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桅子的功效与作用,黄桅子的功效和 ***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14
雪魄冰花凉气声,亦 *** 亦食是栀子

明代诗人沈周眼有云,“雪魄冰花凉气声,曲阑深处艳精神”,如此诗意,非栀子莫属。

炎炎夏日,如果能看到晶莹剔透如冰雪般美丽的花朵,闻到徐徐而来的馥郁花香,心情也会舒畅不少。

洁白美丽散芬芳,小小栀子用途广

栀子,茜草科栀子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期在5-7月,果期在8-11月。栀子花不仅淡雅芬芳,栀子还是我国原 *** 发布的之一批 *** 食两用品。栀子应用最广泛的部位是栀子果。栀子果实中可提取出栀子 *** 素和栀子苷,可以用来着色和制 *** 。

黄桅子的功效与作用,黄桅子的功效和图片-第1张图片-

天然色素栀子黄,少量添加增颜色

栀子 *** 素是从栀子的果实中提取得到的 *** 素的总称,主要成分是藏花素和藏花酸,是一种自然界罕见的水溶 *** 类胡萝卜素。栀子 *** 素极易溶于水,无异味,对 *** 安全无毒,能很好地模仿天然柠檬黄的色调,着色自然新鲜。我们在面制品和熟肉制品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根据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栀子 *** 素可以在食品中使用,允许使用量根据产品类型变动,如生面制品、果蔬汁、蜜饯、果冻、糖果、膨化食品等可添加至0.3g/kg,人造黄油、腌渍的蔬菜、方便面、熟肉制品等可添加至1.5g/kg。相关资料表明,栀子 *** 素可以使胆汁的分泌速度加快,使肝脏的解毒能力大大增强,同时还可以使血液中胆红素和胆固醇的含量降低。此外,有研究表明,栀子 *** 素对 *** 造成的小鼠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家庭烹调中栀子果可用于菜品上色,如在烹制冷菜盐焗鸡、盐焗鸡翅时在汤卤中加入栀子果(用时捏破)或栀子果粉,成菜后颜色会金黄发亮。传统的地方名小吃,如潮汕地区的栀粿和重庆的黄粑粑都是使用栀子制成的。

栀粿

黄粑粑

*** 用成分栀子苷,清热解毒保肝胆

栀子苷的主要成分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栀子中重要的 *** 用成分,具有保肝利胆、镇痛抗炎等 *** 理作用。一些清热解毒中成 *** 的有效成分就是栀子苷,如清利通胶囊具有清热、利尿通淋的功效,栀子金花丸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不过,由于栀子苦寒,可能会引起轻度腹泻,所以脾胃虚弱的人群使用需谨慎。

我国有着丰富的栀子资源,近年来栀子果中提取的栀子蓝色素和栀子红色素也备受关注,对栀子的果实、花、叶和根加强研究,开发出更多的栀子天然安全产品,对食品、医 *** 及化学工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栀子真可谓是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宝藏啊!

参考文献:

<1> 税珺, 刘新华, 陈润强, 等. 黄栀子果实开发利用价值概述.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3): 121-122.

供 稿:戴承兵

编 辑:胡逸欢

审 稿:陆冬磊 熊丽蓓 冯晓刚

栀子,清热除烦的良 ***

山东中医 *** 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仲崇副

栀子,不仅花朵美丽、香气浓郁,它的果实更是一味良 *** 。杜甫曾赞美过它“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栀子又名木丹,入 *** 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木丹者,木实中仁其色如丹所谓也。在许多中医古籍中,“栀”都是用同音字来代替的,如支子、枝子、卮子等。

栀子具有清热祛湿、泻火除烦等作用,外用可消肿止痛,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在中医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有许多以栀子为君 *** 的经典方子,如栀子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等。以栀子豉汤为例,整方由栀子和淡豆豉两种中 *** 组成。两 *** 合用,共奏辛开苦降、清宣郁热之功,适用于无形邪热郁于胸膈之间,表现为心烦不得眠、心中懊烦甚至胸中结痛者。经历代医家在临床上反复应用,该方疗效显著,如今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反流 *** 食管炎、小儿睡惊等疾病。现代 *** 理学研究表明,栀子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糖、抗菌、保肝利胆、抗肿瘤、抗抑郁及神经保护等 *** 理作用。

除了入 *** ,栀子还可作茶饮进行养生保健,平时有肝火旺盛、目赤肿痛、热淋涩痛等容易上火者,可用栀子泡水清热。在炎热的夏季,用栀子泡水饮用,还有不错的清暑作用。日常生活中也可将栀子和小米熬成粥或汤,用以食疗。需要提醒的是,栀子 *** 寒,乱用栀子可能引起腹泻、呕吐等 *** 反应,因此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应用栀子;有怕冷、脾胃不好、 *** 不成形等症状的阳虚体质人群,以及孕妇、婴幼儿等较为敏感人群,不宜大量应用栀子。

来源:生命时报

中 *** 材栀子

?

栀子

拼音Zhī Zi

别名木丹(《本经》),鲜支(《上林赋》),卮子(《汉书》孟康注),支子(《本草经集注》),越桃(《别录》),山栀子(《 *** *** 论》),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黄鸡子(《广西中 *** 志》),黄荑子(《闽东本草》),黄栀子(《江苏 *** 材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果实。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虽 *** 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原形态山栀(《 *** *** 论》),又名:林兰(《谢康乐集》)。

常绿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细毛。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全缘,两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大形,白色,极香;花梗极短,常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高脚杯状,花冠管狭圆柱形,长约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状长圆形;雄蕊6,着生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花 *** 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梭5~8条,长2.5~4.5厘米, *** ,果顶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果期8~11月。

本植物的根(栀子花根)、叶(桅子叶)、花(栀子花)亦供 *** 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 *** 等地。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 状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 *** ,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 *** ,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 *** ,粘结成团。 *** 扁圆形,深红色或红 *** ,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 *** 。气微,味淡微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 *** 、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栀子素、果胶、鞣质、藏红花素、藏红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去羟栀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龙胆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栀甙。

*** 理作用①利胆作用

栀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给予家兔口服,对输胆管导出的胆汁量及固形成分无影响,但有人用同样制剂注射于家兔,15~30分钟胆汁分泌开始增加,持续1小时以上。给兔静脉注射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钠后,胆汁分泌量增加。栀子水煎剂或冲服剂给人口服后作胆囊拍片,证明服 *** 后20及40分钟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家兔总输胆管结扎后,口服栀子水提取液则血中胆红素减少,用 *** 愈多,减少愈显着(如结扎后每隔24小时口服1次,则结果甚为明显),尤其连续服用适量 *** 物以后结扎,所得效果更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桅子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2小时血中胆红素较对照组稍增加,6小时后较对照组低,24~48小时后明显减少,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钠亦有同样作用。在总胆管结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时末梢淋巴液中胆红素减少 ,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钠亦有同样作用。栀子可用于胆道炎症引起的黄疸。

②镇静、降压作用

小白鼠皮 *** 射栀子流浸膏,使自发活动减少闭目、低头、肌肉松弛,并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而不能对抗 *** 的惊厥,但能减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对照则未见以上作用。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过度疲劳者。栀子煎剂和醇提取液对 *** 或不 *** 猫、大白鼠和兔,不论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 *** 降压作用,挣脉住射降压迅速而维持时间短,其降压部位似在延脑副交感中枢。

③抗微生物作用

栀子水漫液在试臂内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 *** 用,其水煎剂15毫克/毫升能 *** 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煎剂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煎剂对细菌生长无抑 *** 用。

④其他作用

栀子醇提取液对家兔及大白鼠离体肠管平滑肌,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去羟栀子甙对小鼠有泻 *** 用,其提取物制成油膏,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毒 *** 小鼠急 *** 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27.45克/公斤,皮 *** 射为31.79克/公斤,与镇静有效量比较,安全指数较小。

炮制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山桅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 *** ,取出,放凉。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 *** ,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 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苦酸,寒。"

归经入心、肝、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 *** *** 解》:"入心、肺、大小肠、胃、 *** 六经。"

③《 *** 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 *** ,消渴,目赤,咽痛, *** ,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 *** *** 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 *** ,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 *** 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 *** 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治 *** 、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 *** 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 *** 炎,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 *** 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复方①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③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④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 *** 》)

⑤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 *** 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⑥治 *** 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 *** 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⑦治急 *** 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 *** 炒黑存 *** ,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⑧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栀子汤)

⑨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 *** 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圣济总录》栀子汤)

⑩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⑾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简易方论》)

⑿治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⒀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⒁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⒂治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⒃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濒湖集简方》)

⒄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⒅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千金方》)

⒆治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 *** 》)

⒇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21)血淋涩痛。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22)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23)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24)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25)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26)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 *** 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27)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 *** 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29)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31)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经留热, *** 亦涩,用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

②《丹溪心法》:"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 *** 泄去。其 *** 能屈曲下降,入所不知。亦治痞块中火邪。""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 *** 。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着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栀子为热 *** 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

③《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 *** ,实非利 *** ,清肺也,肺气清而化, *** 为津液之府, *** 得此气化而出也。栀子豉汤治烦躁,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躁者,懊憹不得眠也。"

④《本草经疏》:"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疱齄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 *** 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忌之。 *** 能泻有余之火,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 *** 不通,由于 *** 虚无气以化,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疮疡因气血虚,不能收敛,则为久冷败疮,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此所谓既溃之后,一毫寒 *** 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诸血证,不知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瘀血凝结于中,则反致寒热,或发热劳嗽,饮食减少,为难疗之病,凡治 *** 法,当以顺气为先,盖血随气而行,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归经。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疗之要法,不可违也。"

⑤《本草正》:"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

⑥《本草通玄》:"仲景多用栀子茵陈,取其利 *** 而蠲湿热也。古方治心痛,每用栀子,此为火气上逆,不得下降者设也。(若)泥丹溪之说,不分寒热,通用栀子,属寒者何以堪之。"

⑦《本草崇原》:"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豉汤为吐剂,愚每用生栀子及栀子豉汤,并未曾吐。"

⑧《得配本草》:"山栀,得滑石治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泻火生用,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 *** 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山栀、丹皮、白芍、龙胆,皆泻肝家之火,其中却自有别,盖肝喜散,遏之则劲,宜用栀子以清其气,气清火亦清,肝得辛为补,丹皮之辛,从其 *** 以醒之,是即为补,肝受补,气展而火亦平,肝气过散,宜白芍制之,平其 *** 即所以泻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气必实,龙胆苦以泄其气,寒以制其火,故非实,胆草不用,如不审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气,即使火气悉除,而人已惫矣。"

⑨《本草思辨录》:"栀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苦寒涤热,而所涤为瘀郁之热,非浮散之热,亦非坚结之热。能解郁不能攻坚,亦不能平逆,故阳明之腹满有燥屎,肺病之表热咳逆,皆非其所司。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善治心烦与黄疸耳。心烦或懊憹或结痛,黄疸或寒热不食或腹满便赤,皆郁也。心烦心下濡者为虚,胸中室者为实。实与虚皆汗吐下后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栀子解郁而 *** 终下行,何以能吐?协以香豉,则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则吐。黄疸之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入胃涤热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陈辅之,则瘀消热解而疸以愈。然则栀子于肺无与乎?仲圣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肺与大肠相表里,服栀子则益其大肠之寒,此可为秉金气之一证。至治肝则古方不可胜举,总不离乎解郁火。凡肝郁则火生,胆火外扬,肝火内伏,栀子解郁火,故不治胆而治肝,古方如泻青丸、凉肝汤、越鞠丸、加味逍遥散之用栀子皆是。凉膈散有栀子,以治心也。泻黄散有栀子,以治胃也。而泻白散不遴入,则以肺中气热而不涉血者,栀子不与也。《本经》主胃中热气, *** 溪谓最清胃脘之血,究栀子之治,气血皆有而血分为多,然不能逐瘀血与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热,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阳与手、足少阳;不入足太阳,故不利 *** 。茵陈蒿汤所以必先煮茵陈,许学士之治酒齄鼻, *** 溪之治热厥心痛,《集简方》之敷折伤肿痛,皆属血中郁热。其余之治,悉可类推。"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 *** 黄疸型肝炎

取山栀制成10%及50%两种煎剂,每天3次饭后服用。一部分病人用10%煎剂每次10毫升,以后逐渐递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剂,每次10~15毫升。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疗扭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如有肢体 *** ,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治疗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时内消失者66例;72小时内消失者13例。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30小时。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为2.5天;血肿吸收时间平均为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或用黄栀子、明乳香加适量黄酒,搅拌后放锅内蒸成糊膏状,待微温时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为宜。用时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层,然后再敷 *** ,上盖油纸,绷带包扎。间隔2~3天换 *** 。治疗56例,除2例疗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亦可用黄栀子粉2两,面粉1两,鸡蛋1个,烧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局部,待 *** 干后更换新 *** 。一般在敷 *** 2次后即见效果。

③用于止血

取黄栀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调成膏状,烘干碾成100号细粉,再加适量 *** ,高压消毒备用。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

摘录《中 *** 大辞典》

黄栀子:纯天然的食物染色剂,不仅好看,还能泡茶,作用非常多

栀子花,一种开花非常漂亮的植物,常常用作绿化以及盆景,甚至于有专门的歌曲用来赞扬栀子花。然而,今天介绍的却是栀子花的一个野生品种:黄栀子

培育的绿化栀子花

黄栀子一般指栀子,别名又叫:黄栀子、山栀子、大红栀客家人叫做黄果。

黄栀子花

黄栀子同样属于栀子花的一种,不同的是:黄栀子叶子相对比较小一点,人工培育的栀子花朵更大更多花瓣,黄栀子花朵只有6瓣, *** 金黄,黄栀子结果量非常大,培育的基本不结果,黄栀子果实更是作为一种传统中 *** 。

尚未成熟的黄栀子果

黄栀子一般生长在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分布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 ***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河南、河北、陕西和甘肃有栽培。

成熟后的黄栀子

黄栀子果实味苦寒,用于清热、泻火、凉血、降血压;黄栀子含有可食用 *** 素,是天然的染色剂提炼植物之一,可提炼天然色素,用作食品添加剂。

新鲜的黄栀子

黄栀子在农村更多的是用于 *** 食物的染色剂,常见于米饭着色,在做饭的时候放上1粒或者半粒黄栀子果,做出来的饭是金 *** 的,看起来非常 *** 。也可以用作馒头、凉拌鸡爪、鸡肉以及其他食物的染色,只需要用黄栀子果浸泡出来的水浸泡一下即可。

晒干的黄栀子

黄栀子还是天然的香粉材料。近些年来,黄栀子更是被用来泡茶,属于保健行列的宠儿,泡出来的茶晶莹剔透,金 *** ,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一般是上火或者高血压人群,建议食用前询问一下医生

黄栀子泡茶

小时候可是经常上山摘这种果子,通常手跟衣服都被搞得通黄,还不容易清洗。衣服被染色之后就很难清洗掉了。

现在黄栀子已经被大量种植了,算是为农民增加了一笔收入,只是 *** 不太稳定,还需要发掘更多的功能以及销售渠道才行。

看了以上介绍,你见过这种果子吗?你们当地是否也有这种果子呢?请说出的故事,欢迎留言评论!

以上 *** 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画风,关注三农,知识科普,给你全新的视野

想之一时间了解更多有趣的东西请多多关注哦

中 *** 栀子主要功效解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原产与中国中部,现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9-11月果实成熟显红 *** 时采收。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又名木丹;汉司马相如所作《上林赋》中有“鲜支黄砾”之句,鲜支即栀子;《汉书》曾记“汉有栀茜园”及《晋书》所载“晋有华林园种栀子,今诸宫有秋栀子”等语,可见我国栀子的园林栽培、使用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了。栀子味苦 *** 寒,归心、肺、三焦经,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效焦栀子可凉血止血。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本草正》:“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黄疸,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秽,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

《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 *** ,实非利 *** ,清肺也,肺气清而化, *** 为津液之府, *** 得此气化而出也。”

化学成分及 *** 理作用

栀子含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栀子酮苷、山栀子苷、京尼平苷及黄酮类栀子素、三萜类化合物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熊果酸等。

具体 *** 理作用

1.利胆作用

栀子及其所含环烯醚萜有利胆作用;其提取物及藏红花苷、藏红花酸、格尼泊素等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另外,栀子还可用于胆道炎症引起的黄疸。

2.镇静、降压作用

栀子煎剂及醇提取物有降压作用,其所含成分藏红花酸有减少动脉硬化发生率的作用;栀子的醇提取物有镇静作用。

3.抗微生物作用

栀子对金 *** 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 *** 用;其水津液在体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 *** 用。

中医食疗推荐

栀子仁莲子粥

材料:栀子仁5g,莲子10g,粳米50g,白糖适量。

*** *** :栀子仁碾成细末,备用;莲子、粳米洗净、同煮;待粥成时,调入栀子末稍煮即得。可加白糖适量调匀,分两次食用。

养生功效:清热化湿。对老年 *** *** 炎证属湿热 *** 兼有心火盛,症见带下黄,心烦易怒,失眠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香附栀子粥

材料:香附6g,栀子10g,粳米100g。

*** *** :先取香附、栀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将所得 *** 汁与粳米一起煮粥即可。

养生功效:舒肝理气,清热泻火。

凉拌栀子花

材料:栀子花100g,枸杞子,小香葱,盐,香油适量。

*** *** :1.将准备好的栀子花去杂质,用淡盐水浸泡20min,清水漂净;

2.烧水,水开后放入栀子花焯1min左右,捞出备用;

3.小香葱切碎,搅上热油备用;

4.将栀子花中加入适量盐,香葱油拌匀,装盘,加几颗枸杞子点缀即可。

养生功效:清热泻火除烦。

栀子花枸杞小米粥

材料:栀子花,枸杞子,小米, *** 适量。

*** *** :1.栀子花除去杂质,用淡盐水浸泡20min,漂净待用;

2.将小米洗净,加水置于锅中,大火煮开后,换小火炖40min,加入、栀子花、枸杞子、 *** ,再熬煮5min,搅拌均匀即可。

养生功效:小米,利尿消肿; *** ,和胃、健脾、润肺止咳;栀子,清热泻火,三者同煮,共奏清热之功。

上火了 到底该吃哪种牛黄?

市面上含有“牛黄”成分的中成 *** 有那么多,光 *** 名中带“牛黄”的就好几种,例如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牛黄清火丸,那么,它们有何区别呢? 今天,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牛黄“家族成员”的本领。

带你认识 牛黄“三兄弟”

牛黄上清丸 该 *** 由19味中 *** 组成(人工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翘、赤芍、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 燥结。在清热泻火的同时,具有较突出的疏散风热作用,对于风热头痛和目赤效果较好。同时还兼有较明显的清热凉血作用,对于血热型患者更为适宜。

牛黄解毒丸 该 *** 由8味中 *** 组成(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在清热泻火的同时,由于含有雄黄,故具有较突出的清热解毒作用,但 *** 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牛黄清火丸 由9味中 *** 组成(大黄、黄芩、桔梗、牛黄、冰片、 *** 、山 *** 、雄黄、薄荷脑),用于肝胃肺蕴热,引起的头晕目眩,口鼻生疮,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痄腮红肿,耳鸣肿痛,相当于小号的牛黄上清丸。

都能泻火 治疗侧重有不同

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牛黄清火丸这三种中成 *** 都含有牛黄成分,均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火热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上火”症状。但由于它们 *** 味的组成不同,导致功效特征和禁忌症有所差异,治疗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简单来说,牛黄上清丸和牛黄清火丸偏于清热兼疏散风热,适用于头晕目赤患者;而牛黄解毒丸就是单纯的清热泻火解毒。从安全 *** 上看,牛黄解毒丸、牛黄清火丸含有矿物 *** 雄黄, *** 功能不全患者慎用,不宜长期服用。同时,所有品种均 *** *** 苦寒,且含有大黄、番泻叶等蒽醌类泻 *** ,均不宜长期服用。

日常降火气 不妨试试食疗

通常我们所说的“上火”一般较轻,多属于中医热证的轻症,比如说不伴有全身热 *** 症状的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这种情况可能由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造成,可以吃一些败火的食物,比如绿豆、苦瓜、冬瓜、白萝卜、薏仁、莲子等,水果包括西瓜、梨、乌梅等。

另外还可以配合中医拔罐、推拿、 *** 、针灸等疗法。注意多饮水,劳逸结合,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即可。

但是,如果出现的热证较重,合并细菌或 *** 感染的话,还是建议使用抗菌 *** 物或抗 *** *** 物去治疗,也可以辅助使用降火的中成 *** ,不能只靠食疗来解决。

文/王子惠 (北京朝阳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李医生分享一个调肝的方子,上可缓头疼,中可养胃病,下可通便秘

大家好,我是李医生

说到方子呢,那有些人就说了,中医方子那么多,为什么要单单给大家分享调肝的方子呢?这是因为中医讲肝主疏泄,可以调畅全身的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以及脾胃之气的升降,而当肝气不通了,就会导致很多的问题,正所谓中医有句话叫百病不离肝,所以当肝气一旦在我们头上运行不畅我们就会出现头疼的情况,毕竟不通则痛,再者若脾胃气机运行不畅,这样也就会导致我们所摄入的食物无力消化, *** 在胃脘中,以至于出现胃胀、食欲不振、口臭的情况,另外若气机长时间郁滞,就会郁而化火,从而也就导致便秘、 *** 黄赤的情况,那怎么办呢?

这里李医生就给大家分享一个疏肝解郁的方子,它叫做丹栀逍遥丸,是由柴胡、当归、白芍、栀子、牡丹皮、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组成。

首先方中柴胡和薄荷可以疏肝解郁,另外薄荷 *** *** 辛凉,擅长走头部,可以清利头目,对于肝郁火旺引起的头疼、咽干、口干有不错的改善。

茯苓和白术则可以健脾化湿,我们要知道肝木克脾土,当肝郁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脾虚,而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水湿 *** ,形成痰湿,再者脾虚还会影响消化功能,从而也就出现食欲不振、没胃口、胃胀、 *** 溏稀的情况。

其次加入可以补血养血当归和白芍,另外白芍还有柔肝止痛,可以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胁肋胀痛、头疼等情况。

接下来再加入甘草和生姜,这其中甘草可以调和脾胃,而生姜 *** *** 升散,与柴胡和薄荷搭配可以增强疏肝的力度。

最后就是牡丹皮和栀子,牡丹皮入肝经,可以清肝经气机郁滞而导致的郁火,而栀子苦寒,可以清三焦的火热之邪,不管是上焦心肺,中焦脾胃或者是下焦 *** ,栀子都可以清。

由此,该方共奏疏肝解郁、清热解毒之功,对于肝气不畅引起的头疼、胃胀、食欲不振、便秘可谓是个不错的方子,大家学会了吗?不过提醒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辩证用 *** ,才能事半功倍,好了,那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评论或留言,辨证一下,喜欢的话请长按点赞三秒,关注转发收藏一下,我是中医李梦阳。

栀子花竟是染料的一种

大黄栀子

重瓣栀子

文/图 彭晓明

栀子花向来为大家所熟悉,也因花雅香浓而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唐代杜甫就著有诗作《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这首诗中提到,栀子是人间少见的全身都是宝的植物花卉,不但可以提取 *** 染料,还可以入 *** ,理气治病;果实经霜变红,枝叶遇雨露而更显青翠。

我们只知道把鲜嫩的花朵采摘放在口袋或枕边,花香沁入肺腑,可安神解烦。也有地方,当地人会摘栀子花当蔬菜售卖,能做出许多美味可口的佳肴。但似乎对栀子花作染料知之甚少。

据史料记载,秦汉以前,栀子便是应用最广的 *** 染料。《汉官仪》记载:“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一些更高级的服装就是用栀子作染料的。有研究指出,长沙汉马王堆出土的染织品,其 *** 就是由栀子染色而得。不过,因栀子染黄耐日晒的能力较差,自宋代以后,染 *** 的材料便被槐花部分取代了。

栀子又名黄栀子、水横枝,是茜草科小灌木。其主产长江流域各省区,花期在3月到7月。它还有同科同属的另一位“姐妹”——大黄栀子,也可以用来作染料,其果实为提取食用 *** 素和蓝色素的优质原料。不过,栀子是小灌木,花初开时白色,一天后转为淡 *** ;大黄栀子则为乔木,高7-10米,花单生于小枝顶端,开 *** 花,多产云南澜沧、勐海、景洪、勐腊,生于海拔700-1600米处的山坡、村边或溪边林中。

在广州,大黄栀子比栀子会晚半个多月开花。其果期在7月至翌年4月。大黄栀子的果实成熟后可以吃,傣族妇女亦用其洗头发。其果实入 *** ,有清肝明目、清热利湿功效。

(来源:华南植物园)

作者:彭晓明

来源: 华南植物园

反复上火,身体却怕冷?一剂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下,可治上热下寒

这几天,私信也好,留言也罢,不少网友来询问远志,说自己老上火,于是呢,自己吃了点降 *** ,上火情况是有所好转。但新问题又来了:不能吃寒食,一吃就腹泻,而且上火问题老是反反复复好不了。

那该怎么调理呢?讲真,远志一时还真的不知该怎么回答。

我们先来说说上火吧,中医所讲的上火大致分为两种:实火和虚火

何谓实火?就是体内阳偏盛,实实在在的火热,大致表现为,舌苔黄腻, *** 短赤, *** 干结;

何谓虚火?就是体内阴偏衰,阳气不再被制约,虚阳浮越所致,大致表现为,舌红无苔或少苔,五心(手心、脚心、胸口)烦热,口干舌燥,盗汗(晚上爱出汗)。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实火虚火不都是阳盛阴衰吗?

非也!给大家具象化的作个说明,大家就能了解两者究竟有何区别了。

中医认为,健康的 *** 阴阳相互制约而达到平衡,称之为阴阳平衡。我们假设健康 *** 阴、阳各占100分。

那阳偏盛的人群呢?正如其名,阳的分值要高一些,可能150分吧,此时阴还是100分,因此,对于阳偏盛的人,我们要用清热泻 *** ,把阳的分值降低回原来的100分,让体内的阴阳重新平衡;

那阴偏衰的人群呢?正如其名,阴的分值要低一些,可能50分吧,此时阳还是100分,多余的阳气不再被阴所制约,所以就会在体内到处跑,才有了以上虚火上炎的症状。因此虚火所致上火的人再吃清热 *** 有效吗?只会适得其反,贸贸然 *** 了体内的阳气,不仅治不了上火症状,还容易把自己搞得阴阳两虚。其实虚火的人群啊,只需要滋阴即可,把阴的分值重新拉回100分,使体内阴阳重新平衡即可。

可见,上火这件事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并不是几味清热 *** 就能搞定的,用 *** 前需仔细辩证。

说完上火,再来聊聊胃寒的事,这就相对容易多了。

主要还是贸然吃了太多清热 *** 所致,过食寒凉容易伤及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一旦脾失运化,就容易有完谷不化、腹泻等症状发生。

那胃寒如何调理呢?暖起来就行。

聊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我们刚刚讲的治疗上火,实火应用清热泻 *** ,虚火应用养阴生津 *** ;然而不论是实火还是虚火,清热 *** 还是滋阴 *** ,大都是寒凉的 *** 材,更易伤及脾胃。

上火,胃寒,似乎又成了个两难的问题。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张清上温下,用于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子——栀子干姜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

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

中医认为,脾喜暖恶寒,主运化。

而胃寒冷痛,容易腹泻,当务之急是把脾胃先暖起来。

因为脾胃的位置太关键啦,脾胃处 *** 中焦,交通中枢之位,

脾胃损伤,气机运化失调,也就意味着交通中枢瘫痪了,上面的心火下不去,自然就上火了。

因此,上火和胃寒先考虑哪个?

当然是优先考虑胃寒了,中焦一通,上火问题自然得以改善。

那暖胃用谁呢?用干姜

干姜是一味辛热的 *** 材,入心、肺、脾、胃、肾经。

干姜虽和生姜师出同门,但两者不尽相同。

生姜鲜嫩多汁,一掐能掐出汁来;干姜干巴巴,皱瘪瘪的。

生姜擅长散表寒,不小心吹了冷风,着了凉,又流鼻涕,又打喷嚏,家里的老人常常会给我们煮一碗浓浓的生姜汤,把体表的寒气散出去。

生姜

干姜呢?更擅长散里寒,干姜能一直往里走,从体表走到脏腑,走到脾胃,脾胃虚寒的人可以把干姜研末服用。干姜跑到了脾胃里,就如同点了一把火,可以把寒邪、湿邪都驱除出体外。

干姜

胃寒问题解决了,中焦的脾胃也重新运转起来了,上火的症状势必得到缓解,接下来该考虑余火该如何灭了。

张仲景选用了栀子,可是清热 *** 有这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栀子呢?

栀子是众多清热 *** 中为数不多的能清三焦之火的 *** 材。

《神农本草经》有过记载:“栀子味苦, *** 寒,归心、肺、三焦经。功于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前文已经提及,上火大都是心火旺盛(实火)或者虚阳浮越(虚火)所致。

而栀子正可以入心、肺、三焦经,属于全覆盖式的灭火,不管是哪里的余火,都逃脱不过栀子。火泻了,也不再烦躁了,因此栀子不仅可以泻火,还可以除烦。

此外啊,栀子还有利湿的功效,它可以把上半身的火热导入 *** ,通过 *** 排出去。因此,使用栀子来泻火,喝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呢?到浑浊的 *** 转为清白,这就刚刚好。

栀子

总得来说,栀子干姜汤功善清上温下,适合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就是中焦脾胃虚寒,导致火热下不去,郁在那里。用栀子清热泻火,用干姜温中散寒,一个栀子,一个干姜,两味 *** 加在一起就把问题解决了。

栀子 *** 对(7)——栀子配伍黄柏的方剂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栀子 *** 对小结

石膏——栀子;黄芩——栀子;黄柏——栀子;大黄——栀子;栀子——川乌;栀子——干姜;栀子——姜汁;栀子——姜黄;栀子——高良姜;栀子——丹皮;连翘——栀子;栀子——淡豆豉;栀子——厚朴——枳实,栀子——茵陈——大黄。

黄柏配栀子的意义

栀子味苦, *** 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能清泻三焦火热,兼以除湿利胆退黄。黄柏味苦, *** 寒,入肾、 *** 、大肠经,功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两 *** 相伍,相须为用,共收泻火、燥湿、利胆、退黄功效。

临床应用:1.主治湿热黄疸以发热为主症者。2.用于治疗湿热病,症见发热,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栀子配伍黄柏的方剂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组成服法:栀子10克(劈),甘草3克(炙),黄柏6克。以水400毫升,煮取 *** 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能主治: 治伤寒身黄发热。

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黄疸病》篇。

组成服法:大黄、黄柏,硝石各12g,栀子15枚(15g)。水煎服。芒硝后下稍煮,或冲服。

功能主治:清热通便,利湿退黄。黄疸热盛里实证。

标签: 功效 黄桅子 作用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