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
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
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 *** 的 *** ,
数学是理 *** 的 *** 。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小学数数数字诗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 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数学找规律杂数诗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 ***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
数字隐藏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
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一字诗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 *** 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同上,这首《半半歌》的同类项是「半」字。全诗句句不离「半」字,但并不觉啰嗦、累赘,反而具有一种音韵美。
复字诗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倚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复字诗是在每句诗中重复嵌用同一个字。这首诗中,每句都有「溪」字出现,所以同类项是「溪」。
等差数列宝塔诗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
上面这首诗每层字数从一开始递增,直至七结束,这不就是首项为一,公差为一的等差数列嘛~
神奇的数学诗,
你还知道哪些?
来源:诗词世界
“你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吗?”
这本是一个 *** 上的搞笑问题,不过在复旦五浦会实验学校,不少 *** 会笑嘻嘻地回答你——“是!”
在他们看来,该校科研室主任刘宗三,就是一位“比语文老师还语文老师”的数学老师!
从教30多年来,刘老师一直努力将古诗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开展“诗教”探索,带领同学们走入一个别具一格的数学和文学世界。
数学老师发起的诗词群
今天一大早,复旦五浦会实验学校的不少七年级 *** ,就在刘宗三老师发起的“2018衢州游学诗词分享群”里“斗”起了诗。刘老师还把昨晚写的一首诗发到了群里,“盘桓灵宇吐清霖,南孔归田梦昧心。有意翱翔龙啸咏,无由变化柳丝吟……”
该校 *** 正在衢州游学,刚启程,刘宗三就建了诗词群, *** 们纷纷发来自己的作品,也互相欣赏、评论,煞是热闹。
七(2)班许峻豪同学作了一首《怀古》,“阳春白雪明宋玉、高山流水历琴心。百年柯 *** 何处?陌上不见碧水音。”
很快,刘宗三老师就发来了点评,“春应为仄声,雪应为平声……”,虽然指正之处不少,但在刘老师的朋友圈里,他却毫不掩饰爱才之情:“峻豪兄极为有才,我用韵脚和平仄小小敲打他一下”。
刘老师自己也即兴赋诗一首《五律-衢州有礼》:“秋叶散清芬,衢州有礼闻。终非风送雨,最是月和云……”,发到诗词群中,照例又被喜欢诗词的 *** 们欣赏“挑刺”,师生在诗词歌赋的分享交流中其乐融融。
苏东坡的诗里竟然藏着数学题?!
在 *** 们看来 ,上刘老师的课,是一种综合文理后的美的享受。
有一次,刘老师在一堂六年级的数学课上告诉 *** ,苏轼不仅是文豪,也是一位画家,他画过一幅“百鸟归巢图”并题诗一首:“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不少 *** 开玩笑地说,这哪里有百鸟,分明只写到8只嘛!
刘老师微微一笑,写下了一个经典算式:1+1+3×4+5×6+7×8=100。
“ *** 们都惊得瞪大了眼睛,没想到苏轼的诗里还隐藏着这么一道数学题呢!”
在他看来,预备年级承上启下,这时的数学教学应侧重于激趣开智、拓宽视野、培养习惯;进入初中的 *** 记忆力强,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已发展到一定水平。这时,用“诗教”整合一些数学史上的人文 *** 材料,在数学课上把理 *** 的知识与感 *** 的诗歌融合在一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这类从诗词引申出的数学典故,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
例如,下面这一首诗把数从有穷扩展到了无穷。
《雪梅》
(明)林和靖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梅中都不见。
又如,苏轼的诗词中饱含数学思维和 *** 。如《题西林壁》前两句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后两句则是解数学题许多时候的困境:陷于局部更优而无法得到全局更优。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常常是用一首诗词来激发 *** 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的。
比如,在学习“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时,刘老师会引用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 船。
这首诗 *** 们小学就会背了,很熟悉,但从没想到还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之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 *** 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 被这首诗的“数学解释”所吸引,很快便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又如,在学习“4.1圆的周长”时,刘老师会用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引出课题,前半句勾勒出“孤烟”这一直线和“大漠”这一平面的垂直空间关系,后半句则刻画了圆和地平线从相离、相切到相交的关系。
“诗词韵律和谐,往往能给人带来舒适和轻松的感觉,使 *** 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好感。”刘老师表示。
自编数学诗帮助 *** 掌握
不仅如此,这位古文造诣颇高的老师,还常常自创“数学诗”,帮助 *** 们理解数学概念。“诗歌在数学概念和 *** 的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 *** 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而且诗歌对 *** 数学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1.4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时,他就自编了一首诗:
整数分类不唯一,请君回忆来举例。
正负两家零不在,二来整除有偶奇。
因数个数归三类,素数合数皆无一。
若问素数谁最怪?学完本课可释疑。
“我们用这首诗来帮助引入课题,它把整数的分类表述得非常清晰:又通过设问,引发 *** 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起到了以趣味方式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作用。”
在学完“100以内的素数”之后, *** 死背100以内的25个素数比较困难,刘老师把这25个素数用断句的 *** 编成一首诗,琅琅上口,十分好记:
二三五七和十一,十三后面是十七。
十 *** 三二十九,三一三七四十一。
四三四七五十三,五九六一六十七。
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 *** 九十七。
一百以内素数表,二十五个要记齐。
不是素数易搞错,五一五七八十七。
还有一个九十一,冒充素数真淘气。
因数个数来分类,素数合数还有一。
不仅如此,甚至一些优美且还有数学意味的歌词,也被刘老师搬到了课堂上。
比如,“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中,异面直线的几何 *** 质——空间中既不平行也不相交,一直是 *** 学习的一个难点。刘老师在讲完这节课后,留给 *** 一首小诗《异面直线的爱情》:
我们是异面直线
不属于任何一个平面
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羡慕平行
虽然不曾有过交集
但却能够并肩向前,不离不弃
羡慕相交
纵使不能相伴永远
但,至少还拥有过曾经的美好
可我们只是一对异面的直线
不能平行,亦无法相交
甚至,不能仰望同一片蓝天
我们是异面直线
无论如何努力地伸长臂膀
也无法交握我们的双手
这首诗让异面直线的几何 *** 质一下子变得形象而逼真, *** 牢牢地记在了心间。它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但知识点全部囊括其中,便于 *** 理解和掌握,而且朗朗上口。
数学之家培养出的古诗词爱好
有意思的是,这位数学老师的家里不折不扣是个“数学之家”,母亲也是数学老师。
但对古诗词的喜爱和造诣,却也是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
刘老师告诉记者,他的曾祖父是清朝的秀才, *** 就读于复旦大学,师从陈望道先生, *** 从小引导他读《论语》、读唐诗,浸润传统文化。所以虽然最终他和母亲一样成了数学教师,但对古诗词的热爱已经深深浸润了这个家庭中。
从数学的视角,他发现了诗词的另一重魅力。
他告诉记者,诗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之一。先人把诗作为五经之首,并探索出一整套通过学诗、写诗来进行启蒙教育,来训练和培养青少年能力的卓有成效的 ***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是与诗词紧密结合的。其中,以《算法统宗》为 *** 的古典数学文献中记载了大量以诗词为载体的数学典故和问题。
有鉴于此,结合上海初中预备班 *** 的特点,该校在沪教版预备班的数学教学中,就“诗教”进行了一些尝试。
比如,预备年级基本概念是教学重点, *** 的机械记忆占主要地位,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而诗词就能提高记忆水平,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因为轻松和谐的诗词比一般的讲解容易激活大脑的接受,使 *** 不易疲劳,进一步理解巩固,增强记忆能力和回忆能力。实践证明,已经编成诗词的基本概念不容易忘却。
不仅如此,而中国不少古算家以诗词抒怀,一些数学名题以及数学思想、 *** 等被编成耐人寻味的诗词题,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得到形象生动和押韵的诗意表达,既有助于理解记诵,又可引人入胜,激发孩子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但刘老师也坦言,虽然在数学教学中,提倡适当、适度地开展“诗教”,但并不等于每一节课都想着运用诗歌进行教学,对教材进行改编,在具体的形式上仍然要不断探索磨砺,不可偏颇。“在这个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社会人们的语言 *** 化,我们优良的数学“诗教”传统被逐渐淡忘,几乎没有了发展,拯救我国这一传统文化的使命对于我们基层数学教师责无旁贷。”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出自清代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解释: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小舟,一边唱歌一边饮酒,写出江上渔父独钓的潇洒,在逍遥中又有几分孤寂萧索的心情。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 〔清代〕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译文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拼音
注释
- 蓑(suō)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 丝纶(lún):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
- 樽(zūn):酒杯。
- 扁舟:小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士祯早年应朋友邀请,为《秋江独钓图》而题的七绝。
赏析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近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细细品味,这些“一”用得十分贴切又有情趣。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赏析二(转自:初衣胜雪)
初衣解诗:清朝是词坛或者诗坛非常寂寞的朝代。这是由于清朝的文网严密,汉族官员得不到重用,而且在文字方面, *** 得非常严谨,也就使唐宋以来的文人盛行的诗词歌赋,不复由上自下的传播流行。清朝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抑制和 *** 最为严酷的时期。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清朝的诗词,其在民间的影响力远远逊于前朝。
但是这个其中,也不乏有诗人词人和作品,冲破层层的文网,没有被洇灭而得以流传下来。这其中就有清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王士祯。
说起王世祯他应该是明末清初的人。但是由于他高寿,顺治十五年的进士,却在康熙朝做了40多年的官,而且他是一个纯粹的汉族官僚,以刑部尚书退休。这在清朝来讲,是很少有 *** 获此地位的。这得力于他,清廉勤奋,且办事效率高,高到什么地步呢,在办理诉讼案件时,几十个记录的官员,努力的想跟上他言语的节奏,结果手腕都写伤了。几个月就办理了要案数千件。
而且办理的结果,宽严有度,深孚众望。
所以说在满清的朝廷立脚,光有文采那是不够的。办事能力是 *** 在满清朝廷立脚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王世祯并不骄傲,相反,他为人非常的平和谦逊。
在这平和谦逊的外表之下,我们看到他的诗词,清朗有度,在严密的文网之下,居然能够展现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这是一首题友人画图的诗。对方画了一幅秋江独钓。我们最记得的应该是唐朝的,“孤舟蓑笠翁,独钓一江雪。”虽然极有画面感,但是说实话实在是极致的萧瑟。但我估计日本人喜欢。
古人中用“一”来做诗做句,有画面的简洁感,但是往往失于纤巧,所以往往会在做诗或者句当中,另外的用高昂做比对。比如用一叶扁舟,通常要对万壑,千山,百,十,数来调剂。
明朝散文家的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有“长堤一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将一用到了极致。但是很明显才子气重,闲适 *** 灵有余。所以许多后人作诗作词作文章,都脱不出这样的纤秀空灵的美感,一不留神就走向了伤感颓废。
但是王世祯,在28个字里,连用9个“一”,却明爽动人,层次递进,开阔鲜明。可谓强悍。
说的是在明丽的秋江之上,在湖心钓鱼的人。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非常简洁明快地写出了在江心钓鱼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的健康的气息。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你看过秋天太阳好的时候,那在江边钓鱼的人吗?面对波光粼粼,他的注意力在鱼标上面,但是又不全在鱼标上面。这个时候心思沉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以我为中心,去观照身外的世界。如果唱歌也是发乎于内心的自然的流淌,而眼前的秋色秋水,都收纳在他一个人的心怀里。
如果不是特地为了生存去打鱼,钓鱼实在是一种平衡身心的娱乐。我看见许多人钓上的鱼,并不许都要拿回家来吃。他们往往会将一些小鱼苗,轻轻地摘取下来,放生到水里。
钓鱼实际是一种姿态。能够感受万物的缘起和交集。亲水,亲近自然。
但是王世祯的这首词的好,显然不是在他连用了9个一,而是词中表达的健康的审美气息。那种拥抱自然和秋天的快乐,并不消沉,也不激愤,惟是发自内心的乐观。
秋水长天,是秋天最明丽壮丽的景色。会欣赏的人,往往眼是相机,心是吊钩,说要容纳的,是这天然的天地好景色,荡涤人的心灵。
虽然王世祯是题画诗,但是看一看他的生平与作为,一生明快向上,肯做实事,是一个非常大气而务实的清朝的汉族官僚,在满清严密的高压下,有所作为有所突破,这也是得利于他乐观的心境。
所以从这首诗里,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身上的那一种气质。那显然不是隐士的,而是入世的。也就使这首诗分外的明快高爽!
赏析三(转自:核桃树下读历史)
妙趣横生,意境深远的数字诗: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数字诗是中国古诗词中一个有趣的存在。诗歌因为有了数字而变得意境深远,摇曳多姿,一起来看一下。
《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 十枝花。
这是宋朝诗人邵雍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数字诗。全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巧妙的包含了从一到十十个数字,浑然天成,意境优美。离这里两三里远的地方,有一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庄。村里住着四五户人家,分布着六七座亭台。一路行来还可以看到不少盛开的花朵。有多少朵呢?大概 *** 十枝吧!
《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 *** 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相比起前一首来,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要逊色一些。但依然写的妙趣横生,蕴含深意。大雪纷飞,置身于这广袤的天地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不止是雪花融入了梅花,就连看雪的 *** 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题画竹》:
。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
这是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题写的一首题画诗。画家巧妙的用一到六六个数字说明了画竹的技巧:疏落有致,间隔有距,才能以少胜多,画出竹子的神韵特点。
《题<百鸟归巢图>》: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这是明朝状元伦文叙写的一首颇有讽刺意味的题画诗。这首诗平中有奇,暗藏机关。尤其是最后两句,一鸣惊人,让人不由得感慨当时朝政的 *** ,贤人不足,奸邪误国。真可谓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也是一首题画诗,作者是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一面歌唱,一面饮酒。一人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潇洒自在,逍遥快活。可是细品之下,逍遥中又不免藏着几许萧瑟和孤寂,载载孑立,形影相吊。
有意思的是乾隆时期的诗人陈沆也写过类似的一字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意境颇为相似。
《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这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散曲。深秋夜雨,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既悲秋感怀又羁旅哀怨,还有对父母深深的挂念。尤其曲中的数字“一声”、“一点”、“三更”、“十”、“二”等,更是给人以回环复沓,一咏三叹的独特美感。
《一轮明月满乾坤》:十里长亭无人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声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这是出现在名著《 *** 记》中的一首数字诗。作者吴承恩倒用十个数字,写出了 *** 师徒西行路上,红日西坠天色已晚的景象。尤其是最后两句,气势恢宏,既写出师徒四人斩妖除魔后愉悦的心情又表达了不达目的不罢休,誓要求取真经的坚定信念。
名家点评
江洋在《明清咏钓诗欣赏》写到:这首诗更大的特点是,短短四句中一连用的九个一字,读来朗朗上口。然细细品味,不难品出逍遥之中深藏几许萧瑟,自在之余伴有几多孤寂。垂钩者(亦或作者)鸿尘看破,只得借酒消愁,载载孑立,形影相吊。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太妙了!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
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
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 *** 的 *** ,
数学是理 *** 的 *** 。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小学数学
- 数字诗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 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数学找规律
- 杂数诗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 ***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
- 数字隐藏诗
《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
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
- 一字诗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 *** 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同上,这首《半半歌》的同类项是「半」字。全诗句句不离「半」字,但并不觉啰嗦、累赘,反而具有一种音韵美。
- 复字诗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倚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复字诗是在每句诗中重复嵌用同一个字。这首诗中,每句都有「溪」字出现,所以同类项是「溪」。
等差数列
- 宝塔诗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
上面这首诗每层字数从一开始递增,直至七结束,这不就是首项为一,公差为一的等差数列嘛~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是曾经小学学过的,字字句句虽然简单,但是又极具画面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鸡叫》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此诗说前面两句淡而无味,让人看之昏昏欲睡,逆转之后两句忽然豁然开朗,大气蓬勃。
《咏雪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 *** 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传说这是清乾隆帝与纪昀合作的咏雪诗(乾隆作前三句,纪昀作末句),这里的一片等指雪花,是白色的,一二三四五六七 *** 片,而草丛是绿色的,不可能”都不见”,改为”飞入芦花都不见”更好,因为芦花是白色的无特殊意义!
《题<百鸟归巢图>》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一只又一只”加起来就是2只,“三四”相乘得12,“五六”相乘得30,“七八”相乘得56。把2、12、30、56加起来,总数恰好为100,与画题相合。
《吟鸡冠花》
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为何浅淡妆?
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
明代才子解缙,思维敏捷。一天,曹尚书邀解缙过府吟诗,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首句刚出,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解缙不慌不忙界面吟出:“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曹尚书听罢,不禁连连点头称好。
《救诗》
帝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
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皇后生了孩子,永乐帝令解晋吟诗。解缙脱口吟出“帝王昨夜降金龙”,刚要续句,永乐帝说:“生的是女孩。”解缙续吟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永乐帝又打断:“可惜夭折了。”解缙随机续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永乐帝叹口气说:“早丢到池塘里去了。”解缙续句更妙:“翻身跳入水晶宫。”令人绝倒一时。
《暮鹤》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墨池。
乾隆下江南时,有一天黄昏,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他要随行的文人学士即兴赋诗。有位叫冯诚修的即开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听后,即出了个难题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众人一听,个个瞠目结舌。冯诚修却不慌不忙地顺势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墨池。”他竟将墨汁把白鹤染黑向乾隆“交差”。乾隆不禁哈哈大笑。
《祝寿诗》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
据说解缙给一位老太太祝寿,吟诗以贺,劈头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把老太太差点气死,众宾客个个大惊失色。就在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转怒为喜,满堂笑逐颜开。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缙的第三句又出“儿孙个个都是贼”,把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弄紧张了。这时,解缙不紧不慢地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亲。”跌宕起伏,让人好不惊喜呀!
《补商人诗》
廿四桥边廿 *** ,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初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相传,清代金农寓居扬州时,曾于平山堂上宴客,乃以“飞”、“红”二字吟诗为酒令。有个商人功底很浅,下笔写了一句讲不通的诗:“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是白的,怎么成了红的?金农马上为其掩丑,前补三句成七绝一首:“廿四桥边廿 *** ,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初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的确是,化腐朽为神奇!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江南的 *** ,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词,而那些简单的、 *** 理 *** 数字的"符号"更是为初学古诗词的孩子们提供了太多美妙而朗朗的味儿.也许冥冥之中"俗话的:文理不分家"就是告诉今人古诗和数学本身就存在着某种必然吧.
一、数字诗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整。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山村咏怀(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 十枝花。
二、杂数诗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此篇题目为「百鸟」,何是百鸟?诗中自有 ***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提示:(1+1+3×4+5×6+7×8=100)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三、数字隐藏诗
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到十这十个数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四、一字诗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 *** 现许多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五、半字诗
这首《半半歌》全诗句句不离「半」字,但并不觉啰嗦、累赘,反而具有一种音韵美。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六、复字诗
复字诗是在每句诗中重复嵌用同一个字。这首诗中,每句都有溪字出现.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倚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七、宝塔诗
宝塔诗,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上面这首诗每层字数从一开始递增,直至七结束.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古人是不是很伟大,学会这些诗词吧,因为它们真的太美了.
“你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吗?”
这本是一个 *** 上的搞笑问题,不过在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不少 *** 会笑嘻嘻地回答你——“是!”
在他们看来,该校科研室主任刘宗三,就是一位“比语文老师还语文老师”的数学老师!
从教30多年来,刘老师一直努力将古诗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开展“诗教”探索,带领同学们走入一个别具一格的数学和文学世界。
数学老师发起的诗词群
一大早,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的不少七年级 *** ,就在刘宗三老师发起的“2018衢州游学诗词分享群”里“斗”起了诗。刘老师还把昨晚写的一首诗发到了群里,“盘桓灵宇吐清霖,南孔归田梦昧心。有意翱翔龙啸咏,无由变化柳丝吟……”
该校 *** 正在衢州游学,刚启程,刘宗三就建了诗词群, *** 们纷纷发来自己的作品,也互相欣赏、评论,煞是热闹。
七(2)班许峻豪同学作了一首《怀古》,“阳春白雪明宋玉、高山流水历琴心。百年柯 *** 何处?陌上不见碧水音。”
很快,刘宗三老师就发来了点评,“春应为仄声,雪应为平声……”,虽然指正之处不少,但在刘老师的朋友圈里,他却毫不掩饰爱才之情:“峻豪兄极为有才,我用韵脚和平仄小小敲打他一下”。
刘老师自己也即兴赋诗一首《五律-衢州有礼》:“秋叶散清芬,衢州有礼闻。终非风送雨,最是月和云……”,发到诗词群中,照例又被喜欢诗词的 *** 们欣赏“挑刺”,师生在诗词歌赋的分享交流中其乐融融。
苏东坡的诗里竟然藏着数学题?!
在 *** 们看来 ,上刘老师的课,是一种综合文理后的美的享受。
有一次,刘老师在一堂六年级的数学课上告诉 *** ,苏轼不仅是文豪,也是一位画家,他画过一幅“百鸟归巢图”并题诗一首:“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不少 *** 开玩笑地说,这哪里有百鸟,分明只写到8只嘛!
刘老师微微一笑,写下了一个经典算式:1+1+3×4+5×6+7×8=100。
“ *** 们都惊得瞪大了眼睛,没想到苏轼的诗里还隐藏着这么一道数学题呢!”
在他看来,预备年级承上启下,这时的数学教学应侧重于激趣开智、拓宽视野、培养习惯;进入初中的 *** 记忆力强,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已发展到一定水平。这时,用“诗教”整合一些数学史上的人文 *** 材料,在数学课上把理 *** 的知识与感 *** 的诗歌融合在一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这类从诗词引申出的数学典故,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
例如,下面这一首诗把数从有穷扩展到了无穷。
《雪梅》
(宋)林和靖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梅中都不见。
又如,苏轼的诗词中饱含数学思维和 *** 。如《题西林壁》前两句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后两句则是解数学题许多时候的困境:陷于局部更优而无法得到全局更优。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常常是用一首诗词来激发 *** 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的。
比如,在学习“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时,刘老师会引用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 船。
这首诗 *** 们小学就会背了,很熟悉,但从没想到还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之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 *** 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 被这首诗的“数学解释”所吸引,很快便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又如,在学习“4.1圆的周长”时,刘老师会用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引出课题,前半句勾勒出“孤烟”这一直线和“大漠”这一平面的垂直空间关系,后半句则刻画了圆和地平线从相离、相切到相交的关系。
“诗词韵律和谐,往往能给人带来舒适和轻松的感觉,使 *** 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好感。”刘老师表示。
自编数学诗帮助 *** 掌握
不仅如此,这位古文造诣颇高的老师,还常常自创“数学诗”,帮助 *** 们理解数学概念。“诗歌在数学概念和 *** 的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 *** 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而且诗歌对 *** 数学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1.4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时,他就自编了一首诗:
整数分类不唯一,请君回忆来举例。
正负两家零不在,二来整除有偶奇。
因数个数归三类,素数合数皆无一。
若问素数谁最怪?学完本课可释疑。
“我们用这首诗来帮助引入课题,它把整数的分类表述得非常清晰:又通过设问,引发 *** 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起到了以趣味方式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作用。”
在学完“100以内的素数”之后, *** 死背100以内的25个素数比较困难,刘老师把这25个素数用断句的 *** 编成一首诗,琅琅上口,十分好记:
二三五七和十一,十三后面是十七。
十 *** 三二十九,三一三七四十一。
四三四七五十三,五九六一六十七。
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 *** 九十七。
一百以内素数表,二十五个要记齐。
不是素数易搞错,五一五七八十七。
还有一个九十一,冒充素数真淘气。
因数个数来分类,素数合数还有一。
不仅如此,甚至一些优美且还有数学意味的歌词,也被刘老师搬到了课堂上。
比如,“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中,异面直线的几何 *** 质——空间中既不平行也不相交,一直是 *** 学习的一个难点。刘老师在讲完这节课后,留给 *** 一首小诗《异面直线的爱情》:
我们是异面直线
不属于任何一个平面
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羡慕平行
虽然不曾有过交集
但却能够并肩向前,不离不弃
羡慕相交
纵使不能相伴永远
但,至少还拥有过曾经的美好
可我们只是一对异面的直线
不能平行,亦无法相交
甚至,不能仰望同一片蓝天
我们是异面直线
无论如何努力地伸长臂膀
也无法交握我们的双手
这首诗让异面直线的几何 *** 质一下子变得形象而逼真, *** 牢牢地记在了心间。它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但知识点全部囊括其中,便于 *** 理解和掌握,而且朗朗上口。
数学之家培养出的古诗词爱好
有意思的是,这位数学老师的家里不折不扣是个“数学之家”,母亲也是数学老师。
但对古诗词的喜爱和造诣,却也是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
刘老师告诉记者,他的曾祖父是清朝的秀才, *** 就读于复旦大学,师从陈望道先生, *** 从小引导他读《论语》、读唐诗,浸润传统文化。所以虽然最终他和母亲一样成了数学教师,但对古诗词的热爱已经深深浸润了这个家庭中。
从数学的视角,他发现了诗词的另一重魅力。
他告诉记者,诗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之一。先人把诗作为五经之首,并探索出一整套通过学诗、写诗来进行启蒙教育,来训练和培养青少年能力的卓有成效的 ***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是与诗词紧密结合的。其中,以《算法统宗》为 *** 的古典数学文献中记载了大量以诗词为载体的数学典故和问题。
有鉴于此,结合上海初中预备班 *** 的特点,该校在沪教版预备班的数学教学中,就“诗教”进行了一些尝试。
比如,预备年级基本概念是教学重点, *** 的机械记忆占主要地位,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而诗词就能提高记忆水平,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因为轻松和谐的诗词比一般的讲解容易激活大脑的接受,使 *** 不易疲劳,进一步理解巩固,增强记忆能力和回忆能力。实践证明,已经编成诗词的基本概念不容易忘却。
不仅如此,而中国不少古算家以诗词抒怀,一些数学名题以及数学思想、 *** 等被编成耐人寻味的诗词题,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得到形象生动和押韵的诗意表达,既有助于理解记诵,又可引人入胜,激发孩子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但刘老师也坦言,虽然在数学教学中,提倡适当、适度地开展“诗教”,但并不等于每一节课都想着运用诗歌进行教学,对教材进行改编,在具体的形式上仍然要不断探索磨砺,不可偏颇。“在这个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社会人们的语言 *** 化,我们优良的数学“诗教”传统被逐渐淡忘,几乎没有了发展,拯救我国这一传统文化的使命对于我们基层数学教师责无旁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
明代员外偶得苏轼名画,请来状元题诗,初读平平仔细一看拍案叫绝文坛有不少能写出好诗好词的人,但是像苏轼这样的诗、词、书、画、散文都精通的集大成者不多,今天我们便来说说这苏轼的画。苏轼的画有多值钱?目前尚存于世的东坡真迹全世界只有三幅,《雨竹图》、《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前两幅收藏在博物馆里, *** 不好估算,极少在公众面前展出;最后一幅在2018年被某神秘人士以4.636亿港币拍得,这个价有人说他得了 *** 宜。
但在典籍中提到的苏轼众多真迹中,有一幅名为《百鸟归巢图》曾引起不少文史专家的关注,从画名来看这必然是大手笔之作,如果这幅画能保存下来, *** 肯定是无法估量的。据记载这幅画曾在明代被一位出手阔绰的员外所得,爱不释手,他听说好画要配好诗,于是便想到请个当世的大才子来给此画配上首诗。
一向只有苏轼给他人的画题诗,世上能有几人配给苏轼的画作写诗呢?员外郎思来想去,便想到了当时的状元郎伦文叙。伦文叙虽出身贫寒,但9岁就能写诗文,在当时被称为神童,长大后更是连中会试之一和殿试之一,是钦点的状元郎。
伦文叙听说要给苏轼的画作写诗,压力不小,在 *** 面前写什么诗想来都是班门弄斧,于是他放弃了一般的写诗技巧,从画题中的“百鸟”作文章,写下了这首看起来有点儿怪的诗,让我们来读一读: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初读这首诗会觉得有失水准,看上去有点儿打油诗的味道,但却很容易被诗中连用两个“一”,再用“三四五六七八”的数字吸引。数字这样用空间有什么用意呢?其实它是一道算术题,算法如下:
1+1+3x4+5x6+7x8=100(之一句连用两个一,正好相加,后几句则相乘)
把诗里的数字以这种方式算起来,正好是百鸟的100。不得不说,这位状元为了写这首诗,也是费尽了心思的。当这首初读平平的诗被解出来时,引起众人拍案叫绝。那么这首诗的是否具有艺术 *** 呢?
总体来说,全诗还是将画中之物的形象写了出来。画中凤凰为主,百鸟为次,凤少鸟多,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入手。最后一句“啄尽人间千万石”,则颇有戏谑之意,东坡一生风起幽默,这句倒也算是合了他的脾气。
无奈的是这幅画后来没有流传下来,其中原因不得而知,当真是令人扼腕。到了清代,画家沈铨画了一幅《沈铨百鸟朝凤图卷》,在这幅画中,沈铨用尽了毕生功力,共画了大大小小近300种鸟禽,这已经是清朝所知的所有鸟类,被称为稀世珍品。要是东坡的画还在,该是怎样一幅巨作呢?遥想一、二。
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
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
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 *** 的 *** ,
数学是理 *** 的 *** 。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小学数数数字诗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 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数学找规律杂数诗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 ***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
数字隐藏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
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一字诗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 *** 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同上,这首《半半歌》的同类项是「半」字。全诗句句不离「半」字,但并不觉啰嗦、累赘,反而具有一种音韵美。
复字诗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倚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复字诗是在每句诗中重复嵌用同一个字。这首诗中,每句都有「溪」字出现,所以同类项是「溪」。
等差数列宝塔诗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
上面这首诗每层字数从一开始递增,直至七结束,这不就是首项为一,公差为一的等差数列嘛~
神奇的数学诗,
你还知道哪些?
前言:逆挽诗的更大特点是作者在它的开头,故意以极其普通的语句下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成奇蜂之势,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所谓“将军欲以巧胜人,盘马弯弓故不发”、“化腐朽为神奇”、“化板滞为跳脱”、“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亦宜乎。这种别开生面,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其诗构思之巧妙。
《题柳堤送别图诗》
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
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
任你东西南北,千丝万缕,
总系不得郎舟住。
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
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一声声:“不如归去!”
几句续诗,便把全诗激活,把原本开头几句平淡的诗句也变得有了意义。全诗成了一首带有元曲情调的婉约 *** 的离愁别绪的佳作,人 *** 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绝。
《咏雪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 *** 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传说这是清乾隆帝与纪昀合作的咏雪诗(乾隆作前三句,纪昀作末句),这里的一片等指雪花,是白色的,而草丛是绿色的,不可能”都不见”,改为”飞入芦花都不见”更好,因为芦花是白色的无特殊意义!平常的咏雪诗而已!
《江南》
【汉代】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鸡叫》
【宋代】赵匡胤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此诗说前面两句淡而无味,让人看之昏昏欲睡,逆转之后两句忽然豁然开朗,大气蓬勃。
《题<百鸟归巢图>》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一只又一只”加起来就是2只,“三四”相乘得12,“五六”相乘得30,“七八”相乘得56。把2、12、30、56加起来,总数恰好为100,与画题相合,可见诗人的机巧。
《吟鸡冠花》
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为何浅淡妆?
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
明代才子解缙,思维敏捷,聪颖过人。一天,曹尚书邀解缙过府吟诗,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首句刚出,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解缙不慌不忙界面吟出:“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曹尚书听罢,不禁连连点头称好。
《救诗》
帝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
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皇后生了孩子,永乐帝令解晋吟诗。解缙脱口吟出“帝王昨夜降金龙”,刚要续句,永乐帝说:“生的是女孩。”解缙续吟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永乐帝又打断:“可惜夭折了。”解缙随机续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永乐帝叹口气说:“早丢到池塘里去了。”解缙续句更妙:“翻身跳入水晶宫。”这首顺势而取的逆挽诗令人绝倒一时。
《祝寿诗》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
据说明代名士解缙给一位老太太祝寿,吟诗以贺,劈头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把老太太差点气死,众宾客个个大惊失色。就在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转怒为喜,满堂笑逐颜开。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缙的第三句又出“儿孙个个都是贼”,把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弄紧张了。这时,解缙不紧不慢地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亲。”
《补商人诗》
廿四桥边廿 *** ,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初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相传,清代金农寓居扬州时,曾于平山堂上宴客,乃以“飞”、“红”二字吟诗为酒令。有个商人功底很浅,下笔写了一句讲不通的诗:“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是白的,怎么成了红的?金农马上为其掩丑,前补三句成七绝一首:“廿四桥边廿 *** ,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初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这首化腐朽为神奇的诗,,真可谓“死句”亦能救活呀!
《暮鹤》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墨池。
乾隆下江南时,有一天黄昏,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他要随行的文人学士即兴赋诗。有位叫冯诚修的即开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听后,即出了个难题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众人一听,个个瞠目结舌。冯诚修却不慌不忙地顺势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墨池。”好一个机智的冯诚修,竟将墨汁把白鹤染黑向乾隆“交差”。乾隆不禁哈哈大笑。
本篇图文来自 *** ,感谢原创作者!
合作单位:齐鲁文化网
协作单位:济南弘正仁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传统生产工艺示范企业:
山东冯氏驴业食品有限公司
烟台鲁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烟台爱陶漳食品有限公司
济南弘正食品有限公司
莱阳市龙发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