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菌菇文化
说起美食,鲜美可口的食用菌自然是少不了的。食用菌是世界最古老的食材之一,仅在我国,食用菌种类就达350多种。无论是东北的榛蘑、华北的平菇、西北的羊肚菌,还是江浙的香菇、岭南的草菇、云南的牛肝菌,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古人认为食用菌无根无蒂、无体无形,是采纳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而生,因此将其称为“山珍”。
几 *** 来,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被人们通过千式百样的方式精心烹饪,在满足华夏先民味蕾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饮食文化与饮食风尚流传至今。
中国有句人人都知晓的老话:民以食为天。华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已经用它永不枯竭的活力与创造力,将食物升华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我国地大物博,这种不断开发创新的精神,甚至已经超过了食材本身的魅力,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我国发现新物种“白盖鸡油菌” 专家建议不要采食
我国浙江和海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这一发现已发表于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前沿》。
图为2021年8月拍摄的白盖鸡油菌。( *** 由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据了解,白盖鸡油菌由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 *** 重点实验室、浙江大 *** 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于2017年和2020年先后在海南鹦哥岭、浙江天目山发现,经基因测序后确定为新物种。
据介绍,白盖鸡油菌菌盖表面光滑,边缘呈波浪状,黄白色至浅奶油色,菌肉坚实,气味不明显。
白盖鸡油菌担子果非常小,其菌盖表面光滑,稍微油腻,颜色为奶油白色至灰白色,中部凹陷,边缘不规则强烈弯曲,呈波浪状;肉质坚实;气味不明显。
此外,菌盖表皮呈平伏型,由相互交织的丝状菌丝组成。白盖鸡油菌单生、散生或群生于以锥属为主的森林中。
图为2021年8月拍摄的白盖鸡油菌。( *** 由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援引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话回应表示,白盖鸡油菌 *** 油菌属的一种,目前业内对这种新物种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建议不要采食,以免引起 *** 反应。新物种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和生物进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证明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 *** 稳定、物种丰富,保护成效显著。
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留言询问:“能吃吗?好吃吗?”
事实上,因为采食野生菌类出现中毒等意外的事情每年都有发生,大家还是小心为妙。
科普一下:
“误食毒蘑菇后果很严重”!食用毒蘑菇后轻则会损伤胃肠道 ***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伤害脏器功能,最终造 *** 体多 *** 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我们该如何识别毒蘑菇呢?
一、毒蘑菇辨别法
1、通过蘑菇的外形来筛选
从颜色来看,毒蘑菇大多颜色鲜艳,呈金 *** 、粉色、绿色、黑色。如大青褶伞毒蘑菇,呈现非常漂亮的浅绿色或青色。但是也不完全如此,橙盖鹅膏是非常有名的食用菌,颜色却也极其鲜艳漂亮。
看形状的话,有个口诀可作粗略地辨别:头上戴帽,腰上系裙,脚上穿靴。毒蘑菇大多有菌盖、菌环和菌托,菌杆细长、易折断。无毒的蘑菇外形平整、光滑。
有毒蘑菇还可呈现一些其他表现:如属于蜡伞类毒蘑菇,外形给人蜡质感、易碎、触摸后颜色变黑。 *** 伞类毒菌,最开始呈现浓厚的白色,当其成熟后变为深褐色甚至黑色,最后会变成液体流出。
外形特征能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分辨意识,但有的毒蘑菇与可食用菌无明显的外形特征差异。即使是专家也很难仅通过外形就辨别清楚。因此,我们还需要结合其他特征或者利用其他 *** 来识别。
2、通过蘑菇分泌物来判断
我们还可以通过蘑菇的分泌物来判断毒 *** 。将“新鲜”蘑菇的菌杆撕开观察其分泌物,无毒 *** 的蘑菇其分泌物较为清亮,偏白色,不会变色;但毒蘑菇分泌物浓稠,呈褐色,撕裂后变色。
3、通过闻气味来识别
一般来说,毒蘑菇与可食用菌可通过嗅觉来做简单判别判断。毒蘑菇通常会有 *** *** 气味,如;鱼腥味、恶臭味、辛辣味或者刺鼻异味。或者浓厚的土豆、萝卜味。有土豆或萝卜味。
5、浸泡法
在我们处理菌菇的过程中也可进行观察分辨。如叶状耳盘菌,作为一种与 *** 极易混淆的毒蘑菇,可将其置于弱碱水或热水中浸泡清洗,约1分钟后,就可观察到褐色或黑 *** 素的析出,水变浑浊。
6、根据生长环境
蘑菇主要生长在南方,就是因为有其独特的温暖潮湿条件,供蘑菇生长。可食用菌通常生长在较为干净的草地或松树等植物上,而毒蘑菇更倾向于阴暗、潮湿的肮脏环境。
7、利用身边的可利用条件
采摘野蘑菇,一般会进入丛林里,可利用跟随的宠物或常见动物来辨别。如小狗的嗅觉就较人更灵敏,对蘑菇的分辨能力更强。或者将蘑菇投食给小老鼠等动物,观察其反应。
二、误食毒蘑菇,怎么处理?
虽然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章科普各种分辨 *** ,但是由于采摘者经验不足、处理不当等原因,每年的春、夏季节仍然有大量误食毒蘑菇的患者,我们如果真的不小心误食,该怎么办?
1、立即催吐
当我们意识到误食以后,要立即进行催吐反应。防止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可以通过常见的物理 *** :用筷子或手指 *** 咽喉部,促进其呕吐,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物服用或者注射来进行催吐。
2、洗胃
催吐不及时或者频率太少的患者需要立即洗胃。若已严重呕吐,则可不进行洗胃 *** 作。通常在误食以后4~6小时内洗胃效果较好,若超过时间,食物可能已进入大量消化,不利于解毒。
3、导泻
针对催吐效果不佳或者洗胃不完全的患者,可以通过 *** 物服用进行食物导泻,它能够清除在肠道中滞留的毒物。通常口服10% *** 镁来导泻,若心肾功能不全、神经 *** 、呼吸 *** 异常可以用 *** 钠来导泻。
4、输液和利尿
在误食后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大量输入生理盐水使 *** 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通常还可辅助静脉注射利尿剂,具体频次看情况而定。但要注意体液平衡、避免电解质紊乱。
总结
毒蘑菇种类繁多、毒作用强烈。目前具有明显毒 *** 作用的蘑菇种类约400种,其中含 *** 的有40多种。毒蘑菇的毒 *** 较常规的毒物作用更复杂,更严重,常用的处理方式很难 *** 毒蘑菇的 *** 。
野外采摘蘑菇食用有风险,不认识的蘑菇更好不要轻易食用,否则容易出问题。有谚语曾说过说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但有的种类只能吃一次!珍爱生命,远离野生蘑菇。
切记!亲爱的吃货们,尤其提醒那些提问“能吃吗?好吃吗?”的吃货们,发现的新物种白盖鸡油菌 *** 油菌属的一种,目前业内对这种新物种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建议不要采食,以免引起 *** 反应。
“山珍”虽好,可不要贪嘴哦!!!
大家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可以在评论区评头论足,留言或留下你的脚印,爱你哟!
么么哒~~~
宣传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每年还是经常有人吃野蘑菇中毒?近日,云南曲靖一女子吃野生蘑菇后中毒产生幻觉,被送医治疗,竟躺在病床上唱起了《忐忑》,还说看到了小人国、小精灵等。
每年,各地都有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发生。除了曲靖女子,最近多地也频现野生菌中毒致幻事件,中毒者最小仅几个月。
尽管宣传一直提醒不擅自采食野生菌,但每年总有不少人不听劝告,采摘食用野生菌而中毒。屡劝不听,一方面是野生蘑菇味道鲜美,另一方面则是于野生蘑菇中的一部分可食种类和有毒种类在形态上非常相似,老百姓一般很难区分。而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就是“鲜艳有毒反之无毒”“银针试毒”“生虫无毒”等民间鉴别 *** 。
那么,这些 *** 到底靠不靠谱呢?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鲜艳的蘑菇有毒,且越鲜艳毒 *** 越大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我国可以吃的蘑菇种类有900多种,有毒的种类有400多种,可以吃的蘑菇里颜色鲜艳的物种非常多,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的很多种类,是无毒且可以食用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 *** 蘑菇种类最多的鹅膏菌属中,红黄鹅膏(下图)虽然颜色艳丽,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而许多 *** 蘑菇也和普通无毒蘑菇一样,拥有朴实的外表。比如,被称为“毁灭天使”的白毒伞(下图)就是世界上毒 *** 最强的大型真菌之一,但外表看来,白毒伞具有光滑挺拔的外形和纯洁朴素的颜色,还有微微的清香,和无毒蘑菇无异。
大部分 *** 蘑菇,如鹅膏属中的 *** 种类灰花纹鹅膏菌、致命鹅膏菌、裂皮鹅膏、淡红鹅膏,以及红菇属中的亚稀褶红菇,颜色是纯白色或灰色,是我国误食野生蘑菇导致死亡的主要种类。
鉴别蘑菇是否有毒需进行动物试验、化学分析、形态比较等多方面工作,单凭色彩鲜艳就判断蘑菇有毒是很不准确的。
误区二: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则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
蘑菇 *** 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 *** 蘑菇的 *** 并不与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发生化学反应。经实验验证,我国的几种 *** 蘑菇不会使这些物质变黑。
2015年6月,湖南宁乡一家5口,吃了从同村村民处买的野生蘑菇后全部中毒,其中一个小孩死亡。该家主人在中午煮蘑菇时还很小心,担心有毒,放了大量大蒜,并用 *** 拍了照片。这天中午这家3个大人食用了蘑菇,没让2个小孩吃。据主人说,大蒜和蘑菇煮过之后没有变黑,才放心吃了。这家大人午饭过后直至下午都没事,晚饭又继续吃,同时小孩也一起吃了。结果晚上至次日凌晨,全家5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症状,接着全部出现肝损害,发生严重的中毒死亡事故。
从患者 *** 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是可以食用的蘑菇,但里面混杂有 *** 的灰花纹鹅膏菌。
误区三: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
很多昆虫、动物对 *** 的吸收与作用与人类是不一样的。一些相对于人类是 *** 的种类,但是对于昆虫或者小鼠是没有毒 *** 的。例如, *** 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用 *** 的鹅膏菌经口服喂养小白鼠,小白鼠不会死,是因为 *** 肠道可以吸收鹅膏菌的鹅膏毒肽,而小白鼠的肠道却不吸收鹅膏毒肽。
误区四: *** 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 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例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实际上,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很多 *** 蘑菇,例如鹅膏菌、毒沟褶菌、盔孢伞等很多种类其子实体 *** 后并不变色。因此,不能凭借 *** 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五: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蘑菇的有毒无毒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例如,生长于松树林或者阔叶混交林中的蘑菇大多属于共生菌,牛肝菌、红菇、乳菇、口蘑等大部分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很多有毒蘑菇也是共生菌,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也都是生长在松树林或者混交林中。
误区六:买回来的蘑菇就不会有毒?
蘑菇与毒蘑菇可以在同一环境中生存,两者共生现象有很多,这也是导致人们误食发病的原因之一。许多 *** 商家为了一己私欲而忽略了蘑菇的品质,原材料中时常混杂着不同种类的毒蘑菇,导致顾客误食产生 *** 反应。
引起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误采、误食和烹调 *** 不当。预防毒蘑菇中毒,不要轻信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不采食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轻易食用。
毒蘑菇毒 *** 成分复杂,中毒表现各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 *** 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严重者可死亡。食用毒蘑菇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目前,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所以一旦发现误吃了毒蘑菇,就算症状轻微,也必须马上送院治疗,千万不能拖延。
“白盖鸡油菌能吃吗”需要从演化深处解答张田勘
近日,浙江大 *** 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林文飞等人在浙江天目山中发现新物种“白盖鸡油菌”,菌盖表面光滑,稍微油腻,颜色为奶油白色至灰白色;肉质坚实;气味不明显。从专业的角度看,新物种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和生物演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不少网友关注的是,白盖鸡油菌“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针对“能、好、怎”三问,有人指出,这既是一种玩“梗”,又表现了中国人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首先是从吃上面来动脑子,发现新物种不是想着去保护、培育和发挥其在科学和生产上的重大作用,就一门心思想着吃,既低俗,又悲哀。其实,所有人都可能产生这三问,并非只有中国人是这样。
从本能上对新物种产生能不能吃的疑问,这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本能认知。这种认知深藏于我们的核心——基因中,至今还在起作用。在远古,还有近古以及工业 *** 之前,人类的生产都没有达到供等于求或供过于求的水准,因此物质并非极大丰富。人类的祖先不只是在原始时代,即便进入了农耕时代,也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寻找和生产食物。这样的环境也催生和演化出了人类的一种习惯——每当发现新物种时会首先尝试是否可以食用。
这样的行为也演化出了节俭基因和苦味基因(相传是神农尝百草及之后的中国人所演化出来的)。从节俭基因的角度看,它的作用主要是,在食物充足的时期本能地让人们吃得很多,以便存储更多脂肪,积攒能量,以对抗可能随时到来的饥饿状态。因此,受这种基因的驱使,人们一旦发现了新的物种就会首先想到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和怎样吃。这也是人之异于 *** 者的一个证据。
2020年10月14日,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在《细胞》 *** 发表 *** ,称他们找到了节俭基因,位于人类第2号染色体的中间部位。科学证明了节俭基因的存在,而且是在所有 *** 内都有,就证明所有人在发现新的物种和物质时,本能上都会有“能、好、怎”三问,只是,有些人没有表达出来,有的人被另一种演化所矫正和提升,这就是文明的演化。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衣食足之后,人们就不会首先想到吃,而是想到是否有用和对人有更高层次的利益,再进一步就是对所有生物和地球的生态是否有作用。从这一点上完全能看到教化和文明演化的作用。因此,有人批评中国人只想到和看到吃,这也对我们有积极意义,提示我们要在文明上提升自我。
但是,想到吃和看到吃也并非不是对人有益的利用,因为食品专家也说了,食用野生菌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没有吃过的尽量不要吃;不认识的尽量不要吃;没有把握的尽量不要吃。下一步如果研究人员能研究并了解到这种白盖鸡油菌的成分,是否有毒,营养成分有哪些,营养价值几何,是否可以成为美食等,也不排除这种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正如一些专业人员千方百计改进水稻品种,要让其成为香稻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吃得更好。
如果经过研究,证实白盖鸡油菌的生产和科研的价值远远大于食用的价值,那么人们就不会只想着吃白盖鸡油菌。至于未来,是否在发现一种新物种的时候不只是想到吃,则要靠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和教化的作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这属于文明演化的结果,需要漫长的过程。
它上榜“毒菌”名单!云南人却说:心头爱4月24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省真菌多样 *** 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联合发布了《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2022版》。出炉了2022版云南常见有毒野生菌,云南人爱吃的野生菌之一见手青(红葱)也被列入了不采摘、不收购、不加工、不食用名单。
5月8日下午,开屏新闻记者来到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发现,大多数摊位上,都有见手青在售卖, *** 在500~1000元/公斤。
除此之外,还有 *** 昂贵的鸡枞500~1000元/公斤、干巴菌1300~2700元/公斤、鸡油菌50元/公斤、松露500元/公斤、铜绿菌180元/公斤。
商户邱女士告诉记者,见手青4月初上市,到目前已经上市一个月,大量上市预计要到6月份了,目前并未接到不许售卖的通知。
“现在市场上的见手青基本来自宜良、楚雄和文山,价钱相对较高,观望的人较多,买的人较少。”商户张先生说,但正说着时,就有一市民向他购买了1050元的见手青。
随后,记者观察发现,仅仅几分钟,就有3位市民购买了见手青。市民刘先生表示,野生菌刚上市不久,虽然 *** 有点高,但老伴就喜欢吃这种菌子,所以今天特意来买。当记者问他是否知道见手青已被列入不可食用名单时,他说,“我们在昆明几十年了,吃菌子也几十年了,只要注意烹调,炒熟煸香,都不会有太大问题,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吃,真的太香了。”
在随后的采访中,大多数市民都表示,见手青(红葱)虽然已被列入不采摘、不收购、不加工、不食用名单,但不会影响自己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不少老昆明人表示,吃了几十年都没问题,只要烹饪 *** 得当,不会有什么问题。看来,见手青虽然上榜了“毒菌名单”,但依然还是云南人的心头爱。
温馨提醒
避免多种类混杂、切记烧熟煮透、不宜同时饮酒
食用野生菌应避免多种类混杂,烹饪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严禁生吃凉拌,且不宜同时饮酒。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医师 郑粉双:“吃菌子的时候尽量不要喝酒,因为有毒菌在酒精作用下,它可以促进胃肠黏膜加速 *** 的吸收,也就是说加重中毒的症状。”
野生菌中毒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食用野生菌后,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就可能是野生菌中毒。但要注意,不同毒菌出现 *** 反应的时间有所差别。
中毒后应立即采取自救措施、并及时就医
野生菌中毒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并尽快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诊治。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医师 郑粉双:“之一时间是大量饮用清水,最少1000毫升,喝完之后用勺或者是筷子压舌根,把所吃进去的食物反复呕吐出来,一直吐到清水为止,尽量减少 *** 在胃肠道的吸收。”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龙宇丹 摄影报道
四川首例!这种致命毒蘑菇,成都已经有人中招……每年随着夏天雨水开始充沛起来
树林间、草坪里
一 *** 小蘑菇开始 *** 探脑了
近日,成都锦城广场冒出了不少灰白色、浅棕色的菌子
这群“小菇凉”中
有些总是怀着比容嬷嬷还毒的“坏心眼”
没错,就是毒蘑菇
而且还是“蘑界致命毒王”
它们要开始害人了!
01
自家后山捡了6朵白蘑菇
成都男子食用后中毒致肝衰竭!
今年5月6日上午10:00,家住蒲江的陈先生在自家后山闲逛时,偶然发现松树林里发现了6朵白色的蘑菇,它们小心翼翼的生长在草丛中,身上没有任何多余的颜色和杂质,看起来纯洁无害。
于是,陈先生拾起它们带回家,在中午的时候将它们全部素炒了,独自品尝这大自然“馈赠”的夏日鲜食。
△是不是看上去人畜无害的样子(医生供图)
结果,好景不长,晚上10点左右,陈先生开始剧烈呕吐、腹泻,不能忍受。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当地医院检查。
但是,在当地医院经过一天的对症输液治疗后,陈先生的肝功能却急速恶化。当地医院当机立断,将陈先生转诊至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到达华西第四医院急诊科后,陈先生被立即送进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解毒剂、血液净化、导泄、利尿等急救措施轮番开始。
对于陈先生来说,他只知道天天卧床, *** 好痛,然而殊不知,他的肝脏功能在中毒后第三天开始迅速恶化达到急 *** 肝衰,死神随时都在床边转悠!
好在经过医务人员争分夺秒的全力抢救后,陈先生有惊无险的度过了难关,已经于5月17日出院回家。
最后,经过毒检确认,陈先生食用的这6朵看起来纯洁无害的蘑菇是可以造成急 *** 肝损害型中毒的「致命鹅膏」,这是首次在四川发现致命鹅膏有分布!
02
它是蘑界的“毒王”
仅50克就能要一个成年人的命
致命鹅膏俗称“白毒伞”,它之一次被我们人类所认识就是因为其在广州导致了9名民工中毒全部死亡!
为了警示后人,我国真菌界大咖——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教授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泰辉教授共同将这个“ *** *** ”定名为“致命鹅膏”。
致命鹅膏可造成急 *** 肝损害,最后导致 *** 多 *** 衰竭死亡,正常人误食50克(一两),如不及时救治就可致命。
据调查,自从被发现后,它已经在我国至少制造了30余起 *** ,导致100余人中毒,其中超过60人死亡,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蘑界头号“毒王” !
03
谨记!
见到这样的蘑菇不要捡!不要吃!
?形态——
致命鹅膏的菌体各部分均为白色,菌柄上部有白色膜质菌环(易脱落),菌柄基部球形或近球形,有菌托。
因此,一旦看到“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蘑菇不要捡!不要吃!
(陈先生采摘的蘑菇明显看见穿了“鞋子”,可能穿的白色超短“裙”,看不清楚,所以不好分辨,图源:医生供图)
?生长环境——
致命鹅膏与黧蒴树有共生关系,喜欢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
与致命鹅膏共生的黧蒴树
?中毒症状——
鹅膏中毒的潜伏期大于6小时,其症状主要为肠胃不适、腹泻、呕吐。
根据研究发现,目前,致命鹅膏主要分布于我国热带至 *** 带地区,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各地区,在云南省(德宏、保山、普洱、楚雄、大理、昆明等地)、贵州省(黔西南州)、四川省(成都市这例就是四川省首例)和福建省(漳州市)也有分布。
除了致命鹅膏,四川地区的 *** 鹅膏属还常见到灰花纹鹅膏,淡红鹅膏,裂皮鹅膏,黄盖鹅膏,欧氏鹅膏等。它们有很容易辨认的结构特点,如下图:
04
擦亮眼睛!
这些都是四川常见毒蘑菇!
四川省有不少山区丘陵地带,每当6-8月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
据微生物所实验室对2021年四川省部分毒蘑菇中毒事件的蘑菇进行鉴别,提醒大家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容易误采误食的蘑菇:
大青褶伞
● 俗称铅绿褶菇等,是中国蘑菇中毒事件最多、最常见的毒蘑菇。具体出现时间为3-12月份(惊蛰至大雪),集 *** 现在6-10月份(芒种至寒露)。
● 常生长于公园或小区草坪上,菜地里,路边草地、荒地,锯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
● 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包含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条盖盔孢菌
● 又称条盖盔孢伞,是我国华中和西南地区晚春至初夏、晚秋至初冬最常见的 *** 蘑菇之一。
● 生长在腐木上、锯末堆上或者腐殖质高的地上。更大的特征就是“小个子,黄褐色,有条纹,长树上”。
● *** ,致死率高。仅2018-2021年的4月、10月-12月,该种在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和云南至少造成16起中毒事件,35人中毒,6人死亡。
肉褐鳞环柄菇
● 肉褐鳞环柄菇生长在针叶树林地上,以松树最为常见,在云杉、冷杉等树下也有发现,偶尔生于枣树、杨树等阔叶树下。
● 主要于6、7月份和9、10月份出现在我国西南地区。“小个子,头长草(鳞片),腿长毛(鳞片),松杉树下常见到” 。
● 可以造成急 *** 肝损害,2019-2021年在我国至少造成35起中毒事件,85人中毒、8人死亡,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大蘑王”。
除此外
在川渝地区常见的毒蘑菇还有这些
(图上没有的保险起见也不要吃)
▽
按照毒 *** 强弱排列顺序
05
鲜艳的蘑菇才有毒?
千万别信这些民间“鉴别 *** ”
人们对野生毒蘑菇有一些常见的误解,还有一些鉴别毒蘑菇的土 *** ,其实这些 *** 并不靠谱。
Q1:鲜艳的蘑菇才有毒?
仅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判定蘑菇是否有毒。
比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很多颜色鲜艳的蘑菇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而外观为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通身白色的致命鹅膏却是容易引起误食的 *** 蘑菇。
Q2: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的地方的蘑菇无毒?
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长在松林中。
Q3: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和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银针验毒”仅仅是小说和电视情节,实际上毒蘑菇不会与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不会产生颜色变化。
Q4:有分泌物或 *** 变色的蘑菇有毒?
有不少毒蘑菇 *** 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多汁乳菇,却可以分泌液体并变色。
Q5:表面粗糙、突起,菌柄有环或有菌托的是有毒的?
许多毒蘑菇看起来很普通,但仍然有毒,比如丛生垂暮菇。
Q6:以前每年都在这棵树上采蘑菇,并没有毒,今年继续采摘食用也没问题?
蘑菇生长受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凭借经验判定哪片区域蘑菇是否有毒。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年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甚至死亡的人,基本都是这些每年都去采毒蘑菇从来没遭过的人。
其实,即使是菌类专家,几乎都不能用肉眼准确找出毒蘑菇,因此不要轻信民间的分辨 *** 。
06
不幸误食毒蘑菇怎么办?
这些急救知识要知道
拨打急救 ***
立即拨打急救 *** 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并保留毒蘑菇样品带到医院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催吐、洗胃和导泻
为减少 *** 的吸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随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可反复多次。
补水
催吐后,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更好让中毒者饮用盐水和加入食用糖的“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
防止窒息
对已发生 *** 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归根结底
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更好的办法就是
不自行采食野生蘑菇
不吃来历不明或猎奇而得的蘑菇
想吃蘑菇就去正规市场或餐馆
菌子虽好吃,生命更可贵,谨慎尝“鲜
本文受访医生
华西四院急诊科
华西四院急诊科以中毒救治为特色,是四川省中毒医学 *** 队承建科室。作为四川省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对各种化学中毒、动植物中毒、 *** 物中毒等有较强的救治能力,提供急 *** 中毒患者紧急抢救和治疗。我科拥有血液灌流机、CRRT机、高压氧舱、呼吸机等先进的中毒血液净化设备、生命支持和监测设备,能快速开展床旁血液灌流、血浆吸附、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浆置换、DPMAS等多种单独或杂合式血液净化技术,为各种急 *** 中毒提供先进快速地救治手段。急诊高压氧治疗给各种急 *** 有害气体中毒、中毒 *** 肺水肿及缺血缺氧 *** 疾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紧急救治。依托我院较强的毒检能力,其理化实验室拥有液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原子吸收、ICP-MS等国内更先进的毒检分析设备,能提供数十种重金属中毒、 *** 中毒、气体中、 *** 物中毒等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快速检测,并长期接收川内外各种中毒标本的检查筛查。我院也是四川省化学中毒解毒 *** 品储备单位,长期储备有20余种解毒剂。长期以来,华西四院急诊科在急 *** 中毒的救治能力和水平在西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
24小时急救 *** :、02885501677
文/编辑丨文静 制图丨yunyun
部分内容参考丨四川疾控、科微学术
*** 来源丨微博 123rf *** 科微学术
监制丨清清
审核丨蓝岚
“红伞伞 白杆杆 吃完一起躺板板”湖南省直中医医院专家提醒警惕蘑菇中毒红网时刻9月8日讯(通讯员 杨声亮)近日,湖南省直中医医院急诊科接诊两名呕吐腹泻患者,详细接触得知,他们吃了自己在山上采摘的野生蘑菇,自觉不适来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就诊。医生立即予以洗胃导泻,保护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将患者食用的蘑菇送疾控化验。目前患者已经转危为安。
自己捡来野生菌吃,味道美是美,但中毒可不是开玩笑的。湖南省直中医医院专家提醒:关乎 *** 命的事情,必须大声强调三遍: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心存侥幸!
吃毒蘑菇真的会死人
很多人都听说过吃完毒蘑菇产生幻觉,或者眼前过小人儿的故事,甚至还有人跃跃欲试……吃毒蘑菇真的会死人的,不是开玩笑的!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野生菌中毒在我国各类食源 *** 疾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更高的。2010-2020期间,全 *** 报告了10036起野生菌中毒事件,导致38676人发病、21967人住院和788人死亡,平均住院率和死亡率分别达到56.8%和2.0%。
根据 *** 不同,吃毒蘑菇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多达8种:胃肠炎型、急 *** 肝损害型、神经 *** 紊乱型、溶血型、光敏 *** 皮炎型、急 *** 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和混合型。
其中胃肠炎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可导致剧烈呕吐及腹泻,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急 *** 肝损害型是我国野生菌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类型,可导致急 *** 肝衰竭死亡。而急 *** 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严重均可导致患者急 *** 肾衰竭死亡。
说起野生菌中毒,很多人立马就想到云南,从历史数据来看,云南蘑菇中毒病例的确最多,符合大家印象,值得注意的是,蘑菇中毒有可能发生在每个省,绝不能认为自己不在云南就没事。吃蘑菇中毒的事件也不全部是自采野生蘑菇所致。
在2010-2020年食源 *** 疾病监测 *** 报告的10036起野生菌中毒事件中,有84.7%发生在家庭中(主要与私采野生菌有关),14.6%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购买野生菌是餐饮服务蘑菇中毒事件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关于餐饮服务场所发生的中毒事件,在既往记录的数据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发病后住院,每200个人中有1人中毒身亡。所以说,在餐厅这些地方吃野生菌子也不一定安全。
这些“窍门”全是错的!
有很多所谓“吃菌子的经验窍门”看起来头头是道,其实都是 *** ,一个都不要信:
×鲜艳的毒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的!不少美味的可食用菌,如褶孔牛肝菌、鸡油菌颜色就很鲜艳。一些颜色不显眼、长相丑不拉几的野生蘑菇却含 *** ,如灰色的灰花纹鹅、白色的致命鹅膏。
×毒蘑菇比较难闻、难吃
错的!许多毒蘑菇都没有特殊的气味,味道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辛辣/恶腥/酸涩。蘑菇的气味不仅和品种有关,也和生长的环境有关,单从一方面分辨并不可靠。而且,人家微生物学的博士都不敢说能认全,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就能掌握辨认诀窍呢?
×毒蘑菇煮透了就可以吃
错的!不少毒蘑菇的 *** 毒 *** 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方式无法 *** ,煮得再烂也是白搭。也不要相信加点大蒜、生姜之类的就能去毒,佐料就只是佐料而已,不会和蘑菇里的 *** 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用银针、银器可以验毒蘑菇
错的!不少古装剧都是这样演的,看多了是不是差点就信了?实际上,蘑菇 *** 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更不会产生颜色变化。
附:常见的几种蘑菇 ***
一、如影随形的“蘑界” *** ─ 青褶伞
在中国,造成中毒事件十分常见的毒蘑菇是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俗称:大青褶伞,铅绿褶菇等。该种在中国主要集中分布于热带和 *** 带地区,东北地区(黑龙江和 *** 东部)偶有分布。青褶伞在我国不同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分布,具体时间为3-12月份(惊蛰至大雪),集 *** 现在6-10月份(芒种至寒露)。青褶伞常生长于公园或小区草坪上,菜地里,路边草地、荒地,锯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俨然成了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种类。
二、谨防“蘑界的假羊肚菌” ─ 毒鹿花菌
毒鹿花菌(Gyromitra venenata)俗称:假羊肚菌。2020年3月,云南、贵州相继发生2起4人误食“野生羊肚菌”的中毒事件,除了导致胃肠道症状、神经症状外,还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肝损害。研究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羊肚菌,与以往在湖南发现的一份标本一致, *** 了一种以往从未被发现的、形态上与羊肚菌相似的鹿花菌属的新物种,为了警示大家,科学家们将这个新种命名为毒鹿花菌。
毒鹿花菌春季至初夏生于以壳斗科为主的阔叶林地上,单生或群生。更大的特征为菌盖部分(子囊盘)呈不规则脑形,红褐色、紫褐色或金褐色、咖啡色或褐黑色,幼时光滑,逐渐多褶皱,粗糙,边缘部分与菌柄基本不连接。而真正的山珍:羊肚菌的菌盖部分(子囊盘)呈现圆锥状至钝锥形,表面有许多凹坑,呈现羊肚状,边缘部分与菌柄连接为一体。
三、谨防童话里走来的美丽 *** ─ 鹅膏
毒蝇鹅膏 (A *** nita muscaria),学名:鹅膏,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蘑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漂亮的蘑菇,竟然是毒蘑菇!!该种最明显的特征为:粉红色至红色或偶尔呈 *** 的菌盖上长满了白色鳞片。该种目前发现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在华北北部偶有发现!
毒蝇鹅膏含有异噁唑衍生物 *** ,可产生谷氨酰胺能神经毒 *** 。中毒特征为:潜伏期短(数分钟至3小时)。最初表现为困倦,随后进入狂躁期,表现为类似幻觉的视觉错乱、举止怪异、焦躁不安、兴奋、方向感丧失、人格解体和精神错乱等,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出汗、共济失调、运动 *** 抑郁、头晕、瞳孔放大、肌阵挛、肌颤、反射减退、 *** 、抽搐(尤其是儿童)等,这一阶段可持续48小时,最后进入困倦期。有些病人会很快进入 *** 状态并伴有抽搐,严重中毒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四、谨防“蘑界金牌 *** ” ─ 黄盖鹅膏
黄盖鹅膏(A *** nita subjunquillea S. I *** i)俗称“黄罗伞”,是我国著名的造成急 *** 肝损害的 *** 蘑菇之一。2016年至今,该种在我国北京、河北、山东和贵州至少引发了9起中毒事件,造成47人中毒,7人死亡。
黄盖鹅膏生于以壳斗科为主的林地上。更大的特征为 “头戴金盔( *** 菌盖),身披金甲(黄白色菌柄),腰系白裙(菌环),足蹬战靴(菌托)”。黄盖鹅膏偶尔也会出现灰白色的“银盔 *** ” !
黄盖鹅膏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出现在夏秋季(6月中旬-10月上旬),整体呈现从南到北的趋势。
五、谨防“蘑界”黑白双煞 ─ 灰花纹鹅膏和裂皮鹅膏
灰花纹鹅膏(A *** nita fuliginea)和裂皮鹅膏(A *** nita rimosa)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并且经常成双成对出现在同一片阔叶树或者针阔混交林的 *** 蘑菇。因其一黑一白而被称为“蘑界”的“黑白双煞”。
近30年来,这两个 *** 蘑菇在我国造成至少超过100人死亡。
这两种可以造成急 *** 肝损害的 *** 蘑菇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其中湖南、湖北、浙江、贵州等省份是该种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生长时间为5月中下旬至7月底,偶尔可持续至9月。
六、谨防白色恶“蘑”─ 日本红菇和多汁乳菇
日本红菇(Russula japonica),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白色蘑菇,近5年来造成超过100人中毒,成为蘑菇中毒中最为常见的毒蘑菇种类之一!该种可以导致严重的胃肠炎型中毒。
辣味多汁乳菇(Lactifluus piperatus)和长绒多汁乳菇(Lactifluus pilosus)等多汁乳菇属蘑菇,与日本红菇类似,也是白色的可以导致胃肠炎型中毒的毒蘑菇,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区。近年来在我国引起多起中毒事件。此类多汁乳菇与日本红菇的主要区别是 *** 后流出大量白色乳汁,味道辛辣至极辣!
七、谨防小个子大“蘑”王 ─ 肉褐鳞环柄菇
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 Chodat & C. Martín),俗称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菇,是我国北方最为常见的 *** 蘑菇之一。该种含有鹅膏 *** ,与 *** 的鹅膏一样可以造成急 *** 肝损害,但是个头明显比鹅膏小很多,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大蘑王”。
肉褐鳞环柄菇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吉林、辽宁、 *** 、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甘肃、宁夏、新疆等),近年来在华中、华东和西南等地(湖南、上海、江苏、浙江、贵州等)也有发现。分布时间为4月下旬至9月中旬,如湖南2019年4月下旬就发生误食该种的中毒事件,而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一般要等到7-9月份才能发现该种。
八、谨防火炭菌中毒─ 亚稀褶红菇
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华北南部地区的灰色至灰黑色的 *** 蘑菇。由于该种伤后或者干后会变得像火炭一样黑,因此与可以食用的稀褶红菇(Russula nigricans)和密褶红菇(Russula densifolia)被老百姓统称为“火炭菌”。该种可导致横纹肌溶解,是我国引起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 *** 蘑菇之一。
亚稀褶红菇6-9月份生于阔叶树、针叶树或针阔混交林地上。该种与稀褶红菇和密褶红菇 *** 后均先变为红色,后变为黑色。完全干燥后稀褶红菇和密褶红菇完全变为黑色,而亚稀褶红菇至少部分菌褶不会变为黑色。
注意这些野生菌吃不得!医生这样说……最近雨量充沛
各种真菌生长迅速
野生蘑菇也迎来了生长旺季
嫩嫩的蘑菇是不少市民的心头爱
然而
遵义又发生多起
疑似食用毒蘑菇中毒事件!
20多天前吃了没事
这一次一家人都中毒了
近日
遵义市仁怀一家4口
就因为食用了野生菌
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7月7日早上
记者在遵医附院急诊科病房里
见到了22岁的患者吕先生
目前他病情有所好转,已脱离危险
他告诉记者,6月26日,其母亲在家附近的树林中采摘了两种野生菌。当天下午6点左右,吕某本人及其母亲、 *** 、外婆进食了野生菌,第二天早上6点左右,四人出现了腹痛、腹泻等症状,家人随即送往仁怀市中医院救治,6月28日,转到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救治。
他说:在二十天前家里吃过一模一样的两种菌,当时吃得比这次多,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却中毒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吃野生菌了。
吕先生一家人食用的菌种
▼
条盖盔孢菌(肝损害型)
黄盖鹅膏(肝损害型)
一个多月时间
遵医附院就收治了
81名野生菌中毒的患者
据遵医附院急诊科主任喻安永介绍
6月以来
该院陆续收名81名
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市民
年龄更大的84岁
年龄最小的4岁
喻安永医生告诉记者:野生菌中毒的潜伏期在食用后半小时至六小时,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主要会损害 *** 功能及凝血功能,还有部分会引发幻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来看看这些案例
6 月中旬,铜仁市思南县一家 4 口,因食用从市场购买的野生菌而中毒。根据患者提供的 *** ,医生发现这是一种欧氏鹅膏菌。经治疗,这一家 4 口均康复出院。
6月22日,仁怀市三合镇村民周某及其三个朋友进食了从路边摊买的野生菌,四人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到仁怀市中医院进行紧急治疗,随后转到遵义市之一人医院进行救治。
6月30日,家住正安县的郑女士在野外采摘了一些蘑菇,拿回家食用。当晚,郑女士与哥哥及71 岁的母亲一起食用了野生菌。第二天早上,一家三口就出现了呕吐等症状,住进了ICU病房。
医生提醒:尽量不要吃野生菌
颜色鲜艳的有毒?
不鲜艳的就可以食用?
这是有关蘑菇的谣言中流传最广的“常识”
事实上颜色与形状
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
可食用的鸡油菌
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
美味可食
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
属 *** 蘑菇则为灰白色,并有清香
有毒的灰花纹鹅膏
烹饪野生菌时
跟银器、大蒜一起煮
颜色变黑就不能吃
不变就能吃?
没依据!!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 *** 的古老传说
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
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
毒蘑菇不含硫或硫化物
不会令银器变黑
大蒜的活 *** 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但对毒蘑菇完全 *** 为力
假淡红鹅膏(肝损害型)
喻安永介绍:
网上或者生活中听来的窍门
一概都不靠谱
而且有些菌的 *** 很顽强
即使经过烹饪也无法消除
2004~2014 年全国蘑菇中毒省份分布
▼
*** 来源:《中国 *** 地区蘑菇中毒事件及危害分析》
最简单的辨别 *** 请记住
由于许多菌类和食用菌的外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菌鉴别 *** ,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一般人就更容易会误食毒菌中毒了。
球基鹅膏(神经精神型)
至少要记住一种简单直白的识别办法:
头上戴帽子(有菌盖)
腰上系裙子(有菌环)
脚上穿靴子(有菌托)
同时具有这三个特征的菌类
就不能食用了
有毒的欧氏鹅膏
误食毒蘑菇中毒后如何处理?
中毒后
可立即催吐
喝几百毫升温水
并用食指或筷子头 *** 咽喉部
使有毒物质尽快呕吐出来
并及时送医
医生提醒:
吃野生菌前
一定要拍照
不幸中毒后
医务人员可之一时间明确菌种
从而确定准确的治疗方案
对于野生菌
最靠谱的做法是:
不要吃
记者:李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四川发布毒蘑菇预警!还有这些植物能要人命随着雨季的来临,
许多进入了食菌季节。
但近年来各地因误食野生毒蘑菇
导致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比如前几天,
云南一男子吃野生菌中毒
产生了幻觉……
蘑菇是一类真菌,因其烹饪后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被列为舌尖上的美食之一,广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但是蘑菇种类繁多,其中有毒的蘑菇,我国已发现的达90多种,食用后能致死的达30多种。毒蘑菇毒 *** 成分复杂,难以简单辨别,一种毒蘑菇常含有多种 *** ,一种 *** 又常常存在于多种毒蘑菇中。
目前川渝地区常见毒蘑菇如下:
很多人说,我们家每年都要去采野生蘑菇吃,从来没遭过,我们家有辨识蘑菇的能力。
错!每年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甚至死亡的人,基本都是这些每年都去采毒蘑菇从来没遭过的人。
下面针对人们对野生毒蘑菇的常见误区进行解答:
问: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答:错!仅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判定蘑菇是否有毒,比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很多颜色鲜艳的蘑菇却是美味的食用菌,而外观为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却是容易引起误食的 *** 蘑菇。
问: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的地方的蘑菇无毒?
答:错!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长在松林中。
问: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和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答:错!“银针验毒”仅仅是小说和电视情节,原理是银可以和砷化物(比如 *** )、硫化物等发生化学反应而变黑,但毒蘑菇中的 *** 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不会产生颜色变化。
问:有分泌物或 *** 变色的蘑菇有毒?
答:错!有不少毒蘑菇 *** 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多汁乳菇,却可以分泌液体并变色。
问:表面粗糙、突起,菌柄有环或有菌托的是有毒的?
答:错!许多毒蘑菇看起来很普通,但仍然有毒,比如丛生垂暮菇。
问:以前每年都在这棵树上采蘑菇,并没有毒,今年继续采摘食用也没问题?
答:错!蘑菇生长受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凭借经验判定哪片区域蘑菇是否有毒。误食毒蘑菇,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还有精神症状,严重的还要发生肝脏、 *** 损害,最严重的那就是一命呜呼了!
如果不幸误食中毒:
一是拨打急救 *** 。
立即拨打急救 *** 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并保留毒蘑菇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二是要催吐、洗胃和导泻。
为减少 *** 的吸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随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可反复多次。
三是补水。
催吐后,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更好让中毒者饮用盐水和加入食用糖的“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
四是防止窒息。
对已发生 *** 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预防毒蘑菇中毒更好的办法就是:
不自行采食野生蘑菇,
不吃来历不明或猎奇而得的蘑菇,
想吃蘑菇就去正规市场或餐馆。
除了毒蘑菇外
夏季常见有毒植物的辨别
及食物中毒的预防也同样重要!
↓↓↓
有毒
植物果实
夏季是各种植物结果的季节。四川省夏季导致食物中毒的野果主要有马桑果、桐油果、蓖麻子。中毒主要是由农村 *** 上下学途中采食野果,或孩童野外玩耍时采食野果导致。
有毒
植物花、菜
有些有毒植物与我们经常食用的植物外观相似,易被误食导致中毒。
有毒
植物根茎
来源丨综合四川日报、委 *** 物食品处、四川疾控
来源: 四川新闻网
一家四口全被它放倒!医生喊话:不要采、不要吃每年的这个时候,随着气温升高、降雨增多,野生蘑菇纷纷“冒头”,进入生长旺盛期,同时也进入毒蘑菇食物中毒的高发期。
这两天,在义乌市中心医院急诊病区,蔡先生一家四口因为“吃了野生蘑菇先后中毒住院”成为了病房里的 *** 新闻。
“再也不敢采也不敢吃了!”
说起这事,蔡先生直言“又好气又好笑”,尝鲜不成 *** 招的他也想用自家例子提醒大家:可千万别随便采摘、食用路边或是山上的野生蘑菇了!
一周前,蔡先生和朋友一起采了山上的野生蘑菇,烹制入口后,他就被这个鲜美的味道吸引住,因此两天后又约上山采蘑菇,可这一回出事了。
当晚烧制的野生蘑菇,蔡先生一家四口大概吃掉了三分之一的量,妻子最早出现了呕吐、胸闷、头晕的症状,很快他自己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夫妻俩意识到可能是蘑菇有问题。
在去医院前,蔡先生特地问过一起吃饭的父母亲是否有什么不适,可 *** 却说没啥问题。
不过没过多久,两位老 *** 出现了不适症状,很快也被送到了医院。
“4个人陆续从急诊抢救区送到病房,是一个比较明确的中毒症状。夫妻俩相对年轻,情况要好一些,但两位老人都是80多岁的年纪了,其中一位就出现了意识不清的情况。”
义乌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黄小英说,根据患者提供的照片,最终明确其中颜色较为鲜艳的为土红鹅膏(神经精神型),正是这个毒菌“放倒”了一大家子,随后立即采取催吐、补液、护胃等加快 *** 的对症治疗。
如今经过一周的治疗,蔡先生一家四口的情况已经好转。
每年,类似的事情都有发生。
蘑菇,不是长的鲜艳才有毒!
在不少人的认识中,彩色的蘑菇才是有毒的,越鲜艳似乎毒 *** 越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颜色和形状不能简单区别是否有毒!比如:
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的蘑菇,是可以食用的;
而灰花纹鹅膏菌、致命鹅膏菌是灰白色的,有清香,却是 *** 的蘑菇!
↓↓↓ 灰花纹鹅膏菌,看着普通,却 ***
( *** 来源:湖南都市)
我国约有100种有毒的蘑菇,各种毒蘑菇所含的 *** 种类不同,多数毒 *** 较低,中毒表现轻微,但有些蘑菇 *** 的毒 *** 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
蘑菇中的 *** ,通过烹调、加工或者晒干等方式也不能被 *** !
毒蘑菇中毒后,有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 *** 损害型。其中,肝脏损害最严重,死亡率高达20%-30%。
野菜别乱采乱吃,5个原则要记住!
1. 不认识的野菜不吃
吃野菜最起码要知道所食野菜有毒无毒,不认识的野菜更好不吃。有些野菜含有 *** ,轻者闷、胀、呕,重者则危及 *** 命。
2. 路边的野菜别乱吃
即使你认识这些野菜可以食用,但这三个地方的野菜也不建议采摘食用:
① 生长在化工厂河边或附近的野菜不宜吃。化工厂所排放的废水中有毒物质含量相当高,生长在河边的野菜相应地含有 *** 。
② 喷施过 *** 的庄稼地里的野菜也不要去采摘。
③ 路边的野菜不宜采食。路上趟起的灰尘、车辆的废气,很容易污染这些路边的野菜。
3. 一些野菜经过浸泡才能吃
需要浸泡的野菜山 *** 菜、山蒜等一些野菜有微毒,不经浸泡,食用后周身不适。这类野菜在煮食前,务必要在清水里浸泡两小时以上进行解毒处理。
大多数叶类野菜有一点涩味,宜先煮去涩味,即将水烧开,放人鲜野菜煮两分钟后立即捞起,再烹调。
4. 苦味野菜不易多吃
苦味野菜不宜多食苦味野菜 *** 味苦凉,有解毒败火作用,但过量食用可损伤脾胃。
5. 树叶类不宜炒着吃
树上的野菜不宜炒吃树上的野菜品种不多,如:刺嫩芽、榆树钱等,这类野菜宜蒸吃或做酱吃。若是炒着吃,既粘又涩,难以下咽。
如果误食有毒的野菜怎么办?
1. 催吐
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 *** 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反复多次,减少 *** 吸收。一般食物吃进去后,40分钟之内还停留在胃里。
2. 立即就医
别犹豫!如果食用野菜之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听、幻视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就算当时没有出现严重的症状,也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观察、接受治疗,因为有些类型的中毒症状是延后出现的。
3. 保留剩余样品
如果菜品有剩余,一定要携带剩余的样品就医,以备知道中毒情况。
生命无小事,饮食要注意。
编辑:吴金娇
图文综合:都市快报、健康时报等
蘑菇的“五十度毒”,到底有多厉害龙·利特·伍恩
【编者按】蘑菇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它出现在森林里、公园里、灌木丛里、博物馆里,甚至可能出现在饭桌上,但你听说过蘑菇还可以治疗悲伤吗?
作者龙·利特·伍恩接触蘑菇的初衷很特别,那是毫无准备情况下面对了爱人的离世。沉陷于悲痛中的她无意间发现了树林间奇妙的蘑菇世界,于是开始探索、学习,在努力成为一名挪威认证蘑菇专家过程中,重新定义了生活,同时感受到了快乐。
伍恩对真菌的世界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洞察,书中包含关于蘑菇的多样 *** 、饮食文化及现有误区等知识,还记录了和菇友一起发现珍稀的蘑菇、研究真菌学文献、学习拉丁语以及同专家探讨蘑菇的气味和颜色等趣闻轶事。
“正是在开阔的林地里,在长满青苔的地上,我偶然发现了正在寻找的东西。我对蘑菇王国的探索渐渐变成了内心中的一场漫步。身体的旅行很费时,心灵的旅程也是如此,充满了动荡和挑战。对我来说,对真菌领域的探索不断地把我从悲伤的隧道中推出来。它减轻了我的痛苦,成为我走出黑暗的灯塔。”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录“五十度毒”一章中部分内容,众所周知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但总有人高估了自己的判断力,或在蘑菇迷惑 *** 的外表下迷失了方向,那么蘑菇的毒 *** 到底有多厉害,如何判断蘑菇是否有毒?跟着作者一起了解一下吧。
《寻径林间》,〔挪威〕龙·利特·伍恩 著,傅力 译;商务印书馆; 2022年7月
五十度毒
有一个故事,一对不贞的男女想要在山区度过一个浪漫的周末,由于他们误食了一些模样可爱的野生蘑菇,不得不被紧急送往当地医 院的重症监护室。这名男子本来告诉他的妻子要参加一个研讨会,而那个女子则告诉别人自己是和女 *** 朋友一起出去玩。当他们各自的配偶和家人在医院见面时,他们的伪装被拆穿了。有人想知道,对于这两个人来说,是因为蘑菇中毒而徘徊在生死之间糟糕,还是他们的婚外情被发现了更糟糕?
很多人对蘑菇的毒 *** 很感兴趣。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只要咬一口有毒蘑菇就会立即死亡。受害者会在餐桌上口吐白沫,然后发生其他戏剧 *** 的事情。我一开始也是这么以为的,但后来知道蘑菇的毒 *** 分很多种类,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真菌 *** ,并非所有毒蘑菇都会导致永久 *** 肾衰竭或死亡。蘑菇中毒不像 *** ,你要么 *** ,要么没有,没有人能“有一点点 *** ”,但蘑菇的毒 *** 就没那么绝对,有些只有一点点毒。
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物种中,只有少数蘑菇有致命的 *** 。摄入这些有毒化合物会引发各种症状和后果。鹅膏 *** 存在于产自挪威的毒鹅膏、鳞柄白鹅膏和纹缘盔孢伞(Galerina *** rginata)。它会攻击肝脏,即使是很小的剂量也会致命;毒鹅膏和鳞柄白鹅膏要为世界上90%的蘑菇中毒致死病例负责。当然,这些蘑菇的相关信息(以及它们的长相)都包含在初学者课程中。其他一些真菌 *** 会攻击中枢神经 *** 或肠道,最近有研究表明,蘑菇中毒还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在这种综合征中,骨骼肌被 *** ,导致红细胞破裂,体内会出现大量的溶血。
*** (A *** nita muscaria)又称毒蝇鹅膏菌,生长环境遍及北半球温带和极地地区,且也拓展到南半球,在松林里与松树等植物共生,如今已经成为全球 *** 物种。 *** 有大型的白色菌褶与斑点,蕈伞颜色通常是深红色,也已成为大众所熟知的毒菇形象。 *** 图
真菌 *** 反应可以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来分类。微红丝膜菌 (Cortinarius rubellus)含有一种名为奥来 *** 的真菌 *** ,对肝脏和 *** 有害,即使非常小的剂量也可能是致命的,但这种 *** 的影响可能在两周内都感觉不到。换句话说,你吃完后可以四处走动,浑然不知,然后突然之间 *** 就停止工作了。一般来说,蘑菇中毒后如果立即产生呕吐、腹泻和干呕等症状,其实危险程度更低。最严重的损害通常是由具有较长潜伏期的真菌 *** 造成的,也就是说,从食用蘑菇到出现最初中毒迹象之间有较长的时间。但是,即使误食了被认为是“致命有毒”的蘑菇,如果及时获得正确的治疗,也可以挽救生命。
仅仅通过观察是否可以判断蘑菇有毒呢?陌生人不止一次告诉我,我篮子里的蘑菇看起来有毒。但是,关于什么是有毒的外观这个概念是主观的。我的假设是,一种蘑菇只要和人们在商店里看到的不一样,对蘑菇恐惧者来说都是有毒的。如果他只见过双孢蘑菇,那么褐黄小乳牛肝菌(Suillellus l *** idus)就看起来相当不可食用。它有着红棕色网状菌柄和 *** 菌肉,而且当碰伤或破裂时会变成蓝色。但是在奥斯陆农贸市场的蘑菇摊上,我经常去买像餐盘那么大的褐黄小乳牛肝菌。它在那里总是被描述为“怪物蘑菇”,每个看见我买的人都想知道它是否有毒。看到他们的反应总是很搞笑,但很难说这些信息是否足以打破他们对有毒蘑菇的误解。
关于有毒蘑菇的识别特征,还存在许多误区。例如,有毒蘑菇从不生长在树上,或者所有毒蘑菇的颜色都很鲜艳。有些人甚至认为昆虫或动物会吃的蘑菇不会有毒,或者银制品接触有毒蘑菇会变色等。 然而事实是,有些物质对人是有毒的,但对动物没有毒 *** ,采集蘑菇时拿银勺也毫无意义,因为银的反应并不能说明蘑菇的潜在毒 *** 。想要了解毒 *** 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只能把每一种蘑菇都记在心里,这样就会像老朋友一样认出它们。你永远不会把 *** 的脸搞错,不管他们今天过得好还是不好。蘑菇也是一样。有时它们小巧、可爱又娇嫩,但有时同一种蘑菇可能已经腐烂,变得粗糙、丑陋。
橙色桦树牛肝菌(Leccinum versipelle),这种有孔牛肝菌的菌盖为红褐色,白色菌柄(茎)上覆有黑色疮斑(鳞屑)。 切割时菌丝会变黑。这种蘑菇在整个挪威都很常见,但橙色桦树牛肝菌在烹调至少15分钟之后可以食用。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牛肝菌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胃痉挛等症状,大量摄入可能会导致严重胃痛并需要住院治疗。 商务印书馆 图
一位朋友最近为初学者开设了一门课程,他说,人们区分不同蘑菇的能力差异很大。当他给 *** 们展示鸡油菌和微红丝膜菌时,一个 *** 立刻发现了其中的区别,而另一个 *** 说它们看起来很像,因为它们“都是 *** 的”。挪威毒物信息中心也记录了有人会把美味牛肝菌和卷缘齿菌混淆为鳞柄白鹅膏,尽管它们在颜色、形状和其他特征上完全不同。想要区分它们只能靠学习。记忆在我们如何感知事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记忆是以学习和实践为基础的。你获得的经验和知识越多,就越有能力发现那些重要的小细节。因为最初的视角可能不同,有些人不得不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努力,但就蘑菇而言,了解关键的区别可能意味着生与死的差异。
新手典型的错误是过于相信书本上的 *** 图,因为蘑菇的外观会随着它的年龄和其他因素产生很大的变化。当你急于做出肯定的鉴别时,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书中的 *** 和野外蘑菇之间的相似 *** 上,而忽略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一切都是关于实践经验,想要成为蘑菇专家,只有熟能生巧。就像学习一门手艺,技能的提高是缓慢而自然的,秩序会逐渐从混乱中产生。
但这并不简单。
微红丝膜菌被挪威的蘑菇采集者们尊称为“山达霍得鸡油菌”, 是在挪威乡村发现的最毒的蘑菇之一,它有时会和管形喇叭菌一起生长。有传言说,在山达霍得或者其他地方,有人曾经误把微红丝膜菌当成鸡油菌,最终一辈子只能靠透析机度过余生。在有经验的蘑菇采集者看来,这两个物种是如此不同,怎么会有人把微红丝膜菌和管形喇叭菌混淆。
*** 伞(Cortinarius rubellus),这种蘑菇通体呈红褐色(菌盖、菌柄、菌褶和菌丝)。 这种蘑菇在挪威的林地与森林中很常见。具有 *** ,食用它们会导致肾衰竭,通常是不可逆转的。 *** 图
S是一位挪威蘑菇圈的名人,他曾采到优质的大紫蘑菇给一些来挪威的 *** 客吃,却被告知他们不会碰这些蘑菇。这使他感到意外,因为在挪威,大紫蘑菇不仅被认为是可食用的,许多人甚至认为它是更好的野生蘑菇。在用打星 *** 给蘑菇评分的时候,大紫蘑菇被授予三星的更高等级。然而,法国人的想法却截然不同。著名的《法国蘑菇田间指南》(Champi *** ons de Provence)的作者迪迪埃·博尔加里诺(Di *** r Borgarino)只列出了伞菌属的两种可食种:四孢蘑菇 (Agaricus campestris) 和赭褐蘑菇(Agaricus langei)。 这无疑会让挪威那些了解蘑菇的 *** 吃一惊。据博尔加里诺说,为了安全起见,更好扔掉所有的大紫蘑菇、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和林地蘑菇(Agaricus silvaticus),因为这些物种会积累大量的镉和其他重金属。挪威的蘑菇采集者很清楚这一事实,因此,他们谨慎地 *** 食用蘑菇。但许多法国的真菌学家更甚,他们完全不吃这些蘑菇,也不在商店买同类产品。
当我听到这些时,惊讶得张口结舌。我完全可以理解个人对味道的偏好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没想到的是,在毒 *** 或食用 *** 问题上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大家接受的观点,难道不是所有国家都采用相同的可食用和有毒蘑菇的清单吗?
我所了解到的是,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某人在食用蘑菇后感到不适。
其中之一是分量的大小。有时候,如果你吃得太多,即使是所谓的健康食品也可能有毒,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就像我们都知道盐对调节身体机能是绝对必要的,但盐吃得太多对我们是有害的。水也是如此。正如毒理学之父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1541) 在16世纪所说的那样:毒 *** 和 *** 物的唯一区别就是剂量。如果有人在吃了蘑菇后生病,那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中毒了。蘑菇和其他东西一样,节制是一种美德。如果你的健康状况不佳,那么不建议食用大量的蘑菇,即使它们被证明可以食用。协会警告大家,不要连续两天或以上多次以蘑菇作为主要食材。
除了剂量外,还必须考虑到个体的过敏反应。对一个人完全无害的蘑菇有可能会引起另一个人的过敏反应,这不一定会有致命的后果,但会导致暂时的恶心和胃部不适。
蘑菇中毒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烹调不当。有些蘑菇生的时候有毒,但煮熟后完全可以食用。在挪威,食用后最常引起 *** 反应的蘑菇不是有毒的品种,而是可食用的变形疣柄牛肝菌。这种蘑菇很容易辨认,茎上有时髦的“胡茬”和肉质的砖红色菌盖。多年来,变形疣柄牛肝菌被列入“六大安全蘑菇”名单。后来,变形疣柄牛肝菌被移出了这份名单,因此名单也改名为“五大安全蘑菇”。这一结果并不是因为变形疣柄牛肝菌本身有毒,而是有些人会因为对这种蘑菇烹调不当而生病。变形疣柄牛肝菌一般长在山上,当人们爬上山找到它并 *** 到篝火旁时,心情一定有点不耐烦,因此可能不等蘑菇烤熟就吃了下去。 一般来说,所有的蘑菇,包括超市里的蘑菇,都应该经过适当的烹调。 有人可能会 *** ,并指出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他们食用沙拉中的蘑菇。但事实是,即使是商店购买的品种也含有 *** 衍生物,它们可能致癌,但受热后会分解。
值得一提的是,对蘑菇中毒的恐惧本身就会引起头晕、头痛和胃痛。因此,对蘑菇持怀疑态度的敏感人士也应该避免食用它们。
如果在一篮子可食用蘑菇中发现一种 *** 蘑菇,蘑菇检查员有义务扔掉一整篮蘑菇。大多数的蘑菇采集者一旦得知一个糖块大小的微红丝膜菌足以 *** 一个人,他们就会接受这一做法。然而荒谬的是,总有人在得知他们的鸡油菌会被扔掉的时候表示反对。有一次,我认识的一位蘑菇专家在一塑料袋的美味牛肝菌里发现了五个鳞柄白鹅膏。当检查员告诉他这个坏消息时,那个交了塑料袋的人一点也不高兴,准备带沾了鳞柄白鹅膏碎片的美味牛肝菌逃跑。我的朋友不得不动用他所有的强制手段把袋子拿回来,才最终把里面的东西都销毁。
鳞柄白鹅膏,又称毁灭天使、招魂天使。其为中至大型菇菌,全体白色,只是菌盖的 *** 为淡 *** 圆顶状突起,湿时具黏 *** 。此菇外貌似可食用的洋菇,但是毒 *** 极强,会对肝脏造成损坏,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蕈。 *** 图
根据挪威毒物信息中心的资料,尽管他们每年都会收到许多来自儿童的询问,但他们很少食用在野 *** 到的蘑菇,大多数中毒病例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孩子们只会啃几口找到的蘑菇,但成年人却会把它们全部吃掉。经典的噩梦场景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误以为有毒蘑菇是美味,邀请家人和朋友来享用一顿高级大餐。不幸的是,许多 *** 到挪威的人都属于这一类。在近年来遭受严重蘑菇中毒的人中, 一半以上是 *** 出身。通常,这些人会在挪威乡间发现某种蘑菇,这 种蘑菇与来自他们国家的优质、安全的蘑菇相似,然后他们就用一顿大餐来庆祝这一伟大发现。这种不幸的混淆可能发生在毒鹅膏和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ea)之间。同样,鳞柄白鹅膏也可能被误认为产于东南亚的白条盖鹅膏。鳞柄白鹅膏的味道和气味并没有特别糟糕,所以人们不会察觉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使是很小的剂量,鳞柄白鹅膏也会对肝细胞造成损害。而且,如果解毒剂不起作用,就可能导致误食者肝功能衰竭,最坏的情况是死亡。
想要确定是否发生蘑菇中毒并不容易,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大家不会保留中毒的罪魁祸首,也不会立即想到去识别它。尽管如此,挪威毒物信息服务中心的数据还是提供了一些线索。这些数据显示,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挪威的医院记录了43例因怀疑严重蘑菇中毒而入院的病例。在所有的病例中,入院的都是成年人。在这五年时间里,有一例因吞食鳞柄白鹅膏而死亡的病例,鳞柄白鹅膏也是最常被误认为其他品种的蘑菇。挪威的大多数人都知道要避开毒蝇鹅膏,但鳞柄白鹅膏外表看起来很无辜,这才构成了更大的危险。
有时蘑菇中毒完全是由愚蠢的行为导致的。当我听到一群十几岁的男孩试图食用半 *** (Psilocybe semilanceata)达到致幻效果时,我震惊了。一个慵懒的夏日,他们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些蘑菇,并怂恿对方尽可能多吃一些,试图产生强烈的致幻效果。碰巧它们不是半 *** ,但幸运的是它们也没有毒,所以他们没有受到任何 *** 影响。 然而,沉溺于这种鲁莽行为就等于拿自己的健康 *** ,很容易让你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我最近听说了另一个故事,有人打 *** 给一位蘑菇专家,告诉他,他一生都在吃库恩菇(Pholiota mutabilis),但他刚刚发现有一种蘑菇非常像库恩菇,叫作纹缘盔孢伞。纹缘盔孢伞含有一种细胞 *** ,可 *** 肝和肾细胞的功能,并危及生命。
“我刚刚吃了库恩菇,我该怎么办?”打 *** 的人 *** 。这个人的运气显然要比判断能力好。
在其他国家人们也会遇到对于真菌 *** 的误解。当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一个“关于自然毒物在神话和医学中的作用”的大型展览时,我碰巧在美国。和往常一样,在美国,这类展览总是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展览的入口看起来像热带森林中的空地。我们可以听到丛林的声音,向导说,我们还有可能看到毒蛇、毒蝎子、毒蚂蚁和一些自然界中最强的毒物。他向我们介绍了玻璃箱里的有毒青蛙和一种毒树,这种树的汁液毒 *** 极强,下雨的时候更好不要站在下面,不然就会因“毒雨”而感染湿疹。然而,没有任何有毒蘑菇的影子。当我问向导这一问题时,他给我展示了 *** 《麦克白》中三个女巫的全尺寸模型,三个模型正在用各种各样的肮脏原料烹调出地狱般的肉汤。烟雾从女巫们的坩埚里袅袅升起,她们喃喃地念着秘密咒语。在一个女巫的脚下,躺着一个小小的塑料毒蝇鹅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假羊肚菌。”那位向导说。我很抱歉告诉她,这个可怜的小塑料球事实上是一个毒蝇鹅膏,而不是假羊肚菌。我曾经对这座博物馆怀有极大的敬意,因为它收藏着这座城市最奇妙的恐龙,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e)曾在这里办公,但这种尊敬在此时却像霉菌 *** 一样在沸水中蒸发了。实际上,人们完全可以举办一个展览,专门讨论自然、神话和医学中的致命蘑菇,但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显然不这么认为。博物馆也不需要去到南美洲进行艰苦的探险以便收集和带回有毒的动植物,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走出大门,到 *** 公园去采集蘑菇。
责任编辑:王昱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