让人记忆犹新,口感甜到惊叹,口齿留香又十分清冽

耐泡度高,十泡有余,喝完胃和身体发暖,适合秋冬饮用。

  • 第二款:十境·黄观音

观音渡水开

空杯盛香来

干茶:条索细长、紧结、微带白霜

香气

前调:浓郁的果香

中调:石榴香。(喝这泡茶仿佛在吃新鲜石榴。一口咬下,汁水在口腔中迸开,绽放,果香溢满口腔)

后调:是兰花香和夜 *** 的综合香气

滋味:黄观音,花香为底,果香为面,好似出水美人,玉为肌肤水为肠。

汤水醇厚、润滑,微有苦意,系品种香,能够在口腔中迅速化开。

香气多变,馥郁,极有侵略 *** ,能占领口腔很长时间,回甘与生津皆棒。

  • 第三款:保密

一起期待它带来的独特感受吧~


  • 余 芳 / 本次茶会主持人

· 十境空间运营总监

· 厦门·山堂夜坐联合创办人

· 师从枯山花道创始人王德成老师

· 枯山花道高级班讲师

· 跟随蔡仲娟教授研习中国传统花道

· 福鼎西兴禅寺花道静心花艺师

· *** 习练直取茶汤

· 生命数字命理咨询师

· 随SNR疗愈师方洁珊老师习练昆达里尼瑜伽


  • 李柯尔/ 本次茶会茶点师

· 日本著名和果子艺术家 三堀纯一 先生亲授 ***

· 和果子、中式、日式茶点烘焙师

· 十境空间 一果流 产品负责人


  • 王 丹/ 本次茶会助理

· 十境空间花道、茶道助教老师

· 十境空间优秀茶艺师


我们在秋天的日子里

吟诗、品茶、

一转眼秋天就要过去了

霜降

预示着过完这个节气,我们就要和秋天说再见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降过后

我们早上起床就可以欣赏美丽的白霜

多么值得拥有的韶华

多希望在此刻我们相遇


茶 道、香 道、果 道

10.24 晚20:00-21:00 十境 ·禅修室

期待与你相聚在十境空间

标签: 线香 功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