鳇鱼是国家保护动物吗,鳇鱼是国家保护动物吗 - 广角镜 -

鳇鱼是国家保护动物吗,鳇鱼是国家保护动物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5
捕获野生中华鲟后,他竟然选择吃了……

2021年 *** 上午,南通如皋 *** 长江流域环境资源第二法庭敲响法槌,对一起涉中华鲟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公开开庭审理。

2021年2月上旬至3月,被告人李某义在未取得鳗鱼苗专项(特许)捕捞许可证的情况下,与其妻子钱某某、帮工潘某某驾驶渔船及浮子筏至启东市连兴港、恒大港附近海域,定置25张鳗鱼苗网、非法捕捞鳗鱼苗等水产品。

李某义等人在收取鳗鱼苗的过程中,发现捕获疑似中华鲟一尾。该鱼被细长网尾包裹,头部皮肤磨损。被告人李某义辨认出为中华鲟,系国家保护动物,但并未确认鱼是否已死亡,也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李某义认为该鱼已死亡,就联系王某胜帮忙 *** ,被拒绝后,返回途中,将该鱼分解,并将鱼头、内脏抛入长江口水域,将鱼身分割成数块带回住处,部分烹饪食用。

经鉴定,李某义非法捕捞使用的渔具属被动 *** 网具,对捕捞对象无选择 *** ;网囊网衣最小网目尺寸为1.69mm/目。在其住处查扣的鱼组织物种为中华鲟幼鱼,年龄约5龄至6龄,整体价值大约为19万元至37万元。

被告人李某义在 *** *** 阶段及庭审中均自愿认罪认罚,并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自愿预缴生态损害赔偿金3万元。

经 *** 审理,被告人李某义明知未取得专项特许捕捞证即进行捕捞,系违法行为。明知使用的网具可能导致对其他渔业资源的损失,且对危害后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

结合中华鲟的生活习 *** 、活动范围,李某义在案涉水域的非法捕捞行为,对于中华鲟等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及长江、海洋生态均产生了较大威胁;其行为造成一尾中华鲟死亡,不仅对于中华鲟种群,更对长江的生物多样 *** 保护造成了严重的 *** 。

法庭当庭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被告人李某义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 *** 一年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来源:零距离 | 转载请注明来源:南京零距离

来源: 南京零距离

鱼塘内捕到怪鱼 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鲟

近年来随着杭州湾海域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濒危的鱼类又开始出现了,这不今天上午,奉贤区海湾旅游区的渔民在靠近杭州湾的一个鱼塘内意外的捕获了一条怪鱼,经过渔政部门的鉴定,居然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而这也是奉贤海域内时隔20年之后,再次发现 *** 中华鲟的踪迹。

这条鱼嘴尖而突,口长在下腹,呈现“一”字形,口前有四条明显的触须。鱼的背部有菱形的骨板。渔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是昨天晚上在鱼塘内下的蟹笼,本来想捕蟹,没想到今天一早蟹笼捞起来后,发现里面竟然有一条从来都没看到过的“怪鱼”。

王先生表示,"虽然没有没见到过这种鱼 不过感觉好像就是网上看到过的中华鲟 旁边的人就提醒我说先养起来 找先关部门确定一下,这条到底是是什么鱼 ”

王先生立刻向 *** 奉贤分局海湾 *** 报警, *** 赶到现场后也怀疑这是一条中华鲟,于是又联系到了奉贤区渔政部门。经过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鉴定,这条怪鱼确实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鲟。经过检测,这条中华鲟长约45厘米,重约300克,还属于幼鱼。

奉贤区农业农村 *** 会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蒋礼迅在查看了这条鱼的状态后表示,“我们看了这条鱼非常的健康,因为它本来生长的就比较好,而且它是误钻进了蟹笼,所以也没有受到什么损伤”

中华鲟是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有“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之称,如今野生中华鲟数量极为稀少。渔政工作人员表示,奉贤海域内最近一次发现 *** 中华鲟还是20年之前。

蒋礼迅告诉记者,“前几年我们发现的时候还是九几年的时候,那时候发现一条两米多的中华鲟,体型比较大,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在杭州湾奉贤水域我们基本上没发现过 *** 的中华鲟,今年在鱼塘里面发现,还是之一次,说明我们渔民的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

渔政部门估计,这条幼年中华鲟之所以会出现在鱼塘内是因为王先生捕蟹的鱼塘靠近杭州湾,每年春季鱼塘换水都是从杭州湾内引水,因此,这条中华鲟极有可能是在换水的时候被引入鱼塘的。由于这条幼鱼并未 *** ,因此渔政部门对其进行了放生。记者了解到,中华鲟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而长江上海段水域是目前中华鲟的重要生存区域,上海已经进行了地方 *** ,今年的6月6日起,《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已经正式实施,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中华鲟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痛心!极罕见“中华鲟”遭捕杀,嫌疑人 *** 时正在烹煮

最近

一则 *** 让人痛心。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中华鲟

被非法捕捞后

竟遭分割烹煮!

来源:青蜂侠

中华鲟是地球上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

由于自然状态下

数量极少、濒临灭绝,

被誉为

“鱼类活化石”“水中大熊猫”。

来源:青岛水族馆网站

看到 *** 后,网友既生气又心痛!

罕见野生中华鲟被捕杀、分解

据报道,3月初,长航南通 *** 启东 *** *** 在工作中获悉,有人在长江口水域偷捕野生中华鲟。得知消息后,长航南通 *** 迅速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很快锁定了嫌疑人李某、潘某,并组织精干警力将其一举抓获。查获被分解的野生中华鲟鱼段50余斤。

经讯问,李某、潘某如实交代,他们非法捕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企图销售获利但是未果,就将中华鲟分解藏匿于家中。

由于疑似“中华鲟”鱼段的头部已被抛入江中,关键部位的缺失起初给鱼类物种鉴定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据 *** 介绍,该鱼段确系中华鲟所有。专家预估鱼龄在20年左右,整体鱼长应超过1米,属当前极为罕见的野生成年体型,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目前,该案嫌疑人李某、潘某均被 *** 机关采取刑事措施。

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多人被判刑!

《刑法修正案(十一)》已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运输、 *** 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修改为“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并于2021年3月1日施行。

据法制周报报道。3月18日,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 *** 依法公开宣判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9名被告被判刑,并处罚金和赔偿相应的生态修复费47万余元。

*** 根据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犯罪 *** 质、犯罪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一审判决:9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 *** 12年至 *** 3年、 *** 2年至1年、缓期执行不等刑期,判决9名被告人赔偿相应的生态修复费共计人民币47万余元,并通过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

保护生态环境

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海 *** 保护长江“大鱼”中华鲟:严禁捕杀,拟建救助机制

拯救长江里的“大鱼”——中华鲟,一直是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议题,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正在将中华鲟保护纳入法治框架。

3月18日上午,《上海 *** 江中华鲟保护条例(草案)》提交市十五届 *** *** 会第十八次会议首次审议。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长江(上海段)水域是中华鲟的重要生存区域,对其生存有重要影响。

上海通过地方 *** 进一步加强对中华鲟这一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将对相关工作提供法治支撑。

澎湃新闻( *** the *** *** )记者从上海市 *** *** 会获悉,此次 *** 的思路,主要体现生态优先、统筹协调、多元共治、严格监管的原则。同时,根据中华鲟保护的特殊需要有针对 *** 地开展 *** 设计。

其中,《条例(草案)》明确禁止捕捉、杀害中华鲟。因特殊原因必须捕捉的,应当依法取得特需捕捉证,禁止 *** 、收购、利用中华鲟或者其制品,禁止生产、经营使用中华鲟及其制品 *** 的食品。

在完善中华鲟保护措施方面,《条例(草案)》拟规定,明确增加中华鲟种群数量的相关措施。上海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相关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通过人工繁育、增殖流放等措施加强中华鲟保护。

同时,《条例(草案)》提出,拟建立中华鲟救助机制,对执法机关 *** 的中华鲟,以及野外发现的误伤、 *** 、受困的中华鲟开展收容救护。

《条例(草案)》还规定,要完善中华鲟生存环境,开展环境监测与评估、完善环境影响评价 *** 、实施生态修复等。还须完善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在跨区域联动方面,拟规定开展中华鲟保护执法合作。上海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相关部门加强合作,联勤联动。加强中华鲟科研合作,上海应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相关部门开展流域 *** 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共同研究重大问题,在中华鲟救助上同样加强合作。

此次 *** 还提出,拟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危害中华鲟的违法行为的,可以向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举报。上海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发布本市中华鲟保护报告,公布中华鲟资源状况、生存环境状况、人工繁育增殖放流、收容救护等情况。

神奇黑土地|鲟游龙江

来源:【黑龙江日报】

当清晨的之一缕阳光缓缓升起,最早将太阳迎进祖国的“华夏东极”抚远,瞬间被照亮。宽阔的黑龙江,波光粼粼。江水深处,曾与恐龙同时代的“水中活化石”鲟鳇鱼,又开始了 *** 自在的一天。

体型巨大的达氏鳇

“鲟鳇鱼是鲟鱼和鳇鱼的统称,通常泛指我们黑龙江流域的施氏鲟与达氏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马波介绍,施氏鲟、达氏鳇是黑龙江流域特有的珍稀物种。

“今天我和队友又捕到两条鲟鳇鱼小型幼鱼,小家伙们有一尺多长,放生的时候‘刷’地一下钻进江里。”抚远国营渔场黑龙江队队长马吉彬的声音里难掩兴奋。

马吉彬与队友

今年50岁的马吉彬,18岁就开始打鱼,30多年里经历过鲟鳇鱼资源从鼎盛到衰退直至濒危。如今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野外鲟鳇鱼种群得到有效恢复。

鲟鳇鱼,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原始鱼类,被称为“水中活化石”“水中大熊猫”,具有重要的科学、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

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达氏鳇列为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施氏鲟列为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保护鲟鳇鱼,对于保护生物多样 *** ,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深远意义。

杂交成功打破鲟鳇鱼扩繁瓶颈

“鲟鳇鱼身上没有鳞片,背部呈棕灰色或褐色,腹部银白。达氏鳇更大可长到1000公斤,身体长达6米,是淡水鱼中寿命最长、体型更大的,有‘淡水鱼之王’之称。施氏鲟较达氏鳇体格偏小,但也能达到100公斤以上。”马波向记者介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原因,黑龙江流域鲟鳇鱼资源急剧下降,鲟鳇鱼自然分布水域变得相当狭窄,鲟鳇鱼资源濒临枯竭。

“1998年 *** 将鲟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鲟鳇鱼 *** 成熟晚, *** 周期长,雌鱼初始成熟年龄在16年~20年,雄鱼在12年以上,后代群体补充慢,因此其野生资源一旦遭到 *** 很难恢复。”马波表示,为保护濒临灭绝的鲟鳇鱼资源,黑龙江省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鲟鳇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起初的科研之路是非常艰难的。”国家特色淡水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试验站站长、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张颖跟随导师孙大江,苦苦“鲟”求多年,“那时的野生鲟鳇鱼非常稀有,而且 *** 昂贵。为了能获得鲟鳇鱼亲鱼,孙老师他们经常蹲守在黑龙江边,与渔民们吃住在一起。”

鳇鱼是国家保护动物吗,鳇鱼是国家保护动物吗-第1张图片-

“有了亲鱼,苗种驯化也非常难。”张颖表示,鲟鳇鱼很是倔强,野生苗种根本不 *** 工饲料,为了让野生鲟鳇鱼能够健康成长,科研人员们想尽办法,多番尝试,才找准符合鲟鳇鱼“口味”的饵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201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鲟鱼课题组培育出全国之一个鲟鳇鱼杂交新品种——“鲟龙一号”。

“‘鲟龙一号’具有 *** 成熟早、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可以有效缩短鲟鳇鱼养殖周期,解决了制约鲟鳇鱼繁殖的瓶颈问题。”张颖说。

鲟鳇鱼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大大减缓了野生鲟鱼种群的捕捞压力,对野生鲟鱼资源起到重要保护作用。鲟鳇鱼养殖技术的研究,有效保存了优质的鲟鳇鱼基因,为野外鲟鳇鱼资源的恢复,提供了充足的苗种保障。

多方联手共同守护“水中大熊猫”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呼兰水产试验场,上万尾鲟鳇鱼苗在池子内游动,小精灵们或是顶着尖尖的嘴角涌出水面,或是亮出白花花的肚皮来段“仰泳”,非常可爱。

场长助理孙志鹏正与同事一起,为即将增殖放流的鲟鳇鱼苗进行荧光标记。“荧光标记不会随着鲟鳇鱼的生长而消失,在增殖放流后,我们会在黑龙江流域的各个站点对鲟鳇鱼苗进行回捕检测,来确定我们的增殖放流效果。”孙志鹏说。

为有效修复野外鲟鳇鱼种群资源,自2001年开始,黑龙江便持续开展鲟鳇鱼苗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地点涵盖黑龙江上中游、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等自然分布区域。截至2021年,全省累计增殖放流鲟鳇鱼苗近2000万尾。

“据黑龙江抚远江段施氏鲟幼鱼资源调查显示,平均每网捕获施氏鲟幼鱼1.2尾,人工增殖效果明显。”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刘育波介绍,为了使 *** 、受困的水生野生动物得到救护,黑龙江省还设立了水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组建技术团队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已沿黑龙江初步形成了抚远、同江、萝北、逊克、爱辉等临时收容救护站,并指定两家省级收容救护站,承担全省疑难、重伤水生野生动物救治救护。

“今年5月,同江市新发滩渔民误捕了一条体长约2.8米,体重500斤左右的鳇鱼,经过专家团队有效救助后,野生鳇鱼被成功放归江河,重回大自然。”刘育波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加强对鲟鳇鱼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已在黑龙江水域划定1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面积5.2万余公顷,建立了黑龙江抚远段鲟鳇鱼和同江段达氏鳇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萝北省级鲟鳇鱼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生态红线,为野生鲟鳇鱼打造良好栖息地。

“我们还通过举办全国放鱼日、 *** 联合增殖放流、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宣传鲟鳇鱼资源保护工作,引导全社会共同守护我省‘水中大熊猫’。”刘育波表示。

鲟鳇鱼成为故乡的生态名片

两江汇流,引得群鱼繁衍生息,鱼翔浅底,促使江岸和谐发展。

作为远东更大的渔港城市,抚远也被誉为“中国鲟鳇鱼之乡”。每年有无数游人来到这里,感受祖国东极的神奇魅力,聆听鲟鳇鱼的古老传说。

“鲟鳇鱼从鱼苗到长成,要历经十几年的漫长时间,如果没有人类的捕捞,鲟鳇鱼可自然生存超过150年……”抚远市鱼博馆内,讲解员娓娓道来。巨型水族箱内上百条鲟鳇鱼自在遨游,纵使隔着玻璃,人们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鲟鳇之美。

抚远市水产局局长朱翥介绍,每年8月8日为抚远的增殖放流节,三年来,抚远已累计放流鲟鳇鱼苗150万余尾,其他经济鱼类800万尾以上。

“开展鲟鳇鱼保护,对于恢复珍稀濒危鱼类种群,优化鱼类群落结构,维护生物多样 *** ,促进渔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抚远市委 *** 、 *** 范继涛表示,近十年来,抚远市充分利用鲟鳇鱼原种场,加大了鲟鳇鱼苗繁育和增殖放流的力度,为黑龙江流域的鲟鳇鱼资源恢复,作出了抚远贡献。

壮美辽阔的朝阳旭日、逡巡环游的各类鱼群、婆娑起舞的青翠水草、灵动飞翔的珍稀青鸟,组成了更具抚远魅力的城市名片。

“我们一定努力保护好黑龙江的渔业资源,擦亮‘华夏东极’‘淡水鱼都’这些旅游名片,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人们领略到龙江独特的界江之美,生态之美。”范继涛说。

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古老鲟鱼,自在游弋。黑龙江与鲟鳇鱼的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黑龙江日报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黑龙江渔民误捕 88 斤“活化石”——雌 *** 达氏鳇

图为渔民误捕的达氏鳇。(李芮霖摄)

中新网哈尔滨5月28日电(李芮霖 王骁 记者 史轶夫)目前正值黑龙江、乌苏里江春渔期。27日下午,黑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佳木斯边境管理支队沿江边境 *** 接到滩地警务室 *** 反馈,在黑龙江72公里处有渔民误捕一尾被称为 " 活化石 " 的达氏鳇。

沿江边境 *** *** 到达现场发现,达氏鳇尾部有伤,于是迅速与渔业部门取得联系。经技术人员鉴定,这尾达氏鳇系雌 *** ,因捕捞过程中已对其造成伤害,需要送往抚远市鲟鳇鱼放流站进行救治。 *** 与技术人员共同将该达氏鳇送达放流站。

图为渔民误捕的达氏鳇。(李芮霖摄)

经测量,这尾达氏鳇体重 88 斤,雌 *** ,年龄在 20 岁以上,背部和尾部有伤口,但目前来看,生命体征平稳,无生命危险。

达氏鳇,俗称鳇鱼,是淡水鱼类中体形更大的一种。物种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其原始古朴的外形 1 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为濒危野生保护动物,也是全世界唯有黑龙江流域才有的珍贵鱼类,被生物学家称为 " 活化石 ",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

图为达氏鳇得到保护。(李芮霖摄)

经技术人员检查,这尾达氏鳇已有鱼卵,目前它正在放流站由专业人员进行救治,待其产卵并身体痊愈达到放生条件时,专业人员将把它和鱼苗选择合适地点放生。(完)

1万多条“中华鲟”被毒死?专家辟谣:不可能鱼塘养殖

据报道,4月6日凌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山下村一养鱼户疑遭他人投毒,6个鱼池养殖的1万多条中华鲟 *** 死光。巧合的是,去年4月15日下午同一地点也发生类似投毒案,当时致死2万多条5万多斤中华鲟。经调查,初定养鱼户养殖的中华鲟疑遭他人投毒死亡。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侦查。

此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将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到中华鲟身上。作为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养鱼户可以 *** 养殖中华鲟?野生的中华鲟目前生存状况如何?

“不可能是中华鲟,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是不允许私人 *** 养殖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焕章研究员看了此新闻报道后,肯定地回复科技日报记者。据他推测,养殖户所死亡的“中华鲟”应该属于杂交鲟,这是由鳇鱼和鲟鱼杂交产生的鱼种,主要分布于里海、黑海、波罗的海、白海等海域,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被养殖户广泛养殖。

“对于养殖户来说,如果真是养殖中华鲟,实在划不来。”刘焕章进一步解释道,“中华鲟成长周期慢,约需十年才达到 *** 成熟,进入繁殖期。并且市面上根本就没有苗种可养育,抗病能力又弱,投入和时间成本太高了。”

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中华鲟都是纯野生?“为了保护该鱼类,也通过人工繁殖方式延续后代。目前,我国进行中华鲟人工繁殖的单位有长江水产研究所等。但由于繁殖规模不大,很多技术难点尚未突破,人工繁殖情况不太乐观。”刘焕章说。

中华鲟很早以前就被定 *** 为极度濒危动物。

“上世纪80年代,在珠江流域还能看到中华鲟,现在没有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辉说,1996年2月,珠江流域发现中华鲟记录,在珠江流域武宣二塘江段的河道整治炸礁中,一尾体重约 *** 公斤的中华鲟被炸死,标本现存于广西水产研究所;1997年7月,西江梧州渔民误捕一尾体重约230公斤的中华鲟,后被放生;2002年5月,西江梧州渔民误捕一尾体重约5公斤的中华鲟,最后也被放生。

2014年4月,李新辉所在研究所科研团队使用EY60鱼探仪探测到珠江流域梧州段长洲坝下游有疑似中华鲟回波信号。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现。

如何拯救中华鲟的现状呢?“要加大人工繁殖规模,突破繁殖技术难点。”据刘焕章介绍,中华鲟 *** 成熟晚,在每年秋季繁殖,繁殖过程中对环境要求特别苛刻,现在人工繁殖存在很多技术难点。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华鲟野外繁殖的次数不仅是在减少,甚至是将完全不在野外繁殖,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此物种可能“绝后”。

“为什么现在不见中华鲟在野外繁殖呢,其中的原因现在还不知道。”他建议,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对中华鲟在野生环境下,尤其是长江流域的栖息环境、成长行为做深入、详细研究。“如果研究透彻,技术完善,对中华鲟的保护将具有突破 *** 作用。”

前几年,珠江肇庆段也试行放流中华鲟1000多尾,探寻中华鲟种群的恢复。可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涉及到经费等因素,目前暂没有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监测、回收数据。李新辉强调,必须加大力气培养技术团队,用项目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有效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对长江流域捕捞的管控要加强。”刘焕章表示,保护中华鲟的最终目的是让其能够在野外生存、繁殖、成长。(记者 叶 青 刘志伟)

一 *** 300斤野生鳇鱼获救后产卵 32万尾鱼苗被放流

黑龙江干流黑河市爱辉区段达氏鳇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马勇 摄

黑龙江干流黑河市爱辉区段达氏鳇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马勇 摄

中新网黑河8月18日电 (张思洋 记者 王琳)18日, *** 界江黑龙江干流黑河市爱辉区段达氏鳇增殖放流活动在黑龙江畔举行。被放流的鱼苗产自当地救助的一条 *** 的野生达氏鳇鱼,此前放流25万尾,今日放流7万尾,目前这条鳇鱼孵化的32万尾鱼苗全部放流完毕。

民众参与现场放流。 马勇 摄

达氏鳇是中国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曾与恐龙同期在地球上生活,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今年6月10日,黑河市爱辉区渔民作业时误捕一条体长2.9米、体重约300斤野生雌 *** 达氏鳇鱼,年龄在60岁以上,身体多处有伤。

小 *** 亲手放流鱼苗。 马勇 摄

经救助后,这只巨型鳇鱼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黑龙江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进行人工催产、孵化、培育,从获得的40万颗 *** 卵中孵化32万尾鱼苗,孵化率达80%以上。此前,25万尾鱼苗先后在黑龙江干流逊克段、萝北段及爱辉段被放流。

鳇鱼幼苗被放流黑龙江。 马勇 摄

今日,剩余7万尾鱼苗被运往黑龙江爱辉区上马厂江段,参与放流的民众目送鱼苗沿着滑道欢快地游入江中。黑河市爱辉区渔业资源富集,连续10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有助于保护水生生物多样 *** ,持续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黑龙江渔业健康发展。

等待被放流的鳇鱼幼苗。 马勇 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星说:“这是首次在黑龙江流域内分两批放流30万尾以上的大规模鳇鱼个体,今天放流的7万鱼苗较之前放流的25万鱼苗个体更大,所以成活率很高。”

后续,渔政专家将对此次放流的达氏鳇幼鱼成活率进行 *** 调查。“我们对苗种进行了荧光标记,就是为了开展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工作。下一步,科研人员将会在一年周期内分几次在放流点的上下江段开展调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为了一条鱼,上海立了一部法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上海制定国内首部保护“长江大鱼”中华鲟的地方 *** 法规。

5月14日,上海市十五届 *** *** 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这是上海的创制 *** *** ,是国内之一部保护和管理中华鲟的地 *** 规。

上海市 *** *** 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表示,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水域环境的巨大变化,包括中华鲟在内的很多水生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减少。通过地方 *** ,进一步加强对中华鲟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很有必要。

通观《条例》,确立了 *** 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体制,明确渔业部门负责上海市中华鲟保护工作,组织或者协调开展相关行政执法、生态修复、收容救护等工作。

《条例》规定,渔业部门建立与绿化市容、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并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工作衔接,依法及时打击危害中华鲟保护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完善物种保护措施上,《条例》明确增加种群数量的相关措施,规定通过人工繁育、增殖放流等措施,加强中华鲟保护,促进种群数量增加。《条例》明确建立救助机制,明确了个人和单位对中华鲟的救助责任,建立健全中华鲟收容救护体系。

《条例》明确规定,禁止捕捉、杀害中华鲟。因特殊需要必须捕捉的,应当依法取得特许捕捉证。

《条例》要求市渔业部门每年制定中华鲟保护与管理检查计划,并可以会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开展检查和指导工作。按照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危害中华鲟及其栖息地的违法行为的,可以投诉举报,对于在中华鲟保护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依法给予奖励。

根据规定,要建立中华鲟保护与管理年度报告 *** ,主管部门每年向社会报告中华鲟资源状况、人工繁育、增殖放流、收容救护等情况。

由于中华鲟具有洄游的特 *** ,对中华鲟的保护需要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协同合作。

《条例》设专章对中华鲟保护协作作了规定:一是开展中华鲟保护与管理的执法合作。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相关部门开展执法合作,共同打击相关违法行为。二是加强科研合作。协同开展中华鲟资源调查和栖息地环境监测,共同研究中华鲟保护与管理的重大问题。三是强化中华鲟救助合作。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相关部门共享收容救护设施设备与技术资源,共同提升收容救护水平。

被宣布“野外灭绝”的大鱼在湖北团风被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

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

通讯员 陶弟

“发现了一条大鱼,长得好像电视上看到的珍稀动物。”

“ *** 很清楚,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

极目新闻记者9月7日采访了解到,9月6日下午约6时,湖北省团风县渔政执法大队接到市民王先生求助后,在团风县罗霍洲网红沙滩救助了一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久前被宣布为野外灭绝的长江鲟。

被救助的大鱼

长江鲟是在2022年7月被宣布野外灭绝的。当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显示,长江鲟野外灭绝。同时,与长江鲟一同出现在报告中的鲟鱼还有白鲟,为“已经灭绝”。

团风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王先生在长江边的沙滩游玩时,在水滩中发现了一尾大鱼。接到王先生主动打来的 *** 后,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把它救助了出来。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将它放在水箱中带回单位,暂时安置。

极目新闻记者获悉后,之一时间联系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

杜浩科研团队长期从事长江鲟、中华鲟等长江珍稀濒危鱼类有关研究,经过杜浩对 *** 和 *** 作辨认,在团风长江段发现的这尾大鱼是长江鲟。“大家一般对中华鲟更熟悉一些,长江鲟和中华鲟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者外形有些相像,老百姓可能会误判。”他介绍,“长江鲟是我国特有物种,目前在长江上游、中游都有分布,在野外可以活二三十岁。”

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测量,这尾长江鲟体长96厘米,重4公斤左右,背尾部有一个小红点,救助后活 *** 较高。据此,杜浩推测,这条长江鲟是亚成体,预计鱼龄为5至6年。“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左右,估计野外的长江鲟自然繁殖停止了。”杜浩进一步介绍,“从 *** 上,尚无法判断,这尾救助的长江鲟是不是放流到长江中的,但可以判断,这尾个体肯定在野外存活了很长时间,并且身体状况比较好,这是长江大保护成效的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7日上午,团风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介绍,已有科研人员抵达现场,对这尾长江鲟进行采样,并于7日下午将它放归长江。

放归现场

“虽然长江鲟宣布野外灭绝,但从这尾个体看,很可能它未来两三年之内会长成熟,如果数量进一步增多,就有可能在长江中游形成一个新的长江繁殖地,这个物种就能够保留下来。”杜浩说。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 *** 。

标签: 鳇鱼 动物 保护 国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