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川菜仅有麻辣滋味的印象,米其林厨师weining *** 打造风味细腻的菜单。
《鱼翅与花椒》
辣子藤椒脆皮鱼翅
从 *** 利苑酒家毕业,再到夺冠米其林,weining大厨用了16年,2017年担任韩国首尔Fo *** Seasons Hotels开业,weining受邀担任主厨,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并于2018年为酒店夺得米其林餐厅,并成为创星厨师长。
图 米其林大厨weining
现担任乐天酒店中餐总厨,更是不断创新,打破大家对粤菜的认知,以四川菜常用的花椒与粤菜常用的高端鱼翅相结合,在口味上更是不断调试,研制出独一无二的味道。在中餐作品上,weining大厨可以说是个玩味新派粤菜的“怪厨”常常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她在中国遭遇的食物惊吓,我都懂2015年8月10日,我站在美国Weg *** ns超市里,看着蔬菜货架,无所适从:
我把中间绿色的苗条西葫芦认成了黄瓜,此外我还认出了茄子、西蓝花。虽然西葫芦绿得像塑料、茄子丰满得没有必要——这些肯定是大棚种植的。从小深受我 *** “自然 *** ”影响,我对蔬菜的期望是可以不美,但是更好是原生态。这些菜显然不符合要求。
其它的我都不认识。我掏出了 *** ,点开英语词典app:
Parsnip,欧洲防风草。明明长得像萝卜啊!再一看,也叫欧洲萝卜。因为萝卜“红色”或“白色”在我脑海里已经成为了 *** 正确,很长时间里我都没有买它。后来在一位美国大 *** 炖鸡里吃到了:和胡萝卜一样甜,淀粉质地又有点像土豆,奈斯。
Artichoke, *** 蓟。也一直没有鼓起勇气去探索层层外壳下包裹的是啥。后来在Moosewood餐厅后厨看到了,跟嫩竹笋很像。为了方便,餐厅里买的是罐头,拿出来切块就能用。
Yellow Squash,黄瓜?其实是 *** 西葫芦。后来在农夫集市看到了长成花一样的形状时,我已经见怪不怪了。
总之,我不会把它们买回家。
三年前,我对川菜的了解还没有今天这样深,可以说还停留在18岁我离开四川那会儿。我还认为“回锅肉”可以搭配任何自己喜欢的素菜(实际上只有蒜苗才是正宗);也不了解水煮、干烧、鱼香等烹饪技巧,所以我并不能做出惊艳的家乡菜安抚肠胃。附近的 *** 超市是韩国人开的,家属沉迷于购买泡菜,我则在每周三新菜送到的时候,赶紧去挑两根韩国白萝卜回家熬汤。
偶尔想偷懒,去外面吃下一个又一个惊奇:
墨西哥人做的Taco,饼卷一切,不管是肉、水果、蔬菜、豆子;
北非小米Couscous搭配烤蔬菜和葡萄干,装满一肚子,我还是觉得没吃“饭”;
沙拉里横七竖八的叶子,让我觉得自己是一只兔子;
西餐里真的很喜欢搭配土豆,炸煎烤煮泥一次吃齐;
红烧肉多么好吃啊,为什么外国人把五花肉拿去做咸得要死的Bacon;
偶尔来一顿Brunch,一份本尼迪克蛋里面有三个溏心蛋!(我很讨厌溏心蛋,只想尝鲜)自己点的菜,含泪也要吃下去……
大概因为这份冲突与快乐并存的经历,看到扶霞(Fuchsia Dunlop)的《鱼翅与花椒》时,我一点也没觉得“冒犯”,虽然书里有很多这样的段落:
“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 *** 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围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
----------------------------------
我目睹了兔脑壳在玻璃橱柜里一列排开,散发着不详的气息,没有耳朵,没有脸皮,兔眼珠子直勾勾看着你,尖尖的牙齿一览无余。光想想有人吃这个,我就要吐了。
----------------------------------
很多个晚上,我礼貌地咀嚼鸭肠、肢解鸡爪,但不能说真的很爱吃。橡胶一样的口感、乏味的骨头和咬起来咯吱作响的软骨,这些东西非但激不起我下口的 *** ,反而像一个障碍,让我毫无愉悦之感。
……”
这并不是扶霞的新书,英文版发行于2008年, *** 版发行于2012年, *** 版最后。但是得益于翻译何雨珈是四川人的身份优势,这本舌尖上“寻路中国”的书读起来真是有趣极了(负责任地说,比 *** 译本好)!我读到扶霞在成都给朋友做西餐被差评的章节,仿佛就看到了在饭桌上力劝墨西哥同学吃皮蛋的自己。
我惊讶于扶霞非常精确地发现了某些冠冕堂皇下的幽默:比如谈到名贵且难处理的海参,“如果你厨艺特别高超,那么做好了就是……一盘软趴趴、滑溜溜、橡胶一样的东西,什么味道也没有!”也是扶霞告诉了中国人,英语里面很难找到对应的英文词来形容葱烧海参的美味。不管你努力说出什么,说不定都听起来好笑,甚至令人反胃。中国美食家可以仔细区分海参那种弹牙的果冻感,泡发鱿鱼那种更为粘牙、浓厚的凝胶感,以及蹄筋充满嚼劲的橡胶感。但是如果用英语形容,基本听起来都像给狗吃的。
我更感动于她的 *** 心态:“时间一天天过去,我自己的手上也沾满了菜市场的鲜血,我坚持让小贩当着我的面杀鱼和鸡,这样才知道都是新鲜的;卖黄鳝的当着我的面对午饭食材残忍大 *** ,我也是一脸无动于衷。”
她甚至带自己第二次来成都的爸爸和之一次来成都的妈妈去吃火锅,并且无比自然地点选了毛肚、黄喉、鹅肠、兔腰子等食材,直到发现“高雅地咀嚼”着的父母表情似乎不对。
哈!她已经变成了四川人,以至于在她此后的写作里,总是不经意地把其它菜系与川菜做比较,或者把其它城市与成都放一起聊聊。她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咀嚼鸭肠、肢解鸡爪,她真的做到了“什么都吃”,在闽北甚至喝下了蛇血和蛇胆酒!很多中国人的“禁忌之地”她都突破了,比如我在北京10年,都没有勇气品尝卤煮火烧,而她至少坐到了那碗热气腾腾、散发着恶臭的内脏面前——虽然只吃了几个肠子就落荒而逃。
“在天生对美食无比好奇的人眼中,90年代中期的成都称得上是天堂了。那些最最简陋的苍蝇馆子端出来的中餐,也比在伦敦能找到的任何一家要好吃”。食物,就是我们在异乡最初的朋友,你可能会随着了解深入而喜欢上某个Ta,也可能因为志趣不同而疏远另一个Ta。可是它们的陪伴多么重要啊,在语言、文化、甚至行车道都和故乡不同的城市,只有食物给予抚慰。
我手里的这本《鱼翅与花椒》,相比英文版,据说扶霞本人删掉了一些对地方 *** 评价的内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专门去A *** zon看了看外国读者的评价:What I appreciated most about this book was the critici *** 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hinese cult *** e, and the change that China has been undergoing d *** ing the last couple of the decades. Her critici *** s are not harsh, but rather quite balanced.(我最欣赏此书的一点在于,她对中国 *** 、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最近几十年变化的批评。她的批评并不尖锐,而是相当中肯。)
我其实可以理解扶霞,在跟中国打交道的这二十多年里,她曾先后被当做稀有物种、 *** 、贵宾……以外国人身份跟各地 *** 打交道的过程很难愉快。她提到的中国人“什么都吃”以及当下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事实。
但我知道她是爱中国的,从她描写的一家成都 *** 后的小面店:“他的面馆曾经伫立的地方,只留下一片拆除后的残骸,如同月球表面一望无际的碎石,偶有打破的泡菜坛子和饭碗散落其中。来来往往的人中,也没有一个知道他的下落”。
你分明能感觉到这位“编外”四川人的痛惜,正如她所说“我所熟悉和热爱的成都,已经在房地产开发的大潮中迅速消逝;然而扬州还有这低吟浅唱的魅力,有平和美味的食物,有如此善良温文的人们,就像当初的成都一样让我沉醉其中”。
各大购物网站均已上架,我在“阅读原文”里贴的是当当网的链接。
文/图:尔雅
川菜学徒/美食工作者
惟味与色无可争
中新社成都5月14日电 题:《鱼翅与花椒》作者:“各国美食的交流、碰撞会非常有趣”
作者 贺劭清 岳依桐 严易梦
每月一篇中国美食评论、每年两次以上中国行、每四年一本中国美食书籍出版……作为四次获得烹饪餐饮界“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奖烹饪写作大奖的作者,扶霞·邓洛普与中国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 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前夕,扶霞·邓洛普再次来到中国,食美寻香,并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 *** 采访。
“我这次到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拍下餐桌上香味四溢的“川式豆花配鸡心菜”,这位棕发碧眼的 *** 作家感叹,与《鱼翅与花椒》中所述她之一次来中国的经历相比,中国“变化大的不得了”,每一次来都会有新收获。
扶霞·邓洛普不仅对中国各类菜系如数家珍,还能亲自 *** 刀烹饪鸡豆花等四川名菜。这一切,要从1994年扶霞·邓洛普来到四川大学求学说起。
资料图:川菜“四川宜宾宴”。杨艳敏 摄
“申请来中国成都留学,而不是北京、上海这样外国人 *** 的大城市,是因为我知道川菜特别有名。”扶霞·邓洛普回忆说,当时成都街头很难买到好的奶酪、巧克力,学校的外国留 *** 不过百余人,但这些都难挡自己学习厨艺、品尝地道川菜的热情。
在四川求学一年多,扶霞·邓洛普走遍成都大街小巷寻找民间小吃,在菜市场看宰杀活鸡,吃脑花品兔肉,还前往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龙抄手店拜师学艺。这段经历被她写入《鱼翅与花椒》,于2008年在英国出版后广为流传。
扶霞·邓洛普说,之所以将书名取为《鱼翅与花椒》,是因为在西方人看来鱼翅是一种神秘的食材,而花椒是麻辣川菜的特色,“鱼翅与花椒”合在一起, *** 着中国美食的神秘与有趣。
“现在英国最小的城镇也有中餐馆,许多英国家庭都有一口中华炒锅,伦敦街头更是各种档次、各种菜系的中餐厅都有。”扶霞·邓洛普说,《鱼翅与花椒》在欧美出版前,中国美食对西方人而言仍有一定神秘色彩,如今来中国旅游、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大家对中国美食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虽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回到英国定居,但扶霞·邓洛普的寻味中国之旅并未结束。她保持了每年最少来中国两次的频率,湖南韶山红烧肉、 *** 豉汁蒸凤爪、扬州狮子头皆成其笔下“主角”,成都更被她称为“家乡”。
《鱼翅与花椒》中译本于2018年与中国 *** 读者见面,不少读者被扶霞·邓洛普笔下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食与市井民风吸引。
“成都的城市发展速度特别快,各个国家的美食都能在这里找到,但我在川大求学时吃过的一些老店已经不在了。”扶霞·邓洛普遗憾地说,“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才是川菜,不希望看到经典川菜失传,更不希望让大家误解川菜只有麻辣。
扶霞·邓洛普时常会 *** 一些中西合璧的美食,如用中国饺子的方式包圣诞派,或 *** 英式早餐时将火腿换成四川腊肉。她说,自己会关注 *** 文明对话大会期间 *** 各国美食的交流、碰撞,“因为这会非常有趣”。
“国际间的交流会推动美食发展,这从墨西哥的辣椒传入四川,成为川菜不可或缺的元素便能看出。”在扶霞·邓洛普看来,用 *** 的态度包容、吸纳新的事物,同时也不能忘记自我 *** ,美食如此,文化亦如是。(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个月深度阅读9本书,向你推荐其中四本6月总共读了九本书,其中五本是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
因为毛豆逐渐长大,在养育她的过程中,越来越遭遇让我措手不及的问题,所以阅读教育方面的书会多一些。
其次,我一直认为一个有情、有趣、有料、有品的妈妈,是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礼物,努力提升自己,才能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所以其他方面的书也会涉及。
以下是我读了不只一遍,并且认为值得推荐给朋友的四本。
01
《母爱的羁绊》
<美>麦克布莱德
推荐指数:四颗星★★★★
适合哪些朋友阅读:
1、养育女儿的母亲
2、受母亲影响较大的女儿
这本书着眼于母女关系,研究分析具有自恋型人格的母亲是如何影响女儿的人格养成、生活塑造,以及饱受自恋型母亲伤害的女儿该如何走出困境?
所谓自恋型母亲,是指将过多的精力、兴趣、情感投放到自己身上,对自我价值感或情感需求过度夸大。
所以在养育孩子,尤其是女儿的过程中,总是漠视、否定女儿的情感需要,导致女儿很难从母亲身上得到充分的爱和肯定,这对女儿的人格养成,和未来生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自恋型人格的母亲常见吗? *** 令人伤心,是非常普遍的。
波伏娃曾说"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后来才变成女人的。"因为社会文化对女 *** 的定义和要求,导致女人比男人面临更危险、波折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她成为母亲之后。很多母亲面临巨大的失落和压力,极易导致她过分关注、沉浸在对自身的情感关注中,成为"自恋型母亲"。
如何避免自恋型母亲对自身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成为自恋型母亲,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 *** 。
02
《鱼翅与花椒》
<英>扶霞邓洛普 何雨珈译
推荐指数:四颗星★★★★
适合哪些朋友阅读:
1、吃货、美食爱好者
2、热爱生活,读书消遣的朋友
作者扶霞.邓洛普1994年留学成都,目的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但吃过川菜后,立即被这种视觉、味觉冲击力极强的美食俘获。留学一年后,她特地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了三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成为该校的之一名外国 *** 。
《鱼翅与花椒》英文版写于2008年。记录了作者之一次到四川,辗转学习川菜的过程,以及往后的十几年间,作者多次来到中国,研究川菜、湘菜、宫廷菜、淮扬菜等各地的美食,观察到不同城市饮食上的差异与变化,传承与创新。
这本书从深度上,不及很多纪实文学,但最难得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写出的那份美食的 *** ,那份对川菜、对中华美食的赤诚和热爱。
在这个快节奏的追名逐利的时代,热爱是一种稀缺和奢侈,这份热爱会感染到读书的你。
03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王军译
推荐指数:三颗星★★★(因为更推荐纪录片,纪录片五颗星★★★★★)
适合哪些朋友阅读:
1、每一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成年人
2、有未来养老规划的朋友
这本书出自<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的纪录片,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书很薄,总共180多页。
一般界定老龄化社会是说,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达到全部人口的7%以上。按2003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调查人口总数的8.16%。
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不可逆转,且在不断加速。养老问题是整个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日>本是众所周知的世界排名之一的老龄化国家。2006年10月,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20.8%。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这本书及纪录片, *** 展现长寿的老人局促的晚年生活,揭露了"老后破产"在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的尴尬局面。
也许这本 *** 录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劳碌奔波一世,有个安稳的晚年,是每个人的心愿,但现实往往骨感。想安度晚年,要早做准备。
04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美>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安燕玲译
推荐指数:五颗星★★★★★
适合哪些朋友阅读:
1、家有儿女的父母
2、对儿童心理和行为感兴趣的人
在与孩子沟通方面,或者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经常会遇到怎么说,孩子都不听的难题。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有着几十年丰富的亲子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在书中,她们为父母提供了很多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和 *** 。
这些技巧和 *** ,是在父母尊重孩子、并孩子报以同理心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健康积极交流的环境,使孩子愿意与父母配合,在父母的引导 *** 心健康发展。
书中的这些技巧和 *** ,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拿来直接用。比如,如何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用什么教育方式代替惩罚,如何夸奖孩子等等。当然,如果父母要熟练掌握书中的技巧,还是需要一定的有意识的练习。
你最近读了什么好书分享给吗?
《鱼翅与花椒》,这一本今年从国外引入国内、有关中餐的译著,在饮食和文化界都引起了广泛注意,而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则非常私人。
作为一个在1997年前还算是四川人的重庆人,我对于这本书的之一兴趣来自于“花椒”,想象着有一个老外,在我童年时期,就在离我不远的成都,吃着同样的川菜,过着跟我差不多的生活,这帮我回忆起那些几乎快要消散的童年往事,而且是以我最喜欢的跨文化视角,这一点令我非常兴奋。
第二个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在国外混过几年还研究过“华人 *** ”的前留 *** ,我非常关心中餐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变化。这是一本写给英语世界读者的书,作者邓扶霞(Fuchsia Dunlop)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近30年,一直笔耕不辍地在英语世界弘扬中国饮食,曾四次获得在饮食界颇具分量的 “詹姆斯比尔德写作奖”(The James Beard Awards)。对于这样一个引领着西方人对中餐态度的作者,我非常好奇她心目中的中餐及中国饮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说说这本书。首先,我认为对于一本纸质书,内容当然重要,但翻译、装帧、排版、纸张……每一个侧面都会影响读者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感受。而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装帧、纸张等硬件都属正常,既没有让人惊艳也不让人失望,不影响阅读,就不多说了(但不 *** 不用说)。
翻译值得特别表扬。或许是因为我刚好之前读了好几本十分别扭的译著,这一本读来尤其痛快。译者是四川人,而书中大半内容都发生在四川,所以翻译得特别接地气。而我本来就是重庆人,用母语读下来酣畅淋漓。不懂四川方言的读者也不必担心,因为只涉及很少的用词,而且译者也贴心地给出了脚注解释,完全不影响阅读,反而增添了几分活泼和生气(学点儿四川话好过去旅游和吃吃吃噻)。对于不在四川的部分,译者还认真寻找天南地北的朋友做了参谋,也都有当地特色,可以说是非常花心思了。当然,原作的语言想必也是非常活泼的,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了,可读 *** 非常强,不出门的话一个周末即可读完。
我认为对于一本普通的书(某些天才之作可以区别对待),满足了以上这些基本的硬件条件之后方可谈内容。不然你再怎么强调内容好,这世上到底有几本书的内容是真的那么重要、令人要忍受着粗糙的手感、糟糕的排版和极差的可读 *** 来学习呢?没有官方钦定的官二代背景(比如教科学),和富可敌国的富二代背景(比如某些成功人士写的书),就好好把自己收拾干净利落,不要希望别人透过油腻的头发和发黑的指甲去发现你的“心灵美”。
扯远了,言归正传。扶霞上世纪末在成都留学时开始研究中国饮食,而后又多次到访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她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中餐有关书籍:2001年出版了《Sichuan Cookery》,此书在2003年在美国出版时更名为《Land of Plenty: a treas *** y of authentic Sichuan cooking》,但内容不变。2007年出版《Revolutionary Chinese Cookbook: recipes from Hunan Province》,即作者在本书中反驳竟然有人不喜欢其非常“红色 *** ”之设计的那本书。《鱼翅与花椒》的英文版《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 ***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出版于2009年,三年后 *** 出版了其译本《鱼翅与花椒:英国女孩的中国菜历险记》( *** 版则直接把副标题取消了,想想这三个版本的不同副标题也是饶有趣味)。2012年出版《Every Grain of Rice: Simple Chinese Home Cooking》。以及最近的一本,出版于2016年的《Land of Fish and Rice: Recipes from the Culinary Heart of China》。
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作者(或者说中方出版人)选择了这一本在国内出版,因为其他都是正宗菜谱,而中国人做饭是不需要菜谱的(自黑),何况如今我们也不怎么做饭了(又一个自黑),至少,不需要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菜谱(这是大实话)。
当然,作为美食作家,怎么能不谈做菜呢?书中也有菜谱,在每一章节的末尾都是一份菜谱。但可能只有敏感而细心的读者才会看明白,它的目的不是教你做菜(有的根本就难以实践),而是通过这些或家常、或离奇的菜谱,让欧美读者去理解中国饮食文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书的内容无疑是精彩的,它详细记述了作者多年来在中国学习、生活、旅行的经历和感想,时间跨度从19 *** 年到2007年之久,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外国人对于中餐以及中国文化从排斥到接纳到热爱的过程(当然也有人从排斥到更排斥),不落窠臼的地方在于最后产生厌倦和质疑再恢复信心的过程。比起那些奇特的饮食体验和旅行经历,作者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对于中餐及中国文化的思考才是这本书的精华。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它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记录了那个特定年代的中国,那个已经消失、仅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中国,而且还是一个异于中国人眼中那个中国的中国。
作为一个老外,在刚刚 *** 没多久的中国大地上行走,她的经历和中国人在中国旅行是很不一样的,或被优待,或被 *** 。而她的视角也异于常人,她敢于去尝试很多 *** 不敢尝试的食物,乐于去到那些中国人认为是“穷乡僻壤”的地方。她的中国朋友也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上流如大学教授和 *** 官员,低端如小餐馆厨师和农民,只要说请她吃饭,她就敢跟陌生人走。这勇气,真值得人类学家好好学习。
成长于牛津,毕业于剑桥大学和伦敦亚非学院,她在留学四川时选择去学中餐固然让 *** 跌 *** ,但这样“放弃”“大好前途”去做厨师的并不止她一个。至少我所知道的,就还有另一位放弃哈佛博士学业去学厨还写了一本《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的庄祖宜。总有 *** 疑这些人是因为学不下去了才去学厨的,但你仔细看看她们为了研究厨艺而费的功夫,就真的不肯承认这世上有一种人是会为了热爱而去做一件事情吗?扶霞的学霸本质从来就没有变过,你看她为了研究中餐连文言文都学会了,几个学中文的老外能做到这个份儿上?她的认真仔细也是有目共睹的,二十几年间的各种饭局都事无巨细地记录在案,这又是值得学者们做田野好好学习的一点。
很多读者纠结于这到底是一本美食书还是游记,我觉得大可不必做这样的区分。扶霞作为游历各地的美食作家,她这本书如果一定要给个标签,那也该属于“创新融合菜系”(Fusion cuisine),它不是中餐,也不是西餐,不是食谱,也不是游记。而对于融合菜,好吃就足够了,纠结它哪里来的做什么?
当然,即便是融合菜,也是能尝出它使用了哪些元素的。比如这本书,就是中英元素的结合。当然,对于大多数还搞不清楚西餐到底是什么、把整个大欧洲加美国加肯德基麦当劳的食物都叫做西餐的同胞(这一点作者在书中也有吐槽,过了十几年大部分人仍旧傻傻分不清楚),就统而概之叫做“中西结合”也可以。事实上,在书的末尾,扶霞也专门剖析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心路历程,中英的边界在她身上逐渐消融,不是沙拉式的简单混合,而是火锅式的交融,再也无法分离开。
在采访中,扶霞曾解释过书名《鱼翅与花椒》的含义:“我想表达的是,这是两种中国人会吃的、很有异域风情的、很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我想用这两种东西来表达那些我在中国吃过的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是我的经历的一部分。”扶霞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我不得不说,由于书中充满了对各种奇怪食材的描写,这本书对很多西方读者而言可能猎奇多于了解。我读中文版的时候不觉得,但当我在网上搜寻本书的英文书评时,《 *** 》、《卫报》等多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列举了书中提到的大量食材:green caterpillar, bee pupae, timber grubs, rabbits’ heads, t *** tles’ feet, duck tongues, ox throat cartilage, goose intestines, pigs’ brains, pigs’ kidney…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吃这些东西的人都好勇敢?
好在作者在书中也有解释,虽然很多东西并不是中国人的日常食物,但我们听到也不会觉得惊讶就是了。比方说,我就是个奇怪的不吃任何内脏和可疑动物的重庆人(是的,连著名的毛肚都不吃),但我也并不介意别人在我面前吃啊。
既然是一本面对英文世界的书,扶霞作为一个深爱中国的“美食文化大使”,她几乎是不遗余力地在处处反驳西方世界对中餐的偏见。对于没有来过中国或者对中国了解不深的欧美人而言,对中餐的刻板印象主要有两种:
之一个是“低级快餐”,如果你在欧美生活过或者经常看美剧就明白这一点,国外的中餐馆通常都是 *** 初来乍到时用以谋生的手段,所谓华人 *** 三把刀:菜刀(厨师),剪刀(裁缝),剃头刀(理发师)。其地位就如同沙县小吃在中国,哪儿都能找到但高级不起来。当然,这些年随着华人在海外逐步落稳脚跟,高级中餐也在兴起。我居住过的比利时,作为全球米其林最密集的国家之一,几年前也有一家中餐厅拿到了米其林星星。米其林的标准其实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这家餐厅的客 *** 主要是欧洲人。还有 *** 二三 *** 创的创新融合菜,已经不能算作中餐,但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中餐的影子,非常不错。但即便如此,在整个西欧,真正为中国人所认可的中餐也就只能在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华人较多的“大城市”才能找到。这情形就跟前些年“西餐”在中国一样,如果只有北京上海才有地道的“西餐厅”,大部分中国人民自然会认为西餐无非就是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了。
第二个是“什么都吃”。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中国人“什么都吃”的印象主要源于地大物博、每个地域吃得都不太一样这点,只请注意,如果是出于对美食的热爱而“什么都吃”,并且悉心研究如何将各种食材做得好吃,这是值得骄傲的,毕竟欧洲人吃的奇怪食物也不少(请前往世人公认的美食之都法国里昂,他们那些没有用中餐 *** 去腥的内脏是真的恶心)。重点在于,很多欧美人都以为,中国人的“什么都吃”是建立在“没得吃”的基础之上,因为穷,因为食物匮乏,所以才将任何可以果腹的东西都塞入口中,这种“饥不择食”的态度就非常低级了。不论历史上中国人什么都吃的原因到底为何,他们忽略了中国人因此而发掘了多少貌似骇人但实则美味的食材,忽略了中国人为了将某些原本并不美味的食材加工成美食所付出的智慧和辛劳,忽略了这现在已经成为一门伟大的艺术这个事实。更何况这也的确是一种对环境更友好、更不浪费资源的做法。
扶霞也正视并指出了中餐的很多问题,比如吃濒危保护动物,但她同时也指出西方世界有同样的问题,不应该采取双重标准。“看看我们这些伪君子吧”,“西方人谴责中国人吃鱼翅当然容易啦,因为他们自己根本不想吃。但我们会为了环境,放弃寿司、金枪鱼三明治和便宜的汉堡吗?”“欧洲餐桌上更奢侈的鱼子酱,又和鱼翅有什么区别呢?鳕鱼呢?蓝鳍金枪鱼呢?现在,这些全都是濒危物种了。”中国也的确充斥着为了排场而大摆宴席的浪费行为,但“英国家庭购买的食物中,有三分之一都扔进了垃圾箱”,还大肆购买全世界其他地方的非应季食物,“大家都是行走的二氧化碳 *** 器”,谁也别说谁。而对于近年才爆发出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她也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虑。
在大吃大喝二十余年之后,她认为讲究营养均衡和色香味、克制又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中国传统饮食观才是她心目中更好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位可能吃遍全球最多种食材的英国女士,认为自己最后很可能会吃素。
但不论如何,由于这四十年来愈发频繁的对外交流,西方世界对中餐的态度正在逐步改观,扶霞这本书正好赶在这个当口,为很多在中国居住过、想要为中餐辩解的西方读者发了声,也为各位在海外求学和工作的中国 *** 狠狠地出了口恶气,“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餐和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这句话早就有人想说,但由中国人自己来说是没有分量的,非得由西方人,尤其是最更高雅的英国人来说更佳。当然,鉴于英国的黑暗料理太多,就让我们期待下一位如此有分量的中餐国际形象大使来自法国吧,如果扶霞女士真的决定吃素去了的话。
写到最后,真想买一箱英文版送给我的各位欧洲友人们啊!
吃的过瘾,写的安逸!《鱼翅与花椒》,一场英国作家与成都的邂逅被成都美食 *** 的外国人常见,但是外国人能学习地道川菜还能以川菜为主题出书的,那绝对可以说 *** 挑一。今天我们的女主角,一位为来自英国的女士,她20多年如一日对川菜烹饪的饱满热情,在成为一名合格川菜厨师的同时,也凭借川菜开启了自己的作家生涯。
那么这位金发碧眼的川菜师傅是怎么做到正宗“文体两开花”的,马上跟着听堂FM的记者赵映,前去一探究竟。
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不仅是位地道的成都吃货,还敌不过川菜的 *** ,挽起袖子加入了“颠”大勺的行列,学习川菜烹饪。
因为川菜给她的灵感,扶霞创作了与自己学习烹饪经历有关的纪实 *** 作品《鱼翅与花椒》。书中,扶霞不仅用文字记录了色香味俱全的川菜,也记录了她深爱的成都。
见到扶霞·邓洛普的时候,她刚刚和新书的编辑吃过午饭。一坐下来,这位身穿简单玫红T恤,一头金色短发的英国女士就开始用流利的中文,分享起了她中午吃到的成都美食,话题也自然而然地从“吃”开始了。
有一些非常传统的四川菜变成了素食,比如回锅肉,拿萝卜做的,宫保鸡丁拿杏鲍菇做的......
19 *** 年,途经成都的英国女孩扶霞?邓洛普被成都苍蝇馆子里的凉拌鸡、花刀猪腰、豆瓣鱼和鱼香茄子四道川菜惊艳到了,这也为她后来的川菜缘埋下了 *** 。两年后,扶霞申请到了川大留 *** 名额回到了成都,开始在成都走街串巷去寻觅各种美味。
说起吃,这位已经年过40的女士手舞足蹈,时不时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给记者看她对每道菜的详细记录。比如,中午她刚刚在笔记本上用中英文夹杂记录了“宫保杏鲍菇”的食材、做法和味道。也正是这种几十年不变的随手记习惯,让扶霞写出了众多美食文章和书籍。
《鱼翅与花椒》就是一本有着地道成都味的书,它用轻松诙谐而又不失深度的语言描绘了这个英国女孩充满酸甜苦辣的川菜情缘。翻开这本书,除了让人垂涎欲滴的成都美食,还有我们老成都共同的记忆。比如,在书中,扶霞是这样描述成都的冷啖杯的:
灯泡挂在树上,灯光忽明忽暗;蜡烛 *** 在啤酒瓶里,烛影摇曳闪烁。我们会在梧桐树下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大口喝啤酒,小口啃猪耳朵,咬一口脆生生的藕片,把新鲜的煮毛豆从豆荚里‘噗’地挤出来。
我觉得这本书描写了很多我们共同的历史吧,特别是我的老朋友,我川大的老同学,描写了我们那时候认识的成都,很有意思。
这本《鱼翅与花椒》书里记载最有趣的部分,可能要数扶霞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的那段奇妙经历。在川大一年的学习期满之后,扶霞和另一位留 *** 朋友,一起找到当时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提出要学习川菜烹饪。
这个举动让烹专老师们觉得匪夷所思,但架不住扶霞的软磨硬泡,为她们破例开设了一个月的“ *** ”课程。一个月后,初学尝到了甜头的扶霞又报名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川菜烹饪普通课程。
到了成都以后,我吃到了鱼香茄子,这个味道啊非常好吃,我一点也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在那个烹专开始学习,我就开始了解最基本的 *** ,比如刀工,还有炒香,把那个豆瓣啊,辣椒,花椒这些很有香味的配料炒香。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所以,川大毕业了以后,我不愿意回国,我在成都过得特别舒服,我不想回国。
蒸煎炸炒熘……老师 *** 着四川普通话在台上快速教学,她一个金发碧眼的女 *** 站在几十个中国小伙子中间,在下面握着大勺颠着炒锅,这样魔幻的画面想起来都让人忍俊不禁。但扶霞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克服了所有的障碍,学成了一名合格的川菜厨师。
在那里学习之后我可以很容易的跟本地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因为词汇基本掌握了,比如我跟一个厨师交流我可以很具体的问他做菜的细节,通过我的研究我也交了很多朋友,所以就完全改变了我的命运。
烹专毕业后,不愿意回国的扶霞依然流连在麻辣鲜香的成都,她的身份也由一名留 *** 变成了美食记录者。每天,她都蹬着她那哐嘡做响的自行车在老成都的街头巷尾悠转,在成都逛菜市场,吃苍蝇馆子,尝脑花吃兔头,丝毫不亚于成都本地人。
无论在餐馆还是在成都人的家里,只要尝到好吃的,她都要向做菜者讨教,而 *** 热情的成都人总是对她这个外国人敞开厨房,毫无保留地让她后厨偷师。
成都人非常好客,非常 *** ,因为那时候我二十几岁,我是一个留 *** ,要学习川菜,他们那时候不知道我以后可以出书,可以在国外推广川菜,教我对他们来说一点没有什么利益,可是对我就是那么 *** ,我觉得很感动,一直都是这样,我在这里有非常好的经历。
从一名外行吃货到一名烹饪专业毕业的 *** ,这样的转变让扶霞从舌尖上打开了探寻川菜内涵世界的大门。扶霞在成都的老朋友、“喻家厨房”创始人兼总厨喻波说,之一次见面,扶霞就用不输职业厨师的专业 *** 了他。
喻波:
“因为她太专业了,她之一到我家来吃饭,那天做了一个席桌,里面就有很多菜,有很多烹制技巧,有很多刀工啊,她都说得出来,你比如说上霜啊,干收啊这些,怪味啊,鱼香啊,姜汁啊,等于烹制技巧刀工她都说得出来,而且她真的是很爱川菜,我就非常非常的佩服她,因为很多四川的厨师都不晓得。”
就这样,一名外国人说着四川话、吃着做着川菜,变成了一位比成都人更像成都人的“成都人”。扶霞的胃也从吃牛排奶酪的“英国胃”,变成了吃回锅肉夫妻肺片担担面的“成都胃”,以至于当她回到英国,就立即着手把自己的厨房完全改造成了一个汇集菜板、菜刀、炒锅、调料样样齐全的中式厨房,她每次请客必做她的拿手川菜——麻婆豆腐。
因为朋友都很喜欢,我经常也会做一个素的麻婆豆腐,因为没有肉沫,还是很好吃,也很容易做。
后来虽然回到了英国,但扶霞并没有断了和成都的联系,她不仅写文章出书推广川菜,在英国广播公司专栏节目里,手把手教外国人做川菜,当起了“川菜推广大使”,现在对很多川菜菜名的官方翻译,也沿用了扶霞5本书里面的翻译方式。
麻婆豆腐,Pock *** rked old women's doufu,Pock *** rked有麻子的, old women's doufu。还有那个夫妻肺片, *** n and wife'slung slices,这个肺片,不是肺,不是lung。可是我觉得 *** n and wife很美丽,很好听。所以还是要保留它原来的味道,而且说得更具体一点。
如今
扶霞的川菜探索推广之旅还在继续
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英国回成都一次
享受成都的时光和美食
她对成都的爱
也日积月累地从舌尖上慢慢浸入到了她的骨髓里
《鱼翅与花椒》:扶霞,我这外国人伤感的是,中国人开始远离厨房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 *** 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
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 *** 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
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 *** 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 *** 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
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中国成就了她的事业,作为美食作家,扶霞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逾二十年,她的美食著作荣获了多项大奖,曾四次将有着“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收入囊中,同时也永远改变了她的饮食习惯。“去美国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开始像一个中国人一样批判美国饮食了!蔬菜太少!都是色拉!连汤都没有!”她一边笑一边加重语气“抱怨”,最后冷不丁爆出一句中文,“太上火了!”
杯盏锅碗之间,俱是人生。在扶霞看来,饮食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中有着超然的中心地位,因此这也成了一扇观察中国历史、哲学、思想和生活的绝佳窗口。在与中国结缘的这二十年里,她亲眼目睹了狂飙突进的经济发展给城市、人与饮食带来的巨大变化,也用文字记录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扶霞·邓洛普:很多中国人告诉我,我之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中国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开始觉得有点钱了,突然可以吃更多的肉和蔬菜,对食物有了更多的渴望,所以有过一个暴饮暴食的阶段,人们以为吃得越多越好。如今,多年已经过去,人们已经体验过了更丰盛的饮食,也开始有了西方人面临的饮食健康问题,所以如今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开始注意更加健康和绿色的饮食了。
不过,我注意到的另外一个让我有些伤感的变化是,人们更少自己做饭了。与我父母年龄相仿的那一代 *** 很擅长下厨,他们做腌菜,做腊肉,厨艺了得。年轻人不愿学习烹饪,老年人照顾孩子,为孩子做饭,而我这一辈的人外出工作或下馆子。那么当老一辈的人过世,我很担心人们是否还会记得如何做菜。
中国发展的太快了,大盆洗衣和蒸馍已经在许多家庭消失,那么,还有多少年,厨房也会在大多数家庭消失?
全球美食爱好者对中餐正越来越感兴趣,而英国似乎也在掀起一场“中餐 *** ”。
9月16日,英国《卫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英国的中餐 *** 》(The UK’s Chinese food revolution)。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深情回忆了自己“结缘”中国菜的细腻情节,以及英国的中餐馆的逐渐流行现象。
据介绍,到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大多数中餐馆仍是粤菜馆,难寻川菜踪迹。但就在过去20年里,英国已发生“中餐 *** ”。
继川菜后,湘菜、东北菜等中国地方菜也纷纷进入英国。这些新开的中餐馆最初甚至没有英文宣传材料,只着眼于吸引在英的中国人。
如今,尤其是在英国的各个大学城,中餐馆拥有可观的市场,其中许多是希望享受原汁原味中餐的年轻中国人。这股席卷而至的“中餐 *** ”,已打破(西方人)对中国烹饪的旧日成见。
在美食界,相信不少人都听过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这位养着“中国胃”二十余载的英国姑娘了。
扶霞曾四次获得烹饪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 Beard Award)烹饪写作大奖,。她把自己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写成了书,堪称是“中餐 *** ”席卷英国的一个个缩影。
2008年,她的书籍《鱼翅与花椒》的英文版出版。2018年10月,《鱼翅与花椒》在中国 *** 推出中文版,广受好评,从一开始不接受皮蛋、麻婆豆腐、和凉拌猪耳,到最后自己上手烹饪……这位英国人的“川菜笔记”让人细腻地体会到了她对中餐美食与烹饪的热爱。她走遍成都等地,学习技艺、方言,尝试各种菜肴和小吃,尝遍了街头餐馆。如今,这位美食家仍在热情地推广中餐文化。
一盘冒着香气的《鱼翅与花椒》,完美前两天就在朋友圈安利这本书,真的是超级好看~~~家里的美食书很多,能全部一字一字看完的很少,特别是外文翻译过来的就更没有。
《鱼翅与花椒》真的是超级完美。完美,是因为作者写得好,译者翻得准。
文字质朴、接地气,像我这种看书少、没文化的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一道道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中国美食跃然纸上,好像一部美食的纪录片,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鱼翅与花椒》作者是土生土长的英国姑娘,扶霞,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四川成都交流学习,期间对中国美食的热爱,让她开始长达十多年对中国美食的研究和探索。
有多爱呢!
从专业的厨师学校学习烹饪开始,到走街串巷吃鸭肠,啃兔脑壳儿,再到甘肃荒僻的农村过年,为寻正宗的娃娃椒来到汉源, *** 期间入湖南...... 生生将一个英国淑女变成了一个中国女汉子。
而这本书的译者,何雨珈,是一个正宗的川妹子,出于自己对家乡美食的热爱,让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有关“吃”的工作中。
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探寻 *** ,寻求各路亲友的帮助,用最地道的表达还原作者的意图。一字一句,完全看不出翻译的痕迹,将作者眼里多元有趣的中国美食完美呈现,让这本书变成了一道鲜活且地道的中式大餐。
开 饭 啦!
像大多数初次到访中国的外国人一样,扶霞刚开始就被无所不吃的中国人震惊了,一道餐前开胃小食-皮蛋,就让这个来自英国的姑娘猝不及防。
“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整个皮蛋笼罩着一种 *** 色的光晕。”
无论是出于情感还是勇敢者的游戏,“在吃这件事儿上,向来以大胆著称”的扶霞,打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
于是,就有了后来一次次与中国“奇葩”美食邂逅的“毛骨悚然“的经历。她文字的精彩就在于,让人身临其境一般,不仅是一个“老外”初识中国“恐怖”美食的经历,这也是大部分胆小的北方人所不能及的。
之一次啃兔脑壳儿,
“我目睹了兔脑壳在玻璃橱柜里一列排开,散发着不详的气息,没有耳朵,没有脸皮,兔眼珠子直勾勾看着你,尖尖的牙齿一览无余。光想想有人吃这个,我就要吐了......
我吃了人生中之一只兔头:一切两半,撒了点辣椒和葱花。我不想跟你细说下巴上的肉口感多么厚实丰富,眼睛那块儿是多么柔软,多么入口即化,兔脑髓多么顺滑绵密。”
扶霞对中国美食的探索,如同在中国经历了一场大冒险,让每一个跟着冒险的读者捏了一把汗,其中的艰辛和矛盾,如果不是重度的中国美食爱好者,可能早已放弃无数次了。
为了研究湘菜,不惜 *** 期间潜入湖南,
“挨挨挤挤的小巴上,周围的人都在咳嗽,唾沫飞溅......我们坐在一座装饰成清朝风格的楼台上,外面大雨如注。
宴会的主角是一位位女士,笑声爽朗、妙语连珠;男人们则安静地啜饮香茶,或者仰头喝下 *** 神经的高度酒。菜快上完的时候,服务员端进来一只砂锅,里面是瘦肉混合着姜片的菜汤。‘果子狸!’邀请我来的人很骄傲地高声宣布。
几天后,媒体专门强调,果子狸可能是整个‘ *** ’ *** 的始作俑者。”
在美食的探索中,中西文化的冲击和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最简单的食用盐,这在西方是绝对不允许的,可是在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却是一种普遍现象。
接下来,她亲眼目睹了一幕幕“残忍”的美味大 *** 和浪费的现象,让她内心充满了愧疚感,
“一边是多年习惯的杂食与好吃,一边是道德谴责让我没有胃口,真是太矛盾了。喝鱼翅汤的时候,头顶尖角的怪兽饕餮就那么盯着我,那双从远古而来、咄咄逼人的眼睛怒目圆睁。我不敢直视这目光。
我和清朝伟大的美食家袁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参加了一场有四十道菜之多的奢侈晚宴,为这种铺张浪费而膛目结舌,回到家还需要一碗清粥来舒缓腹内的饥饿。”
十五年间,扶霞漫游中国上下,从她熟悉并热爱的“烈焰红唇”成都开始,再到平和美味的扬州,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时“扶霞”也成为一个最懂中国美食的外国名片。
鱼翅是中国传统名贵食品,全称是鲨鱼翅。作为山珍海味,鱼翅常与燕窝比肩。花椒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食材,别称大椒、蜀椒、点椒等,其气味芳香,可除各种肉类的腥膻臭气,能增加食欲。鱼翅与花椒的交集并不多,可偏偏有个叫扶霞的英国女人以“鱼翅与花椒”为名,写了一本关于中国饮食与烹饪的书,她的名字就叫做扶霞·邓洛普。
扶霞·邓洛普
扶霞在牛津长大,在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又在伦敦亚非学院获得中 *** 究硕士学位。一九九四年,扶霞川大,开始在天府之国接受为期一年的学习。谁知到了四川以后,扶霞醉心起中国的美食来。后 *** 脆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了三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
学厨的扶霞
据说,她曾在成都访问过大量的厨师,写下130本笔记,可见扶霞对中国美食之痴迷。据说她的笔记上还有很多简笔画,比如四川的盐菜、泡菜坛子,她都画了下来。她的130本笔记,对于川菜的传承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扶霞回英国后,她以130本笔记以及对中国烹饪的追慕与研究,总共幻化出三本作品——《四川烹饪》、《湘菜谱》和《鱼翅与花椒》,其中后一部最为著名,这是一部关于川菜与成都的美食著作。该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年轻的成都翻译何雨珈将其翻译为地道的四川话口语,使得这本书不仅生动风趣,而且充满了萦绕成都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使这本书成了近来人气更高的一本美食畅销书。
扶霞的笔记
《鱼翅与花椒》的封面是成都的大同街,这条街靠近水井坊,现已不复存在。扶霞回忆说,那一天,她和一位摄影师在成都街头闲逛,他们准备为一本 *** 撰写一篇美食文章。在大同街,扶霞看到一个女人在自家门前吃饭,“你在吃什么?”。她走上去细看,这是她的习惯,只要看见人家在吃,总要凑上去看看人家在吃什么,并询问交流。就在这时,摄影师为她拍了一张照片。”
书籍封面
这本书的序言居然叫“中国人啥都吃”,看起来真是叫人啼笑皆非。不过,外媒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观察家报》 “认为这本书会成为旅行写作的经典作品”;《 *** 》评论这本书“风趣、幽默、丰富、深刻……饱含记忆的美食图谱……卓越的美食文学”;英国出版协会则看到了饮食背后的文化交流,认为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段回忆录,这是一本意义非凡的旅行佳作,在记录视觉、听觉与味觉的感官体验之外,更倾注极大的热情与努力在展现异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回锅肉
好吧,让我们记住这个热爱中国的,取中国名为邓扶霞的英国作家,以及她的优秀作品《鱼翅与花椒》,有空不妨一读,看看老外视角下的中国美食。