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翻译一句一译,鱼我所欲也翻译一遍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17
三 怎样分辨虚词“尔”的用法


提要:“尔”作主语和宾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作指示代词时,译为“这(样)那(样)”。

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①用作动词、形容词词尾,译为“的、地、着”;②同“耳”,罢了,而已;③表三种语气,可译为“了,呢”。

(一)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作主语或宾语时,译为“你,你们”;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

(1)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形作动。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2)不能究物理。(纪昀《河中石兽》)——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物 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3)必死是间,余收骨焉。(《左传·崤之战》)——(你)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陵之间,(我)会在那里收葬你的死骨。(焉,兼词,相当于“之于”,在那里)

(4)我无诈,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欺诈也不要欺骗我。(无:毋,不要)

(5),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我是我。

(6)官命促耕,勖(xù,勉励)植,督获。(柳宗元《种树郭橐(tuó)驼传》)——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

(7)颜渊、子路侍。子曰:“盍(何不)各言志?”(《论语·公冶长》) ——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各人谈谈你们的志向”

2·指示代词,可译为“如此,这(样),那(样)”。例如:

(1)未能免俗,聊复耳。(《晋书·阮咸传》)——不能摆脱世俗的影响,姑且这样罢了。

(2)子贡曰:“夫子(指孔子)何善(称赞)也?”(《礼记·檀弓上》)——子贡说:“老师为什么称赞件丧事办得好呢?”

(3)许掾(yuàn)(许询,字玄度)尝诣简文,尔夜风恬(tián,安静,清静)月朗,乃共(一起)作(作:及,到)曲室(深邃幽隐的密室,内室)中语。(《世说新语·赏誉》)——许掾史曾去谒见简文帝,那(这)天夜里风静月朗,二人就一起到内室里清谈。

(4)尔有二十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从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尔来:自那时以来)

(5)冀(希望)时天下无滞才(滞留的人才)。(《世说新语·赏誉》)——希望时天下没有不被起用的人。

(6)问君何能尔(如此),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7)同是 *** 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同样是被人逼迫,你这样我也这样。(尔,然:都是“这样”的意思)

(二)助词

1·用作动词、形容词、副词词尾,可译为“的”“地”“着”“然”,也可不译。。例如:

(1)佁(yǐ)然不动,俶(chù)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鱼儿)呆呆地停在那里,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俶尔:忽然)

(2)蹴(cù,踩踏)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用脚踩踏过的食物送给人,就是乞丐也不屑一顾。

(3)共事二三年,始未为久。(《孔雀东南飞》)——一起生活才两三年,生活刚开始并不长久。

(4)子路率尔而对曰。(《论语·先进》)——子路轻率答道。

(5)鼓瑟希(同“稀”),铿,舍(放下)瑟而作(站起)。(《论语·先进》——他弹瑟正接近尾声,瑟声铿而止,曾皙放下瑟站起来。

2·语气助词

1)同“耳”,相当于“罢了”“而已”。例如:

(1)无他,手熟。(欧阳修《卖油翁》)——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赤脚),以头抢(qiāng,碰,撞)地。(《唐雎不辱使命》)——平民发怒,也不过是在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3)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副词,只,只有)泰山。《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用不了一个早晨就能遍降雨水于天下的,只有泰山不下雨而已

2)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例如:

(1)非死则徙。(柳宗元《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走

(2)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吃完这些粮食还不能取胜,就想撤离归国

3)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例如:

(1)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通“虢”,国名),而明日取虞(国名),君何有焉?(《公羊传·僖公二年》)——君王如果采用我的计谋,那么,今天取得虢国,明天就可以取得虞国,君王还忧虑什么

4)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1)然则何言?《公羊传·隐公元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这样说

(2)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公羊传·僖公二年》)——遥远的国家来了,为什么中原地区的国家只说齐、宋来了呢?(中国: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 *** )

(三)复音虚词(固定结构)

1·尔尔:①应答之词。相当于“是是”。②课本解释:如此如此。例如: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孔雀东南飞》)——媒人离开座位,连声说“是是,就这样办,就这样办。

2·云尔: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例如: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王勃《滕王阁序》)——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尽情挥洒如江如海的文才吧。(“潘”指潘岳,“陆”指陆机,都是晋朝人。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评价他们的文才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鱼,我所欲也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桓南郡①既破殷荆州②收般将佐十许人咨议③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④,而嵇绍⑤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 *** 。”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世说新语·德行之一》

【注】①桓南郡:指桓玄,东晋权臣。②殷荆州仲堪,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③咨议:官名。晋以后诸王府设咨议参军,备咨询谋议。④嵇康:三国谯郡人。对当时掌握朝政的司马氏集团有所不满,遭钟会构陷,被司马昭(后来的晋文王)所杀。⑤嵇绍:字延祖,嵇康长子。康被杀时,绍十岁。晋武帝时经山涛推荐,征为秘书丞。官至侍中。敢直谏,不阿权贵。八王之乱时,随晋惠帝与成都王司马颖战,侍卫皆败散,唯有他以身护惠帝,被乱箭 *** ,血溅帝衣。

【乙文参考译文】南郡公桓玄打败荆州刺史般仲堪之后,收捕了殷仲堪的将官僚属十多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一向厚待罗企生,当他要杀一些人的时候,先派人去对罗企生说:“你如果向我认错道款,我一定开脱你的罪责。”罗企生回答说:“我做了殷荆州的官,现在他逃亡出去,生死未卜,我有什么脸面去向桓公赔礼谢罪呢?”等到已经绑赴刑场的时候,桓玄又派人去问罗企生还有什么话要说的,罗企生说:“从前晋文王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朝的忠臣。我想向桓公请求留一个弟弟来奉养 *** 。”桓玄也按罗企生的请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经送给企生的母亲胡氏一件羔羊皮袄,胡氏当时在豫章郡,当罗企生被杀害的凶讯一传到,胡氏当天就烧掉了那件羔羊皮袄。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B.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

C.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D.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

11.【 *** 】D【评分】选对得2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

12.【 *** 】桓玄一向厚待罗企生,当他要杀一些人的时候,先派人去对罗企生说:“你如果向我认错道歉,我一定开脱你的罪责。”

【评分】答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13.【 *** 】示例一:(体式功用方面)甲文为战国儒家 *** 人物的政 *** ,态度明确地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批判了丧失了“本心”的不义之人。乙文为志人小说,记述罗企生重义轻生,面对死亡,言语态度坚定不移,志不可屈。

示例二:(选用材料方面)甲文作为阐明自己主张的政 *** ,追求观点的明确和道理的简明易懂,既有形象的比喻,也有具体的典型事例,通过相似比较使抽象深刻的道理变得形象浅显。乙文记述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逸事,表达讲究“真实”,说服力强,文笔简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示例三:(行文技巧方面)甲文层层对比、逐渐深入。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死”“义”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随后列举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人人有“本心”的观点,最后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批判那种为利忘义的行为是失其本心。乙文故事虽短,但有首尾、有 *** 迭起的情节,桓南郡两次问话,罗企生的两次回答,最后补叙罗母焚裘,行文曲折起伏,扣人心弦。

示例四:(表达方式方面)甲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善于运用比喻来陈说事理,化抽象为形象。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气势充沛,议论犀利。乙文记叙描写结合。抓住人物典型语言及细节,准确表现人物 *** 格。如“先”“又”,表现桓南郡既傲慢又不舍的心理,而罗母“即日焚裘”,表现出罗母忠义刚烈的 *** 格特点,也侧面表现了罗企生的大义凛然。

文言文学习 | 常用虚词而、于的含义与用法总结好了,快来学习呀

全文共1032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在语文学习中,除了现代汉语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文言文的学习,尽管这部分在 *** 过程中分值占的并不多,但是它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文言文学习之所以难,是因为古人和现代人的文化氛围以及语言习惯不同。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如意王将为同学们总结文言文的学习 ***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可以运用起来哦!今天,我们将总结并解析一下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进而帮助同学们在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时更快速有效的理解文章内容,快快收藏和学习吧!

语文学习 | 文言文学习 - 常用虚词解析:而、于

课前预告文言文常用虚词,同学们记得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运用起来哦!

虚词:而

上周我们学习了虚词“之”和“何”,它们的用法很多,与它们不同的,虚词“而”大多只在文章中用作连词,只是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

1)修饰关系:此时“而”可以不译,例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转折关系:可以被翻译为“但是、可是”,例如《马说》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并列关系:可以被翻译为“又、并、和”,例如《捕蛇者说》中的“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4)承接关系:可以被翻译为“接着”,例如《陈涉世家》中的“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5)递进关系:可以被翻译为“而且”,也可以不译,例如《醉翁亭记》中的“饮少辄醉,而年又更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6)因果关系:可以被翻译为“因此、所以”,例如《黄生借书说》中的“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虚词:于

虚词“于”的用法相对于其他的虚词会显得有些杂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表示原因:可以被翻译为“因为”,例如《<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表示对象:可以被翻译为“向、给、对”等等,例如《愚公移山》中的“ *** 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以及《出师表》中的“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表示地点或者时间:可以被翻译为“在、从”等,例如《曹刿论战》中的“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表示被动:当“于”用于被动句中时,可以被翻译为“被”,例如“受制于人”;

5)表示比较:可以被翻译为“比”,多用于形容词之后,例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文言文常见虚词“而”和“于”,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先运用起来,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学习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哦。如果你想知道更多,请关注我们哦!

本文由如意王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第 *** 1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国学八册:第6课《舍生取义》。

今天要讲第6课含生取义。第6课生取义于一无所欲也,熊掌一无所欲也。二看不可得奸,舍于而使照掌着也。二看不可得奸,舍生而取一看也。

得之则生,知人福寿,万中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上面提到了一个著名典故,鱼和照掌不可兼得。可以利用这个句式的之一面,理想我所欲也,愤怒亦我所欲也。

这个孟子他就是这么想的。这一篇课文涉及到了一个故事,故事叫做辞路万中。one中它是一个愤怒也是一个管职的意思,是战国时期的气量单位,四区四一欧。万中普通的万中少数有10万两银子。想象一下10万两的银子,要是 *** 有着10万两银子的万众富翁,连原本佳的小破洞,都可以改成大别墅。他发现无法实现自己的人正理想于。

齐王之一次就说先生,我我身为 *** 之主,其实我并不是不喜欢齐国,我只是想实现我的梦想。虽然现在智慧的人很多,我把我的理想持续下去,希望家乡的人都可以像我这样。

后来齐王派了一个,也是他身边的随从,待会您再去孟子老先生的家中,这个随从他也不敢说不。来到了孟子老先生的家中,他对您非常敬佩,他还说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请您指教批评,并愿供奉出万中愤怒。不紧不懂的回答道,可是我不想理会钱财,我只想执行下去。你们就是给我十万中百万中,千万中的坟墓,我都概不收走,我也会永远勇往直前,不会留在令我无法成为理想的地方。不过我还是非常热爱齐国这个地方。

说完孟子便拿上行李带上包袱,坐着马军离开了齐国。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挂档他并不贪财,他为什么连十万中百万中,千万中的愤怒都不要呢,因为他不贪财。他执意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也可以像他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孟子进行学习,那就把这瓶雾水变。

孟子他想到熊掌我也是我喜,我喜欢生命,生命和义两个人都不能拿到,那我就舍去生命。很多都所有人都喜欢生命,还有。固不为苟的,就是说我不能苟且的绅士,不能有苟且的绅士。

4是我讨厌的,所有人都讨厌死,故患有所不必。就是说所有灾难我都不必。一筐食物,得到了你就生下来,生活下来了,得不到你就死掉了。就是路边饥饿的人他都不会吃,如果是你践踏过踩踏过的食物,他们都会为了自己的等严而不会要。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就是万中的愤怒给我我也不要。万中的愤怒,得到梦想中的这个理想实现了。不能因为非常多的钱而贪财。如果你在钱财和理想前取一辙一野,那我觉得你只要取得理想并成功,世界相信你不仅能得到万种封路,还能得到千万种封路。那么这就是今天的第六课师生 *** 。

鱼我所欲也(小小说)

我爱你。他说。

我也爱你。她说。

北方冬天的旷野白茫茫地铺展开来。落光叶子的树木向天空伸着干枯的手臂。

深红色的落日安静地凝视着旷野上的两个人。

她冲他笑了一下。她转过身高高举起手来,轻轻挥了挥手,向村庄的方向走去。红色的羽绒服,在雪野上格外的醒目。

他看着她的背影,一滴温热的泪珠掉落在雪地上,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斑点。

他低头看了一下那个小斑点,又看了一眼她渐行渐远的背影,转身反着她走的方向走去。

落日 *** ,雪地寂静。

他回到家,拉开小院门,看见妻子养的两只鸡,正要钻进他做的一个简易小窝里。房顶上的烟筒里冒着蓝灰色的青烟。屋里的妻子和往常一样,一边数落他不做家务,一边把晚饭端上来。

唉,这也许就是生活吧!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每天还能吃到一口热乎乎的饭菜。他不知道这种生活有什么不好,也不知道好在哪里。总觉得缺了什么,又不知道缺了什么。

他不声不响地端起饭碗,刚吃了一口,他的眼前又出现了那一片雪野和茫茫白色上渐行渐远的那个小红点。

她回到家里,点着炉子,不一会儿,小屋里就暖乎乎的了。她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水,从书架上随便抽出一本书,慢慢地翻起来。

她总想和别人一样,过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生活,而她的生活总是在烟火与仙境之间徘徊着。每天出去上班,回来做点儿简单的饭菜,把小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坐在那个大书架前看书,偶尔还写点儿小文章,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发表。久而久之她就和那些同龄女孩儿不一样了,哪里不一样她自己不知道。

他总说她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这种魅力让她在人群 *** 别醒目,就算她走进一万人中他也能一眼找到。

有一回,他和她谈论起一个很深奥的哲学问题,那个问题本身就超出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儿能思考的范围,但是,谈论的最终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她的结论新颖独到还富有诗意,让他的眼前一亮。

同样的问题和他妻子说时,他的妻子刚听了开头部分,就不耐烦了说:“谈论那没有的事情干什么,有那功夫你给那两只鸡搭一个好点儿的窝吧,你搭的那个破窝都快散架了。”

夜幕降临,她把被子平展展地铺开,把一个角压在枕头上,像包小孩儿一样,把自己包成一个蜡烛包安静地睡了。

他在电视机前坐到很晚,与其说看电视,不如说想事情,一直想到炉子里的火灭了,家里有些冷了,他才上炕。

他刚躺好,妻子呲溜就钻进了他的被窝里,任他怎么推也没推出去。

第二天上班时,她告诉他,她准备辞职进城打工去。

*** 来自 ***

生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然不可兼得

#生活中只知道拼命赚钱的人,日子过得幸福吗?#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子上》,原文: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看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早在孔孟时代,圣人已经给出了指导。拼命赚钱的人幸福吗,这是一个比探讨宇宙还要深入人心的问题。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为了生存,每一个人不都是在放下尊严,低三下四努力拼命的去赚钱,不是他觉得这么拼命幸福也不是说喜欢这么拼命,只因为他知道,他生而为人,上敬父母,中平妻子,下养子女。这就是责任。而如果说幸福的话,那就是看到父母妻儿的笑容,能够生活在这世间,方是真正的幸福。

最后和大家一起共勉。拼命赚钱的你一定会给家一家人更大的幸福,这也是自己的幸福。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举例总结

一、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这里”“于之”“于此”“于是”“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

于此(七上《〈论语〉十二章》)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从这里(八下《桃花源记》)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在那里(九下《曹刿论战》)

二、疑问代词

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哪里”等。

1、且置土石

在哪里(八上《愚公移山》)

2、湖中得更有此人

哪里(九上《湖心亭看雪》)

3、是得为大丈夫乎

哪里(八上《富贵不能 *** 》)

三、句末语气助词

可翻译为“呢”“啊”或不译

1、万钟于我何加

(九下《鱼我所欲也》)

2、见贤思齐

(《〈论语〉十二章》)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七下《爱莲说》)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九下《曹刿论战》)

任何抽象的理论,不如具体的例句理解的形象。

咱们家长可以把这个 *** 空出来,让孩子练练。




部编语文教材九下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与中 *** 题集锦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孟子:【 】,字子舆, 【 】时期人, 【 】学派的重要 *** 人物之一。被尊称为【 】。本文选自 【 】。

2、文章运用【 】、【 】、【 】等论证 *** ,论述面对“生”与“义”的不同取舍,点出 【 】的观点,表明了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舍生取义。

二、知识点归类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 【 】 通【 】 【 】

2.万钟不礼仪: 【 】 通【 】 【 】

3.所识穷乏者:【 】 通【 】 【 】

【 】 通【 】 【 】

4、为身死而不受: 【 】 通【 】 【 】

(二)古今异义:

1、万钟于我何

2、亦不可以已乎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三)一词多义:

1、为:?今宫室之美为之 ?今为宫室之美而之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2、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3、而:? 蹴尔与之 ?呼尔与之 ?笑应曰

?委而之 ?乡为身死不受

4、则: ?凡可以得生者 ? 得之

5、于: ?所欲有甚生者 ?万钟我何加焉

6、是: ?非独贤者有心 ?不知木兰 ***

7、故: ?不为苟得也 ? 公问其  

(四)文言句式并翻译:

1、鱼,我所欲也 【 】 【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 】 【 】

三、拓展延伸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 】

四、链接中考

(一)黑龙江07中考

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回答1~5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鱼而取熊掌【 】 ②死亦我所【 】

③所欲有甚生者 【 】 ④故患有所不也 【 】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

3、本文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

5、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读完本文,你想到了哪句与本文观点一致的诗句?并写出诗的题目与作者。

②读完本文,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改进其事迹。

我选第【 】 题,我的联想: 【 】

(二)济宁市2007年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 说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 故有所不也 【 】 【 】

?纵子有,不我也 【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 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 〔 乙〕 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 】的高贵品质。(4 分)

4、请你从〔 甲〕 〔 乙〕 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 分)

【 】【 】

参考 *** :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名轲、战国、儒家、亚圣、《孟子?告子上》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舍生取义。

二、知识点归类

(一)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

2. 辩:通“辨”,辨别。

3.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4、 乡,通“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

1、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加上、增加

2、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3、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三)一词多义:

1、?为了 ?接受 ③采用

2、 ?与,通“欤”,语气助词。?给

3、? 修饰?修饰 ?修饰?顺接?转折

4、?那么 ?就

5、?表示比较,比 ?引出动作的对象 ,对于

6、?这 ?是   

7、?所以 ?缘故   

(四)文言句式并翻译:

1、判断句。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为”后面的宾语“礼仪”。 从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   

三、?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首正义之歌;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被秦桧陷害致死;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 *** 的 *** ,宁可倒下去,也不屈服。

四、

(一)

1.①放弃;②厌恶;③比;④通“避”,躲避。

2. ①(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生命,选取正义;②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 *** ,人人都有这种本 *** ,(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 舍生而取义;“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或用“鱼”和“熊掌”作比喻)。

4.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①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 花。②如: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二)

1.①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②赏赐 ***

2.①不仅贤人有之种本 *** ,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

3. *** :舍身取义 廉洁自律

4. *** 示例: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人生之路的选择有千万种,可关键的路却只有几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据官媒报道说,今年我国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随着全球经济的下滑, *** 的反复,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选择创业还是就业成了年轻人纠结的难题。

洛克菲勒在拍卖中成功地接管了与克拉克兄弟合伙经营的公司。他是个天生的领袖人物,在拍卖当天,别人越是坐立不安,他越是沉得住气。克拉克兄弟请了律师,他却一个人出马。在拍卖中,他志在必得,报价一步步攀升,甚至超过了他的预想 *** ,他坚定不移,最终击败了克拉克兄弟。

在21岁,年轻的洛克菲勒拥有了克利夫兰更大的炼油厂。他说;‘’我在那些年里忍受的苦难,羞辱和痛苦真是难以言说。之所以总是提起那一天,就是我花了那么大的一笔钱和他们分手的那个日子,因为那是我获得人生成功的开始。‘’这个选择对洛克菲勒创造财富帝国的一生,有着决定 *** 的影响,显示出他 *** 远瞩的眼光和果敢坚韧的 *** 格,这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

法拉第在书店当装订工时,英国皇家学会每个星期都要举办科学讲演。戴维的讲演法拉第从未放过一次,对他讲的都能听懂,并把所讲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回到家进行认真的研究,将戴维的演讲整理成册。

1813年,法拉第给戴维写了一封信,请求收留自己当他的助手,并将整理的笔记一同寄给了他。戴维从笔记中发现了这个22岁青年的非凡才能,决定推荐他到皇家科学院当实验室助理员。法拉第选择自己写介绍信,跟他平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和自身的积极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自己,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最需要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必须要负的社会责任。合理地评估自己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不能只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当然在兼顾兴趣的同时能有更好的发展自然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期望,但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尽自己所能,使利益更大化,才能实现双赢或多赢。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现在都有双向多向的选择,我们之所以能得到认可,是因为自己本身的价值,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选择,既然有时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就适时地缩减自己的 *** ,舍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迎着早晨明媚的阳光向前向前向前进、、、、

九年级下册语文 《鱼我所欲也》中 *** 题

(一)黑龙江07中考

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回答1~5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鱼而取熊掌 【 】 ②死亦我所 【 】

③所欲有甚生者 【 】 ④故患有所不也 【 】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本文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 】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

5.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读完本文,你想到了哪句与本文观点一致的诗句?并写出诗的题目与作者。

②读完本文,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改进其事迹。

我选第【 】题,我的联想: 【 】

【参考 *** 】

1.①放弃;②厌恶;③比;④通“避”,躲避。

2. ①(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②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 *** ,人人都有这种本 *** ,(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 舍生而取义;“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或用“鱼”和“熊掌”作比喻)。

4.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①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 花。②如: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二)2008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 *** 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 *** 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参考译文: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把廪丘邑赠给他,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 *** 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 *** 驱车,辞别一个(景公)离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 (2)所识穷乏者我与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 (2)此之谓失其本心。【 】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 *** ?有什么作用?(2分)【】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

【 参考 *** 】

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

2.(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 *** 。(2分)

3.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2008山东青岛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 《孟子》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也。【】【】

为身死而不受。 【 】

④是亦不可以乎? 【 】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论证和_______论证的 *** ,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 *** ,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 *** 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 】 b.【 】

鱼我所欲也翻译一句一译,鱼我所欲也翻译一遍-第1张图片-

【参考 *** 】

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

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③“乡”通“向”,从前。

④停止,放弃。⑤天 *** ,天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 *** ,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简答题:

①道理 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

*** 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 *** ”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② *** 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2008益阳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1~5题。(1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者 同舍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乎 然胡不

D.万钟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濠梁之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C、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 *** (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 】   

【参考 *** 】

1. D 2. C 3. B 

4.(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 *** ,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 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五)08年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患有所不也 【 】(2)贤者能勿耳 【 】

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22.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 】

23.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4分)


【参考 *** 】

20.(1)通“避”,躲避。 (2)丢掉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22.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3.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六)2009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 ***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节选)

(乙)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得也 【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3)所有甚于死者 【 】

(4)留取丹心照汗青 【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鱼我所欲也》、《过零丁洋》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 】共同的追求【 】


【 参考 *** 】

15.(1)苟: 苟且 (2) 如使:假如 (3)恶:厌恶 (4) 汗青:史册

16. (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

17.(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舍生而取义

标签: 鱼我所欲也 翻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